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常识性课文就该上出这浓浓的语文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1 20:3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常识性课文就该上出这浓浓的语文味

——浙江特级教师张化万阅读教学课《奇异的琥珀》赏析

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特级教师  黄亢美

  【阅读导语】
  这是浙江杭州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在杭州举行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名师精品课观摩大会”所上的一节阅读教学课,这节课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品味上极具特色,较好地避免了把科学性说明文上成自然常识课的现像。

第一课时

  (出示如下投影,检查自学情况。)
  1.看拼音写字词:( 略 )  
  2.根据意思写词:
  (1)大概、估计(     )
  (2)形容身体前后晃动。(      )
  (3)概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
  (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主要提出如下问题:)
  1.为什么琥珀里有蜘蛛和苍蝇就特别奇异?
  2.为什么这篇文章要通过小故事的形式来写?
  3.为什么把渗出的松脂比喻为黄色的泪珠?
  ……………………
  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么多问题主要靠谁解决?
  生:靠我们自己。
  【教者运用“看拼音写字词”和“根据意思写词”的方式来检查同学们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这既能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又通过“写”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字形。让学生“质疑问难”,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懂的就不讲,自读课文后仍感到困惑的才讲,而这些“讲”,主要还是教师引导学生“靠自己”去理解。这样可避免面面俱到的从内容到内容的繁琐多余的分析。】
  师:为什么说这块琥珀是奇异的?(出示琥珀挂图)课文中哪一段是直接描写这块奇异的琥珀的?(生:最末一段。)
  师:请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生: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在所读的句子中,哪一个分句不是作者看到的而是想象的?(生: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是怎样挣扎的。)根据是什么?(生: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块琥珀是透明的?(生: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根据什么知道那时就有蜘蛛和苍蝇?(生:奇异的琥珀就是物证。)下面大家再齐读最末这一整段。
  【上面的教学片断看似问答法,实为提问式的引读法,只要学生能根据老师的提问“读”出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则不再“繁琐多余”地分析,最后又通过齐读整段加深对“奇异的琥珀”的特点及价值的认识。】
  (讲读末段后,教师对重点词“推测”作如下练习)
  选词填空:推测    猜测
  1.气象台的工作人员根据卫星发回的气象云图,可以准确地(     )出天气的变化。
  2.教室里的破桌椅修好了,我(   )是班里的活雷锋李明干的。
  3.公安干警冲进匪巢,发现杯子里的水还是热的,于是(  )匪徒刚离开不久。
  (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经过讨论找到了正确答案,并懂得了“根据是否充分”是“推测”与“猜测”的主要区别。)
  【“推测”是本课的重点词,通过先前的“根据意思写词”已初步了解词义,又通过与“猜测”的比较性选词填空,既加深了对“推测”的理解,又旁延理解了“猜测”的词义。往下,又引导同学们看看科学家们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作了哪些科学的“推测”,就把“推测”放到更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样,对“推测”一词的理解就非常深刻了。】
  师:咱们的科学家、作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作了哪些科学的推测呢?我们读读1——12节,这一段写了琥珀形成经过的两个阶段:首先变成包含蜘蛛和苍蝇的松脂球,然后再变成化石。大家把这一段中描写太阳的句子找出来,想想作者写了几次太阳,为什么要这么多次的写太阳?
  (学生分别找出三处直接描写太阳的句子,每找出一处便朗读一次。)
  师:读了这三处描写太阳的语句,给你的感觉怎样?
  生:太阳光照一次比一次热。
  师: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地写这太阳光呢?
  (学生经过讨论,懂得了琥珀的形成要有松脂球,松脂球的形成必须要有松脂不断地往下滴,而松脂不断往下滴就必须要有热辣辣的阳光,而这热辣辣的阳光不会是冬天的阳光,只能是“一个夏天”的阳光。通过讨论,大家还认识到作者的思维方式是非常严密的,“推测”是非常科学的。)
  师:大家再默读课文,想想这个特殊的松脂球的形成要有哪些必要的条件?
  (教师出示“形成过程”与“必要条件”的表格式板书,让同学们讨论并分别填写和说出“包有苍蝇和蜘蛛的松脂球”的四个必要条件。)
  师:能不能把这四个条件连在一起说?
  生:如果没有夏天的烈日,没有松树,没有松脂不断地往下滴,没有蜘蛛扑向苍蝇的一瞬间,就不会形成奇异的松脂球。
  师:说得很好。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只有夏天的阳光火辣辣的照射,只有松树的松脂不断地往下滴,只有出现蜘蛛扑向苍蝇的一瞬间,才会形成这奇异的松脂球。
  师:上面的同学是先说必要条件再说结果,还可以怎么说?
  生:要有包含着蜘蛛和苍蝇的松脂球,就必须要有夏天阳光火辣辣的照射,有高大的松树,有松树脂不断地往下滴,有蜘蛛扑向苍蝇被粘住的一瞬间。
  师:一句话的意思,表达时既可以从正面说(只有),也可以从反面说(没有);既可以先说条件,后说结果,也可以先说结果后说条件。可见,语言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上述的教学片断中,教师先让学生单项条件的说,然后又要求把四个条件连起来一块说;既让学生用充要条件和必要条件构成不同的复合判断,又可把条件与结果互换位置进行表述,如此多法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这样的语文课,其语文味的确是很浓的。】

