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研组长课题研究组长开展校本教研的常用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5 20:4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教研组长课题研究组长开展校本教研的常用方法
湖北省利川市教学研究室/徐光华  
摘自:《中国.恩施民族教育科研网》

一.以提高教师专业理论修养为主攻点的“学习式校本教研方法”

有效、长期的教学理论学习能够扩大教师的教学视野,提高教师发现教学问题的灵敏度,是校本教研由“形式”走向“内涵”的基础。所以“学习式校本教研方法”,就是以学为着眼点,旨在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从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当然这里所说的“学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而是一种旨在研究教学、创新教学的学习。其学习对象和途径包括读书(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是“以身示范”,唯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学习的学生;教师要通过阅读和学习把自己打造成一部让学生百读不厌的书)、读图(现代是读图时代,学习的对象不局限于文字材料,还有具体的画面和图像,要多听专家讲座和报告、多观摩名师授课或课堂实录等)、读人(多向同事、身边的骨干和全国著名的小语教师学习,成功的人总是注重从别人的成功中吸取经验。“学习式校本教研方法”的具体组织形式有:

1、自主式理论学习:在一时期内(一般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教研组或课题组有目的、有计划、有主题、有要求、有反馈地组织教师开展自主理论学习活动,并通过采用检查自学笔记、理论学习论文、开展学习交流等方式,对阶段性学习效果进行检验评价。为增强实效,可指导教师采用以下方式进行:①问题解决式理论学习----就是以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作为衡量标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自我判断梳理,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一定时间内的主攻方向,确立研究性学习的专题,以解决自身教学问题和困惑为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实践活动;②积累拓展式理论学习----面对新课程新的设计思路、新的目标要求、新的内容体系、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终生学习,努力成为学习型教师。积累拓展式学习是“以完善人和丰富人性、充实文化底蕴和生活情趣、体验人生为目的”,这种学习虽然不直接指向具体的教学工作,但都有助于塑造教师新形象,有助于教师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实践新课程,用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教学,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

2、合作式理论学习:就是教研组或课题组,以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多维活动、整体提高为目的,分阶段、有目的、有组织地引领教师学习教学理论。其有效可行的组织方式有:①头脑风暴学习法----就是在自主或共同学习思考的基础上,学科组或课题组成员就某一个问题(焦点、热点、重点、难点)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让大家都获得启示,“头脑风暴”是一个开放的发散的过程,运用时一要充分学习准备,二要创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②共同分享学习法----就是组织学科组或课题组教师,把自己平常学习积累所获得的崭新的理论知识、新课改中出现的成功经验(或案例)和有关教改科研的新信息,通过专题讲望或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换与共享,以此促进教改科研信息的流动和成功理论、经验的推广运用;③反思判断学习法----就是组织学科组或课题组成员,就理论学习或经验吸取中的某一个观点或教学中遇到的热点、焦点问题,站在反思批判的角度展开辩论(可举行教学观点辩论活动)或提出质疑,通过相互碰撞、充分摩擦,以达到高一层次的共识和升华。

3、网络式理论学习:就是教研组或课题组,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的能力,并引领他们在“网络大学”里获取营养、实现专业能力持续发展。对于广大基层教师来说,网络式理论学习主要有三种途径或方法:①整合利用学习法----就是充分利用网上的文本资料(也包括部分图像资料)作为开发课题资源(校本课程)和进行相应课文教学设计的素材,并整合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或课件)之中,或整合到学生的课程学习之中,让网络及网络资源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②交流互动学习法----就是积极参与市教研室通过“利川教研UC平台”和州教科所通过“小教天空UC平台”,组织开展的全市、全州网上教研活动,在与同行、专家的交流互动、提问质疑等思维碰撞中,提升自己运用先进理论审视教学实践、分析教学问题的能力;③发现吸收学习法----就是坚持从网络这座“大书库”、“大资源库”中去发现、去识别、去吸收对于自己的教学有指导作用的理论、经验、素材,并分类建立文件夹、下载存储于相应的文件中,以方便随时利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网络信息浩如烟海,教师首要的就是寻找本专业的学科教学网站和课改培训类网站(如北师大出版社网、人教社网、中华语文网、湖北教研网、湖北网络教研中心、恩施民族教育科研网、利川教研网等),使之成为支撑自己学术成长的基石。

