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灵魂是文章的生命——湖北陈大超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2 17:1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灵魂是文章的生命——湖北陈大超论

2011年03月17日

  1958年7月生于湖北省南漳县的陈大超,在安陆读中学并下放,到青海天峻县当铁道兵,退伍后当过修理工和图书馆副馆长。1998年元月,成为自由写作人至今。为了养家糊口,他十八般武艺样样都来。他经常写诗,层次很高。2004年6月3日至5日,在瑞士卢森堡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和平诗歌大会上,他创作的诗歌——《写给一位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作为中国唯一战争与和平题材的诗歌入选大会,并在会上宣读。有诗入选《诗歌报10年精华》,《全国报刊诗歌集萃》,《中国诗歌选》(台湾版)。他写诗,不为赚钱,乃心灵之需要。他的千字文,全国满天飞。如果说他写千字文是为了赚钱,那么写微型小说则是“作为艺术而为之”(赵金禾语)。其微型小说《下毒手》获“春兰”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三等奖,《贼》获“天津日报飞鹰杯全国微型小说大赛一等奖”,《想吃人胆的豹子》获微型小说杂志举办的全国幽默小说大赛二等奖和全国首届微型小说评比三等奖,《给城里人办暂住证》和《两个朋友的区别》双双获第二、三届全国微型小说评比三等奖,《广告时代》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微型小说卷》。

  陈大超的小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构思新颖,独特,巧妙,语言幽默,诙谐,富有哲理。

  “荒诞式表述通常是作者创造出一个明显怪异的事件,它的魅力也正在于分明十分虚假,读者却能读得津津有味,感到十分畅快,这其中打动人心的力量是作者把现实中的丑恶,集中起来,加以夸张,放大,并有意加以变形,让人在大笑之余,体味深含的社会内容,获得启发和提醒。”(顾建新《微型小说学》第128页)

  陈大超《想吃人胆的豹子》便是一篇不错的微型小说。作品视角独特新颖,假借豹子之口,写出了人类存在的种种弊端。小说结尾,豹子口出狂言:“哈哈,只要咱们吃了人胆,就没有人的好日子过了!”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新加坡作家林高曾撰文指出:大陆微型小说写的太实。

  此话切中要害,一针见血。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日新月异,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微型小说的表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呈现多样化。可是,在我们阅读过的微型小说作品中,出现太多写实的作品,引起广大读者视角上的审美疲劳。

  在此背景下,微型小说的飞翔,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谢志强在其专著《小小说讲稿》中提出了“小小说的飞翔”的命题:小小说的飞翔,是小小说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幻想,魔幻,寓言等形式的小小说就呈现飞翔的姿态。通俗地说,就是把现实生活当中不可能的写成艺术的可能,体现出事物的非逻辑和超现实性,也就是事实生活中不可能的现象,在艺术中却成了可能。

  陈大超的《想吃人胆的豹子》,以及他的其它一些类似的作品,对于拓宽微型小说作家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农民工进城要办暂住证,早已是个很普通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城里人下乡时,也要办暂住证,似乎还是第一次听说过。从这一点上讲,《给城里人办暂住证》写得很有新意。

  当下,进城农民工多达1亿多人。这些农民工,大多在建筑、保洁、家政服务领域打工,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条件非常艰苦,待遇相当低下。应当说,农民工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绝大多数城市市民对农民工是友好的,但也有部分市民,排斥农民工,歧视农民工。前些年,青岛公交车上就将城里人与乡下人隔开,引起农民工强烈不满,舆论为之哗然。

  现在,城里人回到乡下,也要办暂住证,是否也是乡下人对城里人的一种歧视呢?尽管提出给城里人办暂住证的,只是极个别人,但此举却得到了不少乡下人的拥护和赞成。这说明,给城里人办暂住证,确实使乡下人心理得到了一些平衡,抚慰了乡下人那颗受到伤害的心灵。

