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 中共安陆市委办公室 一、基本市情 安陆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全市国土面积1355平方公里,人口62万,辖15个乡镇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是国家命名的李白故里、银杏之乡、漫画之乡、足球之乡,全国重要的优质稻生产基地、银杏产业基地、粮机制造基地、蛋品加工基地、厨具生产基地。 安陆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大洪山余脉与江汉平原交汇地带,南通武汉,北依襄樊,处于两大城市连接线中间地带。府河穿城而过,汉丹铁路、汉十高速公路、316国道纵贯全境,与107国道、京珠高速、京广铁路互联互通,境内交通四通八达,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80公里,距武汉110公里,是大武汉的卫星城市。 安陆历史底蕴深厚。是楚文化发祥地,古为郧子国,秦设安陆郡,汉设德安府,孕育了宋祁、宋痒等著名文学家,孔子周游列国曾晒书安陆,唐代大诗人杜牧及大文学家韩愈都曾驻足安陆。诗仙李白于公元727--737年“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在安陆境内白兆山麓留下读书台、洗笔池、桃花洞等众多遗址遗迹和《山中问答》等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安陆还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董必武、李先念、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创建鄂中革命根据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安陆特色资源丰富。北部岗地植被茂盛,南部平原沃野千里。盛产水稻、小麦、油菜、茶叶、银杏等100多种绿色产品。境内有中原地区罕见的古银杏群落,千年以上银杏古树48株,百年以上银杏大树4683株,银杏植被30万亩,年产银杏果350吨,银杏干叶1000吨。白花莱、古阳大蒜、南乡萝卜等土特产品,畅销海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金银花露、神丹蛋品、银杏系列制品、爱仕达厨具用品、粮油机械产品、德安府香米等产品获国家及湖北省精品名牌称号,享誉全国各地。安陆铁、钒、铜、锌、优质矿泉水、陶土等矿藏储量丰、品质高,极具开采价值。 安陆产业基础良好。工业起步较早,从六七十年代开始,一批中央、省属企业内迁落户安陆,建立了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东方红粮机厂、五七棉纺厂和湖北铝厂,是湖北省工业存量较为集中的县市。近几年来,抓住省属企业下放安陆的机遇,大打产权改革攻坚仗,全市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民有民营,民营工业已经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初步建成粮油机械、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医药食品四大工业支柱产业。粮油机械产业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3,被列为湖北省重点工业集群。神丹公司被业界誉为“蛋王”,是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金属制品产业从原材料生产到精深加工形成紧密的产业链,正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厨具生产加工基地。 安陆基础设施完善。东大工业园区占地5平方公里,巳完成“二纵四横”骨干道路及“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现有入园企业60家。城南工业园区占地3.5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三通一平”。以市区为中心的城郊经济圈工业储备用地2000多亩。城区供电、供水能力富足,建有22万伏变电站1座,11万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8座;市区拥有储水6000多万方的解放山水库,配套装机5100千瓦水电站,自来水厂日供水量20万吨以上。邮电通讯设施十分完备,数据通信、互联网络、集装箱货运物流、外汇结算等方便快捷。 安陆经济加快发展。安陆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特色立市、开放活市、工业强市、实干兴市”发展战略,始终把工业经济作为加快发展的着力点,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关键,坚持以民营经济为取向,以产业集群为重点,以特色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进为动力,全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困扰安陆多年的财政负担沉重、基础条件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的难题逐步得到破解,全市经济由爬坡前进进入加快发展阶段。2007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0.1亿元,同比增长13.2%;财政收入2.59亿元,同比增长24.6%;固定资产投资24.9亿元,同比增长2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24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为近几年的最好水平。 二、安陆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初步实践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是保持安陆独特社会自然资源的现实途径,是实现安陆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安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近年来,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和要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以转变现念为重点,推进工作方式转轨 一是工作思路上优先确立。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环境治市”与“特色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实干兴市”一道确定为全市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提出了建设“创业、宜居、休闲城市”的发展目标,优先产业发展方向,优先产业整体布局,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了基础。