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章的节奏与韵律 文/人在天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20 10:2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的节奏与韵律


古人云:诗无达诂,文无定法。一篇文章的好坏与耐读与否,有很多衡量标准,除了通常意义上所说内容和形式上的要求外,文章内在的节奏与韵律也十分重要,这应该属于更高层次的标准。梁实秋先生曾说过,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份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确是真的。这正是从文章的节奏和韵律方面讲的。名家们的散文,都比较注重节奏和韵律,简洁而明快,读起来让人感觉自然、亲切、美好。梁实秋散文、汪曾祺散文、杨绛散文、余秋雨散文莫不如是。

作为著名文化学者、散文家,余秋雨先生2009年1月10日做客中央电视台《咏乐汇》节目,在回答场外听众提问时对自己作品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与提炼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除了学术著作外,余秋雨先生近年创作的系列“文化散文”影响广泛、深远。他的知识渊博,文字功底深厚,行文流畅、洁净,虽然汪洋恣肆,但是韵律与节奏都恰到好处。他在与观(听)众交流时讲了他别具一格的写作习惯:边写作边朗读边找节奏。戏曲演员出身的妻子马兰也充当起余秋雨的秘书工作,“我写完了以后,就让她给我朗读,我听着,感觉不好的地方再做修改和调整。”。真可谓“文章不厌百回改”,读和听的感觉是最直接的。因此,节奏在修改中更加谐和,韵律在推敲中自然流畅。

  向古人学习,向名师请教。这是许多散文大家的经验之谈。中国五千年文明,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古文便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瑰宝。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以文言写就的优秀散文性质的文字,不论是先秦诸子散文还是历史散文,不论是唐宋八大家散文还是明清小品文,都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们对后世的影响和启发深远、巨大。作家陈建功曾经向汪曾祺先生请教:“您作品的语言节奏怎么拿捏得那么好?”汪先生笑着回答:“别无他法,多读而已。我曾把晚明小品熟读于心,读到最后,内容可能都忘记了,节奏倒留在潜意识里。写文章写到某处,多一字必删,少一字则必补,不然永远觉得系错了扣子,一天过不舒坦……”(陈建功《在汪曾祺家抢画》)。梁实秋先生在《记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一文中,谈到了向自己的国文老师徐锦澄先生学习写作的故事。“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梁实秋先生还说,“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汪曾祺先生在《自报家门》中还从句子的角度谈了类似的看法,“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他引用苏轼的话“……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来说明“为文无法”,即无定法。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散文也好,小说也好,甚至是诗歌,除了内容之外,文字内在节奏和韵律的创造与生成效果如何,有时候是决定我们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继续读、深入读下去的大问题。简洁而丰满,明快而朴素,富有张力而又琅琅上口的文字,总是让我们爱不释手。

读一点中国古典优秀作品,读一点现当代散文名家的作品,我们定会受益匪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8:26 , Processed in 0.08098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