  乡下人给城里人办暂住证,是对还是错?小说未作交待,而是留给读者去思考。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田小奔想通过摸别人的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结果一事无成。杨鸣滔则充分相信并运用自己聪明的脑袋施展才华,最终获得成功。与其盲目崇拜别人脑袋,不如相信自己脑袋。这就是《两个朋友的区别》,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人生成功的诀窍,在于相信自己的脑袋,找到发挥自己优势的最佳位置。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因为他对电脑特别感兴趣。哈佛大学没读完,就开始经营自己的公司。现在,微软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脑公司,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相信自己的脑袋前提下,也要吸收别人脑袋的新鲜东西。如此,就会给自己的生命增值,反之就会给自己的人生贬值。

  现实生活中,不乏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的人。他们不知道凡事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道理,结果总是错失良机,贻误了一生还不自知。

  如果这些人看了陈大超《两个朋友的区别》,他们的命运,他们的人生之路,也许会发生一些变化。

  我们的确处在一个广告时代。广告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令人防不胜防。

  广告泥沙俱下,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有时很难分清真假,甚至上了当还浑然不知。绝大多数广告,都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许多广告,骗你没商量。像小说中出现的板栗坡村刘贵根,揭露儿子虚假广告并保证全部退款的广告,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因此,《广告时代》所描绘的生活,是艺术真实,而非生活真实。

  有一句话说得好:“最完美的产品在广告里,最完美的爱情在童话里,最完美的人在小说里,最完美的婚姻在梦境里。”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所以,最完美的产品在广告里,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对广告抱一种平常心态。对广告中所说的产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广告,处之泰然,既不欣喜若狂,也不嗤之以鼻。要把广告看作生活的调味品,让广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欢乐,而非痛苦,带来欢笑,而非泪水,带来幸福,而非悲伤。

  小说的现实意义,也许就在于此。

  (载中国作家网2010年6月2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5-2 17:16:03 | 只看该作者
陈大超:有羞涩感的清纯未必值得回头

2010-08-15

楚天都市报


电影《山楂树之恋》上映之前,导演张艺谋说到寻找女演员的艰难。“你看任何一张六七十年代的照片,都会觉得照片上的人非常单纯,这是一种历史的印记,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有这样的面孔。”

张艺谋的选人班子,也到武汉选过。武汉的一个艺校资深老师,跟那个班子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现在的孩子肯定有很清纯的,但比起原来,确实少多了。”说自己教表演练习课时,让学生演“第一次和人相亲”,“所有的小姑娘,没有一个知道演‘害羞’的,都是大大咧咧,很放得开,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羞涩感’。”(8月14日《楚天都市报》)

要我来说,就是那些表演相亲时演不出害羞感的女孩子,也不能说她们就一定不清纯。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清纯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张艺谋认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清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还认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清纯呢。再过几十年,今后的人也会说现在的人不知多清纯呢。说起来,我也是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人,在我看来,表现在那个时候人们身上的清纯,一是贫穷的结果,二是封闭的结果。贫穷,既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封闭,既是信息上的,也是思想上的。

那个年代的清纯,可以怀念,可以珍藏,但未必值得我们去回头重拾。因为导演眼里的清纯,演员需要具备的清纯,也不应该成为清纯的惟一标准,那只是拍戏需要展现的一段历史、一个镜头而已,就留给随风而逝的岁月吧。我们完全没必要用导演眼里的清纯来衡量自己,我们或可为自己不具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纯而欣慰。生活在一个物质、精神生活都相对丰富、思想文化相对开放的时代,我们身上的清纯,也必然会打上自由无拘、开朗洒脱的时代印记,这反而值得庆幸! (湖北孝感)
3#
 楼主| 发表于 2011-5-2 17:17:25 | 只看该作者
人际交往也应减少“误判”


