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的三种姿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22 15:0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的三种姿态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小学/孟远珍


第一种姿态:预设----蹲下去

在课前的教学预设中要蹲下去,要把自己放到和学生同等的高度,时刻要警醒自己:我是一个小学生,我就是一个孩子。首先要用孩子的眼光去解读文本。我们知道: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固然要以专业的眼光,以一个教师的视野和责任来审视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但从我们的教学对象来说,我们更不应忽视用儿童的眼光,用一颗童心,以孩子的视角和生活去解读课文。

用童心的视角捕捉语言。我们小学课文中的语言大多都能接近儿童。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文本的语言有三个层次:一是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式语言,学生能听懂,也能自由运用表达;二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学生经过学习、模仿就能学会的语言;三是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粹式语言,这样的语言典范、优美、蕴涵丰富的思想和语言的表达艺术,具有言语智慧,但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才能逐渐体悟到。

用童心的感受体验情感。课标实验教材课文的选用十分重视人文色彩。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是:所选的文章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情趣盎然。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露”笔叙事写景,状物写人,以“含”笔抒情写理的范例是很多的,我们教师既要善于体味“露”笔的情感,又要善于挖掘“含”着的情感。

用童心的眼光链接生活。要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教材中很多的课文是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的,比如,《柳树醒了》、《荷叶圆圆》;有更多的课文是表现儿童的生活的,比如,《两只鸟蛋》、《失物招领》;有更多的课文是反映儿童的心愿的,比如,《棉鞋里的阳光》、《四个太阳》,还有更多的课文中充满了童真、童趣、童思。

用童心的思维思考问题。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如果只用成人的眼光读,就会把课文读得深,如果常常将自己当作一个儿童,揣摩自己的阅读过程,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好奇的问题,沿着这些问题,你往往会有许多独到的发现。与此同时,便可体察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具备的方法。

解读教材,需要教师具有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只要童心不老,他就能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而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还需要具有童眼看世界的本领、看课文的能力。笔者认为,这样的眼力是需要磨砺的,一要练就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的本领,看课文的能力,从内容、情感和写法等诸方面去揣摩儿童的所思所想,科学把握文本教学的起点;二要练就用童心的眼光解读文本的能力。由此而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再以学生喜欢的方式预设教学流程。笔者从识见中体会到:这样的预设符合学生实际,符合认知规律,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种姿态:对话----走进去

传统语文教学是“独白”式教育,它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从而导致进行着没有观众表演,体现了权利,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忘记了“意义”。针对这种弊端,依据教育交往理论,新课标精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学其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它也是师生与文本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对话。这种互动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既昭示着民主和平等,也张扬着个性和人性,更凸显着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剥去自己的知识权威的面具,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与交流中给学生以智慧、情感的启迪,进而形成积极的人际交往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对话中,师生双方都是作为完整的人而随时随地地进行面对面、心对心的沟通,不存在谁高谁低、谁控制谁的现象。师生双方通过交谈,各自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感觉、思想与行动、知识与经验都时时展现在对方面前,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获得沟通和共享。体验就是在这样一种对话关系和情境中生成的,而我们的教育正是要将广阔的对话环境、愉悦的对话氛围提供给学生,引导他们发展广泛的对话关系,从中激活、生成乃至升华体验,实现师生的生命建构与人格成长。

阅读教学更是对话的过程,是每个个体运用自我的期待视野同文本撞击的过程。语文课堂的“对话”其实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即:学生-文本、教师-学生、教师-文本、学生-学生,内隐的,还有教材编者的参与。在这一结构中,笔者认为学生个体与文本的对话是关键。因为读书就是对话,是人的第一生活与其第二生活的对话,这样的读书才是灵动的,读来令人兴致盎然的。这样的对话会丰富人的第一生活,触动人的思想和灵魂,实现人性回归,既品读课文,也品读人生。

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语文课上,学生真是神了、奇了,妙语连珠,听课的老师也时常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或开怀大笑(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对话”)。出现这样的场面,也是因为于老师很有亲和力,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和孩子“对话”,注意寻求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亮心扉,放飞思想,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不是讲堂,而是学堂。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与学生平等,而且要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充分对话,产生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这样的课堂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无所顾忌,不假掩饰,说真话,抒真情。老师的职责就在于倾听,点拨,引导。这样的课堂真实,有激情,也有灵性。这也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

第三种姿态:评价----爬上去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评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评价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站起来,甚至是爬上去。评价要从学生的终生发展着眼,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甚至于想超过老师。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读《在南极的日子》这篇课文前,教师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洪亮。”“老师读的时候要把作者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表达出来。”……教师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今天,纪念标揭幕,智利、苏联、乌拉圭和民主德国的考察队的队员和孩子们都来了。这一句中有几个国家,我就没有听清楚。”教师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教师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课堂上如果合理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力!”

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还是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教师的胸怀都要宽一些,境界要高一些,视角要广一些。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感受,要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诚意。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深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评价体系也一定会变得更加完善、具体,在《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的驱动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也一定会向着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方向不断发展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14:26 , Processed in 0.11648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