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生况味寄“书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5 20:1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生况味寄“书衣”

邸玉超 北京日报2005-11-22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开创了“荷花淀派”小说的孙犁是独树一帜的。《白洋淀纪事》、《荷花淀》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作品。“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是一位卓具才能和风格、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作家。”(《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1992年《孙犁文集》八卷本出版后,孙犁老人对家人说:“我这一生什么也没有,就有这么几本书。”就是这几本书,给多少人以挑灯夜读之乐,给多少人以生命的感动和历史的怀想。
  孙犁之所以成为文学大家,与他具有渊博学识是分不开的。他的一生是爱书、读书的一生。从《孙犁书话》一书中你会领略到他读书之多、读书之广。《孙犁书话》作为“现代书话丛书”之一,深受读书人的喜爱。此书的编者金梅在“编选后记”中说:“孙犁是一位富于创造性的文体家。他娴熟地把握了书话这一散文特殊文体的特征,善于从书中抓取一点因由,一点使人感兴趣的材料,然后举重若轻地随意说些自己独特的感想。新颖轻快,意趣盎然。”而我尤喜欢其中的第五辑“书衣文录”。
  “书衣文录”是孙犁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日记式书话。少则十余字,多则三二百字,记下书里书外,社会人生,自曰“书衣文录”。其中有书的来龙去脉,读书心得;有思想情绪,生活状况;有旧人时事,世况人情。人生酸甜苦辣百般况味,自笔端流出,一段历史,一段记忆,渗透在书皮上的一根根纤维中,成为今人的参考,后人的观照。这种日记性质的书话现在已被许多读书人和藏书人仿效。
  《孙犁书话》收入1973年至1976年间的“书衣文录”近二百则。“七十年代初,余身虽‘解放’,意识仍然被禁锢。不能为文章,亦无意为之。曾于很长时间,利用所得废纸,包装发还旧书,消磨时日,排遣积郁。然后,题书名、作者、卷数于书衣之上。偶有感慨触,虑其不伤大雅者,亦附记之。”(孙犁序言)那时,时值“文革”后期,他的书被抄后刚还回来,他做编辑工作之余,天天以包书皮为乐。孙犁住在天津一大杂院,“庭院甚乱,遇假日当避后室。然周围无一处安静,嘈杂如下处”。“时1973年12月21日晚,室内十度,传外零下十四度云。”不但环境差,而且屋子窄小。1975年3月5日传言有地震,“家人为余相度避身之地:一床下,一书桌下。床下必平躺,桌下必抱膝。一生经历,只此一着,尚未品尝也。‘七月间’大雨成灾,庭院如潭,家人困处,我自包书。积水未撤,屋漏,滴水未止。”一代文学大家,生活如此凄惨,慰藉他心灵的,唯有书籍:“昨夜梦回,忽念此书残破,今晨上班,从同事乞得书皮纸,归而装修焉。能安身心,其唯书乎。”
  他是达观的,不能左右时代,可以幽默自己。别人常与他借书,时有不惜书者。一位部队后勤军官还回的书满是污迹,孙犁写到:“彼近年以职务方便,颇读中外小说,并略有藏书。对此书似无兴趣,送还时,书面油渍颇多,盖彼习惯于开饭时阅读,而彼等之伙食,据他说办得甚好云。”“余中午既装《小说考证》竟,苦未得皮纸为此书装裹。适市委宣传部春节慰问病号,携水果一包,余亟倾水果,裁纸袋装之。呜呼,包书成癖,此魔证也。又惜小费,竟拾小贩之遗,甚可笑也。”既是自嘲,也是自信。
  他记录日常生活细节:“昨日从办公室抱回茄子五枚,小黄瓜二条,用八张报纸裹之,尚恐街头出丑。两手托护之,至家极累。”这一天谣传地震,“家人大为预防,镜框油瓶布满地下。”他述身世际遇:“阴历四月初六也,为余生日,与小女共面食。年六十三岁,身德不修,遭逢如此,聊装旧籍,以遣心怀。”他感叹时世:“红帽与黑帽齐飞,赞歌与咒骂迭唱。遂至文坛荒芜,成了真正无声中国。”
  “书衣文录”的语言文白杂糅,雅俗共济,既有文言的高贵典雅,又有白话的亲切随和。文风既幽默诙谐,又庄重深刻。适合百家口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7:27 , Processed in 0.06162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