陈大超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说到中美关系时,有一个意味深长的说法:只要中美两国不出现误判,中美两国的伙伴关系,就能得到持续而全面的发展。他也一再呼吁中美两国之间,要尽量减少“误判”。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有一个需要尽量减少“误判”的问题。

    所谓“误判”,就是对双方之间出现的某些事实、某些信息,作出错误的判断。国与国之间出现误判,后果很严重,人与人之间出现误判呢,后果也很不美妙。有些误判,不仅能让人立刻翻脸,而且还能让人大动干戈——并由此衍生出种种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可以说,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许多矛盾,许多冲突,许多丑陋,都是由人际交往中的误判造成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得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尽量减少误判的责任与义务。

    在人际交往上,普通人之间容易出现误判,名人之间也容易出现误判。如鲁迅有一次写信劝林语堂多翻译点英文名著,林语堂回信说“等老了再说”;鲁迅在跟另一个朋友写信时,说过了很多时他才“领悟”过来:林语堂那样说,意思是说喜欢翻译外国作品的他(鲁迅)老了。林语堂知道他的这种误判后,不由得大呼冤枉。正是两个人之间发生了多起误判,曾经的好朋友,才变成了“仇人”(见《半月选读/鲁导和林语堂如何变成了仇人》2009年第9期)。不论是名人还是非名人,只要变成了仇人,就要互相提防,互相猜疑,互相攻击,人生的幸福与欢乐,也会因此一再削减。

    我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也曾出现过误判;有些交往了多年的朋友,也是一再出现误判而最终导致分手。如有一个老家的朋友,有一次要到我所在的城市办事,他来的时候打电话说他中午会来跟我“喝两杯”,还说到他要办的事,问我有没有熟人,我说没有熟人,但我可以跟他一起去跑。他连说“不用不用”。这天中午,我特意去买了几个菜,提前把饭做好了等他。可是左等右等,一直等到一点钟,还没见他来。那时候还没有手机,我只好打电话到他家里。结果家里也没人接电话。我便在心里说:他哪里是想来跟我“喝两杯”呢,他是想让我给他找熟人帮他办事,见我没有熟人,他便懒得来了呢。见到老家的朋友,再说到他的时候,我就说“他变了,变得势利了”。这话传到他的耳朵里,他便说出更难听的话来:“他总说别人势利,其实是他最势利!”后来才知道,他那次因为妻子生了急病,根本没有来成,但我们之间你来我往的关于势利的“误判”,已经让我们都没有心情继续交往下去了。
    误判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人的误判总能引起另一个人的误判,而且是越误越离谱,越误越伤人;随着误判的不断累积,再深厚的感情基础,也会被压垮。误判跟误会不一会。误判是经过大脑分析加工过的一种思想认识,它往往带着很强烈的不容置疑的主观色彩,因此叫人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虽然事情已经弄清楚了,但他怎么能这么说我?”一些被误判伤害过的人,事后往往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也就是说,他可以不再计较当初引起误判的某件事某个信息,但对方的那个表达误判的“说法”,却会让他一直耿耿于怀,甚至永远不能原谅。

    要想减少人际交往中的误判,首先还是得从自己做起:尽量做到不让自己误判他人。不误判他人,才能不引起对方的误判。怎么才能做到不轻易地误判他人?我想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永远都处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总是在努力增加自己的阅历,开阔自己的视野,拥有尽可能丰富的知识储备。因为只有这样,自己在对某件事某个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的时候,才能做到不以错误的时代背景和落后的思想观念、生活常识做依据,才能对对方的言行举止和从其他渠道传来的信息资料做出尽可能准确的分析,从而得出尽可能正确的结论。另一点也很重要:遇事要冷静,说话要慎重,不要轻易将自己已经得出的某个结论说出口。就是说,要给自己留下缓冲的余地,要创造条件、寻找机会让自己再观察、再思考。