二是工作安排上优先部署。将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纳入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进行优先部署。在“十一五”规划中,对该项工作进行了专节论述和专门安排,确立了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展方向,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各方面协调发展。三是重大决策环境和资源评估优先进行。在制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大规划,决策实施重大项目时,始终坚持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始终坚持从发展经济与环境、资源相统一的高度审议其利弊,严格执行环境和资源影响的预评估和“一票否决制”,不盲目求快,乱上项目,坚决不引进污染环境重、浪费资源大的项目,从决策源头保证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以政府引导为重点,推进工作机制创新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以改革为动力,以制度为保障,加快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综合决策机制、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三个力量的作用。一是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综合决策机制。成立了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委员会,加大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工作的领导、指挥、协调力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工作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责任,层层有压力的工作格局。同时,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将目标责任制的完成情况纳入乡镇处和市直部门年终工作目标考核,严格实行奖惩。二是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市场机制。一方面,探索建立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反映资源环境真实成本,切实让资源使用者和污染排放者承担相应费用,尽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有效降低治理成本;另一方面,出台了《关于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支持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对首次评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给予重奖;对发展循环经济创新上技改项目的企业给予财政贴息补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上防止出现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现象。三是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资源节约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标识,举办可持续发展战略培训班以及开展“保护府河”、“六·五”世界环境日、环境征文竞赛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共同关心和支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广大市民参与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意识,形成符合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 (三)以技改扩能为重点,推进工业节能减排 技改扩能是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有效手段。安陆是省属企业较为集中的县市,抓住湖北铝厂、东方红粮机、安棉集团三家省属企业下放的机遇,大打产权改革攻坚战,到2005年底,以省属企业为重点的全市国有企业全部改制盘活,共激活存量资产12.5亿元,新增存量资产8.9亿元。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技改扩能、节能减排,作为调整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一是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大力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目前,永祥粮机、碧山粮机、神丹公司等骨干企业已建立起各类技术研发中心,进行重点项目、核心技术攻关,开发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形成若干主导产品的技术优势。通过技才创新,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永祥、碧山、午时药业、神丹、禾丰、长生树、农腾饲料等7家企业的产品被评力省级精品名牌产品;德安府、神丹、安药、碧山获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禾丰公司的德安府大米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大力实施中小工业企业成长工程。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搭建中小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等一系列平台,支持中小工业企业发展,中小工业企业以每年10家以上的速度成长为规模企业。二是支持企业技改扩能。围绕粮油机械、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医药食品四大工业支柱,推进工业空间集中、行业集聚和要素集约,培育壮大产业集群。