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上海文化战略设计比较
作者:魏心宏
最近听到一个关于北京对自己文化发展战略方面的设计方案,大致是,北京希望在六个方面重力发展,以期成为北京的文化标志,北京设想中的这六个方面是,演出、出版与版权、影视、会展、动漫和古玩。北京设想的这六方面的发展并且还附带有具体的发展设想,比如古玩这一项,北京计划未来的北京古玩年交易额将不少于50亿人民币。
作为上海的一个文化行业从业者,我对北京拥有这样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感到十分羡慕,很自然的,我也就联想到上海的文化发展问题。巧的是,我对这个问题关注已久,我的很多朋友也都是这个行当中的人,大家平时要是有机会聚在一起,也免不了会一起摆谈一番,大家共同的想法是,希望上海的文化发展能做得更好一点,更辉煌一点。正好这几天,上海也正在召开上海文艺创作工作会议,从会议上一些领导人的讲话来看,上海似乎真的在为文化事业的发展着急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因为,我们已经很长时间里感受不到上海在这方面的焦虑了。我们甚至都不是很清楚上海文化行业的领导人究竟想不想把上海的文化事业搞上去。这次会议,让我又来了那么一点劲。所以,我就想借北京宣布自己的文化发展宏伟规划的时候,来说说上海的文化发展问题。
我曾经在去年六月的《世纪中国》网站上发表了一篇《上海文化行业改革三大误着》的文章,从影视报业和出版三个方面来剖析了上海文化行业改革的全面失误。我的文章发表之后,很多读者这当中也包括很多是上海我们这个行业当中的朋友或者干脆就是读者给我发来贺信和赞语,说我胆子怎么这么大,居然敢评论上海的文化发展这样大的题目。朋友们的这些好言相劝使我心情还是感到沉重,说说自己城市的缺点发表一点哪怕就算是牢骚,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我们今天的时代还没有到不让人说话那个程度。再说,谁都可以看得出来,我的文章的要点,其实是在痛心疾首当中,我并不只是在嘲笑上海的失误,而是替上海感到惋惜。从我的内心来说,我是真希望上海能把事情做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辉煌的城市。
好了,还是不要不打自招。
上海文化行业今天的形态是,整体上呈现出一个萎缩状态,不是进取型的,而是防守型甚至可以说是保守型的,在这样一个心态下面,要想使上海的文化改革和发展来一个大的彻底的变化,几乎不可能。这也是我今天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感到最灰心的地方。
要想改变上海文化发展的气象,我想首先是上海的政府要对文化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知道对上海来说,如果失去文化发展的优势,其他任何优势都将是不牢靠的。必须树立这样一个意识。我甚至可以这么说,上海一切发展核心和前提,就是文化。失去文化上的优势,上海只能走向毁灭,不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是无论如何提不高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警觉的。
为什么说上海如果失去文化优势就那么重要呢?这难道是我编造出来唬人的吗?
不是。
在当今时代下面,虽然经济的作用似乎已经大到了可以决定任何事物的地步,但是,人们并不难认识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尤其是对城市经济来说,文化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上海在城市形态上,决定了它只能去和美国的纽约和日本的东京法国的巴黎还有香港那样的特大型的城市相比,而不能去和什么中小城市或者农业省份做比较,因为没有任何可比性。而你只要稍微研究一下我上面提到的那几个大城市,你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城市没有一个不是首先以文化来正名的。甚至可以这么说,这些城市留在人们印象中的除了文化几乎就没有什么别的了。而且很多看上去似乎应该算作是经济行为的事情在这样的城市当中,最终还是落脚为文化,像巴黎和纽约的时装展和演艺业,最终如果要算帐的话还是一个文化问题。说得更加邪乎一点,在这些大城市经济发展当中,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游离文化,文化是一切行为的最原始同时也是终结的动力和能量。
其实,我说的这些问题我并不认为对某些掌权者来说存在着什么认识上的问题,我所能接触到的上海很多文化官员在观念上认识上并不存在着什么盲区和误区。那就怪了,那为什么上海在发展文化事业问题就那么难呢?
