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白和唐代的诗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5 09:3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白和唐代的诗狂


刘梦溪





    唐人之狂比之魏晋,发自内心的本性之狂似乎要多一些。李白可谓天字第一号“狂人”。“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今日逢君君不识,岂得不如佯狂人”、“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窥镜不自识,况乃狂夫还”,这是他自己说的。“狂人”、“狂痴”、“狂客”、“狂夫”、“佯狂”,不一而足。他自喻的带“狂”字的称号就有这许多。



    李白的友人也直言不讳。杜甫说:“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又说:“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又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后来的诗人孟郊也说:“宋玉逞大句,李白飞狂才。”宋代的朱长文则说:“太白,狂士也。”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当时后世,无人不知李白是一位世所罕见的狂诗人。李白才高,本性天真,性情中原有狂放的一面。却又嗜酒,便狂上加狂了。这样的性格,自然不为世所容。所以杜甫始终担心他的老友的处境,在《不见》一诗中不得已直抒胸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李白是因狂而不遇,复又因不遇而更狂。

李白的狂是盛唐的狂,盛唐人物原本都带有三分狂气,连谨慎小心不逾雷池的“诗圣”杜甫,也写过《狂夫》诗,那是在浣花溪畔的成都草堂,举家衣食无着,小儿子饿得面黄肌瘦,几乎面临要“填沟壑”的危险,却写出“自笑狂夫老更狂”的诗句。是呵,如果自己一分狂气也无,怎么那般欣赏大他十一岁的狂友李白呢?



    再看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这是我几十年来,每忆及此诗,都禁不住要大声朗诵的诗篇。相信读者也无人不闇熟此诗,但要不要和我一起再温习诵念一遍?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每次诵念此诗,眼前都仿佛会出现流水欢欢,树动山迷,酒香馥郁,百花漫舞的景象。是饮中八仙歌,也是八仙狂饮图,虽未就君饮,已生大欢喜。



    知章就是贺知章,亦即初见李白便呼为“谪仙人”的那位“四明狂客”,比李白大四十一岁。汝阳是唐玄宗的侄子汝阳郡王李琎,未及衔杯,路见酒麹已经流口水了。左相指天宝元年代理左丞相的李适之,为奸相李林甫所嫉,在位五年即罢去知政,赋诗自况:“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杜句“衔杯乐圣称避贤”,盖即套用此诗的头两句。宗之系被贬金陵的侍御史崔宗之,吏部尚书崔日用的公子,尝与李白诗酒唱和。苏晋为开元时的进土,当过吏部侍郎,信佛而不守戒律的狂士。焦遂名不见经传,长安一布农耳。可知酒党重情趣,并无贵贱之分。至于张旭,则是书法史上大名鼎鼎的“草圣”,《旧唐书》载:“吴郡张旭善草书,好酒,每醉後,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故其又有“张颠”之称。



    此“八仙”的各种酒狂之态,绝非不懂狂不能狂不欣赏狂的人所能摹写。恰好我们在杜甫的另一首诗中找到了佐证,这就是作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一,开头两句便写道:“江上被花脑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说明老杜已经是在以“癫狂”自诩了,而“颠狂”的原因,则是由于“无处告诉”,即无人可诉说,看来是自己寻花自己狂。



    唐的开元天宝时期是多元文化达致鼎盛的开放时代,为诗人、作家、知识分子的恣意张狂,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土壤。他们的狂,是多士之狂,是透心透肺的狂,是健康益智的狂,而没有魏晋之狂的辟戾之气。遥想张旭在“王公”面前“脱帽露顶”的狂态,贺知章在马上晕晕乎乎,摇来晃去,而汝阳郡王则以为只有到酒泉去做官才称心如意,再加上李白的以酒仙自诩,拒不奉诏。我们在因狂会意之余,不知不觉笑的都乐了。精神生产者能够狂态昂然,是健康社会的烛光。多士能狂是思想自由的彰显。唐诗所以凌跨百代,后无来者,实得力于当时的文化开放和思想自由。



    中晚唐政治变乱频仍,党争不已,狂士非无有,内涵和格局要拘迂得多。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振衰启运,以道统自命,固为不世出的文雄,但他的得“狂名”,竟缘于好为人师。柳宗元在给一个欲拜他为师的青年人的信里写说:“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譁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华版《柳集》页871)如此得“狂名”,这在韩愈可谓不期而遇,非始料之所及。因此他非常不服气,特作《释言》一篇加以解释:“愈也不狂不愚,不蹈河而入火,病风而妄骂,不当有如谗者之说也。”不过韩愈确有过一次“狂”的经历。一次与友人登华山,竟攀援至山顶,自己知道返回不能,便写好遗书,“发狂恸哭”。韩愈不愧气魄盖世的豪杰之士,危难之际痛哭也不无忘“发狂”。当然后来还是下来了,华阴县令不知想出多少办法,才救了韩愈一命。



    本来谈不上狂,因为性格倔强,思想独立,不肯随顺潮流,便被世人目之为狂,唐以后千年以还的中国世风大率如此。我所以说“唐以后”,是由于魏晋之狂和盛唐之狂,几乎是诗人和士人的常态,人们司空见惯,不以为异。宋的狂客就不那么常见了。



(载《读书》2010年第3期,题目作《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及其消退》,此是其中的一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12:02 , Processed in 0.09673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