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从周的淡泊人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5 09:3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从周的淡泊人生







刘梦溪



他是与我国的园林共同着生命的人。虽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因园林而生,却可以肯定地说,他确然是因园林而死。如果不是1992年由于上海徐汇区那座世界闻名的清代藏书楼的去留而晕倒会场,他的乐观的生命至少还可以往后延续十年以上。



    陈从周先生是中国近代以来有一无二的园林艺术大师,他在二十世纪学术思想的谱系中,以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艺术造诣,在鲜有人问津的学科领域独树一帜。只要话题涉及中国的园林艺术与园林建筑,人们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陈从周。他是与我国的园林共同着生命的人。虽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因园林而生,却可以肯定地说,他确然是因园林而死。如果不是1992年由于上海徐汇区那座世界闻名的清代藏书楼的去留而晕倒会场,他的乐观的生命至少还可以往后延续十年以上。但如今藏书楼保存下来了,可敬可爱的陈从周先生却提前在2000年的早春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样一位名可惊座的园林艺术大师,不管哪位学人以此为课题作自己的研究对象,都是一种求之不得的幸运和幸福。但福报从不随便降临到一个人的身上。因为一切诸法,都是缘会而生。宋凡圣教授并非为了一个既定的题目刻意去研究陈从周,而是无意中因缘凑泊地结识了这位渊雅通博的大家。作者从相遇初识到问学感悟,前后经过了十年的时间,最后在陈从周先生逝世的前一年,才决定从事此一课题的研究。但是,应该选择怎样的视角和阐释途径,如何进行此项研究呢?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连同附录近乎二十万言的文稿,初审之下,不免略显芜杂和轻重失衡。除第一章“陈从周的本色人生”相当于全书的导论或序篇,接下来的二至八章,全都围绕《说园》一部著作。然后第九章论述陈的园林美学思想,第十章谈陈的造园理论。第十一章则谈的是园林与昆曲,十二章谈陈的诗词,十三章谈陈诗的故乡情怀,十四章谈陈的绘画,十五章谈陈画的欣赏,十六章谈陈的书法,十七章又来谈陈书的审美特征。还有最后的第十八章,是作者回忆自己和陈从周先生交往的经过。



    就本成果的篇章结构而言,如果认为多少有些芜杂和重叠,我想是有充分理由的。问题在于,作者选择这样一种写法,我相信是不得已而如此的。题目既然叫做《陈从周研究》,顾名思义,便不能不主要是介绍与诠释陈从周其人及其学术思想。而陈的园林艺术的理念和美学思想,自己讲的再清楚不过,特别是《说园》这部著作是集其大成者。因此作者以《说园》作为全书的论述中心,自是顺理成章之事。方法则是“以陈解陈“,即用陈从周自己的论述,来介绍和阐释陈从周的园林理念和园林思想。在这方面,作者的尝试是成功的。九、十两章关于造园美学的申论,是对陈氏园林艺术学的总而括之和提而炼之,并且补入了实践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了陈氏学说的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诗书画及昆曲等别种艺事,既是陈学的“旁通”部分,又是其进入园林艺术的必要前提。课题作者通过十一至十七章的系列讨论,昭示出园林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花集锦,不具备多方面的艺文修养和人文学养,不可能站在这个领域的最前面。陈从周先生所以成为世无异词的世界级的园林艺术大师,其所必具的诸种理由和诸种条件,课题作者都一一作了回答。



    作者写出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陈从周和陈从周的充满活力的园林艺术。不妨一看陈氏关于风景区建筑的下述警语:“我认为风景区建筑,宜隐不宜显,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宜麓不宜顶,须变化多,朴素中有情趣,要随意安排,巧于因借,存民居之风格,则小院曲户,粉墙花影,自多情趣,游者生活其间,可以独处,可以留客,城市山林,两得其宜。”(《说园》四,本课题稿页46至47所引)这段文简、语近、言切的文字,既是艺术美学的通则,又是行为美学的示范。当1999年课题作者最后一次到病房看望这位园林大师的时候:“我走到床头看先生眼睛还闭着,就轻轻地喊了一声‘先生’,他的眼皮似乎动了动,眼泪从眼角上流了下来,我心一酸,眼泪也夺眶而出了。”(课题稿页177)读到这里,我的眼睛也不免有些湿润了。



    艺术与人文学科的研究著作,没有也不必有固定的写作体式。只要能够做到材料翔实,立论有理,言之有据,如何表达均无不可。此课题成果的特点,是学理阐释和艺术与人生的感悟兼而有之,作者满带着景仰和敬仰的感情来重现园林大师陈从周的艺术与人生,语言安宁含情,使学术著作有了可读性。所附之“陈从周年谱”初稿亦下了很大功夫,增加了本成果的学术价值。因此我认为该成果已达到了国家规划课题所要求的各项指标,是有物有则的严谨之作,是具有人文关怀的传薪之作,也是一个具体学科的创新之作。惟结构上似可考虑将第一章“陈从周的本色人生”标名作为全书的“绪论”或“导论”,而将最后一章“我的回忆”作为全书的“後序”或“后记”。另外分论诗词、绘画、书法的六章是否可以合并为三章?这只是对最后成书的一点修改建议,作者如不同意,径可不予采纳可耳。

2009年7月29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2:52 , Processed in 0.06281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