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35|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致季超【师生交流专帖、更新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5 17:3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说你正在武汉探母,不知明天上午12时之前可否赶回孝感,来寒舍一聚。(你的手机整天关机,无法联系,只好以此种方式相邀,还望尽可能赴约)
2#
发表于 2011-2-15 18:57:23 | 只看该作者
恩师新年吉祥

              我正月十六才回。一回就马上到您家去。
              陈老师专栏已遵嘱开出。拜请陈老师得暇阅看。栏目名如更换,悉由陈师定夺。

                                                             学生 季超 拜上
3#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21:32:41 | 只看该作者
本想请你与几位挚友一块聚聚,既如此,只好改日了。
4#
发表于 2011-2-15 22:03:42 | 只看该作者
老师

    假如尚未向您的挚友们发邀请,可否把时间改在正月十五后的第一个周末,由学生我来请客,您定人,先电话邀约。年长者学生我会打的去接。
   
    我回孝后就定个酒店,不在家里做,省师母下厨之劳。

    [ 时间往后延一点,或许陈老师就从羊城返鄂了,更好些。您看呢?]


                                             学生 季超 拜上
5#
发表于 2011-2-16 13:52:12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com/thread-29240-1-2.html   


另/我从联友们发到xnjyw123@163.com邮箱的春联中选了一组,您能否得暇改/评一下??



                                         季超 拜上
6#
发表于 2011-2-21 11:57:34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 ... o=lastpost#lastpost

您发的陈老师的电邮我以这样的形式拟名,不知陈师以为确当否??
7#
发表于 2011-2-21 12:04:38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com/thread-30737-1-1.html

您发上来的华科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习平先生的新作暂放陈老师专栏中,俟帖子多一些,亦可专设一栏。

拜请恩师代季超问习老师好,请习老师审网指正
8#
发表于 2011-2-22 13:46:30 | 只看该作者
据我所知,习老师在华中科技大学附中工作。手机13886162141。家住在东三区96号101室。