    如果是遇到别人误判自己的情况呢,那就得要求自己具备更宽广、更宽容、更开放的胸怀,尽可能要求自己不在对方的误判基础上错上加错,火上加油,将双方的矛盾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同时也多想办法、给足时间,让自己有可能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从而能主动收回自己的误判。特别重要的是,自己要尽可能地做人坦荡磊落,说话清楚明了,行事周到细致,让对方很难对自己产生误判。

    一个在人际交往中老是误判他人、老是被人误判的人,他的人际交往肯定是不圆满的,他的合作伙伴只会越来越少,他的人脉资源也会处在不断的枯竭之中;那么他在走向成功的路上,自然也会因为缺少他人的理解与帮助,遇到更多难于克服的困难与障碍。可以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走向深入——人们相互依存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增强的今天,谁能在尽量减少人际交往的误判上做得更好,谁就会在自己的事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善意与助力,拥有更多的伙伴与朋友,从而为自己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原文http://xiaogandachao.blog.sohu.com/148700670.html
4#
 楼主| 发表于 2011-5-2 17:18:16 | 只看该作者
美好人生缘于智慧的点燃
                   ——读陈大超的《聪明的最高境界》
         
    陈大超是《青年文摘》杂志的签约作家,一位正直善良、才华出众并且敢于活在自己爱憎里的作家。陈大超并非天性聪明,甚至有点笨拙,但他的执着、勤奋与坚强和不服输的韧劲成就了今天的他。
  当年,身为下乡知青的他为了认识更多的字,在冰天雪地的青海高原,从头至尾把“新华字典”抄了一遍。为了当一名作家,一个“初中课本都没有学完的高中生“,硬是一点一点啃下了“汉语言文学专课”的所有课程,他不停地写,不断地写,就算投出去的稿件被屡屡退稿也从未退缩。以苦为乐,而且乐此不彼,积二十年之功力,一朝迸发,那才是真正的厚积薄发。在许多人为面临下岗或身在职场如履薄冰而苦不堪言的时候,他却毅然辞去官职自行摔碎了金饭碗,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他以年产300多篇的数量和屡屡获奖的质量,不仅使他名声鹊起,也让他全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陈大超有一个写作原则,那就是他“不请古人帮自己说话,不请名人帮自己说话。凡是自己悟出的道理,都要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正因如此,才有了陈大超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风格,也使他的作品有了灵动的、恒久的生命力。他的文字犀利中有温度,幽默里含泪水,读着读着,你会情不自禁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与他一起喜怒哀乐。

    《聪明的最高境界》是陈大超近日出版的一部充满人生哲理的散文集,它共收录了湖北作家陈大超近年来在《读者》、《青年文摘》等知名期刊上发表的88篇励志美文。书中虽然都是短小篇幅,但小故事中却蕴含大智慧,让人读来爱不释手。

    《聪明的最高境界》是陈大超近日出版的一部充满人生哲理的散文集,它共收录了湖北作家陈大超近年来在《读者》、《青年文摘》等知名期刊上发表的88篇励志美文。书中虽然都是短小篇幅,但小故事中却蕴含大智慧,让人读来爱不释手。他的一双慧眼和与众不同的思维,总能从琐碎的生活中发现闪光点,从身边一个个普通的身影里捕捉到比星星还美丽的灵魂。

