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话故人 文谊千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7 16:2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话故人  文谊千秋

—— 读白雉山《秀才人情》

              冯天瑜

白雉山先生是享誉广远的诗人、楹联作家。他的律诗、联语,早已获得许德珩、胡厥文、郭沫若、夏衍、杨静仁、陈立夫、沈肇年、程千帆、朱祖延、吴丈蜀等前辈的嘉许,也赢得当世学人的喜爱。在现时代,旧体诗文式微,其写作套路与今人距离渐远,仅就格律、平仄而言,真正了解并熟练运用者,已不多见。故力振唐音的白雉山诗,对仗工稳的白雉山联,遗世独立,于罕见中尤显珍贵。

    白氏的成就,当然与其自幼积淀的古典文学素养和诗家情怀相关,而愚以为,在才情之外,还自有渊源。近来获先生所赐文集《秀才人情》,拜读一过,感悟到白诗、白联丰富的内蕴、饱满的韵致,一是植根于坎坷生活的磨砺,此所谓“江山不幸诗家幸”;二是得益于师友的激励,其佳篇妙构多在朋辈唱和间涌现,可称之“文字因缘千秋传”。

   《秀才人情》,是白氏对大半个世纪以来诗书画相往还的故人的回忆文字结集,披露当年诗词、联语唱和的相关故事,可谓“诗话”,而这些诗话颇有讲史意味。唐人孟棨论杜甫诗篇:“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而白氏的诗作及其诗话,蕴蓄着关于一个转型时代的记忆,当以“诗史”视之,我们在诗文赏析间倾听历史老人的讲述。

    上世纪60年代,下放工厂当吊车工的白氏,时有诗词楹联创作,获国画家薛楚凤先生赞赏,经薛先生推介,白氏结识湖北文史馆馆长沈肇年(薛、沈二先生皆是笔者父亲的挚友,笔者少时曾得识丰采),沈先生将白氏诗文楹联呈郭沫若,获郭先生赏识,并致信要白氏报考中科院首批古典文学研究生,这在当年是了不得的际遇。白氏诗赠郭老:“记得儿时仰姓名,长来何幸列儒林?惠书有似陈蕃榻,没齿难忘化雨恩。”然在“左”的年代,由于单位领导以“政审”为由作梗,使其功亏一篑未能如愿!故在1973年和1978年沈、郭先后去世时,白都深情地写了诗联悼念。如挽沈联:“问字忆登堂,不耻下交,幸沾化雨,难忘荐表频飞,多情爱我偏青眼;论才应屈指,可称三绝,誉满江城,岂料文星遽陨,小别怜公作古人!”挽郭诗如:“文坛谁不尊前辈,伯乐偏能爱后生。每忆惠书蒙教益,激情常使泪沾襟!”对沈、郭二先生的知遇之恩,可谓“没齿难忘”!

再如白氏在读大一时,正值王力教授的名著《诗词格律十讲》在报上连载,白如获至宝,及时认真研读。后发现有两处文字在表述上不够精确时,便去信讨教。王见其所用大学信封误为也是位大学教授,便回信致谢,并说将在出单行本时一定改正。白接信后甚为感动,立即呈上几首诗词,并说明自己不是教授而是大一学生,以免误解。王见其诗词功底不错,又如此坦诚,甚为器重,由此延续了长达30年的文字交往佳话。1986年王去世时,其夫人夏蔚霞女士还特发唁函邀请白赴京参加追悼会,白还写了挽联和悼词以寄托哀思。如挽联:“半世纪文苑耕耘,惊人著作等身,化雨无私传后学;三十载程门侍立,伤我疑难问字,驱车何处觅先生?”悼词“南楼令” :“文曲叹星垂,惊传噩耗悲。五十年硕果累累。著作辉煌人拱璧,栽桃李,尽芳菲。何幸遇良师,卅年雨露滋。痛而今鹤杳云迷。再欲驱车勤问字,谁为我,解痴疑?”其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白氏治学有个优点是谦虚好学,能向学者专家虚心求教。书中此例甚多,如多次登门向著名近代史学家贺觉非先生(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与贺合作《辛亥武昌首义史》,对贺先生有很深印象)请益就是一例。在1981年纪念辛首义70周年时,北京的《人物》杂志曾约白写一篇关于首义后第一张革命报纸《大汉报》的文章,杂志社在发稿前要求白提供一份《大汉报》的照片以便配发。但这张已过去了70年发黄易碎的报纸,国内仅存一份在省博物馆,从不示人。白只好求助于贺老,几经周折,终于解决。又有一次白向贺请教问:“有不少史料记载说打响首义第一枪的是士兵程正瀛,不是熊秉坤,到底孰是?”贺肯定地说:“根据当时的大量史料和我走访的一些首义老人也包括熊本人证实,打响第一枪的是程而不是熊。因熊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说是在他的领导下打响的首义第一枪也行,但不能说是他本人打响了第一枪。”贺对白的才华和虚心好学甚为器重,慰勉有加,遂成忘年之交。故1982年贺去世时白哭以联云:“爱我总情深,论史谈诗,坐有春风常惠我;伤公成鹤杳,释疑解惑,觅无化雨可如公!”

有一件趣事令人解颐,1985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杨静仁,来襄樊视察游览米公祠时,当看到一副“与孟鹿门号两襄阳,书传千古;共苏黄蔡称四巨子,颠压三人。”不但大加赞赏,为随行人员详作讲评,并在联前摄影留念。还兴致勃勃地问:“这位楹联的作者白雉山是哪个朝代的人?”当有人告知:“白雉山是笔名,他和您一样姓杨名叫杨村,现在我省党派部门工作,是我省著名的诗人和楹联家。”杨听后极为高兴,回京后就将他在这副楹联前的照片寄给白存念,此后还不断书信来往。2001年杨去世时白特寄联致悼:“曾疑我是古人,今哭公作古人,世事若烟云,几番惆怅难回首;尊革命为前辈,敬论文亦前辈,功勋垂简册,千里哀思总痛心!”

还有一件趣事更令人艳羡不已:1984年末,全国数十位著名书画家在“长江行”活动中来到武汉时,时任报社记者的白雉山陪同采访。白将黄鹤楼、归元寺、晴川阁、东湖风景区等名胜的历史源流,人文典故,如数家珍地向大家作了讲解,颇获赞许。他还向每人赠送了一首诗词,使来游者更加敬佩和感动。为了答谢白的盛情,黄苗子、娄师白、何海霞、潘絜兹、邵宇、黄翔、吴甲丰等先生商量后,以年高和旅途劳顿为由,谢绝了当晚湖北省政府招待观赏《编钟乐舞》,大家挥毫泼墨,完成了10多幅书画精品赠送给白。这一意外的收获,使其至今感激难忘!

以上诸例,确乎是可见从其情采斐然的追忆故旧的文字中,可以得见他在中青年时饱历忧患,于真情挚意,在于喜怒哀乐发乎韵文,世道恩怨洋溢诗联佳篇。纵观其集中百篇文章的最大特色,都是作者大半个世纪以诗联交往而获得的深厚友谊,结下的文字因缘。正如其《前言》中所说:这本书是“友情的见证,欣慰的纪念”,“是报答师友的谬爱之情。”诚哉斯言!                  2010年4月3日草于武昌珞珈山

(此文刊于2010年5月3日《长江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12:23 , Processed in 0.12291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