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故事为小学语文教学润色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潭东镇中心小学/钟莉红
内容摘要:小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语文教育的影响重大而深远。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实现新课标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本文从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明确指出运用故事开展教学的切合性,提出在运用故事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把握时机,把握对象,把握形式,把握故事的质与量以及把握故事的“三性”。
关键词:巧用故事;小学语文;心理特点;语文新课标
小学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小学生的知识开始积累、智慧开始成长,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也逐步形成。受年龄因素的制约,小学生的成长和环境有莫大关系,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第一阶段的成长、成型。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与传统教学比较的基础上,新课标确定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明确目标。但是在目前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高,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学效果很差。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学习认知特点的教学手段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经历,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故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思考、进行主动学习,更有利于达到预定目标。
1.故事切合小学语文教学需要
故事,指“旧事、往事;前后连贯、有吸引力、能感染人、可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①。故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童话、笑话、小说等,凡一切带有故事情节的散文作品都叫故事;狭义的故事,指除上述体裁外而具有故事情节的散文作品。故事具有趣味性,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影响深远,运用故事开展教学,能有效达到语文课标确定的目标。
1.1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②。一是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而且常常和兴趣有关。生动有趣的事物往往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活力,更能够吸引他们参与思考和活动。但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却很难让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更难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力和参与度。二是小学生的记忆以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对有趣的事情能够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记起来却比较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形象的材料,而对抽象的却难以记住。三是小学生的思维主要还是形象思维,容易从形象有趣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四是小学生的意志力不强,容易冲动,自制力差,持久性低,受外部环境影响大。例如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我采用故事导入法,导入新课。播放村庄的画面,创设情境。接着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再借助课件提问“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为什么会这样呢?”。紧接着同学们全神贯注地阅读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因为巧用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小孩子都喜欢故事,很多小孩子甚至是在故事中成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够恰当地进行故事教学,必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1.2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是那种生硬的说教和灌输式的教学,教学流程几乎沿着固定的格式:首先是领读生字、朗读课文,然后按既定思路分析课文、归纳段意。这种教学方式单调,浅显,根本难以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引导思考、体验情感,相反只能是让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新课标第2部分专门提出了小学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除能识字、写字以外,还特别强调了这么几类目标:一是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二是认识并理解、尊重民族文化;三是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力;四是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查找资料的能力;五是锻炼交流能力,包括倾听和表达能力;六是能够发现、体验和理解生活,体验情感。
为达成上述目标,寻找有效的教学方式变得极其重要,运用故事展开教学就是一条有效途径。原因有三:第一,小学生对故事特别敏感,他们乐于听故事,在教学中只要正确的加以运用、引导,便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思考。第二,故事本身往往都蕴涵有丰富的人文性、历史性,是了解历史、体验生活、认知情感的有效素材。尤其是那些经典历史性故事。第三,因为故事容易被小学生接纳,他们乐于参与故事教学,通过不断地进行故事的复述、交流和演绎,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够养成倾听的习惯,也能够锻炼表达能力。比如,在教学《九色鹿》一课时,学生就是利用自主学习完成的。在40分钟内,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对课文的理解自行阅读并讨论的,领会文本的真情实意,获得情感体验。而在学习《巩乃斯的马》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时,包括我在内没有人去过新疆,于是我带领学生利用网络的优势举行了一次“奇异的旅游”,大家通过网络中关于“巩乃斯”故事传说,了解到连绵草原的神奇,从而理解了课文的意义。“情绪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向度之一,人的情感体验反映的是人最真实的存在,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经历,没有这种与特定的经历相联系的体验,道德的内化与建构是难以想象的。道德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是与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相联系的学习。道德学习中的认知学习与行为学习都是以情感为中介发生的,没有情感的参与就谈不上真正道德意义上的学习。”③教育学中强调了真正意义上地有了情感体验,才算是达到了德育的基本目标。
2.“巧”用故事开展教学
