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困惑与对策:为作文教学把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8 11:5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困惑与对策:为作文教学把脉
胡文正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由此举起了诗歌革命的旗帜,主张改革六朝以来过分注重形式的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对唐代和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在的作文教学之所以受到社会的诟病和有识之士的担忧,就在于它正陷入类似的泥潭而难以自拔。因此,避免类似窘况的发生,探究作文教学的规律,找出病因,开出良方,便成了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缺乏针对性——写作动力不足
作文是发表看法、交流思想、干预生活的工具,是一个人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而这点,也正是作文的动力之源。可看看我们学生,有多少是为此目的而去作文的?又有多少作文是跟鲜活的生活合拍的?要么空谈一些言不由衷的话题,要么粉饰现实,要么罗列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这种夸夸其谈而于生活无任何益处的作文的泛滥,势必导致学生人格的扭曲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也是对作文真义的践踏和对做人良知的强暴。

作文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闲适的文章,但这个“闲适”要适度,它可以是怡情悦性的小品,也可以是三言两语的随笔感悟,还可以是令人捧腹的幽默……但最起码应让人产生会心的一动,或心有同感,或产生震撼,或引起共鸣;一旦超过这个度,去津津有味的讲一些别人听腻了的故事,去绘声绘色的描绘别人早已叙述过的话题,去振振有词的发一些别人早已认同的感慨……并且这种做法又成为一种风气的话,那么,这些无聊的文字,这种以无聊文字叩开“精英”大门的做法,还值得我们去认同、去研究吗?我们承认,生活中的确会有些无聊的文章,但这需要我们去教吗?

如果作文教学不能提升学生做人的品位,不能激发学生的使命感,不能鼓动学生参与生活的激情,不能倡导高尚的精神,不能传承社会责任,那么,这种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因此,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不是告诉学生作文该怎么写,而是告诉学生为什么写作文,作文该写些什么。

脱离实际——写作源泉枯竭
无论是马列主义原理,还是前人的写作实践经验,都直接或间接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没有对生活的发现和思考,没有对生活的责任感,没有以文章反映生活改造生活的冲动,那么,要谈写作,纯属徒劳;要想让学生学会写作,纯属白日做梦。自然,老师也会告诉学生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去表现生活;可到底怎样观察、怎样思考、怎样表现,就没有下文了。而名言警句、优美词汇的积累,则从学生学习写作甚至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培养了,并且有布置,有检查。更有甚者,提倡学生背作文、仿作文,好像只要这些功夫做到家了,那么写好作文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也就是说,学生从入门时起,就认为作文是字词句的积累,至于生活,早被抛到一边去了。这样,缺乏生活积累的学生对丰富的生活视而不见,对生活的认识也都同化成了一种腔调一种模式,学生的思维变得麻木,生活激情也慢慢消失。于是,存在于生活中的学生,一写起生活,就感到无话可说,因而写出的文章让人感到单调乏味,如痴人说梦。

现实生活是一切精神生活的源泉和动力,也是作文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根本,认识不到生活的重要性,或不想在发现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上做文章,那么,作文教学上的诸多努力都是劳民伤财,学生永远也学不会作文章。

个性被压抑——积极性被挫伤
作文是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个人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志向愿望,都可在作文中得到表现,虽有高下之别,但无对错之分。可在学生作文中,这一点得不到认同、尊重和宽容,跟学生的个性在班级教学中有意无意被消磨一样,学生作文的个性渐趋泯灭,即使有些有“个性”者,也被视为“异端”。面对作文,老师好像总拿着标准答案一样,把一些观点、看法视为“不健康”而加以否定,好像把这些东西掩盖起来就“健康”了一样;而学生,在自己的权利和尊严没有得到尊重的情况下,就会在作文中尽量避免张扬个性,尽量想办法博得老师的好感和首肯,而用一些连自己也骗不了的话去讲给老师听。于是,胡编乱造,无端拔高,空中楼阁,就成为学生作文的主流,而为人之真、为文之真都被冠冕堂皇的说教所代替,假、大、空便成为学生作文的主流。