    此书全貌地呈现了作者用顽强、坚韧、执着的心路历程,以及为读者打造了一个个积极向上、精彩纷呈的作品。静静地捧读此书,让你总会有种错觉,仿佛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和你促膝长谈,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开启着你生命的灵光,启迪着你人生的智慧。
  一个人最大的幸运,不是他活了一辈子没遇到过厄运与灾难,而是遇到了,却能为逆转它们做准备而摆脱其困境,从而使自己和他人得到奇迹般的拯救。在《做好面对厄运的准备》一文中,美国飞行员萨伦伯格,正是具有这种 “整个人生都在为这个特殊时期做准备”的意识,所以在飞机不幸出故障后,他才能以清醒的头脑和精湛的技术,来沉着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成功逆转了这个让许多人极其惊恐的厄运,使飞机上150多名乘客和机组成员全部成功获救。
  人生总是充满了逆境。在《把握好你的人生防线》一文中,班里的学生赖升明,在他最穷困潦倒时,心里那个想当坏人的欲望就开始蠢蠢欲动,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开始强迫自己去读书,去读那些经过母亲的手留下的书,想起书中的励志人物,书中许多的人生道理,他的心就会温暖,就会复苏,就不会再想往绝路上走。也就是在这种逆境中,赖升明在那些书的感召下,守住了自己的人生底线,日后成为了他所在村子里读书最多,学历最高,且品格优秀的人。
  在《珍视你的棱角》一文中,随着作者旁观的一件事情,让我们体悟到了:一个初出茅庐走上社会的人,千万不要害怕别人指责你有“楞角”,更不要为了迎合、适应某些人而去磨灭自己的“楞角”。磨灭楞角不如积累知识与智慧,这应该成为更多人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策略;而在《人格是最好的文凭》一文中,作者则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文凭可以很低,但是其人格,尊严与信誉却可以很高很高。”寥寥数语,如同醐醍灌顶,启迪心灵。
  读陈大超《聪明的最高境界》里的每一篇故事,无论是亲历旁观,还是广征博引,都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他的美文,哲理深邃、内涵隽秀,就仿佛一条美丽而幽深的河,一路走来,饱览秀色之美,心灵会变得丰盈而宁静。
    一个美好的人生,缘于智慧的点燃,而《聪明的最高境界》无疑是一部充满灵性和智慧的作品。相信《聪明的最高境界》这本书,一定会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
    (《聪明的最高境界》,陈大超著,2011年1月由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定价:19.80元)

  作家简介:陈大超,出生于湖北南漳,才华出众、内心丰盈,《青年文摘》杂志签约作家,在海内外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逾千件,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并入选《中国诗歌选》(台湾版)和《微型小说鉴赏辞典》等一百多件文集。
    点燃美好人生的智慧  (《京郊日报》2010.01.24)http://jjrb.bjd.com.cn/html/2011-01/24/content_362129.htm

    美好人生缘于智慧的点燃  2011年2月10日《牛城晚报》发表http://www.xtrb.cn/epaper/ncwb/html/2011-02/10/content_240861.htm

    美好人生源于智慧的点燃  2011年2月17日《赣南日报》发表http://szb.gndaily.com:81/gnrb/html/2011-02/18/content_104461.htm

    美好人生源于智慧的点燃  2011年2月18日《防城港日报》发表,有图片,有简介

    美好人生缘于智慧的点燃  2011年3月9日《藤州日报》发表http://www.tzdaily.com.cn/html/2011-03/09/node_25.htm

    美好人生缘于智慧的点燃  2011年3月22日《邯郸晚报》发表
5#
 楼主| 发表于 2011-5-2 17:19:01 | 只看该作者
官场与性格
                       陈大超

  一个名叫周文彬的人,因为他的考核是全优,而他的所长职务却被免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他认为按有关规定,免职时总得给他个说法。他便到市主管部门去反映情况。一连去了几次都没有结果,人家反而说你这样搞,对你没有好处。他就越级到省里的主管部门去反映。也没有结果。他也知道,他这种事在当今这个社会,那是微不足道,根本不会引起重视的。嗯,怎么才能引起重视呢?难道自己这一辈子,就这样窝窝囊囊地活下去?

