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琴家孔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6 17:2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琴家孔子
2008年09月26日作者:侯松峰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孔子与琴(剪纸)
  于丹解读《论语》,津津乐道。不想,她却插了这么一句,说是若从人性的角度讲,她并不喜欢孔子,太理性;她喜欢李白,很浪漫。
  有几分道理。细品,便觉着于丹与孔子有些隔阂,至少有些隔膜,走近孔子还有那么一点距离。
  孔子是很理性的,道德感、社会责任感,是他救世的切入点,而且非常执著,“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但孔子绝不是正襟危坐、颐指气使、耳提面命,一部《论语》,彰显了他的温柔敦厚、循循善诱、举例取譬。不可忽略的,更有他对古琴的钟情。他跟当时的琴家师襄学习弹琴,刻苦认真。弹到曲子《文王操》,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师襄说:“可以推进,增加内容”。孔子总是说,没能掌握技艺,没能把握意旨,没能理解做人的根本。终于,周文王的形象沛然而现,师襄被感动得不能自已,对孔子拜而又拜。其实,孔子还会击磬、鼓瑟、唱歌、作曲。可见,沉浑理念支持着孔子的人生,浪漫情怀也在支持着孔子的人生。听《韶》乐,竟三月不知肉味儿,何等性情。
  当然,孔子的浪漫情怀,不像李白那样放旷癫狂,形骸无拘,但内漾涟漪,也是一种浪漫。退一步说,琴韵,无论如何不会和一个只讲担当大任,精神世界却是一片干涸的平面人沾边儿的。虽然我们无从听到孔子的琴曲《文王操》,可他的琴韵犹在耳,足以令人感动得像师襄那样为他跪拜。《论语》庄中寓谐,血肉丰满,和孔子的擅琴极有关涉。我常常想,琴韵圣音,是孔子为人生而艺术的最高的甚至是完美的大境界。读《论语》,在孔子的话语中,能读出琴的高古之韵。听琴韵,在琴家吟、猱、绰、注、勾、抹、剔、挑的律动中,能听出圣人的高迈之音。这才是读懂、读透了《论语》。简单说,琴韵养心,《论语》养智,孔子不懂琴,《论语》就不会那么简约而丰赡,琴是智者丰腴的土壤。古时流传下来的琴,屈指可数,有一种就叫仲尼式,透露出时人对孔子追慕的信息。
  孔子教授门徒,乐教是一个重要内容。《论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以说,孔子是把乐作为检验教学成就、弟子成才的关键来看待的。孔子讲究道德、仁爱,将其视为尽善尽美的人格体现。琴的形制和内在,无疑都是不可替代的载体。
  琴的长度,为3尺6寸,象征一年365天。微微隆起的琴面,象征苍天,平实的琴底,象征大地。琴用良木制成,琴弦由蚕丝制成,因此,琴声是“考天地之声,知自然之节”。人格尽善尽美,便是天、地、人的和谐,琴恰好代表这种理想追求。道德在琴艺中涵养,必促迫精神昂然行走,以仁爱为准则,视野阔大,胸襟恢宏,步履沉实,宅心仁厚,一个尽善尽美的立体的人,便在天地间巍巍然。即使面对穷途、恶俗,也会独善其身。这又和琴家同一道途。《文会堂琴谱》归结了琴家五不弹:“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这些要旨,在《论语》中不难找出对应的话语。说到底,孔子是有丰富的浪漫素质的,对琴的钟情,是其独特的艺术品质决定的,艺术给了他通往思想家、教育家的通途。
  琴韵圣音,两相映带,一个有格调、有情调的孔子生动活泼地站在我们身边,并未远去。捧读他的《论语》,如同品味琴韵,一行行文字是可触、可摸、可感、可叹的琴谱。掩卷思索,明白了他为什么不写干枯冗赘的高头讲章。
  琴家孔子---我更愿意这样称呼他。

  《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26日第4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9 09:52 , Processed in 0.08315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