|
何为“网络文学”十余年来争论不休 传统评论家其实无法做批评
文汇读书周报 2010.2.26
日前,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在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的一次讨论中称,所谓“网络文学”是“前文学”,本身就不存在,不能称之为文学。
肖鹰以文学的写作态度支持自己的观点:“一个作者的写作如果真是文学,那他一定要有为文学献身的精神,而不是把文学当作谋生的手段。”他认为,现在很多签约网络写手为了“生计”被逼日产数千字,甚至上万字,做的只是“码字的文字农民工”。网络写手的作品普遍破碎、怪诞、空洞,缺少文学的灵魂。因此,他们只能算是写手,他们写出的是文字,但不是“文学”。结果此言一出,众多网络作家的拥趸们一拥而出,口诛笔伐之声不绝于耳。
有反对当然就有支持的。一位业内人士在记者采访中同意肖鹰的说法。他认为如今越写越长、动辄上百万字的长篇大论正在一些网络写手当中蔚然成风。如果说,作品长度是写手们才华横溢、灵感喷涌的结果也就罢了,可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在如今多写多挣,点击率才是硬道理的前提下,许多网络写手都是挖空心思的将一句话拆成两句来写,这多数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恶性循环下,此情况使网络写作逐渐演化为不折不扣的“码字比赛”,甚至在网上还有“网络写手收入排行榜”的出炉。
其实早在当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网络小说红遍大江南北,各种流传在BBS上的网络作品开始作为一种模糊的文学样式出现在世人面前时,何为网络文学就成为大家争议的话题。简单来说网络文学最早是在海外留学生网站和台湾网络写作的影响之下,由一些文学频道、文学网站逐步演化而来。在随后的发展中,又由一拨又一拨的网络写手的探索与打造,日渐成为具有自身特点的新兴文学形式与文学领域。但是时至今日,当依托于互联网、生成于文化网站的中国大陆网络文学已发展了10年之久时,传统学院派一句网络作品不是文学的评价仍然引起轩然大波。
一位酷爱网上阅读的黄姓同学告诉记者:将网络上的文学文本称为“写作”,将现实中的文字称为“文学”,这是大部分无法拒绝网络却又不得不蔑视网络的文字工作者的观点。网络写作是真正的后现代社会的“文学”,或者说它开创了另一番特有的文学天空。读者的热衷并非没有道理,网络写作具有较大的自由表达空间,写作方式上受到的限制和约束也较少,所以在网上受关注较多的通常是一些鬼神、穿越、想象等天马行空的新鲜事儿,而按部就班、按传统方式述说的故事则很少有人问津。另外网络作品传播速度快,覆盖广泛,网友们阅读后可以跟帖留言发表评论,正是由于其互动性和参与感强,所以在短短几年,就如同燎原之火,呈现出普及态势。国内最成功的在线阅读网站“起点中文网”CEO侯小强说,起点的整个商业模式基本可以理解为前半本小说不收费,后半本收费,最低2分钱/千字,作者一半、网站一半。据悉,“起点中文网”每年产生10个收入上百万的作者,100个收入上十万的作者,1000多个收入上万元的作者。
虽然对于网络文学的争议之声从未平息,不过现在看来,争议的声音越来越小,不仅是读者,现在连主流媒体和传统作家群体,也在不断加深对网络文学的认识。据了解,在2009年,作家王蒙就曾接受盛大文学聘书,出任文学顾问。也有文学评论家用“社会生活的进步”来总结对网络文学作品的看法。
互联网的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特点,使文学创作变成了一项集体参与的文学活动,甚至有人将它形象地比喻为文学“卡拉OK”。也正因为这种“卡拉OK”式的平民化,让网络文学更类似于一种涂鸦文化和街头文化,与此同时也让文学有了一种新的生存状态。10年来,网上陆续有极受网民欢迎的新锐作家迅速蹿红。他们的作品不止吸引了读者眼球,连传统出版社也愿与网络联手,通过网络寻找有潜力有人气的写手帮助他们出书,利用他们的人气吸引读者购书,从而达到双赢结果。作家张抗抗表示,原创的网络文学,给更多的文学青年以及关注自我的人,提供了某种精神出路,网络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出版程序,让更多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
所以说网络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并非偶然,既然能适时地存在就何必议论太多,毕竟这也是一种文学发展的新契机。文学评论家白烨就曾直言不讳地表示,传统评论家其实无法对网络文学做深入有见地的批评,需要培养那些与作者一同成长起来的评论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