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神与物游,横纵求索迷雾落尽见真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12 11:3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神与物游,横纵求索迷雾落尽见真淳
——空筐话题作文思维点拨与构思示范之“审读话题”

话题作文也是一种“遵命”作文。
为了公正选拔人才,防止宿构和抄袭,话题一方面要给考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以彰显考生素养,另一方面要布必要的限制,以防止个别考生“投奸取巧”。
这些限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的,一种是隐性的。像体裁、字数等要求,可归属于第一种,明白显豁,一望即知。而隐性的限制隐藏在话题的文字表述中,不容易发现。话题的结构,所含重要词语的内涵和外延,话题文字要素整合而成的某种关系,都要细细推敲。否则,审题失误,容易导致文章置话题要求于不顾而“王顾左右而言他”,铸成大错,追悔莫及。
考场“遵命”作文,审读话题为关键一步,差之毫厘可能谬以千里,切记!

1 问题挖掘法

貌似简单的概念型题目,由于其外延大而广,表意抽象概括又宽泛,审题初始顿觉头绪纷繁,似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这时需静下心来,以题目给定的要素为依据,张开发散思维的翅膀,有针对性地自己提出若干问题,以问题带动思考的深入,以回答问题来具体落实题目涉及的人、事、物、景、情等要素,让抽象的题目在心中具体化,使模糊的思想逐渐明晰化,构建起文章的骨架和雏形。说到底,问题挖掘法是一种辐射思维提出并回答问题以消除模糊、达到以想象和联想充实和明确题目要求,一直到明确具体写作内容的心理活动过程。

2 比喻追本法

比喻是“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比喻有本体和喻体,从虚实关系看,喻体为虚而本体为实,毕竟喻体是为更好表述本体服务的,而本体才是重心。所以审视带有比喻辞格的题目时,应以本体为思考着力点。从深层次讲,用“比喻追本法”审题,也就是哲学上“解决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的具体化。

3 句式转换法

现代汉语的句式很丰富。每一种句式都有相应的同义句式,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为了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往往讲究句式的选择和转换。有些作文题目,艺术性较强,抒情味较浓,为了强调和突出,用的是表意不明显的特殊句式,如疑问句、感叹句、倒装句等。审题时,把句式转换一下,含意立刻显现,就能较快地确定写作重点。
遇到困难时,换个角度和方法,往往能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摘自《眼界大开——“空筐”话题作文思维点拨与构思示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09:37 , Processed in 0.08758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