  他想呀想呀,还终于想出一个引起重视的办法来:通过微博自首。说他当所长时,给市主管部门的局长行过贿。他一下子就成了新闻人物。网上网下,无数的人都在关注着此事的进展。“这种方式对我的冲击非常大,我要是不说行贿的事,谁都不知道,而一旦说出来,将身陷囹圄。在一个多月的挣扎后,我还是选择了这种方式。” “从目前来看,这事对孩子的学习、对家属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冲击都非常大。还有,这牵涉到同事们怎么看你等等问题。”他在接受采访时说。

  记者问他:“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说:“我不好对自己进行描述,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我是个性格直率、比较较真和认死理的人。在捍卫核心价值观上,我不会妥协。”记者又问:“你觉得这一性格适合官场吗?”他说:“爱较真的性格肯定不适合官场,肯定不适合。今天的结局已经证明了‘性格决定命运’。社会上的某些现实可能会使你有所取舍,但性格这个东西很难改变。”

  看到这个报道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彭德怀。或许可以说,彭德怀也是个不适合在官场的人。哪怕他最终当上了国防部长,他还是因为他的性格而落得一个十分悲惨令人叹息的结局。不,真的是因为他的性格吗?当然不是,同样是他这样一个人,如果生在一个制度健全绝对不可能让某个人搞一言堂搞个人崇拜的官场里,他的命运就不可能是这样。

  健康的官场,结构科学合理的官场,不可能由单一的官员性格构成。也就是说,不可能都是由不认真不直率不看重核心价值观的人构成。那种老是排斥排挤像彭德怀那种性格的官场,一定不是好官场,而且一定是要受到人类进步发展潮流排斥排挤的官场。因为这样的官场,几乎各种公开制定的规则都处在无力、失效状态——真正起作用的是各种各样的滋生邪恶与腐败的潜规则。这样的官场,不可能是全体民众乐意看到的,衷心拥护的。得不到不民意支持、拥护的官场,说它具有永恒的强大力量,我不相信。

  人的性格确实是很难改变的,人类社会也不需要人人都去改变自己的性格——以适应官场,我们需要改变的,只能是那种让彭德怀那种性格没有好下场的官场!

  湖北省孝感市汉孟路47号89楼2-2   432000
6#
 楼主| 发表于 2011-5-2 17:20:01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07:16:59 | 只看该作者
陈大超:心灵捕手


                   □赵金禾




本文的主人公是陈大超。何许人也?

不是焦点人物,不是新闻人物,不是特别人物,只是一个普通人,普通的写作者。

说得更确切些,自由撰稿人。他自命为“一个写手”,就像歌手鼓手吉他手一样。

他不喜欢人家称他作家。他说如今的作家变成一种名份,一种职位,丢了实在的意义,他不喜欢。

他普通是普通,普通得有“焦点”意味,有“新闻”意味,有“特别”意味。

三十年前,他刚从部队复员,二十毛边的小伙子,因爱好写作,来找我了。他的真性情注定我们成为好朋友。后来他到孝感图书馆当了副馆长,我们每周有信往来,后来有了伊妹儿,直到如今我住武汉,一天一个伊妹儿,就像往来精神岛屿的航船,风雨无阻,少有延误地抵达的。

我居美国的一段时间也是如此。我在美国想读他的文章,便在网上搜索“陈大超”,便有几千篇目跳出,成了我在异国的中文读物。

十年前,大超辞去了副馆长的职务,当了自由撰稿人。

十年前的自由撰稿人不是没有,像他这样辞去公职,20多年的工龄不要,置相当级别的位置而不顾,同事,朋友为他挽惜。

如果他是一没能力,没水平,遭人嫌的人,倒也罢了,偏是一个堪称优秀干部,自己下自己的课。中国作家当中,不多吧?

上级领导也一再挽留,以至开出条件:可以给你写作时间,可以不坐班。

他不。

他说他这样可以腾出一个位置,可以让国家少一个负担,不是很好吗?

没有谁不明这个大义,领导就是不批。直到他回家当了六年自由撰稿人,也就是说,领导耐心等待,等了他六年,够意思了吧?