二.以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为主攻点的“备课式校本教研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教学设计),是一种决策教学、寻求最优方案的教材教法研究,是决定课堂教学是否能实现优化、高效目标的最重要一环,各个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检查都要把是否认真备课(教学设计)视为最重要的评价内容。因此可以说,备课(教学设计)是一种最经常、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校本教研方式,坚持不断地抓“备课式校本教研”,必将有利于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实际教学水平的提升。因为备课(教学设计)涉及教学观念、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等诸多方面,是教师运用系统的思想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和有序建构,同时它也是教师调动经验、自我梳理和资源储备的一个过程。很显然,这一个过程是一个深入学习、勇于创新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在备课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仅仅把“备课”视为一种常规工作,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应付差事”,缺乏“科研含量”,所以没有带来“常备常新、常教常新”的理想效果,而恰恰出现的是“越备越旧、越教越差”的难以置信的状况;二是大多数学校只要求“个人备课”,突出的是它的个体性,忽视“集体备课”,丢掉的却是集体智慧,这极不利于课程理念的落实、教学进度的统一、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和教师教学教研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我市从08年春季开始,要在改革和加强“个人备课”、提高常规备课的“科研含量”的同时,狠抓“集体备课”形式的推广,将它纳入小语课改教研、校本教研的范畴进行推广和引领。在实小、都亭一小、汪小等大型小学,要以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一般小学以语文教研组长为“统领”,切实把“集体备课”研究落到实处。“集体备课式校本教研方法”的实施思路: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确立备课组(相同学科)→在备课组中分单元按教师的能力和风格分别承担备课任务,研究课标、教材、学生,查找资料,定量主备(其他教师也要同时做备课思考),并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备课的基础工作→由主备人说课,备课组成员民主评议,充分发挥集体备课力量,让教师们畅所欲言,使教师真正尝到“采百家之长,酿自我之蜜”的甜头。具体实施步骤和指导要领是:

1、个人自主研究(自备):教研组(或备课组)将本学期教材内容,按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分工备课任务表。教师个人自主研究(自备)阶段,要重点研读阶段目标、研究教材特征,探索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如情境的创设、实施过程设计、策略方法的选择和创新等);同时还要设计好教学方案,写出设计反思,列出自身感到困惑和无法解决的难题,以便在集体议课时交流、研讨。

2、集体共同研究(议课):集体议课的着眼点是“议”,而不是“评”,以避免“只念讲稿、泛泛而淡、研究氛围不浓”的弊端。一般可采用“问--说--议”结合的动态议课程式,也就是首先由教研组的其他教师提问,再由说课人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解读,然后备课组成员共同研讨。如,可向说课教师提问:你认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你将如何突破?你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议课时,大家还可以互相转换角色,质疑问难,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很显然,这种动态式议课追求的就是在争论辨析中碰撞出智慧火花,便“备”、“说”、“议”、“研”一体化。

3、专人深入研究(整理):在集体共同研究(议课)后,要落实专人通过整理进行更深入研究。研究整理时对议课中不同的思路提出不同的方案,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选用。当然,经深入研究整理出来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预案),要有一定弹性,留有适当空白,以便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再做个性化修改,实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4、用前再度研究(完善):经过前几个阶段的研究所形成的教学设计方案,还不能算是可以直接进课堂的成品教学设计方案,因为它一般是针对常规情况而设计的。在具体使用教学设计预案前,每一位教师都应从本班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研究、补充和修改,如对教学环节的再设计、对教学情境的再创设等。通过受课者再度研究完善的教学方案,既能使自己的教学充满集体智慧,又能体现自身的教学风格,实用性、实效性、创新性都会很突出。

三.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为主攻点的“课例式校本教研方法”

课例研究,简言之,就是基于“课”(以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变课堂教学的不良状况,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所以课例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重在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实践证明,抓住具体的课堂实例搞校本教研,大家一起商量怎样把自已天天都干的事情干好,教研组成员就会人人有话可说,有问题可谈。这样全体成员参与的校本教研,课堂教学中的毛病容易被发现,个人的智慧容易被激发,新改理论、先进教学思想也容易和实际教学经验相结合。坚持不懈地开展这种校本教研,课堂教学难关将会一个个被突破,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也将会一个个被解决。教研组全体成员得到了参与校本教研的实惠,体会到了专业成长的快乐,因而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课例式校本教研方法”的具体实践模式(方法途径)有:

1、课例研究的一般模式:基本流程是“课堂观察----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得出方案----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以解决课堂问题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基本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