[习老师调武汉之前,在宜都市第一中学时的文章]
                                          习平
据《中国教育报》2003年2月11日第一版报道,山东省德州市出了一件“新鲜事”:班主任把办公桌搬进了教室。正文不长,现照录如下:原来这是德州一中针对高三年级学生备考期间容易产生焦虑、浮躁等情绪,而要求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一项新举措。据该校校长介绍,师生反应这样做的效果很好。教师们说,现在班主任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及时与他们交流,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解决思想深处的问题;同时能随堂听其他老师上课,拉进了与学生和其他任课老师的距离。学生们普遍反映,班主任与我们一起上课、上自习,减少了许多焦虑,心里踏实多了。  
其实这件“新鲜事”并不怎么新鲜。这种做法是一些学校(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而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地区的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时候早就用滥了的方法,从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就有一些学校要求高三的班主任把自己的办公桌搬到教室(最初是在自习的时候,有些能力较低的班主任整堂课坐在教室里),美其名曰: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其实说得难听一点,也就是把班主任当作“警察”摆在教室里“监视”和“镇压”一切有违校方指令的言行,用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拴了个“老虎”在教室里,所谓“紧紧抓,狠狠擂,屁股后头又一捶”是也。  
这一消息至少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一些信息:该校高三学生心理状态不是很好,而学校用正常的方法已经不能改变这种不好的状态,只好采用这种极端的手段。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是学校“要求班主任”这样做的,也就是说,它既不是该校那些已经产生“焦虑”和“浮躁”情绪的学生要求的产物,也不是该校老师要求的产物,而是学校的一项行政命令。我们可不可以顺着这种思路想象一下呢:该校的班主任可不可以干脆搬到学生寝室里去?因为学生在教室里多数时间是在上课,写作业,仅有的下课10分钟的时间又被预备铃占去了2-3分钟,剩余的时间可能只够学生们上上厕所而已,班主任即使是发现了什么“问题”,也没有什么时间去解决呀,总不能不让学生上厕所,或者停学生的课来解决吧?搬到寝室里去就不一样了,寝室是人的个人生活空间,更容易发现问题,又有闲暇的时间,可以找学生谈心,可以关怀学生生活,岂不是比在教室里强多了?但这样做,是不可想象的。现代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多少有效地解决焦虑和浮躁的方法呀,脱敏,运动,娱乐,交流等等,为什么就只能采用这种落后的野蛮的方法?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这种监视性的管理不但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有可能把问题掩盖起来,得不到真正的解决,充其量只不过是维持了表面的安宁而已。有时候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那就可能连表面的安宁也维持不了了。  
我们不妨再从教师的一方来看看这种做法的不合理性。班主任自己也是老师,他同样也得备课,研究资料,与同事讨论问题,上课,改作业,他还得接待家长,他也可能是有家有室的人,他也得买菜带孩子干其他家务,他也可能还得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一句话,他也是人,你凭什么就如此蛮不讲理的要求班主任一天到晚坐在教室里?高中各学科不像小学那样容易互相沟通,各学科有各学科的特点,专业性更为强一点,知识,能力,情感的要求也不一样,你一个班主任,也不是什么通才,你的随堂听课,说了外行话,很有可能闹出误会和笑话;即使你什么都懂,你也有个充分尊重和相信科任老师的问题。你天天坐在教室里进行监视性听课,不是什么拉近了“与其他科任老师的距离”,而是会引起了班科之间的矛盾。其实,说穿了,该校的这种做法,也就是学校管理层对老师进行监视的手段。这种把自己的老师和学生当作贼来防范的管理方法能叫科学的管理吗?纵观世界范围的课堂教育,一所学校到了需要班主任整天坐在教室里压阵的地步,我们不能不对这种所谓的“新鲜事”感到无限的悲哀,而且,这还是一所重点中学。



习平,男,1961年9月出生于湖北宜都古老背镇(今宜昌市猇亭区),1981年毕业于宜昌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同年9月参加工作;198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并获文学学士学位。1998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2003年晋升为正高职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宜都一中语文教研组长,现任宜都市高中语文学科中心教研组组长,宜都市一中副校长。     
习平是宜昌市第一届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湖北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会员,全国中语会本体教学研究中心理事;2001年获教育部"园丁工程"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结业证书。1998年9月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称号,2001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     
习平系统掌握了高中语文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对文学、哲学、历史、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训诂学、文艺学、美学、文章学、写作学以及思维科学有了比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通读了上百万字的《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研读了皮亚杰、布鲁纳等西方教育家的学术著作,提出要在吸收传统语文教育理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理论,既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又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主张既重方法模式,又敢于突破方法模式;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个性,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个性。习平曾获宜昌市和湖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指导青年教师 参加宜昌市、湖北省、中南六省区语文教学竞赛并获得一等奖。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教研文章和论文15篇,主编教研著作1种,参编教研著作2种。
[习老师调汉前的资料]
9#
发表于 2011-2-22 13:53:0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是在高一开学的时候听罗绮说的,后来我们的班主任杨艳拜了他为师,然后他经常来我们班听课,再然后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闲云野鹤的味道,总觉得他很高不可攀,这是我在整个高一对这个老师的所有印象。
到高二,很意外的知道了他教我们的语文,于是和这个老师有了更多的接触,开始喜欢上这个老师,开始喜欢听这个老师上课,开始喜欢听他讲中国漫长的历史,开始喜欢听他满怀激情的朗读,开始喜欢听他爽朗的笑声,开始喜欢看他笑的样子,于是在这个夏天,我喜欢上了这个老师的课。
看了欣宝的文章,我发现其实我很幸福,因为可以每天见到这个老师,每天可以听他上课。
在听到他说有我们这些学生他很幸福,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不止是他,我想每个听过他的课,每个和他有过接触的人,每个敬爱他的学生都会觉得幸福,因为可以遇上这么一个好老师。
不需要太多的华丽词汇,不需要太多的赞美,习老师的光芒也不会失色,也不会黯淡。因为他有一群学生,他们会为他擦亮他的锋芒,永永远远支持他。[习老师的一位学生所写]