六年之后,他没有回心转意,丝毫没有。领导无奈地给他办了。还送他一句温情的话:什么时候想回来,什么时候欢迎。

他断了自己的后路。

20多年工龄算断。8046元。两不找。

你作何感想呢?

20=8046

我们不必去想想数字的背后,重要的是,情愿。

大超情愿。

因此有人说他不值得,不值得的理由充分。

大超说值,哪怕只给我一块钱,也值。

因为他有了下半生的自由选择。

自由无价。

一位在某大报当了四五年“本报评论员”的朋友,到孝感看大超,大超吓了一跳,多年没见,老多了。

朋友说自己的工作是一种灵魂煎熬。常常是一篇文章怎么写都不合领导的味口。完全生活在一种揣摸之中。

跟这朋友相比,大超说他是幸福的。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老是需要揣摸别人的意图和想法,最不幸。

我现在说到他辞职的根本原因,就是为逃避那种需要时时揣摸别人的生活。这是他不曾向多家报导他的媒体不曾说破的。

大超当自由撰稿人的头一二年,媒体追踪报道他。

湖北日报和长江日报是湖北的两家党报,曾在重头位置不惜篇幅,且还不说那些文学艺术类的专业性报纸的报道。好家伙,他不成为新闻人物焦点人物特别人物还不行。

下自己的岗,当自由撰稿人,稿费能养活自己及家人吗?

记者赞赏他的勇气与执着,佩服他坚持“做自己”的品性,也为他担着心。采访过他的资深记者朱学诗,被他心灵的东西感动,成了他的好朋友。

辞职前,他也想得乐观。

全国有一万多家报刊,是吧?凭他的才气与经验,饿不死人,是吧?

后来发现,那一万家里,绝大多数都是地县级报纸。你就是一篇文章投一百家,也只有一两家可以用,而这一两家的稿费也少得说不出口。不能不叫他暗吸一口冷气的。

当然啦,他的文章多是发在大城市的报纸。一连发过几篇的报纸,也不意味着永远占领。这逼得他多视野多领域多层次多体裁的发展,永远面向未来地洞察时代发展秘密,正视自己内在的生命体验,突破生活的种种束缚,迎接每一天全新的太阳。于是他的写作总呈现出一种涌动状态,这令许多人吃惊。

诗人作家谷末黄打电话问他,你怎么有那么多东西可写啊?

他戏称上帝在可怜他哦。

作家总要多有几副笔墨为好。原意是同源与惯通的意思。在大超这里,却要变成十八般武艺。

他是经常写诗的,诗的层次很高。

“2004年6月3日至5日在瑞士城市卢家若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和平诗歌大会上,中国作家、诗人陈大超先生创作的诗歌——《写给一位英国皇家空军驾驶员》,作为中国唯一战争与和平题材的诗歌入选大会,并在大会上宣读。”

这是媒介的报道。没法说他写诗的层次不高吧?

尽管他有不少诗作入选《诗歌报10精华》、《全国报刊诗歌集萃》、《中国诗歌选》(台湾版)等选本,写诗能赚钱吗?做梦去吧。

他还写诗,是他心灵的需要。

他写千字文。怕是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写了多少千字文。他的千字文,叫随笔也行,叫散文也行,叫杂文也行,那是满天飞的。

他的进项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别以为他什么样乱七八糟的都写,装到篮子里的就是菜。

他有原则。

他文章的骨架是思想,他文章的生命是灵魂。不然那些个有名的网站侵犯他著作权的时候,他一边跟他们打官司,一边偷他的文章,总量达到几百篇。

那是他的文章好。读者叫好,公从叫好。

他为文为人,是有信誉的。

《深圳青年》编辑的约稿信开头写道:“交稿日期已近,发现手头好稿少得可怜,交不了差啦,救命啊!”

