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年课改,一次理性的回归[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10 21:5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十年课改,一次理性的回归[转载]
十年课改,我们大致走过了这样的一个历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冷静反思,有效修正——学科本位,理性回归。十年回首,作为一名参加课改的一线老师,有太多的感慨。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摸索。有过彷徨,有过叹息,有过犹豫,有过观望,但更多的是坚定和希望。不课改,中国的教师将继续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不课改,中国的学生将继续“为应试教育而生”;不课改,中国的教育将继续走入一个死胡同。

一、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课改之初,可谓波澜壮阔,热闹非凡。老师们积极的和传统教学模式划清界限,对传统教学模式格杀勿论,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上课的形式。课堂上,小品,歌曲,动画无处不在;笑声,歌声,讨论声不绝于耳。美其名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时候,领导们把活跃的课堂气氛作为评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如果听语文课,老师们便上综合性学习课。因为综合性学习可以安排学生活动,学生表现那叫一个主动呀,课堂气氛那叫一个热烈呀。



听过一节语文课,她讲的是七年级上册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探索月亮文化”。老师将全班分成男女两大组,采取对抗赛的形式。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关于月亮的别称”“关于月亮的诗歌”“关于月亮的故事”“关于月亮的歌曲”。这堂课学生双方竞争激烈,在“你多我少”“你先举手我先举手”上唇枪舌剑,差点打架。老师呢,无法控制局面,只得向双方讲和,反复的说“老师当个和事佬吧”,但学生不买账,弄得老师很尴尬。在唱歌这个环节,老师浓墨重彩,把这一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兴奋不已,听课老师亦是激动不已。当时就给了很高的评价,这位老师在当时的赛讲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可事隔多年,反过头来再看这堂课,我们不禁有点模糊了,这是什么课?这堂课究竟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它的语文味何在?充其量只能说娱乐有余而精彩不足。



不仅仅表现在语文课堂上,其他科目亦是如此。我还听过一节物理课,老师一进来就给学生一人发了一张白纸,让学生折叠。还启发到,你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它叠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于是乎有的学生折成帆船,有的折成千纸鹤,有的折成飞机……总之,让人眼花缭乱。我心里想,现在这物理课本变得就是快,都和美术结合起来了。可没想到折完纸后,老师却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同学们,同样一张白纸,我们可以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同样,一道题,我们也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哦,我恍然大悟,原来折纸是为解题做铺垫的,原来纸有不同折法和题有不同解法之间有因果关系,这之前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显而易见这位老师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还有一节英语课,老师学生自制的教具堆满了教室,那叫一个眼花缭乱呀!一会表演,一会讨论。可见我们把关注的目光仅投向了课堂形式,于是,一些表演课应运而生。君不见,公开课上,只有预设的精彩,而没有生成的遗憾;只有一呼百应的热闹,而没有安静独立的思考;只有虚伪夸大的赞美,而没有真诚无私的批评。记得有一位领导说,新课程要求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学生的回答对了是对的,错了也是对的,老师不能说学生回答的是错的,否则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这种思想的倡导下,对文本的误读就在所难免了,老师上课也无所谓重点难点中心的,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敷衍过去了,而且还捞一个“个性解读”的美名。



二、冷静反思,有效修正。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编审郭永福在他的《要处理好课改中的若干关系》中说:“我们要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去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追求表面形式的活跃。合作学习也应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还没来得及好好学就要求他们讨论,这不是真正的合作,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修正一:气氛的活跃≠思维的活跃。诚然,每个老师都不喜欢曲高和寡,“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往往成为学生的催眠曲。适当的幽默能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愉悦身心,使老师更有亲和力。但任何事物都得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当嬉笑泛滥成灾时,热闹之余,却没给学生留下多少启迪。而且,这种表面的活跃会让学生懒惰成瘾的,有的学生一上课,就要求老师讲笑话,讲故事,和他们聊天。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过去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就是教学质量不好。

真正的思维活跃是看学生有没有思考问题,有没有思考问题的主动性。有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科目选择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式,不一定非要集体回答。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当然,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修正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们在一些由2-10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活动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活动。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许多教师采用这种方式开展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变了味的讨论。有的教师不管“问题”的难度如何,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律交给学生讨论,学生兴高采烈,老师神采奕奕。学生中不乏很有见地的发言,但更多的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无需讨论就能得出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就会趁讨论之机,说闲话,下座位,美其名曰“小组交流”。 有的老师机械的模仿杜郎口,生搬硬套,本来班容量很大,再加上学生的热烈“讨论”,局面混乱难以控制,学生说的老师说的都听不清,像是菜市场,老师的作用弱化。 应该说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但小组讨论绝不等同于合作学习。如果一节课,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轮番轰炸,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际上却造成“滥竽充数”者越来越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差,只能是事倍功半、流于形式。所以小组讨论应该是在需要的时候才进行的。 修正三:多媒体≠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以它独特的魅力为老师们所青睐,尤其是在公开课中,多媒体的使用与否已经成了评课的一项标准。但许多课为使用而使用,为现代而现代。