偶然的机会找到了你的名字。开始不敢相信是那个近二十年前的语文老师,是那个十几年寒窗中唯一记得的名字,是那个让自己发表第一稿中篇小说时会起名“小习”的人。还记得当时的六岁的若冰还缠着自己讲武侠故事,今日的她只怕大学已毕业了吧。当年毕业时你在教室里唱着“长亭外,古道边”,如今芳草依在,物是人非。  
或许你早不记得你有过一个喜欢老庄,会写小说的学生,不记得那时十六岁的她写过一只珍贵的枯叶蝶“我虽然喜欢,但也知道这蝴蝶不属于我,它有它的自由,我有我的世界,我又怎能用我的喜爱,束缚于它?若干年后如有一日,我们再见,我必默默地,含笑看着它在花间飞去。”今天看这论坛,似乎真的能体验笑看时的放下。我是谁或你是谁又有何重要,曾经在生命的某时遇见,二十年即便只看见背影也是要含笑叹息吧。我只是弱水三千,你不取一瓢而饮,相濡以沫,又何若相忘于江湖?  
如今原来清高的我不再读齐物论,在俗世中活得幸福且异常精彩。村上春树说这的确是个不公平的世界,但不公平的世界也是大可作为的。生命的意义我已在十六岁考虑结束,我在用行动证实。这辈子无法实现的梦想,再没人给我第二次生命来尝试。  
何必有浮萍般的心态?你如果能知道你在你的事业中,可以让一个少年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候仍然保持了自信,你应该深悟自己的价值,更何况受你指导的并不是我一人。  
每个人的烦恼都在于那不能得到的生活,其实正如那逛商店的女孩子,看看五光十色的橱窗,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不是,眼中有桃红柳绿的繁华诱惑,心中却没有半分逾越,这才是生存的智慧。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为之负责,在有限人生中看自己的极限,尽全力飞向那高高的,高高的蓝天,去体验高处的稀薄之美。与君共勉。 [习老师的另一位学生所写]
10#
发表于 2011-2-22 13:59:16 | 只看该作者
18日,游华山。大雾,微风。进山,走盘山道,一溪伴我,蜿蜒而上。溪石洁白,水清见底。时见微瀑,溪上植株百态,藤萝披挂,灌木摇曳。自山裙乘索道车而上,道长1500米。六人围坐,陡然临空,心动不已。初见半山绿树半山石,俄而山似斧劈。凝视之,浓雾如潮涌起,皆不得见。或曰:如进仙境。余不知仙境如何,但见一山云雾,山影树形,朦胧变化;红男绿女,杂然而上,信可乐也。下索道,可北上北峰,南行者可登西东南诸峰。西风最美,南峰最高。油松拔于悬崖,绝壁无底。余至苍龙岭下,衣服汗透 ,腿软无力,见游客如蚁,侧身艰难,如登天梯,而山顶遥然,遂萌退意,与二三友人拾级而下,细查古今游者留句,或得意,或失意 ,或豪放,或忧郁,不亦乐乎?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不必可以求之内,是否可以作为后半生的人生信条?在山下听雷,又侥幸不已。忽觉华山固然阳刚之极,但斧气太重,祥乎?[习老师旧作]