理论要达到预期效果还必须充分考虑实施的过程、方式和方法,必须把握好实施各环节的关键点。为体现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取得实际效果,教师不仅要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苦功,更需认真分析每一个教学环节,严格5个把握。
2.1把握时机
即在仔细分析具体课堂内容、目的的基础上,做到适时开展故事教学。包括什么时候引入故事,引入什么样的故事,怎样引入故事,方式是什么等等都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利用故事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地导入是桥梁是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用童话、寓言等导入新课,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容易给学生以启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开拓他们的思路。随着对新课进行一层一层的剖析,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学习变得轻松易懂。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我们的错误》时,在新课初始,老师为了把学生引入面对错误的意义的认识活动中去,特创设用多媒体教学光盘播放名人面对错误的故事短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求知欲,这时老师乘机引入新课: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意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为真切感受牵线。又如,当有同学走神的时候,教师适时插入一些讲认真读书成材的故事效果就会很好,能替代以往的教师的“瞪眼”、“批评”等,更好地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及和谐的师生关系。
2.2把握对象
即根据教学对象进行具体分析,选择有针对性的故事开展教学。一般情况下,小学低年级应以儿童类文学故事为主,包括童话、寓言、科幻和卡通故事,高年级则可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名人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等等。古语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这就是说,当学生的情绪受到积极的感染后,在其内心产生的学习动力是无限的。借助故事,吸引学生听。听是说的基础,学生只有愿意听,才能在听中学到知识。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传统的说教只会增强学生的厌烦情绪。为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结合他们爱听故事的特点,把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转化成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文字的乐趣。为此,在教低段语文时,常把一些课文改编成童话故事,辅以惟妙惟肖的讲解,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使学生爱听,进而爱上优美的文章。“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了低年级写话的目的和要求。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为了使二年级的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并保持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增强写话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话水平,笔者认为打造充满情趣的写话课堂,逐步引导学生喜爱写话,仿写所看所听的故事是一条有效途径。
2.3把握形式的多样化
为实现新课标确定的目标,在故事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形式的多样化。第一,教师与学生互动。既要老师会讲、能讲,又要鼓励学生讲,既要注意让学生学会倾听,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复述。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讲故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等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可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抓住课文主要情节、重点词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走上讲台将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出来。也可以鼓励学生再去搜集一些民间故事,在班级里举行一次民间故事交流活动。学生走上讲台讲述故事,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故事情节,还可在记忆故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培养语感。第二,听、说故事与点评相结合。既可以由老师点评,引导学生思考、体验,又要创造环境,鼓励学生点评。点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为了使一些胆子偏小的学生,能自信大胆地开口说话,我的语文课,在一般情况下都会设置课前一至三分钟演讲和讲一个成语小故事等。这个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胆量,使他们逐渐克服怯懦心理,敢于在公共场合展示自己,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刚开始时可能怯于上场,老师如能心平气和地鼓励和指导,学生会很快进入角色。在演讲的内容上,教师可适当加以规定,如一段时间演说名人轶事,下一阶段讲述名著故事,还可以朗诵经典美文,畅谈理想、兴趣等,老师可适当加以点评、鼓励,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同学的演说能力。小学生是爱听故事的,不管是城里还是农村学生。科幻故事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神话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名人故事为之立起丰碑,民间故事为之阐释善恶是非。为了听故事,学生会回到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来,便于教师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第三,说与写的结合。在教学中除了讲、说故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写故事。这样就不至于只听、说,不写,不至识字和写字能力的缺矢,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为以后的写作能力打下基础。第四,讲演结合。除引导学生上台讲故事外,还要适当组织学生上台演。“语文教材选材丰富,有一部分课文非常适合学生走上讲台去“演”。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知识的自身魅力来吸引教育学生,让学生上讲台去“演”。以“演”促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④例如,我们在教学《幸福在哪里》时,指导学生加工课文,配上李天华的独唱——《幸福在哪里》,改编成课本剧。然后分角色让学生表演,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生动的课文语言也牢记在心。童话、寓言等适合舞台表演的课文,鼓励学生编成课本剧上台表演。开始,我对此心存疑虑,但通过几个学期的试验,我发现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他们的表演才能也是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如果学生的第一次编演会有一些欠缺的话,在教师的评点下,第二次就会进步许多,以后就无须教师多指点了。这种表演如能坚持下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会大大加强,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也会得到充分显现。
2.4把握故事的质和量