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两个。
第一个,上海在改革开放十多年也就是从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的十来年的发展当中,所形成的只注重文化外形建设而严重忽略文化内涵拓展的思路应该得到终结。有关这个问题,我建议读者可以参照阅读本人在《世纪中国》网站上所发表的另一文章,也就是《上海文化改革三大误着》,这样可以节约我这文章的长度。上海这十来年里,在文化事业发展上走的是一条注重外形建设也就是只关心占地造大楼引进先进设备引进先进观念和方法而忽视原创力的开发,忽视对富有挑战性的文化理念的探索和缺少宏观的文化建设思维的问题。在这样一种“形式主义”的发展模式影响下,上海的文化发展出现了严重的贫血症状,文化原创力越来越小,一直到几乎完全停止。现在的上海在文化人才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沙漠化征候,到了多少年都不出什么人才的地步,这是非常要命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这种文化建设思路一天不改变就不可能真正迎来文化建设的高潮期。
第二个,我呼吁上海的政府应该清楚而正确地来理解今天时代的特性。在上海很多文化行业的官员的观念当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以为文化事业存在着极大政治风险的意识。这个意识在九十年代到这个世纪初期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针对性,因为事情的确是这样的。但是,在十六大以后,我感到这个问题其实已经逐步在改变了。而实际上,中央对上海在文化发展上并不是没有冀望的。在建设一个文明社会文化城市的问题上,我敢说,中央实际上是寄希望于上海的,希望上海能在这方面为全国的城市带一个头,做一个榜样。真正做几件大手笔的具有国内国际影响的大事。上海如果不看到这一点,那我想是绝对错误的。是要贻误战机的。所以,我呼吁上海的文化干部要加强学习,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机遇和挑战,快速而又科学地制定出自己的文化发展思路来,和北京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比拼,争做中国第一这个位置。这对上海来说几乎就是惟一可以拔高城市地位提高上海城市价值的机会。
好了,我们现在可以重新回到我文章的题目上来,拿上海的文化发展思路和北京今天宣布的雄心计划做一个比较,看看上海的做法有那哪些利弊。
在北京的六大项目当中,有很多都是上海占有极大优势的,比如演出、出版与版权、会展和动漫这四项我认为本来都是上海的强项。拿演出来说,上海是最具有演出市场的地方。上海人从传统上说就有喜欢看演出看电影喜欢一家人穿得山清水秀地去剧场过夜生活的习惯的。上海的演出设施也是全国一流的,无论是剧院还是电影院,上海的水平基本都是国内一流的。在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建造之前多少年,耗资13亿的上海大剧院早就开场了。上海的环艺影城是全中国票房最高的电影院。上海的很多老字号的剧院像兰馨、美琪、天蝉、长江和上海音乐厅都是非常棒的剧院,和北京的长安大戏院和北京音乐厅比起来,那简直就不好比了。在演出的问题上,我看上海应该尽早物色一条街区,搞一条类似纽约百老汇和第五大道似的演出街区,在那里汇聚起各种各样的文化演出。我听说上海老的文化广场至今未动,就是想做成那么一个场所。当然,建造设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为上海的戏剧创作提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吸引全国一流的剧作家和演员来上海,不断地拿出一些叫座更叫得响的新剧作来,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文化发展应该建立在对自身文化的建设基础上,这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的。与此同时,还可以大量引进西方国家甚至也包括一些弱小国家边远国家的戏剧或者歌舞类的演出,请他们来或者干脆由中国的演员来演,这些方面上海现在也在做,只是不大有什么动静罢了。在引进外来文化方面,上海是有着比北京更厉害的传统和水平的。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观众水平上。
在出版与版权贸易方面,上海就更有优势了。虽然,上海的出版社数量远不如北京那么多,但是,上海出版业的特点是布局好,配置全,形态优。北京虽然有数百家出版社,但绝大多数都是属于部属的专业出版社,如化工、标准、航天、海关这一类的出版社,这些出版社实际上距离市场化还很遥远,其管理和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但是,上海的出版社就完全不是这个情况了,上海的出版社基本上是按照门类分工而设立的,各司一片天,在布局上基本可以完全覆盖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在管理和发展模式上,上海的出版社虽然说还没有彻底市场和企业化,但是,真正要改变也并不是很难的事情,至少比北京那么多部属出版社要容易得多。另外,上海还具有区位优势,上海周边的江苏浙江还有华东数省,都是中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省份,以上海为核心的两小时经济带也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这对促进上海为中心所形成的版权贸易中心区域是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每年或者每两年举办一次版权贸易洽谈会完全是可能的。
会展方面,上海的优势就更厉害了。上海早就宣布自己所有的展馆都在一年之初就订满了,每年当中计划没有一天没有展览会的。当然,上海还要在展览的水平的层次上进一步地开拓,将真正具有国际影响的大的永久性的会展业引进到上海来落户,这样,将上海建设成为整个远东地区最核心的会展中心就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了。
至于说到动漫,那上海也不是完全没有地位的,事实上在中国真正有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还只有上海才有,所谓动漫不过是把美术电影进一步升华为一种电子时代的新美术电影罢了。可惜上海的美术电影事业在改革当中已经变得很悲惨了,一会儿改到电视台,一会儿又变成什么合资公司,到今天几乎已经听不到有什么动静了。这个问题需要很好研究才能说得明白。
当然,说到影视行业我比较失望。上海的影视整体一个行业在这几年的改革当中基本上已经做到了全军覆没,而这样的行业要想重振雄风,那在短时间里根本是不可能的。谈到这一点,我就特别的伤心。上海可以少几个上亿的工厂,怎么也不能没有影视啊!