其实,作文教学的任务固然包括让学生学会写作文,但相比之下,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习惯更显得重要。有了这个兴趣和习惯,作文就成了他终生生活的一部分,还愁他的作文水平不能提高吗?因此,这种兴趣和习惯的培养,远比其他重要得多。而这个习惯的养成,就不是让你对他指手画脚,而是要你顺着他的思路、写法给以适当的点拨引导,让他顺其自然的发展。尤其是在经历了这么多年“驯化”以后,作文教学更应从根本上给学生营造一个平和、宽容的环境,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讲练失衡——从零开始摸索
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的精髓在这里以知识的形式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但在作文上,学生的这些储备是相当贫乏的:一是无本可依,教材上的写作知识少得可怜,又很不系统,多数是一些写作文的细枝末节,至于充斥市场的作文书,要么提供一些并不成熟的“范文”供学生“参考”,要么提供一些“素材”供学生拼凑,与作文的要义背道而驰,造成学生知识上的严重贫血;二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不太看重写作知识的传授,如“多读多些文自工”、作文无“秘诀”之类,即使有所讲解,关注的也是各种形式技巧,而忽视了作文之根本……这种种因素导致写作知识的传授在作文“教学”中几乎缺席,一般也只是在写作前提示一下,写作后评讲一下,或者结合阅读教学中涉及的一些写作知识作一些简单的提示;至于前人的经验教训、写作甘苦、作文与做人的关系等等感性材料,就更无从谈起了;写作训练看似安排在课堂上,实则跟“自学”无多大区别,任凭学生以自己的感觉、悟性去写。其结果是学生在学了若干年作文后,竟然还不会写出真正意义上的作文,不是为迎合考试的无病呻吟之作,就是仿写、抄袭,而文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精神已丢失殆尽。

也就是说,在作文教学上,前人积累的知识财富得不到有效的继承,更谈不上发展,一批批学生基本上就是在写作知识缺失的情况下进行作文探索的,其效果自不会乐观。这里,我们往往误解了名家的经验之谈,错把创作上的无“秘诀”跟写作上的需要基本常识混为一谈。鲁迅先生的确曾说过“作文却好像偏偏并无秘诀”,但他还是谈了“白描”的秘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个中真义,又有多少老师真正懂得呢?即使懂得了,又会传授给学生多少呢?

这样,作文教学的现状就是有组织的盲目教学,有目的的无计划训练。

为文而文——认识狭隘片面
由于对作文的功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绝大多数老师教作文是出于无奈——因为语文要考作文;绝大多数学生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或应付考试,或应付老师。这样,目的的偏差必然导致方法上的急功近利——为作文而作文,从而使作文教学完全变味。

作文本来是人文性蕴含丰厚的学科,一个人的德才识学,他的气质,他的抱负,他的使命感,都会在作文中表露无遗,因此,古来就有“文如其人”之说。而文章的写作,又无不以个人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为依据,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也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自然,这积累除包含直接生活积累感悟外,还包括从书本等介质、媒体上获得的间接的知识和经验。但对作文这个“创新”含量较高的项目来说,自己的生活感悟最为重要,它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作文的成败。一个新颖的视角,一个独特的发现,一个精彩的细节,往往会使人有醍醐灌顶的惬意。但反观现在学生作文,陈词滥调、拾人牙慧者比比皆是,矫情、夸饰、虚浮、浅薄随处可见,而真情成为稀罕之物;至于抄袭、模仿之作,更不足为论。这些作文,看似头头是道,但难以掩饰装腔作势、哗众取宠的鄙俗,如果说也流露出“情”的话,那就是浮躁、媚俗之情,面目可憎,倒不如那些不入“流”的作文来得真诚、实在、清新。这种状况,源于作文考试的工具化。你想,他作文的目的既不是为反映实际问题,也不是跟别人交流,其唯一的功用就是应付考试,那么,他何必去花那么大的功夫去“积累”去“发现”呢?只要能沿用,他们绝不愿意去创新;只要有现成的,他们就会拒绝动脑子。至于“大考”作文,老师不知自己的底细,则更可天马行空、胡编乱造,以博得阅卷老师的同情从而给自己打一个高分。

这种为文而文、把作文当成升学工具的做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退化,更导致学生人文情结缺失和做人原则崩溃,它将扼杀未来建设者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造就出一批批因循保守、见风使舵、为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庸才、蠢材或奴才——这个结论,绝非危言耸听。

重本轻末——重蹈历史覆辙
作文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和无形式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处于同等地位:缺乏内容的形式是徒具文形的僵尸,缺乏好的形式的内容至少是鲜活的生命。换言之,完美的形式可使文章的内容锦上添花,空虚的内容无论用多好的形式去包装,也是纸老虎一只。我们承认,形式对内容来说很重要,有时甚至至关重要,但前提是有充实的内容,在没有充实内容的条件下谈形式,那是徒耗精力。因而,作文教学的重点,不是要你告诉学生有哪些形式技巧,怎样使用这些技巧,而是怎样才能使文章的内容充实、生动、富有活力。

