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13 20:3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z]

  一、教给质疑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从题眼出质疑
  有些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审题时可以单刀直入。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紧扣题眼“壮”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称为五壮士,而不称五战士呢?哪些地方表现五壮士的‘壮’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读课文,就能很好地把握住英雄们坚贞不屈的壮烈之举的中心。
  2.从重点处质疑
  理解词句是读懂段篇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质疑。如教学《我们家的猫》一文的第一句统领全段,抓住这一句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古怪”是什么意思?“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什么方面?”“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学生通过读、议来释疑解难,对第一段内涵的领悟如水到渠成。
  3.从矛盾之处质疑
  不少课文中隐含着“矛盾”,它其实是作者的用心之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捕捉矛盾之处,在对立统一中解决矛盾,理解课文。如教《伟大的友谊》,抓住矛盾句“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理解“宁愿、厌恶”这组意思相反的词语的内涵。一般来说,自己心甘情愿去做的事自己绝不会讨厌,反过来,自己厌恶的事也绝不会心甘情愿去做,可是恩格斯为什么去做呢?这样质疑深化思维,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从结尾处质疑
  在文章的结尾处质疑,可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高潮,拓宽思路。如《小摄影》结尾处引导学生质疑:“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如果来了,高尔基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让学生激起浓厚的兴趣自圆其说,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
  二、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想象
  抒情散文,语言生动,感情强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时,可借助语言文字,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的内心现象,把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如朗读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中描绘“春风图”的一段文字。首先教师表情达意地范读,创设一种美好的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跃跃欲试,调动其积极性。然后指导学生尽情美读,引发学生的触觉想象: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要读重音,以唤起学生被母亲抚摸的情感体验,引爆想象的火花;嗅觉想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听觉想象: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牧童的短笛??嘹亮地响着”。其中“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清脆”、“宛转”、“嘹亮”等词语要读得清晰响亮,带有欣喜之情,以引发学生想象的“着火点”和“触发点”。使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之中,脑中再造出一幅温暖和煦的春风图。
  2.利用“体态语”启发学生想象
  语言学家把伴随在谈话中的眼神、面部表情、头和手脚的动作以及整个身躯的姿态等非语言性的动作叫做“体态语”。它在交际中可发挥“意在不言中”的美妙作用。“体态语”靠动作表情达意,形象直观。教学时,可借助于媒体或课堂表演,形象地展示人物的“体态语言”,启发学生想象。如《江姐》中,当江姐痛失丈夫时,她却说:“这算不得什么!??”真的算不了什么吗?!她“嘴唇微微抖动”,“抬起头??朝那木笼望了最后一眼,就默默地踏着泥泞的路走开了。”这些体态语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江姐忠诚于党的革命事业而不惜个人利益的英雄形象。教学时,指导学生仔细体味江姐的神情心态,感受江姐如此坚强的性格。然后让学生观看录像,形象地展示这一“体态语”,引爆学生想象的火花,使学生脑中“立”起一个活生生的“江姐”,从而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3.利用“意义空白”开发想象
  区域在中国画技法中,非常讲究“空白”艺术,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古诗文中也讲究含蓄和意境的创设,有所谓“强外之音”、“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等创作主张和艺术表现手法,这种“贵在言外,使之思而得之”的表达效果,就是阅读作品中的“意义空白”,这是启迪学生想象的“亮点”。高段教材中,多存在“意义空白”。如《凡卡》一文,全文用了许多省略号,其“意义空白”给人对善与恶、美与丑的思索就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学生熟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想象去体会其中丰富的内质含义。再如《江姐》一文的结尾:“同志们太好了。这算不了什么!??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江姐惊天地,泣鬼神的话语所包含的意义空白,也给人留下了极其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张开丰富的想象,去充实这一“意义空白”,无疑对江姐坚强意志的歌颂之情也更为强烈,对课文中心的理解更为深刻。
  4.利用事物说明文培养空间想象力
  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大大开发学生的想象区域,培养其想象能力。不仅文学作品类课文的教学充分施展,科学类课文的教学也同样可以做到,尤其是空间想象力,几乎不受文体的局限。如《北京》等这类以建筑物为对象的说明文,可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说明顺序,扣住空间方位,想象建筑物的结构、规模、形状、布局等,然后把作者用文字描绘的“图形”,用简明的线条绘制出来。这样,学生完成了两次思维,两次创造的学习过程,同时又体会了作者把图画(实物)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
  三、横向拓展,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
  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宽更广的未知领域。灵敏迅速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找出最佳的思维结果,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方法,缜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
  如《挑山工》写泰山上的挑山工负重登山,虽然他们走的路比游人多一倍,但由于他们前行不止,速度却比游人快。说明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文章是以具体事例说明哲理的。假如仍用这个题目,却要改变角度去写,可以写哪些内容呢?学生一经启发,一定会想出不少中心和题材;如为表现他们的勤劳朴实,可写他们劳动、生活的情况,为表现他们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可写他们下棋、绘画、摄影、钓鱼等场面;为反映党的富民政策的英明,可写他们搞多种经营,凭劳动致富的经过;也可以单写挑山工的外貌。
  教材内容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就某一课来说,它仅仅是客观世界的一个支点或某一个侧面,我们不能仅仅要求学生理解这些内容,还应该引导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去认识其他相关的事物,做到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例如《蛇与庄稼》一课,通过蛇与庄稼、猫与苜蓿的故事及其它事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有种种联系,有简单的与复杂的,有直接的与间接的,当学生认识到这些哲理后,可以引导他们将视线由书本扩展到生活实际,让他们把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举出来进行分析。例如,谈谈“小发明与动脑筋”二者是什么联系,是怎么联系到一起的。要想有发明创造必须怎么办?还可以分析“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预习与听课”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面不再囿于课文内容,而是钻进去,跳出来,由书本到生活,由个别现象到一般哲理,训练了思维的变通性。
  在语文学习中,小学生们有时会出现思维滞涩的现象,这是由于知识经验缺乏、思维方式单一、思维定式束缚造成的。例如《草原》一课课后练习的第3题是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其中一句是“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因为例句讲的是自然景物,有一个班的学生开始造句时几乎也都从这一方面去考虑,什么“天是那么蓝,山是那么青”、“湖面是那么平静,湖水是那么幽深”??老师为了转移学生的思考角度,引导说:“谁能从其它方面考虑一下这个句子的造法呢?除了自然景物还有别的吗?”课堂里顿时沉默下来,思维呈现滞涩状态。片刻之后,学生们找到了新的角度:“老师是那么可敬,同学是那么可亲。”“邱少云的意志是那么坚强,品质是那么高尚。”??学生的思维角度从自然景物转到人的精神面貌,这时,老师又设法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找到了新的角度;“在学校,班主任王老师那么关心我;在家里,爸爸妈妈又那么疼爱我,我真是泡在蜜罐里的甜娃娃!”“张老师讲课思路那么清晰,语言那么生动,我真佩服他。”
  当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需要我们进行创新性的教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2:12 , Processed in 0.08176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