7月16日晨,抵西安。转车谒黄帝陵。过白鹿原,泾渭已不分明。黄帝陵乃2004年大陆为统战需要弄热火起来的。山前是庙,全新,高大至雄伟,,但全无历史感,山后是陵,,陵小而塌。山上古柏是奇观。庙前一株,粗过十围,据称已达五千年,余者均为3000年左右。人在树前,渺小而怪异,以天下至短之生命,睥睨世界,傲视万物。可叹可笑。乘车赴壶口。见黄水自天而下,奔腾咆哮,激起千尺赭雾,彩虹横跨,疑为天津。民风朴实:出资十元,与两老汉合影,老汉连呼茄子不已。怡然。[习老师旧作]

石窟宾馆,傍山而建。分七排列260孔窑洞,每洞前挂一盏红灯笼。自下望之,蔚为壮观。一老者忽然叹曰:像公墓。大家默然,因为太像,尽管不祥。17日上午参观杨家岭,深感几十年光景,竟能使一个朴素的党变成如此模样。抗大学员中,多数是地富子弟,官宦人家出身,他们舍弃富贵,牺牲生命以求之,今日所谓党员干部全放弃了。这难道全是时间造化为之?枣园甚美。碧草成畦,槐叶遮空,垂柳依依。秀丽可人至矣。在苍凉的黄土高原上,枣园如同一个依偎在铁血男儿怀中的女娃娃![习老师旧作]



课堂上,有个学生痛哭失声 [习老师旧作]


•教育背景•
这样的事共发生了两次。第一次可是无意插柳。那是1991年,我给89级的学生上袁枚的《祭妹文》,当我朗诵至“朔风野大,纸灰飞扬,阿兄去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时,自己被文章凄恻的格调感染,声音有些发颤。在全班寂然的氛围中,一位女同学突然痛哭失声。文章的最后几句,我是在她的哭声中朗诵完的。朗诵结束时,全班同学无不为之动容。事后得知,这位同学的亲哥哥一周前因为驾船在长江捕鱼,不幸落水身亡。课堂上,《祭妹文》中令人痛彻心扉的兄妹生死相隔之情引起了她感情上的巨大共鸣,而她的哭声又与课文渲染的凄恻氛围共振,极大地感染了全班同学,从而使教学产生了奇特的效应。
•教育过程•
第二次发生在1994年。我给92级学生上《祭妹文》一课。这次是有心栽花。我根据上一次教学的经验,设计了一种简单得近乎没有道理的的教学方法。第一,用一节早自习份学习小组讨论解决文字障碍。第二,用一节课时间师生合作朗诵课文,要求只有一个,读得令人感动。这一课时分五步走:1、由学生推荐一位同学朗诵课文(结果不怎么令人满意);2、教师以一种低沉的语调动情地介绍了袁机的美丽容貌,绝世才华,介绍袁机因指腹为婚而遇人不淑、生活悲惨的际遇,介绍了她恪守封建道德节操抑郁而死的结局,介绍了袁机与乃兄袁枚身后的兄妹情谊(慢慢的,教室内形成了一种难得的静场效应);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我本人也完全融入了文章哀伤的格调中,在读到袁机“一目未瞑,四肢犹温,尚忍死待吾归矣”时,我的泪水夺目而出,声音哽咽,教室内已经有人抽泣。继而一女生痛哭失声,几分钟才停);4、在一片寂静中,我给学生读了一篇我为本文所写的短评《令人痛彻心菲的挽歌》;5、让学生重新揣摩,自读课文。
•教育感言•
是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得穷形尽相的分析?有没有富有个性的旁门左道?文学教育究竟给语文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一、语文教学必须创造使学生欲罢不能的情景,才能真正陶冶学生性情,并使之获得极大的审美愉悦,能从中自然而然地领略到许多为文的手段。在文学活动中,作家通过语言节律的形式将自身内在的生理节律和情感节律表现出来。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以自身的生理节律和情感节律为基础,透过作品的语言节律形式,与作者会心会意,从而产生对作品的共鸣。没有这种这种共鸣,就没有文学教育的生命。
二、人生的丰富阅历对于鉴赏心态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朱志荣博士说,“当读者在心境与切身体验与作者有类似之处时,方能与作者进行沟通、引发共鸣。一个生活平淡、情感麻木的人是很难对文学作品有深刻的领悟和独特的共鸣的。”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教育中,应该有意识的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在课堂上形成一个磁场。当然,人生的阅历再丰富,也是有限的,而作品的空间是无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有限的人生阅历与作品的无限的空间之间 搭起一座桥梁,以广泛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共鸣。
三、语文教师应当善于从对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的处理中敏锐地发现带有一般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反过来指导今后的教学活动 。
四、语文教师 应努力提高自身基本素养,并使自身的高素质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语文教师还必须培养自己丰富的情感,并使之在教学活动中极大的感染学生。没有良好的体会、传达作品意蕴的能力,语文课只会使学生产生痛苦。没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渗入语文教学活动,学生就不会进入教学情景。