2、课例研究的磨课方式:①滚动焊接式----“滚动”,就是同一教材(课文)经过尝试课、会诊课和欣赏课三种课型的滚动上课研究,便课例不断得以完善,教师认识不断得以深化;“焊接”就是第一个尝试者也是最后一个展示者,其中的会诊课一般包括“假设----验证----迁移”三个环节,这样使课堂教学研究不仅仅推向课的完善,而且也伴随着教学者与合作者的专业成长。②一人同课多轮式----就是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教学行为却不断改进。其程序为: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独立备课、上课→教研组(备课组)听了教师独立课之后,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献计献策→通过集思广益,上课教师形成新的教学方案,第二次上课→上课教师和同伴对第一轮课和第二轮课进行对比,明确进步的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方案,第三次上课。如此循环,上课教师反思整个过程并写成教学课例。这种“磨课”方式对培养年轻教师,迅速提高他们分析教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的技能和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效果十分显著。③多人同课循环式----是指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教师同一上节课,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有点像前面讲到的“滚动焊接接式”。其实施流程是:第一位教师上完课→第二位教师针对第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上第二次课→第三位教师针对第二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上第三次课,以此类推,达到实现最佳效果。这种磨课形式中,每次上课方案都是同伴集体共同参与研制的,因此这种多人同课循环活动能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动的魅力和意义,激发全体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④同课异构互促式----是指同一课,教研组(或备课组)里的教师有不同构想、不同方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其流程为:教研组(或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教研)主题(内容)→由两个以上的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议课。实施这一模式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是教师教学经验背景不同,教师个性、教学风格差异明显,对所教内容确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二是所选教学内容(主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易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多元性是新课程、新课堂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善于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⑤推门听评课促进式----这种模式旨在发现(提供)“原汁原味”的课堂,发现课堂中潜在的真实问题,共同寻找研究点,放在常规课上共同商讨、共享经验、共享成果。一般应要求,校级领导、主管教学教研的中层干部每月听“推门课”不得少于5节,同一学科教师之间互相“推门听课”每月不少于4节,而且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听课之后,安排教研活动时间进行集体评课,以促进全体教师随时关注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切实提高常规课的教学效率。

3、课例研究的多元合作形式:①定类研讨方式----针对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的学科特点,可将不同主题、文体和知识结构的课文进行分类,选择同类课文集体备课,然后开展“接力棒式”的系列研讨。其程序是:由第一位教师执教,全组听评课→由第二位教师上重建课,以此类推→最后摸索出一种课型结构来,以使全组教师都得到真实发展。②定人研讨方式----教研组瞄准几个“入行”不久的教师,在培养“二梯队”对象时,带上“三梯队”的对象。其程序是:第一节课由“三梯队”教师独立思考,分析教材和学生,定出教案进班上课→第二节课进行执教者自评,独立反思→第三节课带“三梯队”教师听“二梯队”教师上同一内容的研讨课→第四节课先让“三梯队”教师评课,因为这时“三梯队”教师已有全程的真切体验与思考,有根有据,再由其他教师评课,最后是“一梯队”教师进行全面点评,使“一、二、三梯队”教师都能有所感悟,“纵向看自己,横向看别人”。③结伴研讨方式----先由“二、三梯队”教师自己申报上研讨课,然后分成三个结伴小组,各小组都有一位较成熟的教师带领一位“三梯队”教师介人,进行互助研讨。这种方式的运用有利于整体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能力。除此之外,还有“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和“反思式观课”等,可结合学校教师实际选择运用。

四.以提高教师专题研究能力为主攻点的“课题式校本教研方法”

课题研究相比于一般的教研活动、专题研讨来讲,它具有研究课题上(专题、主题、项目)的立项性、研究对象上的集中性、研究内容上的时代性、研究时间上的规定性、研究结论上的验证性、研究成果上的应用性、研究方法上的科学性和研究程序上的规范性等显著特征。因为课题研究一般是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而展开,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范,研究课题及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活动的主线,发现、创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和产生研究成果的依据,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所以课题研究一般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等特点。显然,这对研究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有较高的要求。课题研究一般包括选题立项、具体实施和成果验收“三部曲”(三个阶段)。下面向大家介绍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关键环节),我们应该把握的主要工作程序和主要应完成的研究任务:

1、界定研究内容:准确界定研究内容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关键。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不管大小,一般都是可以也应当进一步具体化的。研究内容的界定不仅将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可以直接着手的具体的问题,也规定了一定的范围,任何一项研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课题所能涉及的所有问题进行全面研究。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首先必须明了研究的内容,否则,研究工作将无从着手。

2、设计研究方案:研究问题明确后,就要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成因,规划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步骤。第一,要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学习相关理论。教师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搜集相关的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认真阅读和分类梳理,从而全面了解同类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明确已有的研究结论和经验,发现原有研究不足,站在问题的前沿,寻找研究问题的理论支撑,以保证研究工作在理论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二,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这是研究方案中最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部分。假设是一种走在行动之前的思想和一种先于事实的猜想,是研究者从思想观念上对未来的洞察和把握。