2007年,全市实施投资过500万元的工业技术改造项目有20个,完成技术改造投资4.67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94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7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7亿元。中科7000吨电解铜箔二期工程正式启动,项目投资将达到1.2亿元,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将突破6个亿;总投资5亿元的爱仕达工业园区已开工建设,2008年公司炊具主业生产规模达到铝制品1000万件、不锈钢制品1000万件;安棉集团投资2.5亿元新上10万锭棉纺织项目,正在进行主体车间建设;安丰达投资3800万元,新建车间9600平方米,新增纺纱能力4万锭;午时药业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新增两条生产线设备,年内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神丹公司投资5000万元,先后建成年产10万吨饲料加工厂、1亿枚皮蛋腌制恒温生产车间、2万吨保洁蛋加工车间,年生产能力提高50%。永祥粮机纳入省“双百工程”,爱仕达、小家伙2家企业纳入省成长型中小企业工程,安丰达医用棉纱、中科铜箔二期扩能工程列入省100家工业重点项目。三是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降低整体能耗。铝制品不粘锅是爱仕达公司的传统产品,其生产流程耗电量较大。该公司于今年新上一条年产1000万只不锈钢锅生产线,调整产品结构。今年,爱仕达公司的利润同比上升30%,而用电量却下降35%。新上应用新型生产工艺的项目,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即将开工建设的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旋转窑水泥项目,通过应用新的生产工艺,降低能耗30%,其生产规模和生产工艺达到了国家规定要求。加强对污染较严重企业的整治。对几家污染较大的小造纸厂实行了关闭。对废气排放不达标的琉璃瓦企业,提出了推广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或者加装煤气发生炉的整治方案。目前,正着手对全市琉璃瓦生产企业进行集中整治。2007年,全市企业“环评”执行率达100%,“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全市重点能耗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下降4.5%,全面完成省、孝感市政府下达我市的主要污染物减排2%的任务。 (四)以循环经济为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按照“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的要求,围绕优质稻、畜牧、林果、特色蔬菜四大主导产业板块,发展一批生态农业,建设全省特色农业大市。一是着力抓好综合养殖生态工程建设。突出推进生猪“211工程”。根据农村生猪散养户逐渐减少、传统粗放养猪风险大的实际,今年把推广正大150标准化养猪模式作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点。生猪“211工程”,就是通过1—2年努力,发展正大150模式猪舍200栋,新增生猪出栏量10万头,年产值1亿元。市委、市政府对每新建1栋正大150模式标准化猪舍奖励5000元。去年7月份,成功引进孝感亚飞置业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在陈店乡九冲水库租地1000亩,建设大型养猪基地。该基地按照正大150模式建设,年存栏母猪3000头,出栏肥猪6万头,建成后将成为全省最大的标准化生态生猪养殖基地。同时,以资源充分利用为目标,以“水中鱼分层、岸边养畜禽、地面种加沼、空中挂果林”为手段,加快发展综合养殖循环经济。 目前,全市98%的非饮用水源实现立体生态养殖。适应畜牧业大开放大发展的趋势,立足变废为宝,实现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发循环产业。湖北欣华禽业有限公司新建有机肥加工厂,通过鸡粪干化除臭处理,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通过推进综合养殖生态工程,目前,全市已兴建正大150模式猪舍170栋,全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专业大户达到480户,万头养猪场达到7个,省级养殖小区38个,全市生猪出栏达到55万头,比上年增长23%,仅生猪一项农民人均可从中获得纯收入572元。二是着力抓好种植业生态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双孢蘑菇生产“111工程”。即通过3—5年努力,发展地栽双孢蘑菇大户1万个,面积10万亩,年产值达到10亿元。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地栽双孢蘑菇的每亩奖励500元。双孢蘑菇生产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充分利用中稻收割后的茬口,变过去的“稻—麦”、“稻—油”模式为“稻—菇”模式,既不影响粮食生产,又可实现调整增收,同时变废(稻草)为宝,有利于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提高粮食产量。从我市孛畈镇的实践来看,一亩地栽双孢蘑菇成本投入只需3200元,可产菇6000斤,按每斤菇2.5元计算,每亩田可获毛收入1.5万元,除去成本后,可获纯收入1.18万元,是种小麦、油莱的40—45倍。 目前,全市已落实双孢蘑菇种植面积50万平方,年内双孢蘑菇纯收入将达到600万元。三是着力抓好生态家园建设。坚持把清洁乡村工程作为建设生态家园的切入点,用2—3年时间基本消除农村房屋乱建、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柴草乱堆等现象。具体工作中突出“三清五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栏、改厨,不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今年,全市共拆除废弃房屋、土坯房屋2090间,实施“消危工程”513户,新建水泥禾场88处7万平方米,农村用户沼气池达1.5万户、全市累计新修通村道路630公里,硬化门前进户路68公里,共疏通沟渠河道5.1万米,清除河塘淤泥30万方,治理污水乱排102处。 (五)以保护山水为重点,推进旅游产业开发 生态资源是安陆旅游赖以生存、得以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以创建人文生态旅游名市为目标,着力打造具有安陆特色的“一山三景”(白兆山风景名胜区、钱冲银杏谷、太平寨古迹、府河沿岸风光)和“李白故里·山水安陆”的城市旅游形象,提升安陆文化游旅产业的竞争力,使我市成为湖北省旅游链条的重要节点,成为武汉“后花园”的重要一极。