文言文课堂上:咱们来画一张图 [习老师旧作]


•教育背景•

现在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有一个枯燥的铁律:读——讲——译——背。学生苦不堪言。教者振振有辞,据说,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说的,那还有错?这可是古人几千年教学经验的总结!这可是正宗的语文课自主学习!如果学生不能按要求做,那便是懒,那便是不用功。看看古人,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那叫一个刻苦!现在的孩子,像什么话,不读,不背,不记,不写,整个一个被动学习的活见证。
在这种背景下,上文言文传统名篇,明朝归有光的杰作《项脊轩志》,这篇文章被称为“亲切动人的抒情小夜曲”。但是学生看见古文就发憷,就发愁。即使被迫读译记背,也大多愁眉不展,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在一堂全市性的文言文教学公开课上,笔者来了回改革。

•教育过程•

上课。板书课题。学习第一段课文。这一段语言优美,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即使这样,学生读记之时,也已呈疲态。怎么办,下面的课文怎么学?我想,必须给他们一个刺激。于是突然发问:
师:这项脊轩,又叫“南阁子”,归有光把它描述得这么美,可是大家知道这美丽的小屋子在归家的什么位置?
生:不知道。
师:想知道吗?
生:想。
师:能自己找出来吗?
生:不能。
师:如果我给大家一张归家住房的平面图,那么大家有信心在图上找到吗?
生:(兴趣盎然)有啊。
师:(在黑板上画出归有光家一进房子的平面图)呵呵,看清楚了吧?请大家读课文的第一、三两自然段,并从文中作者的描述中找到蛛丝马迹,然后自由讨论,确定“南阁子”的方位。注意哟,还要在图中画出归有光砌的围墙,标出归有光开的四个窗户。弄完后,咱就请同学上台到黑板旁边“汇报演出”。行不?
生:行。
(学生十分兴奋的读书,画图,讨论,争执)
师:哪位“工程师”上台来试画一下?
(一学生上台画图,众学生不断提醒他,还互相争执:“错了”“画反了”“窗户在南边”“院墙在北面”“太阳是从南边来的”……画图的学生一脸疑惑的下台)
师:哪位“工程师”上台来改一下?
生:(举手如林)我来。
师 :我提个条件,咱不能乱改。每改一处,都要念出一句或者是一段原文来印证,还得解释或者翻译一下,怕别人不懂啊。
生:行。
师:呵呵,附加条件一个:任意改错一点,都要罚该学习小组全体成员读书一遍。
生:行。
……
上台,下台;书声,笑声。

