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语文人生:与儿女一起成长
赵克明
女儿和儿子已经长大成人,现在都在外地工作,作为父亲自然感到很满足,很欣喜。每当一家人团聚的时候,我的心屏上总会回放那一幕幕往事。
镜头一:由孩子“伴读”的冬夏。
也许我的孩子出生睁开眼看到人间的第一个物品就是书。
当初我与前妻(1998年不幸病逝)以书做媒,又各以一箱书作“聘礼”和“嫁妆”,筑起了一个“书巢”。婚后,有些生活用品无处存放,只得腾出箱子,把书安置在大板床的一侧,学起古人杨雄“年年岁岁一床书”。岁月推移,书也与日俱增,床上堆不下了,只好让它们在依墙而垒的书架上委屈一下,于是,我们那十几平方的小屋成了名副其实的“书巢”。
孩子也就降生在这样的“书巢”中。
孩子出生的时候,正是我和前妻参加高师函授学习“南征北战”的时候。为了既不影响学习,又要照顾好孩子,无论是燠热难耐的暑假,还是寒气逼人的严冬,我们都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赶到距任教学校南北各百里外的面授点,由孩子陪伴着听面授课。记得那年寒假在山城面授期间,天降大雪,封山阻路,孩子的尿布无法晒干,我就爬上山掰些枯树枝在屋角生火烘烤,一直坚持到面授结束。就这样,我们在孩子的伴随下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取得了大学毕业证书,受到了教育学院的表彰和奖励。寒来暑往,孩子似乎也习惯了这种“伴读”生活,平时很少哭闹,尤其是当我们读书的时候,总静静地躺在怀里,圆睁着眼睛盯着书页,时而伸出胖乎乎的小手抚摩着。
幽幽书香,让孩子对书有了特别的感应。在孩子周岁的时候,我们按照当地的习俗“抓周”,桌子上摆满了花花绿绿的东西,女儿径直把手伸向一本英语书,儿子先把目光投向明晃晃的香水瓶,可很快又转向了一本数学书。
——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当初我们为不愧为人师而畅游书海,同时也营造了教育孩子的特有的氛围。
镜头二:给孩子“陪读”的岁月。
对书的情有独钟,很自然地迁移到了孩子的身上。在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便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书上。平时进城,总忘不掉给孩子买几本书;带孩子逛街,总要在书店里长时间地逗留;孩子过生日,送给的最多的礼品就是书,从小图片,到《十万个为什么》,再到中外名著。
在乡村中学,我们那十几平米的小屋是学生的“图书馆”,也是家庭“读书俱乐部”。后来,我们调到了县城中学,在校外租一间不到二十平米的平房,环境变化了,可我们以书相伴的习惯没有变。那时侯,“现代化”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我们的同学、学生一个个都“潇洒”得可以,而我们家却端不出一把像样的椅子。我们全然不考虑这些,怡然自乐地给孩子当“陪读”,把平淡的生活读得有滋有味。
每到周末,同事们或匆匆“下海”充实一下空瘪的口袋,或扛着钓竿“潇洒走一回”,或聚于一室乐得大“筑城”(打麻将)……而我们一家的“定点节目”却是围桌读书。
一周要做的事做完了,孩子的作业也完成了,于是我们陪同孩子围坐在桌旁,轻轻松松地投入读书。孩子由读《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唐诗三百首》,到读《十万个为什么》《西游记》《寄小读者》《古文观止》……我们读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读于漪、魏书生、钱梦龙,读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年年月月,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全家人就这样超越时空,痴情地读着。我们把世界读得很小,小到只有这斗室之内小小的一家;我们又把世
界读得很大,大到无际无穷无尽。有人说我们,学历也达标了,在讲台也站住脚了,何必还苦行僧似的;可谁又能理解我们的“陪读”之意和“陪读”之乐呢?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育之本。我们做父母的甘于寂寞,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我们也从中认识到播种的价值。
镜头三:与孩子一起走过黑色的日子。
1998年对我们一家来说是最黑暗的一年——厄运无端地降到我们虽然清贫却十分温馨的家中,前妻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医治无效离我们而去。那个阴霾密布的夜晚,在安医住院部的八楼,我嚎啕痛哭,肝肠寸断,几次萌生跳楼的念头。可是,另一个声音在质问:两个孩子刚上高中,他们失去了母亲,若再失去父亲,怎么立身社会?你怎能丢下你们的神圣的责任?
我把悲痛强压在心底,拼命地投入到工作之中。那年秋期,我接了三个班高中语文,又为学校争创省示范高中编论文集,编教研杂志,每天休息的时间都压缩再压缩,几乎到了废寝忘食。别人难以理解我的心,惟有我自己最明白。我一方面是用工作来排遣痛苦,另一方面是以自己坚强的爸爸形象来影响孩子,让他们也坚强起来。
我深知,失去母亲的孩子内心一定是很痛苦的。为了让孩子从黑色的阴影中走出来,我极力营造一种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吃饭的时候总与孩子就比较轻松的话题说说话,下晚自习的时候总给孩子送上一杯热牛奶,周末的时候总尽量挤出时间陪孩子到城郊去走走,孩子生日的时候总精心地挑选一两件有鼓励意义的小物品……我还特意给孩子写了一些战胜挫折的名言,推荐了几本写经受厄运考验而走向成功的书。就这样,我看到孩子愁苦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看到孩子很投入地读英语、做习题。终于,我与孩子迎来了那个兴奋的午夜——168热线告诉我们,女儿赵婕、儿子赵恺分别被安徽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录取。
——战胜挫折是人生必备的意志力。能帮助儿女获得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作为父亲我感到心安,也为我的儿女骄傲!
人们会常常谈起事业。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是我的事业;作为一个父亲,孩子也是我的事业。伴随孩子一起成长,成就了孩子,也成就了我的事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