小学生犹如是一张白纸,不同的描绘,产生不同的图画。因此,在运用故事的教学中,故事质量的把握尤其重要,必须选择内容丰富,有正面意义,健康、积极向上的故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正面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俗话说“物极必反”,辨证唯物主义哲学观也强调指出“过犹不急”,教学中还必须注意故事的量,并非越多越好。故事太多,一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二是容易引起学生的另一种腻烦心理。故事,特别是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故事,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再辅以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把某些文章和作者的背景故事讲述出来,就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反应。“言为心声”,文学作品与作者的经历、生活体会、思想感情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学生对作者与写作背景的了解将会直接影响其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认识。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劳动的开端》一文时,由于他们初次接触吴运铎的作品,显得有些生疏,对其学习兴趣不高。为此,在授课初始就讲解吴老的人生经历故事及其本文的写作背景故事。结果,效果明显,同学们对本文及有关他的其它作品的学习有了很高的兴趣和积极性,重新把学习的自主与主动权还给了他们,让老师的一切顾虑都消失。讲故事是一门艺术,如说书,相声;讲的精彩,吸引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体现出一名教师的语言功底,表演才能和教育机智。如何在课堂教学短四十分钟内,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见缝插针的利用好讲故事这个环节,这需要教师的钻研。其次,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如何让故事这种资源在教师身上有效体现,不仅需要材料的积累,还需要教师有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如果我们利用好故事,课后就会看到小学生的笑脸,让小学生真正意义上地在享受中学习语文,喜欢语文。
2.5把握故事的“三性”
在运用故事时注重故事的趣味性、准确性和现实性是很重要的。(一)注重趣味性。课堂上所选用的成语及故事要新鲜有趣、通俗且易被同学们理解接受,这样,同学们才能感兴趣,有兴趣,进而激活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把对学生的教育寓于趣味故事中。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经常很粗心,写错别字,经多次教育不见效果。有一天发作业本时,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故事,于是便讲给学生听:传说,有一个学问不高的女孩,外出打工,想念父母,于是写了一封信回家。信中写到: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在这不仅学到了手艺,而且肚子(胆子)变大了……家中看完信后立马托人将其带回。(二)注重准确性。教师备课时所选用的故事既要内容正确、有意义,又要能够引出当堂课所讲的知识点。引用故事要恰当、准确、典型,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有力地证明教师所讲授理论的正确性,才能使语文课不再枯燥无味,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三)注重现实性。课堂上所选用的故事不一定是当今的,但它要有现实意义、现实价值,要能够使同学们悟出生活的真谛,能够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使教学通俗易懂。语文课教学中故事运用得当,教学就会得心应手,教学内容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同学们就会感兴趣,主动参与,从而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课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备课时精心设计,上课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对典型故事的运用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他们根据故事蕴涵的道理和表达的情感提出问题,进行解读、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结论(所需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能随随便便,故事要引用得典型、准确,能够完美体现知识点,不能反反复复,一而再,再而三地随便乱用,否则,不但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使同学们厌烦。因此,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需精心安排、恰当运用,才能使语文课教学不断丰富、发展、进步,让学生喜欢学习语文,爱上语文课。
综上,巧妙运用故事开展教学切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能够较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主编:《教育学(修订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三版
2、韩永昌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二版
3、刘本武:《新课程背景下基于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的教学策略建构》,《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4月
4、刘彦华,朱丽娜:《小学生学习心理疲劳特点初探》,《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新课标新理念新感受—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小教研究》2005年第5期
6、李中南:《小谈语文课堂激趣的一些方法》,《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12月
7、汪燕宏:《童话阅读由课内飞向课外—〈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年01期
8、宫艳丽:《童话与小学语文教育》,《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9、曹文英、吕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1月
10、韦宏:《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8期
11、王丽萍:《巧用故事让语文课堂更生动》,《教育科研论坛》2010年第1期
12、凌晶:《巧用成语故事识字》,《新课程〈教师〉》2010年04期
13、杨世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中小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2期
14、孙克清:《用寓言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年第2期
注释:
①郭良夫主编:应用汉语词典(大字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442页
②主要参见中国心理网,《小学生心理特点》,http://www.psych.gov.cn/article/article_view.asp?id=7032
③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主编:《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修订三版,2006第166-167页
④曹赞扬:《在课堂学习中享受语文乐趣》,《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第78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