•教育感言•

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一、“古人”时期的的孩子,总共才学一门课——读写,咱现在的孩子学多少门课?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美、体、劳、计算机!孩子们的大脑每天得被多少“马队”踏过?在目前这种畸形的考试制度下,这么多学科成吨的练习像炸弹一样轰炸孩子们的大脑,你让他像古人那样专心读——讲——译——背,怎么可能?要不,你来试试?如果不讲效率,等着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着学生“自主学习”,那岂不是要等到猴年马月?既然什么都要等着学生自己去涵泳,要咱老师干什么?
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究竟起什么作用?自主学习的过程,就像是大海航行,就像是沙漠汽车拉力赛。教师应该是灯塔,教师应该是舵手,教师应该是领航员。教师的任务是指明方向,教会方法。吃草是羊的事,但是找到水草丰美的位置却应该是牧羊人的事。打着所谓新课标的旗帜,宣称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是一种对新课标一知半解的极其不负责任的说法。是一种混淆视听、标新立异的奇谈怪论。它怪就怪在否定了教师的作用,实际上是一种教师无用论。如果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那么,学生和谁合作学习不行?和同学合作不行?和家长合作不行?和炊事员不行?和工人师傅农民伯伯合作不行?为什么非要和老师合作才行?如果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那么为什么非要老师组织才行?从军队派个班长来,派个排长来,实行军事化组织管理,岂不是更好?为什么学习只有在教师的组织下才能进行,其他人组织为什么就不行?把儿童中心论扩大到极限,否定教师的作用,就是否定教育本身。
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是一个高明的心理调节人。教师有责任也应该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一种和谐、积极、宁静的状态上来。现代教育与古典教育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在于,现代教育是建立在大量的生理解剖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大量的心理实验基础上的,是建立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的。而古典教育只是建立在强迫基础上的,最多也只是建立在“知其然”基础上的。比如说,古典教育强调“苦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代教育则强调“乐学”。其实学习还是学习,没有变,变的只是学习心理。也就是说,古人要求从形式到内容都“苦”,因为“苦”尽就会“甘”来:就会有“黄金屋”,就会有“颜如意”到来。而现代人知道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但是可以通过调节而使学习的过程变得世人快乐起来。
四、教育改革,众多观念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而来,难免泥沙俱下。教育者最难的不是什么改变,而是无所适从,无所坚持。所以教育者应该独立思考,坚持理性,决不人云亦云。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一切。



看见同学们天天被憋在教室读书、出去活动一天便要欢呼的苦境,我不禁想起自己读书时的情景来。1977上半年,我15岁半,在一所农村高中高一当班长。那时我们大约每周都要劳动一到两天,一般都是到江边给运煤的船上煤。一个班一天上一船,一船大约是50吨,啥时上完啥时回。我们班大约有50人,有三分之一是女生,战斗力不强。有一次,连续干两天。第一天大家干得挺欢,又有班主任——一位50多岁白发苍苍的老爷子督阵,太阳还未下山就回了校。
第二天,干了半天,老爷子胃病犯了,只得提前回去。老师一走,加上头一天的辛苦,疲劳的同学们一下子就松了劲。我这个最高领导嗓子都喊哑了,大家仍然懒洋洋的——也确实干不动了。十四五岁的男孩女孩,长期营养不良。在烈日下,爬着河堤,挑着百八十斤的煤担子,还得一步一步挪过不到两尺宽的颤悠悠的木跳板。眼看着太阳就要落山了,任务却还没有完成。同学们也累得说不出话,默默跟在我的身后,我走他们走,我停他们停,我坐下,他们也坐下,我站起来,他们便一个个慢慢站起。大家的脸上被汗水和煤灰抹得黑一道花一道,男女都一样。在夕阳中,一群衣衫褴褛的农村孩子,眼神绝望的坐在河堤上,望着他们的班长。
记得那天晚上摸黑才上完了一船煤,我们拄着扁担站在岸上目送着点着油灯的木船起航时,我摸着红肿的肩膀,流出了冰凉的泪水。我用肩头的衣衫擦去泪水,默默地告诫自己:回去我得玩命读书,我不能一辈子就这样挑煤!
后来我想,在班主任不在的时候,不到16岁的我那样玩命的带头干活,对我的人生的积极影响应该是大于消极影响的。[习老师旧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3:20 , Processed in 0.14408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