第二课时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松脂球形成所必须的几个必要条件。我们学习过《黄河象的化石》一课,还记得化石的形成一般要有哪些条件吗?
  生:两个条件。一是地壳变化,二是时间漫长。(教师板书:地壳变化  时间漫长)
  师:“地壳变化”书里是怎么写的?(生读: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淹没在泥沙下面。)
  师:“时间漫长”有多长?
  生:有一万年左右。书里说“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一转眼就过去了”。下文又说“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所以说有一万年左右。
  师:为什么又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而不写出怎么样呢?
  生:因为后面写“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所以前面就必须要对海水的情况作交待。
  师:说得好。这样前面与后面就相互照应了。作者又是凭什么推测到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的呢?
  生:因为这块奇异的琥珀是在海滩边发现的。
  (教者让同学们齐读“海风猛烈地吹……这是很少见的”这一段,然后要求同学们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干什么”简要地概说这一段内容,当学生普遍举手发言时,教者又要求“还没得发言过的同学把手举高一些”,最后老师和学生又分角色分别读了“爸爸”和“孩子”的对话。)
  师: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有没有根据?(生:有)是不是“猜测”?(生:不是)哪是什么?(生:推测)
  【再一次强化了对重点词“推测”的理解。】
  师:拿出笔,根据化石形成的必要条件用下面的关联词语写一个句子。(打出投影)
如果没有……就……
只有……才……
  师:(约两分钟后)写好后就自己读,要读出感情。请还没有发过言的同学读自己的句子。
  生1:如果没有经过漫长的时间,没有地壳的变化,就不会有琥珀的形成。
  师:有没有比她说得更好、更严密的?
  生2:如果没有包含着蜘蛛和苍蝇的松脂球,没有地壳的变化和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就不会有琥珀的形成。
  师:什么样的琥珀?(生:奇异的琥珀)
  师:再修改,改得更好、更严密一些。(再动笔)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像是很严重的,教者在这里让学生先动笔写,再动口读,最后又动笔修改,把读与写、动口与动手较好的结合起来。】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本课主要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生:1. 琥珀的形成;2. 琥珀的发现;3. 对琥珀的推测及其科学价值。
  师:我们就可以按这几部分给课文分段。(学生分段)
  【划分段落仍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教者不落“分段——讲解”的窠臼,而是采用“讲读——分段”的方式。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分段也就水到渠成了。】
  师:科学家的推测是非常严密的。这是科普说明文非常重要的特点。(板书:严密、准确)科普说明文还有什么特点呢?大家再默读琥珀形成这一部分,用笔划出描写生动、传情的词句,然后再好好地读一下,要读出感情来。(学生默读课文,勾划词句。)
  师:没有发过言的同学优先请说。(请一生说)。
  生:“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这一句写得好,因为作者用拟人的写法,把松脂比喻为泪珠,把松树写活了。
  师:为什么说是“泪珠”而不说“汗珠”里?
  生:老松树看到两个小虫子挣扎的情景心里是非常痛苦的,就很可怜它们,所以流下了泪珠。
  师:说得好。下面大家读这一节,要把老松树对小昆虫可怜、同情的感情读出来。(生读)
  生:“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这一句写得好。(品析、品读略)
  生:这一段也写得好——“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在这一片断中,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体会了时间的漫长及内含两只小虫的琥珀的奇异,然后老师范读,再让同学们感情朗读,要求读得慢些,要读出时间的漫长,读出对这两个小东西淡淡的同情,读出这块琥珀的珍贵。)
  (学生再提出第6节、第7节中描写生动传情的句子,老师顺势打出投影片)