3、开展行动研究:研究方案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讨诸实践的过程,但是这种行动不是一般意义的行为和动作,而是一种变革、改进、创新,是一个寻找问题和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验证性。检验研究方案的可行性,证实或证伪研究假设。这是课题研究的基本特征。第二,探索性。发现和寻找各种新的可能性。行动绝不是按图索骥、按部就班的机械活动,而是一种积极寻找解决问题并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和最佳策略的过程。探索性是课题研究的本质特征。第三,教育性。教育行动应服从、服务于学生成长和发展。任何行动都应该无一例外地遵循人道主义原则,体现教育活动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关怀,关注所有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是行动的最高原则。

4、总结研究成果:总结在课题研究中既是一个研究循环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研究循环的中介。在总结这个环节中,教师作为研究者主要做以下几件事。第一,整理和描述。对已经观察和感受到的,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回顾、归纳和整理,其中要特别注重对有意义的“细节”及其“情节”的描述和勾画,使其成为教师自己的教育故事或教学案例。第二,评价和解释。在回顾、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探讨教学事件背后的理念,揭示规律,提高认识,提炼经验。第三,重新设计。针对原有方案及其实施中存在的各种偏差或“失误”,以及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修改原有方案或重新设计方案,并付诸予实施,进行进一步的检验、论证和探索。

在上述工作之后,教师应该撰写一份相对完整的课题研究报告,其构成主要包括: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已有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这是一般的体例,不可将其形式化和绝对化。写作过程也要避免“科学化”、“客观化”的纯理性论述,要积极采用生活故事和经验叙事来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凸显课题研究的人文性、个体经验性,反映教师的个体和个体实践知识,使研究报告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

五.以提高教师教学诊断能力以主攻点的“反思式校本教研方法”

教学反思(或称“反思性教学”),是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领域里兴起并迅速向着教学领域延伸的新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这也就是说,“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已有的观念进行修改、替换和删减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才能进行自我的独立发展,这是新世纪、新课改创新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志。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这是因为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和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是广大教师专业成长的“推动器”和“催化剂”。那么,作为基层学校教研组应该指导教师反思什么?怎么进行有效反思呢?

1、要指导教师明确反思的内容:教师应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简单地分为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教学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其中,教学理念侧重于理论,教学行为侧重于实践,而且只有当理论和实践能够以一种统一的方式被教师自我看成是有问题的时候,教学反思才是可能的和有效的,教师的自我建构才是有意义的。①教学理念的反思。首先,教师要敢于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质疑,挖掘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其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贯穿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内化为了教学行为,克服就操作论操作的错误做法,可经常反思如“我以这样的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第三,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新思想,积极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通过不断实践、思考、构建新的教学理念,从而克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学创新能力。②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师应以现化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论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一是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如教学中教师控制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符合主体性原则等;二是对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策略进行思考,总结精彩片断,思考失败之处,如“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好,可以怎样改进?”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等。③教学效果的反思。“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也有遗憾之处,而科学、有效地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因此,教师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成败和学生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如“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该如何处理这些差距?”……同时,教师要学会用遗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用辩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这样,通过“由教反思到学、由学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误、由失误反思到发展、由现象反思到本质”的多次循环,就会使教师的教学实践更加合理、更加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要帮助教师掌握反思的方法:①内省反思法。内省反思法是指教师主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根据反思对象及反思载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一是日记反思。主要是指教师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通过写反思日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总结、反思的方法。反思总结的内容可以是自己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灵感顿悟和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事件,还可以是学生的反馈意见和独特的见解等。二是录像反思。即通过录像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达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具体操作可采用以下程序:上课和录像→观看录像→反思评价→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此循环反复,能更好地强化教师已有的经验,改造和弥补自己的不足。三是档案袋反思。即以专题的形式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选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反思的专题,如“教学策略选择的恰当程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程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程度”等。然后由教师本人根据这一专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并记录下自己过去的状况、现在的状况、自己的进步以及尚需努力之处等。档案袋建立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②交流反思法。交流反思法就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方法。实践证明,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同事即时交流、与专家共同研讨。教师可以就某一个问题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和专家光临自己的课堂听课,课后一起研讨,请他们指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听完其他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还可以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从而在互助合作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3、要促使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教师专业成长是建立在教师自身教学实践反思基础上,并逐渐积累富有个性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持续的修炼过程。对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教师来说,每堂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要设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中的每次师生互动、教学冲突都会激发新的思考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养成对每堂课进行反思的习惯,而且将反思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做到教学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的有机结合。教学前反思新的课程理念、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据此编写出符合实际而又风格鲜明的教学设计;教学中反思自己是否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是否真正做到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动态生成,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后反思自己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形式以及具体的指导策略是否适宜,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6:22 , Processed in 0.06865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