在旅游开发上,坚持“保护、开发、利用、效益”的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绝不以损弃资源为成本,建立起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一是搞好旅游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以钱冲、白兆山、大平寨、李白文化为龙头,挖掘景点历史文化内涵,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了旅游产业开发项目库,编制了旅游总体规划和景区(点)的修建性详规、控制性详规。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决不允许违背规划乱建设的现象发生。二是强化资源保护。坚决打击滥砍乱伐、乱挖乱建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维护文物安全,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三是抓好生态建设。抓好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的实施,确保生态平衡。目前,白兆山旅游资源对外招商取得新进展,引进立强旅游风景开发有限公司,计划将白兆山建成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总投资1.2亿元,首期巳完成投资4000万元,目前正在着手相关景点建设。以钱冲古银杏群落为重点,做好“银杏之乡”文章,出台了古银杏保护条例,迁移景区住户,建设旅游公路,逐步开发银杏生态旅游;加大太平寨、金泉寺、府河等山水旅游资源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形成观光、住宿、饮食、购物、娱乐相结合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 三、安陆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基本情况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依托武汉、积极服务武汉、主动融入武汉,狠抓宣传发动、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健全合作机制,融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农业接轨不断加强。依托武汉市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运销业。安陆农产品与中百仓储对接,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德安府牌系列米、神丹蛋品、南乡萝卜、白花菜、赵婆霉豆腐、吉阳大蒜、月岭食用苗等一大批名优产品进入武汉市场。神丹公司在武汉设立总部,目前已向武汉市场销售产品过亿元。蒙牛武汉友芝友公司与李店蒙特利奶牛场合作顺利,一期工程500头奶牛设施已建设完毕,已有100头奶牛向该公司供奶,年内奶牛将达到200头。禾丰公司每年为武汉佳宝糖业公司提供优质大米5万多吨,成为该公司的主要原料供应商。双汇(武汉)集团与瑞康公司达成生猪供销意向协议。全市进入武汉市场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达到24个品种,2007年,年销售量达25万吨,经销额达12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商品量的45%。 二是工业融合不断深化。以发展产业集群为导向,着力推动我市四大支柱产业与武汉产业、企业的配套对接,初步建成了“粮机制造基地”、“蛋品加工基地’、“厨具生产基地”和“纺织服装基地”。在粮油机械产业方面,依托武汉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发米机、油机等新产品,建立了以武汉为中心的营销网络,向全国各大中城市辐射;金属制品以爱仕达为龙头,依托麦德隆、中百仓储、武商等知名大型连锁超市,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纺织服装产业以湖北骏马集团收购安棉为契机,带动安丰达、伟鹏服饰、永缘针织、富棣田纺织等企业的扩能和新纺织企业的落户;医药食品产业以神丹公司、午时药业、康正药业为龙头,积极探索“前研后厂”模式,依托武汉联合设立研发机构和营销中心,将生产基地设在安陆,有效发挥“公司+基地+农户”的带动作用。全市有50多家企业与武汉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60%以上的产品销往武汉市场或通过武汉外销。承接了武汉部分产业梯度转移。近几年,我市共签约武R圈内企业11家,总投资9.89亿元。今年武汉市鸿图置业、航空航达、佳宝糖业、新景化工、圆圆食品、大轮塑胶等一批企业已签合同或达成合作意向。 三是科技联姻不断紧密。依托武汉的科技优势,大力开展横向联合挂靠,致力打追科技、人才资源共事平台,推动骨干企业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建立健全粮机设计制造、信息化管理、蛋品加工质量控制体系,现代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引进消化新型保健医药食品、开发、金属制品开发、食用菌深加工、特色菜常温长期保鲜等新技术、新工艺。如:永祥粮机与华中理工大学共建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大学生实训基地;神丹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开发预防糖尿病保健禽蛋;午时药业与武汉中医研究院共同建立实验室;中科铜箔与华中师范大学研发超薄性能电解铜箔。近几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引进武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80多人,企业与武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的技术合作项目达到30多个。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示范、推广100多项,转化科技成果70多项,高新技术产品达到30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22.8%。 四是融入机制不断完善。组建了工业协作配套、农产品加工供应、旅游休闲度假、科技成果转化、人力资源培训五大基地建设工作专班,探索建立了安陆市与武汉东西湖区等地党政领导联系互访机制,加强双方对口部门和行业的对接。2007年,安陆党政领导赴东西湖区等地交流互访多次,市工商联与东西湖区工商联结成友好商会,孛畈镇与东西湖区将军路办事处缔结友好镇,11个市直有关部门分别与武汉对口部门进行工作互访,签订了一批合作协议。建立干部交流挂职机制,选派4名干部赴东西湖区、硚口区挂职锻炼、驻地招商。与武汉地区建立劳务合作伙伴关系,开辟安陆城乡劳动力进入武汉就业的绿色通道。全市在汉打工经商人员近5万人,占全市输出总人数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