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玉圣与书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1 11:1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玉圣与书评



伍 杰(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文

杨玉圣,山东人,1963年生。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美国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他是学历史的,研究美国史是他的专长。他还著有《中国人的美国观》、《史学评论》、《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美国史散论》、《书的学术批评》等。按他自己2005年年底的说法是:“美国史、美国学、世界近代史、现代化研究、史学评论、学术批评、学术规范,大致是我近二十年来涉足的主要领域,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其实,杨玉圣是一位多栖的学者,且不说在生活领域兴趣广泛,在做学问上也是一位名实相副的多面手,尽管他反复多次表示“自己的本行是史学”,“研究方向是美国史”。我因为从事书评工作多年,所以,对他的书评成就特别关注。我认为他还是一位有思想、有追求、有锐气的书评家。他虽谦称“书评不是主业”,但对书评的投入和主业无异。他投身书评,似有轨迹可寻。1998年他曾说:“十多年来,因为一直对书评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也尝试做过一些书评,有的据说还引起了一些波澜。”追溯起来,杨玉圣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做书评了。他是从评美国史开始的。1984年写过一篇《林肯评价中的两个问题》。1988年前后,又写了《当代美国总统与社会》、《美国史纲》等著作的评论。


上世纪90年代初,有较多的书评实践,多是单篇书评。此后,由一般的单篇书评而发展成为着重写学术书评,由学术书评延伸至学术批评,进而致力于学术打假,追求学术的规范化,为学术规范鼓与呼。由在报刊评书,发展至网络评书,终至创立学术批评网站。他越做越宽,越做越深,越做越大,越做越新。他“对书评情有独钟”,这是书评界的幸事。目前,
像他这样钟情书评的人并不多。

应该说。杨玉圣喜欢书评,钟情书评,二十年里对书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在书评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书评理论,即对书评的理性思考;二是书评实践,他有大量的书评作品;三是在推动学术评论方面,有重要的贡献。


杨玉圣的书评实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2005年,据初步了解,共写书评50多篇,约30多万字,几乎全部是对历史著作的评论,其中评有关美国的著作约占70%以上。他研究美国史有年,评美国史著作是他的专长。


从他写的《〈独立宣言〉史事考》、《〈美国宪法史稿〉读后》、《评刘绪贻主编〈战后美国史〉》、《美国史若干史实辩》、《评邓蜀生著〈美国历史与美国人〉》、《〈当代美国总统与社会〉评价》、《读〈美国与移民〉》、《读李庆余著〈美国外交〉》、《评黄年安著〈美国经济史论〉》、《读〈华盛顿评传〉》、《读刘祚昌著〈杰裴逊传〉》、《从〈美国史纲〉读我国的美国史研究》、《读〈美国边疆史〉随笔》等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评论思想和风格:所评内容宽泛,时空跨度很长。他想通过评论还原一个真实的美国,让中国人知道一个从历史到现在,从总统到民众,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真实情况的美国,不是简单地说好或说坏,而是让事实说话,作具体分析。他在评论中善于从原著中求新、求真、求实。比如综评,他梳理后总结出1979年以来翻译和出版有关美国的著作达5000种,这是“盛况空前”。而且人们从这些著作中“发现的不仅是一个物质上的‘新大陆’,而且还挖掘出了精神上的‘新大陆’”。他对许多名家的著作逐本评论。杨生茂的《探经集》,他认为有“扣人心弦的议论,发人深思的观点,贴近时代脉搏的思想”。“见证了老人探索创新的艰辛历程。”在《资中筠集》述评中说,全书“可以视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特别是美国研究的一个缩影”,“有系统、独到的见解”。黄绍湘的《美国史纲》,他认为“吸收了不少新材料,从而纠正了长期流传的不确切的说法”,如“五月花公约”、“波士顿茶会”等等。认为邓蜀生著《美国历史与美国人》“为中国美国史研究拓殖了一个新天地”。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是新的开拓者,“一反过去定论,而立一家之言”,而且“行文轻松,运笔自如,潇潇洒洒”,特别是对罗斯福、林肯刻画得有血有肉,“罗斯福身残志坚,无所畏惧,是集胆略和权术于一身的世界伟人新形象”。他对邓蜀生在《美国与移民》中对有色人种的歧视,也给予揭露性的评论:“一切有色人种在美国都是种族主义的受害者”,“对有色人种的歧视和压迫使美国历史蒙受耻辱,迄今仍是美国社会的顽症”,“美国排斥华人,不仅限于立法规定,也不限于行动上的歧视,更有暴行之肆虐,如焚烧、爆炸、抢劫、杀害”。对一些不实之论,杨玉圣也作了求实的评论:“有人说《独立宣言》标志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7月4日是美国的国庆日,这是似是而非之论,以讹传讹”。他列举许多资料证明,独立日不是国庆节,《独立宣言》也不是美国独立的标志。他认为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表述得比较好:“向全世界宣告北美各殖民地脱离美国而独立,后来,7月4日被定为美国的独立日”。杨玉圣认为罗荣渠的《美洲史论》“独树一帜”,其“美国需要重新认识中国,中国也需要更加了解美国”之论,是很有见地的。