现在全中国的影视行业也包括一般电视行业,几乎全部的人才都被北京占据,上海要想在北京的优势下面来分一杯羹,那几乎可以说门都没有。电影电视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要想建立什么难着呢,而要想毁掉它,却十分容易。上海的影视业植被已经破坏,要想使它重新泛绿,没有个十年甚至几十年,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不是哪个领导想做就能做的事情,也不是一两个人才就能改观的问题,那是一个需要改变整个气候和环境的问题。
我这样子比较有一个不大科学的地方是,我始终在沿着北京的发展思路来谈上海,似乎上海都可以比北京做得更好,这不是真理。北京有北京的优势,北京的很多优势是上海无法也不必获取的,但是,上海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也是客观存在的,上海和北京在文化发展上要比的,不是什么方案,也不是什么水平,而是胆略,而是眼光,而是魄力。
对上海的文化战略,我想提几个点子。
首先是确定战略结构。
上海的文化发展战略结构应该是和北京并不相同的。上海有上海的特点,不一定非要走北京的路子。需要解释的是,所谓战略,大,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也不是只要大了就一定能站得住。上海在发展思路上应该向纽约学习。
酒吧文化。上海现在的酒吧主要在三个地方,一是衡山路,一是茂名路,一是新天地。在这些已经开张的酒吧当中有很多是很有点风格的,西方国家以及拉美南亚地区风格的都有。上海的酒吧的确给上海带来了极大而且是很好的名声,很多到上海来的人都会慕名而去,但是,我想这一点还可以做得更好。我想在上海建2000家左右的酒吧,对酒吧的风格以及经营模式也可以做一点调整和设计,目标是把上海办成远东地区酒吧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有酒吧就自然会出现演出。目前在上海的酒吧当中最常见的主要是两种表演,一是一般性的歌舞;一是爵士。如果从很多全面的角度开,上海的酒吧表演还可以多样化一点,日本、韩国、非洲、印度、西班牙以及中国自己少数民族的歌舞风格的表演都可以有。这样就比较有利于选择。这些歌舞表演还可以定期举行比赛,以扩大他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国华尔街。就如同纽约的华尔街一样,在上海开辟一个专门集中各类演出的街区,演出的团体可以在全国招募,像前一段时间在上海名扬四处的东北赵本山剧团,这些都是很适合的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演出团体。上海本身的团体也可以介入,昆曲、沪剧、越剧等都可以。当然,作为更加具有影响度的应该还是话剧,歌剧或者舞剧。这些演出团体可以在全国招募。与此同时,上海还应该在引进外国戏剧上做好文章。上海在这方面是有传统的,文革前和文革结束后很难施展的年代里,上海都引进了不少很好的外国戏剧,现在再做,我想从气候上说可以说更加没什么问题了。
上海的演艺事业还可以和上海的旅游事业结合起来一起发展。像《红楼梦》、《牡丹亭》、《雷雨》、《茶馆》、和上海前几年已经赢得很大市场名声的舞剧《金舞银饰》,甚至包括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国产名剧我的意见完全可以设立专门的剧场,常年演出。来上海旅游的国内外游客随时都可以观看,可以成为他们在上海期间的固定节目。这是很多成功国家都这样做的。百老汇的一个《猫》,上演了几十年,其实给他带来名声的并不是美国人纽约人,而是世界各国的游客。这些戏剧经常性上演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那将逐步地演变成这个城市的文化名片。现在这个事情还没有一个城市在做,上海可以先下手为强。
花鸟鱼虫市场。花市这个品牌目前是广州独有,还有就是昆明。但是,上海却有着花市消费大户的地位。所以,上海的花市概念应该从消费的角度去考虑。建造一个水平环境都是一流的鲜花市场,可以成为上海的一个标志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建筑。其他的鸟鱼虫都是上海多少年来一直很发达的,甚至包括文革都没有让上海人放弃这点爱好。文革发展到如火如荼的时候,上海的花鸟鱼虫交易恰恰是最最活跃的时候。我那时候住在南京西路上海花鸟商店附近,对这件事情记忆深刻而且始终无法理解。现在却是到了大力发展他们的时候了。
