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 作 教 学 需 要 新 思 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8 11:3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 作 教 学 需 要 新 思 维

——读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
黄  行  福
目前的中学写作教学,可以用“百花齐放”来形容,不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其他关心和支持语文教学的人士,他们都在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辛勤劳动,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理论上的一大批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作文教学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另一方面,那么多的教学成果,却没能彻底解决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实验,在推广过程中,并没像创立者所宣传的那样,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笔者长期工作在偏僻的农村,在作文教学上,虽然殚精竭虑,千方百计想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可实际的效果,却常常并不那么让人满意。思索再三,原因很多,但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观念落后。可以说,我所接受的写作教学的观念,基本上还是当年大学求学时代的东西。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写作课上所学的,还是文章学的那一套知识体系。具体说来就是“八大块”:材料、主题、结构、语言、叙述和抒情、描写和对话、修改。我们知道,那个知识体系,基本上是文章学的,是从已经成篇的文章中所概括出来的知识。用这个知识体系来指导自己的写作教学,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观念的落后,导致了作文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再从今天整个写作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效果也不那么令人满意,所受到的指责也是比较多的。其实,人们对语文效果不理想的指责,更多的就是来自写作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因为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当中,往往把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底,定位于写作能力的强弱上。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强,则被认为语文水平就高;相反,则被看作语文水平不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作文是一个人综合水平的直接体现。综合素质不高,要写好作文,一般是不太可能的。
看来,写作教学需要有新的突破,需要有新的思维来关照。
马正平先生主编的《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可以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给我们的写作教学一洪清泉。
这是一本大学中文系的写作教材,是马先生主编的大学写作教材中的一本。
在序言中,他告诉我们:能力是整个教育活动的金字塔顶,而能力又总是和创新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很自然地,他就把语文教育的目的,定位于能力的培养。认为语文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能力,在马先生看来,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能力教育,其根本原理就是“动力学”,广义的能力教育论就是“动力学”教育观和教学论。并且,更进一步,他认为这种广义的教育观和教学论,还可以叫做生成性、生长性、自然性、主动性、自由性、人性化的教育观和教学论。换句话说,“在‘动力学’ 教育观和教学论里,学生的行为能力、知识智能是生成的、生长的,是自动地、主动地生成和生长的,是自由的、自然地生成、生长的,是非构思的生成、生长的。”所以,在他的写作思想中,写作动力的形成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他认为,写作动力的培养,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点。
其实,在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更多的是把目光放在“写”的表面的、看得见的行为的培养上,放在写作技能、技巧上,放在文章的成品上。我们总是把作文教学的重心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的方式、方法上。这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人们做任何事情,包括写作在内,只要是自觉、自愿的行为,总是有一个动力预先存在,没有那个动力,其行为就是被动的,就是受支配的,也就是没有完全自主的。写文章就是这样。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人只有产生了非写不可的欲望之后,才会有写作这样的行为发生,才会有与写作有关的一系列的操作过程。
可是,现实告诉我们:我们的写作教学,基本上不是建立在培养学生写作动力基础上的行为,更多的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压力下的行为。这外力,这压力,就是考试,就是分数。学生在为考试,为分数的外力、压力之下的写作行为,就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动力,而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一种无可奈何的行为。所以,学生的作文,三言两语者有之,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者亦有之,龙飞凤舞者也有之。因为他们根本就是被逼无奈的。如果是经常动动笔,写写文章的人,这样的体验是肯定有过的:有时,坐在电脑或者写字台前,可能一两个小时也写不出一两百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动力不足,没有写作的非写不可的直接推动力,仅仅是强迫自己写东西。
另一个方面,人在有了实施某种行为的足够的动力之后,往往就会非常自觉地去克服所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而且还会不知疲倦。
写作负担重,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写作是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需要写作者付出巨大的劳动。而在目前学生学习负担本来就已经很重的情况下,写作,尤其是在缺乏足够写作动力情况下的写作,学生就会产生写作负担重的感觉。这就导致他们在时间不够用的感觉下,匆匆忙忙,草草成篇。相反,如果学生是在有足够写作动力的,自己感到非写不可的情况下写作,他们的写作,不但不是负担,反而还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在马先生的眼里,写作的动力,主要包括写作的兴趣,成功感、意志力、事业心。这是写作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的。
马先生的写作教学新思维,还有一个教学的重点,那就是写作思维的操作性。
在我们以往的写作教学中,其实,我们也并没有完全忽视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而且有的写作教学流派,还把思维的培养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如“三级训练体系”和“语言—思维”训练体系,都是典型的将思维作为写作训练的流派。他们也把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作文教学的主要着力点。但是,以往的那些探索,那些思考,有一个致命的不足,那就是:他们更多的是注重表面的思维操作,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内在的思维模型的训练。而马先生的新思维,给我们印象极为深刻的一个方面就是,他特别注重内在思维模型的训练,即告诉写作者“所以然”,训练其“所以然”的能力。
马先生的这一研究成果,正是我们传统的写作教学所最缺乏的,也是最重要的。数、理、化的教学,都可以给学生一步一步的具体步骤。学生只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进行训练,就基本可以达到目的;而写作,在以往就基本上是在暗中摸索,只能教给学生一些表面的,作用不大的东西。我们也常常把写作的过程,看成是一个“暗箱操作”的过程,看成是写作者自己慢慢探索的过程。一些写作天赋较高的,在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之后,就能够摸索到一点门径;而对于那些写作天赋不那么高的人而言,则可能是徒费心血,劳而无功。语文教师,也常常急在心里,却又感到无能为力,帮不上学生多少忙。以至有人认为,写作教学,真正管用的东西无法教;能教给学生的,大多是一些不那么管用的东西。而在有了操作性强的思维模型之后,写作教学就基本上可以摆脱那种盲人摸象式的摸索,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山路十八弯”,在“天堑变通途”之后,可以直接到达目的地,让学生少走多少冤枉路!
此外,马先生还在书中,向我们一一分析、点评了中国当代在中学写作教学上比较有影响的近20种写作流派的主要观点及操作要点。这些分析与点评,也基本上贯穿了马先生的“动力——操作”写作理论,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一本面向一线教师或即将走向教学一线的大学生写的写作教学论著,仅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那可能不会被一线教师所认可。更为重要的,还必须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自己的见解、做法。
马先生的这本著作,就直接为我们介绍了他自己创立的“DCC”作文教学的新体系和“非构思”作文教学体系两种给一线教师深刻启发的教学体系。所谓“DCC”指的就是动力性、操作性和成功感;所谓的“非构思”,指的是一种没有构思过程的写作训练。在作者看来,以往的写作都把写作的过程,看成一个包括构思在内的过程。而在马先生的眼里,写作是不包括构思这一环节的,是一个生成的,生长的过程。换句话说,并不是在行文之前,就已经把整个文章的所有方面都一一构思好了,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新的思路,新的观点和理念的过程。书中,马先生对这两种体系的操作过程,都有比较详尽的介绍。这些,都把他的“动力—操作”的写作理论,以更具操作性的方式介绍得更加具体,让读者有着比较深刻的印象,也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本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把中学写作教学置于当代信息社会这个广阔的背景之下,使写作这种人类古老的行为,地位更加突出,让人不可不高度重视。
有人说,一本好书,总是给人心明眼亮之感。马先生的《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就是让人心明眼亮的著作。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
邮政编码:34450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8:28 , Processed in 0.05801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