杨玉圣十分严肃地批评了坏的书评风气,《沉重的思考》一文,集中批评了李其荣著《移民与近代美国》。作者自己说“在理论上、内容上、方法上有三大突破”。杨玉圣认为这“不是一本新书”,“更无从谈及‘很有价值’、‘填补空白’、‘优秀成果’”。杨玉圣在长篇评论中列举大量事实,认为全书是大量抄袭、剽窃之作。“剽窃了17位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含专著8部,论文14篇。”说如此集中、大面积地剽窃他人成果,是建国以来中国美国史学界空前的。所谓三大突破“纯系子虚乌有之说”。他评论得有根有据,这种敢于批评的精神是十分难得的。


杨玉圣是一位有开拓精神的书评家,主要表现在他对推动学术书评的贡献。他倡导学术批评,创建了学术批评网。学术书评因为他的涉足、推动而更加兴旺发达。本来,学术书评在书评史上有相当的地位,但并不十分显著。上世纪90年代逐渐显露,引起学界的重视和关注,其文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逐步提高。上世纪90年代的最后十年中,学术书评发展很快,在书评园地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其中,杨玉圣也有推动之功。


杨玉圣不仅极力提倡,自己还努力实践,用力推动。学界有人说“他是‘现今中国学术批评第一人’似不为过”。这里充分肯定了他在学术批评中的地位。最为难得的是他首创了学术批评网。学术批评网于2001年3月15日试开通,3月19日正式启用。开通之后,在读者中,特别是在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杨玉圣曾说“推动学术的批评的健康发展,原本就是学术批评网创办的初衷”。他认为,近年来“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与据理争鸣的学术反批评开始得到提倡,并获得可喜的初步发展”,这种“学术批评与反批评的初步发展,尽管还远远不能尽如人意,但这不仅有助于学术风气的匡正,而且有助于学术交流、学术对话,特别是有助于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学风建设,其意义和价值是多重的”。他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五年中,在学术批评网首发的文章有2000多篇,而且,其中大多刊于《史学月刊》、《社会科学报》、《学术界》等学术报刊。学术批评不一定都是书评,但是其中很多文章都是对学术专著的评论,是比较有分量的学术书评,这也显示了他对书评的贡献。


学术界对学术批评网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说它“五年来,学术批评网历尽风雨,酸甜苦辣,艰难险阻,但在杨玉圣先生无私奉献、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在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学术批评的坚冰已经打破,道路已经指明,航线已经开通”。


“春秋五载,雄文千卷”,这是指首发文章的数量。“要驱邪扶正,去找杨玉圣”这是指他的勇气和魄力,“学术批评网批评矛头直指学术腐败,无情抨击学术界种种弊端”。杨玉圣虽然有时无奈地叹息:“书评难写,因为把握不好即得罪人。批评式书评更难写,因为无论如何把握,总是要得罪人。”但他仍然勇往直前,遇不平之事,学术之腐,便义不容辞地挥舞手中之笔,直书于世。