在文化原创方面,我们需要下很大的力气来做点事情。
首先是对作家协会进行体制性改造。这一点不要跟着全国的步骤走,上海可以自己先做起来。目前的上海作家协会据说每年接受政府的财政拨款高达1000万元,但实际上这些钱当中真正用于创作的,真正给到作家手里的,微乎其微。很多钱都被莫名其妙地花掉了。我看,可以成立一个上海国际写作中心。可以在上海接受若干个驻会作家,其余的就是接受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作家来驻会,很小但是办事效率很高的办公机构就可以了,不需要现在作协那种政府机关性质的老爷办事机构。这样做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消灭今天这样的作家协会体制,和国际接轨,作家的存在三种形式,一是驻会,一是驻校,一是自由职业。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不明不白的,谁都不满意。
电影电视创作也是一个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做好的事情。但是,在中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电影制片人制度之前,我的看法,也可以组建一个类似国际写作中心那样的机构,或者干脆就放在国际写作中心里也可以。但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影视创作是需要一点规划的,这个工作也需要很好来做。最好的办法是由影视自己的行业当中出现的竞争机制来产生,总之,影视工作要赶紧做了,再不做,我看就已经来不及了。这是上海文化发展当中最为薄弱却又是最重要最脸面的环节。
画廊文化。上海目前拥有的各种经济成分的画廊据说有三五百家,我看上海可以有1000家左右的画廊,这当中最主要的是要引进国际知名品牌的大画廊,还有国际知名的拍卖公司,这些机构的建立,可以大大促进上海的书画市场发展,苏州河沿岸的工厂型的画家工作室也可以大力发展起来,将来可以沿苏州河开辟一个画家天地,让很多游客买家和画家和作品直接见面,以扩大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还需要提一笔的是,上海需要在上海的那么多大学当中花大力气来建立一个美术学院,请国际国内的知名画家来授课。
音乐方面,上海过去有一个叫作上海之春的音乐节。这个品牌在定位上过于偏重大众而实际上又并不受大众欢迎,形成了一个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这个品牌我的看法需要改造。最好是重新设立一个形式,来吸引全国和世界的音乐人才来上海做事。上海原有的交响乐团,也需要找一个好点的音乐厅来做常年演出。这样的演出必须也只有常年演出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观众和市场来。不要搞过去上海电台搞得那种星期广播音乐会那样的普及性的演出,而是要搞那种高级的准备人家听不懂的音乐会。什么东西都大众,最后就是谁也不大众。
音乐还有一个课题就是面对今天的青年人。流行音乐也一样需要很好培育。在上海要建立起很好的音乐人才选拔机制,来吸引年轻人的加入。电视电台是音乐的最大传媒,都可以很好地利用起来。小小一个香港一个韩国出了多少音乐人才,可上海出了多少?这个问题需要很好反省。
其他的原先上海已经创立的文化品牌也还是可以继续沿用的,像国际模特大赛和儿童大赛等,都可以继续沿用,不必丢了重来。
在出版方面,上海要鼓励上海的出版社出版真正有价值的有文化代表性的图书,不要都把精力耗费在那些无意义的所谓市场争夺上,这方面需要由政府出面(具体可以由新闻出版局来组织)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选题,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政府资助的形式来实现。总之,不要平均用力,而是要争取真正做出一些成绩来。
在上海实现文化强市的道路上有很多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努力的事情,我也相信上海有足够的才智和能力来实现这一点,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政府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