公开课上,许多老师将备课的功夫下在课件制作上。可以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课件是公开课的一大“亮点”。有的课件配以动画效果,着实吸引学生的眼球。太新鲜、太刺激了!听说有的老师为制作课件熬了几个通宵,精神实在可嘉。于是,上课时,就尽情展示这几个通宵的成果,一张接一张,一张接一张,速度非常快,这张还没看清楚,紧接着就是下一张,原因是什么?他们说是时间太紧张,怕自己精心准备的这些图片放不完,所以就得加快速度。而多数老师反映,有的课件纯粹是多余的,大有画蛇添足之感。而有的则与所讲内容完全不配套,如一位老师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讲的是“百草园”的内容,展示的却是“三味书屋”的图片,许多同学在底下都小声议论着:怎么是“三味书屋”呢?在这种大型的公开课上,出现如此明显的“错误”显然是不应该的。还有的老师制作的课件实在是太“美”了,五颜六色,图文并茂。但学生的注意力全都放在欣赏“课件”上了,虽贴上了“时髦”的标签,却冲淡了所学的内容,淡化了文本,大有喧宾夺主之感。

按理说,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们的教学更应轻松自如,游刃有余,而大多数老师讲课下来却大汗淋漓,非常紧张。我也和几位老师攀谈过,他们都有些担心,害怕中间会出现什么问题。总之,全部的心思都花在了课件上。老师忙着展示,学生忙着欣赏,都是忙得不亦乐乎。这不,有位老师在讲课时,课件打不开,愣是流了十分钟的汗,结果是重新拷了一次才上的课。过分依赖多媒体,使我们老师应有的教育机智都没有了,不是物为我用,而是我为物用。

的确,一根粉笔一张嘴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非常陈旧和落伍了。但我们也应清楚的认识到多媒体的局限性,它只是辅助手段而不能完全代替。有了多媒体是不是就该把粉笔丢掉呢?这个问题如同有了电脑是不是就该把汉字书写丢掉是一样的,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三、学科本位,理性回归。前段时间,让一老师谈谈十年课改体会,他说,谈什么呢,现在都回归了,回到以前了。听了他的话,我觉得他对所谓的“回归”认识不到位。我这里所说的回归是理性的回归,而不是回到从前,回到起点,回到从前不就是白课改了吗?所以“回归”的前边必须加上“理性”二字。

一、把什么课上成什么课。每位老师都应清楚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也不能把思想政治课上成语文课。有的语文老师上课特爱拓展延伸,一拓展一延伸,就漫无边际,脱离文本。大谈特谈启发和感受,或者是应该学习主人公的什么精神,光是“学习精神”就可以“学习”一节课。语文课应该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不能重人文而轻工具。语文课要有语文的味道,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在改革之初,老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知识和技能”。所以第一轮课改学生升入高中后,语文知识一塌糊涂。不知道句子的成分,不明白标点符号的作用,更别说一些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之类的东西了。作文中病句连篇,语句不通顺,语言不流畅,高中老师就纳闷了,怎么一课改学生都变笨了呢?

通过漫长十年的探索,我们走出了许多课改误区。我国小语会会长崔峦教授曾说过:“语文教学必须摒弃烦琐的分析,要重在理解,重在品味语言,运用语言上。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抓住关键词语来让学生品味语言,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开课已经回归常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而不是架空的楼阁。

二、“人”和“文”并重。这些年大谈人文,但课堂上却重人轻文。文即文本,许多老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够准确,不够深入,浅尝辄止。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对学生发言不表态,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误读,而不是个性解读。或者蜻蜓点水,学过的文章学生一点印象都没有。今年山西省的中考作文是:请结合初中语文课文,按特别要求拟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拟题特别要求:作文题目中必须包含课文题目,或课文作者,或课文中的人物,或课文题目中的词语等等,如《背影》、高尔基、小弗朗士、百草园……) 中考评卷发现,临汾市的考生几乎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写的是《背影》。这就说明,我们留给学生的经典文章太少太少了。课堂上我们读的太少,分析的太多,指导的太多。跳过文本,直接探究问题。别忘了,语文,语文,语言和文字。所以应该人文并重。

三、传统和现代自然融合。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有些落后,但也有它的精髓所在,那就是老师和学生的直接交流,中间没有“物”的介入。所以对待如何使用多媒体的问题,老师们大多认为该用则用,能不用就不用。而且课件贵在“精”而不是多,否则,教室就成了放映室了。多媒体的使用不是为了让学生眼花缭乱,干扰教学,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容量。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许多可取之处,不要因为有了多媒体就忽略了老师的存在,忽略了老师的指导作用。传统与现代是互补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

十年课改,我们坚定的走过,又一个十年开始了,经历了课改的老师们已不会惧怕任何风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8:28 , Processed in 0.09747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