在写作上,有“拙朴”一说,或曰“返璞归真”,即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它是在内容充实的前提下作者真情、人性最直接的流露,这种真性情,也只有这种真性情,才是作文最具魅力的地方。事实上,无论我们看重的哪种形式或写作技巧,都是在对这类内容充实的文章分析以后所作的理论概括。遗憾的是,一旦成为理论,我们就忘记了它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了,从而把它与实际内容割裂开来,只在理论上转圈,而不考虑其实质了。这样,形式、技巧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反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而产生这些形式的“土壤”,就被逐渐淡忘了。一旦忽视内容这种本真的东西,其结果只能是形式主义泛滥。如今反观我们的阅读教学,有多少是真正从内容入手?我们的写作辅导,又有哪些不是在技巧形式上转圈?什么记叙的顺序,什么说明方法,什么多种表达方式运用,什么修辞的表达效果……这些东西讲得多了,学生就想得多了,作文时自然会把这些当作考虑的因素,无形之中就淡化了对内容的思考。久而久之,他们就很少会考虑到内容方面的问题了,学生作文也就成了形式的奴隶。

分家单干——让作文“独立”
语文本身就是个“大杂烩”:思想的,文化的,艺术的,道德的……各种内容包罗万象,而作文的混入,更使本来就有点“混乱”的语文教学更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作为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他较一般人具有更多的文化优势,也常常被视为文化的权威。但在作文教学上,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并不具备这个优势——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本身就缺乏有关写作的理论知识,缺少写作的基本功,至于实践经验和写作甘苦更谈不上。常言说,“打铁先须本身硬”,现在,本身就不过硬,让他教作文,其实就是“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昭昭”,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能提高得了?但作文包含在语文课中,不教行吗?这种做法,对教师来说,是赶着鸭子上架;对学生来说,有被误导之嫌;更有甚者,作文考试也因阅卷老师对作文的外行而失去应有的信度和效度,导致老师和学生对作文产生失望情绪——也正因此,语文教育才受到社会的责难。你想,由于课程设置失误出现的问题,而对后果进行处置时板子却打在教师身上,作为语文教师,他屈也不屈?

另外,从学校课程设置来看,作文课由语文教师包揽,会削弱作文教学的效果。语文老师都知道,教学生作文是一项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对作文只能敬而远之。于是,采取削减作文课时的方法来进行见效较快的“基础知识”教学训练,使本来就已经很“衰弱”的“写作”还要对“语文”进行“扶贫”,你想,作文的效果会好吗?

把作文合在“语文”课中,看似“读写相通”,便于作文教学,其实永不相通。而让作文“独立”,正是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把语文教师从“外行”的尴尬境遇中解脱出来,便于教师队伍专业化;也可使作文的学科性特点得到加强,便于教师实际操作,扭转作文低效甚至无效的现状;更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使作文的功用更好的发挥出来。

考试不公——老师学生失望
应该说,作文是最能检测学生语文功底和综合素质的理想项目,其权威性受到历代文人和统治者的重视。从隋代就开始的科举制度一直把作文作为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手段,现行语文试卷中作文也占相当比例,像上海语文考试甚至出现过只考一篇作文的情况。但在现阶段,这一项目的可信度受到严峻的挑战。这是因为衡量一篇作文质量好坏的标准是模糊的,没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模式;而用来衡量作文水平高低的老师的爱好、品位、水平也是形形色色,参差不齐……更有甚者,阅卷任务工作量大,而阅卷老师少,阅卷时间又是一压再压,致使作文在成绩上趋于一致,拉不开档次;即使有一定的档次,也不一定客观,好文章得低分一般文章得高分的现象很多……作文的这一“随意性”的特点,早引起了有关人士的重视,于是在阅卷时采取从几方面分别量分、几位老师同阅一卷、满分作文集体评定等方法,且不说这些做法在现实中是否可行,即使完全落实了,但又能给作文带来多大的公平呢?

既然不公平是一种必然,那么,如何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如何能更好地让多数考生站在同一起点,如何避免种种人为因素带来的不公,建构相对公平的考试机制,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它远比检测所谓“能力”更重要。

那么,什么方法最公平?生活中,表面上最不公平的做法,往往正是最公平的。比如拈阄,虽然不公平,但能服人,那么,它就最公平。那么,在作文考试中引入客观题,就会相对降低这种不公平的因素。因此,在语文的客观题受到越来越多质疑并逐渐在语文试卷中淡化或退出的今天看来,客观题还是最为“客观”的一种题型。并且,对客观题的简单的选择和放弃,本身就是对其缺乏有效研究的体现,是一种无法驾驭这种形式的无能的表现,决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轻易把它抛弃,而是想方设法使它更为科学、公正。如果说,在教师水平相对较高、考核方式相对科学的外国对客观题的淡化是一种科学选择的话,那么,在中国,在现阶段,轻言放弃是最武断的做法,更容易使考试的盲目性放大到极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自然,对作文教学而言,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但以上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的任何努力和探索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1:55 , Processed in 0.06797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