杨玉圣对书评理论,没有专著、专文,没有完整的体系,只是散见于诸多书评文章中,特点是以书为本,以学为用,求真求实,求客观、求公正。表现在书评中,虽不能说嫉恶如仇,却是“眼里容不得沙子”,而且“爱管闲事”,所以也容易得罪人,树“敌”不少,而又无怨无悔。说他是锐气,不如说是勇气,说是勇气,不如说是朝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气。接近其人,读过他的书评之后,便会感到他是如何地勤奋为学,勤奋作评。对书评苑地“春光明媚,理想乐园”的天真追求,虽难以实现,却不言放弃,真不失为满腔赤子之心。他决心为书评做一番事业,这是难能可贵的。


他在许多文章中,讲了书评理论和学术批评的观点。对学术批评的重要性,他说:“在学术规范的确立与完善这一艰难过程中,开展实事求是、生动活泼的学术批评,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开展严肃的学术批评已成为关系到我国学坛生死存亡的大事。”“学术批评是学术进步的助推器,也是学风建设的清道夫。”对学术批评的要求和方法,他说:“学术批评(学术评论)实际上是学者应当具有的自觉的批判意识和自省意识在学术活动中的体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这是学术批评赖以健康开展的前提和规则。把事实摆够,把道理讲透,是学术批评应予坚持的立场与操守。因此,学术批评应是学理意义上的交流,是学问境界上的对话。学术批评应是既据理而争论,又不失平和之大度。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中良性互动,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文会友。”学术批评不是为批评而批评,“首先是为了学术建设,其次是为了学术公益,再次是为了学术交流,最后是为了激浊扬清。推介学术精品,传播学术精神,正是学术批评的主要功能之一”。“学术批评还应包括学术上的自我批评与反批评”。他强调学术批评的态度应是与人为善,他说:“相对于依然弥漫学界的蔑视批评、鄙视批评、仇视批评的风气,目前学界不仅需要健康的学术批评的理念,而且需要严肃认真的学术批评实践,还需要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精神,尤其是需要与人为善的学术批评氛围”,其中关键是“要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这都是很出色的书评理论见解。


图书评论,是一种思想对话,是评者与原著作者的对话,在对话中沟通、交流,哪些需要理解,哪些有新的价值,哪些需要重新认识,哪些仍可存疑,通过对话,彼此都能得到启发,提高认识。这种对话是平等的,公开的,自由的,公正的,不带任何功利的目的,谁也不能强迫谁,是一种学理上的、思想上的交流和认可,这样才能彼此克服不足,推动学术的发展,这种书评才是建设性的,才能有益于书评的发展。书评也是灵魂的拷问,拷问评者和原作者的灵魂。这种拷问是深层次的,你真正认识评论的这本书吗(这种认识应该是此书的本质)?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他要表达的真正思想是什么?还有作者的思想、感情、内涵、目的、学理、反映的时代、写作背景等等。拷问得深刻和细致,书评才能出彩。目前,从深层次思考书评的不多,杨玉圣具备这种条件。他有爱书评的真诚,他虽然提出了许多主张,但还可以将书评理论深入下去。我们期待着。就我国现状而言,书评理论还需要深入探讨,还需要理性升华,还需要系统归纳,总之,书评理论还需要很好地发展。


杨玉圣是一位热爱书评,辛勤耕耘书评园地的书评家。但是,近年来,他逐渐从评书转向学术评论、学术批评,对学术领域的各种现象、各种纷争、呈现的问题、人物和事件作综合性评论,与书评逐渐产生了一些距离。这里我特别要讲一点,书评、评论、批评是有分别的,分寸各不相同,着眼点不完全相同,它们有共同点,但不完全是一回事。自本世纪初以来,很难见到杨玉圣撰写的有分量的书评文章,这不能说不是遗憾。无怪乎有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90年代那么钟情于书评的杨玉圣现在在哪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1:43 , Processed in 0.05984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