这就是市场。市场残酷的,也是生动的。有一个西祠网站,那里面就是作者与编辑做买卖的市场。有作者经常通报哪家杂志拖稿费,赖稿费,哪个编辑懒,不回复,哪个编辑缺乏敬业精神,甚至还有人提议设立编辑黑名单。

这也就是说,市场剥去许多人高高在上的伪装,让他们变得可爱起来。

大超的可爱也在这里。

大超也写小小说,是基于拓宽自己的的财路乎?文路乎?

两者并存。

不同的是,他的小小说是作为艺术而为之的。

在海内外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几千件。小小说占有相当比例,也多是上乘。每年的小小说年度精选本,总会选他的作品。小小说选刊之类的转载也是经常的。

具体摆事实摆个谱罢:

小小说《下毒手》、获《天津日报》飞鹰杯全国微型小说大赛二等奖。

小小说《贼》、获《微型小说》杂志举办的全国幽默小小说大赛三等奖。

小小说《想吃人胆的豹子》,获“春兰·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的一等奖。

小小说《出奇制胜》被选入《世界微型小说经典丛书-中国卷》。

短篇小说《街头小店》,获“人民文学·贝塔斯曼”文学新秀杯三等奖。微型小说。

应当说,这成绩不错吧?

大超不以为然。既不让这成绩自己打败自己,也不让别人的成绩打败自己。他做自己。一方面重心灵的捕捉(包括自己的心灵),一方面面对市场接受挑战。

那些省作协办的"纯文学",是国家养着的,他们有自己的“近亲繁殖”,对作者无痒无痛,麻木不仁。责任在于他们的被养。像大超这样不拿工资,靠写作吃饭,不可能看“纯文学”的脸色行事。读者愿意掏钱买他的文章,而不是那些评论家的评论和编辑高抬贵手的恩赐。

呵呵,叫他如何不生动!

大超也认为市场有可笑之处。有回他在给我的邮件里说:“许多人死后作品才火,以至成了一代宗师。古代文人特别信这个。所以古时候下死功的人特别多。他们也真的可以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现代人都是讲究及时行乐的,也就少了那份执着,垃圾作品也就特别多。文明社会有多种标志,我们不可忘记的一个标志,就是垃圾产量高。社会物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却也在被垃圾包围着。每个月我能收到十几份样报样刊,不说是看一眼,有好些我都不拆封的。没有人乐意再动一动的东西,它实际上就是垃圾。”

一个人,一个社会,不产生垃圾不可能。大超也说他也生产一些垃圾。垃圾是不值得欣赏的,不值得欣赏也是生命中的一部分。问题是怎么对待不值得欣赏的东西。

大超就是这样活得明白,真实。对于钱,过于看重,为它所累,他以为也是“垃圾”,“垃圾思想”,“垃圾欲望”,会让心灵受染,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

十年来,稿费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他像个每年增收的农民,自然是喜悦,又不像一般农民那样算计。他说,稿费怎么才叫多?哪里是止境?倘若纯是为多赚稿费,干吗不去写“拳头”加“枕头”?有身体的人谁不会用“身体写作”?让稿费“多多益善”,不又成了一种重负,一种奴隶?

他规定了自己每天的写作时限,活着,写着,安宁,快乐,这是他的生命过程与生命质量。散步,读书,跟朋友聊天,出外旅游,也带来生活的灵感,就像针灸点击到他敏感的思想穴位,燃烧起他的生命激情。

他不认为自己的文章是“不朽之盛事”,他愿他的文章是“心灵的捕手”。

大超好歹能用稿费养活家人了,我也早为他松了口气。他知道他不能跟那些“触电”的写手比,不能跟那些被书商盯着的写手比。不能跟那些走红写手比,各有各的活法。砌墙要大石头,大石头还要小石头塞哩。

他的路,也只能这么走。

一个人不可能越过他的时空。

他是他的“这一个”,走得坚实,快乐。

快乐因了坚实,坚实营养快乐。

  
10-1-30改定汉口黄兴路觉悟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6:21 , Processed in 0.07582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