  a.许多老松树渗(流)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b.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盖)在里头。
  师:上面语句中的“渗”能不能换成“流”,“包”能不能换成“盖”?为什么?
  生1:不能换。“渗”的速度比较慢,“流”则太快了。
  生2:“盖”是从上往下,可能盖住头,脚还露出来呢。“包”就是把全身都包住了。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词准确,描写生动、传情。这就是这篇科普说明文的第二个特点。(板书:生动、传情)
  【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教者引导同学们运用换词比较的方法进行“品词”,如“泪珠”与“汗珠”比,“渗”与“流”比,“包”与“盖”比等,通过换词比较,体味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在一般情况下,换词往往是为了证明不能换词,而这“换——不能换”的过程,就是语言的品味、感悟的过程。品词后,教者又让同学们进行品读,即把划出的生动传情的语句语段读出感情来。张老师的教学给我们以启示:品词与品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般应先品词,后品读。品词是否到位,理解是否深刻,又要通过品读来检验。】
  师:课文学到这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让学生再次质疑问难。略)
  师:你们能不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用到写作中去呢?(出示投影图片,图中桌上有一花猫,桌下的地板上鱼缸已破碎,两条金鱼平躺在地板上)大家根据这幅图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测,用五分钟的时间写成一百字左右的短文。
  (五分钟后分别请两位同学念所写短文,其中一位学生写的短文如下:)
一只小花猫看见鱼缸里有两条小金鱼快活地游来游去,它馋涎欲滴,不管三七二十一用爪子就抓,可什么也没抓到,它恼火了,用头一顶,一个悲剧发生了,鱼缸被跌落在地板上破碎了,可怜的小金鱼也一命呜呼了。
  (教师引导同学们适当点评。要求同学们回去后再修改短文。这次写作练习可以有两个档次,一是进行合理想象写一段话,一是可用《上学以后》为题,写小明上学后家里发生的事, 要求想像要合理,推测要严密。)
  【让同学们根据“小猫——鱼金——碎鱼缸”的内在联系进行想像和推理,把阅读教学与片断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评】
  综上所述,本课的主要特色是:(1)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在这两节课中,教者除注意组织全员参与的说、读、写的训练外,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十分注意发言面的广泛,在多人举手发言的情况下,曾多次提出“请还没有发过言的同学说”,“ 请还没有发过言的同学把手举高一些”,“教师与优生对话,大部分学生当陪客”的现像在这两节课中荡然无存。在最后的想像推测作文中,注意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两种不同要求、不同档次的作文,这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获得发展”。在课的前后两段均让学生质疑问难,充分地体现了教者“以学定教”、“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的教育新理念。(2)注重多式的变说训练。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着重让同学们依据松脂球和琥珀所需的必要条件进行不同句型的变说,且“说”的训练是非常到位的。(3)注重多式的品读,加强语感训练。阅读教学离不开读,这两节课中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默读、齐读、师生分角色读、教师动情范读、学生悟情仿读、品读等,真正地做到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感。(4)注重运用性的训练。教者在讲读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时,让同学们进行多式的写句训练;学了本课后,又仿效本课的写法进行想像推理性的写短文训练,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真可谓“君子既动口又动手”。一篇常识性的科普说明文上得语文味如此之浓,真好啊!语文课就该是这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6:32 , Processed in 0.07689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