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幕式后话中国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18 12:30: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丹青:开幕式后话中国文化
南方网  陈丹青 

陈丹青


奥运会结束了。本次开幕式获得观众肯定,国外舆论更是高度评价。在这些热情之后,我们是否对开幕式美学作一番清理,对此你能否进一步展开谈谈?

陈:开幕式是“一次性”演出专项,创作资源博杂,显示机会稀少,每过四年要随不同国家的国情有所变化。在欧美,供宗教与节庆演出的大型广场表演,包括拉斯维加斯专事制造梦幻惊奇效果的超级制作,持续创发大量艺术和技术成果。这些制作公司全世界才几家,服务各届奥运会,有时得到惊人发挥。但开幕式没有长期演出系统,不属于“可持续发展”项目,她被限定在体育场,总之,一次性。

奥运会开幕式所能网罗的观众量超出所有演出项目,因此对它的评价取决于大多数。本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私下,在网络,肯定会有批评,尤其是文化人。我相信开幕式创意人员也有许多遗憾,但目前大范围的失望与负面评价,没有出现——本来完全可能出现的——低调地说,它被接受,被肯定了,接下来的问题是:它是中国已知的文艺资源的总和吗?它将带来什么?它会一个良性的,甚至令人振奋的信号吗?

我会审慎看待。开幕式表演的驱动力、凝聚力和超常发挥,都是一次性的。不会再有别的演出需要叙述五千年文明,并赋予世界性意图。不可能了。这件事过去后,一切又会返回它发生前的状态。我看不出此后中国的演艺会有决定性改变。

张艺谋这次运用了大量中国元素和中国概念,他的运用和表达是否好?好在哪里?今后的文艺创作是否能够从中有所启示、借鉴?

陈:任何一个导演或公司接这活儿,都会绞尽脑汁运用所谓中国元素和概念。不可能有别的方向或选择。区别只在怎样运用,效果如何。目前不论批评与赞美,它已不可比较,谁能另排一台同样的大戏让我们比较选择?不可能。

张艺谋虽然在八十年代就玩“中国元素”,但开幕式也是他的“一次性”,属于“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一方面,假如他没有几部大片经验而直接介入开幕式,他的能量很难被信赖,另一面,大片经验绝不顺理成章“等于”开幕式:我目击他千方百计苦心孤诣回避任何他在大片中使用过的手段,很多相当好的片断构想被他断然放弃。譬如他惯于调动大场面,但并未滥用红色;他能驾驭千百古装演员,但服装设计总监是日本人;开幕式起先不是击缶,是两千多面鼓,可是他将这一构想去掉了,说有他早期电影的西北风调;他的大片故事即便再被争议,毕竟有自己支配的叙述框架,而开幕式只是歌舞场面,诸般创意得从零作起。他的旧经验,包括《图兰朵》之类,其实用不上,除了他对大型项目的控制力和承受力,他既要调动大片经验,又要与他的过去隔绝。我几次对他说:你这哪里是在创作,你是要发明啊。

当然,全场表演有他的强烈印迹,非常北方、男性、强悍,他爱说什么“浪漫梦幻”之类,中国当代文艺哪里浪漫得起。画轴的定位是斯文的,部分表演譬如主题歌、童声演唱、孩子笑脸之类,相当煽情、软性,但全部演出的基调是意志的,强势的,铺张的,集体性的,没有这些,那几下软笔触撑不住。

我不确定什么叫做“中国概念”或“中国元素”。素材、符号,无关成败,还看怎么用。美国人弄的《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准中国故事中国元素,可那是百分之百的美国动画片。希腊开幕式请张艺谋弄,即便堆满古希腊符号也还会“很中国”,反过来,咱们拱手让斯皮尔伯格拍《红楼梦》,肯定弄成好莱坞。

其实这次中国符号的奏效全靠西方概念,是一场极其西式的演出。譬如舞者在“画卷”就地涂抹,古典中国哪有这样满地打滚的舞蹈?那是沈玮在纽约大获成功的西洋现代舞。缶阵、论语方阵,还有许多队列变化,全是西洋大型表演手段,西洋人也是从西方军事布阵中演化而来。你看中国古典长卷画,汉唐皇家仪式的队列阵营不是这样的。至于大量高科技更是准西方产品:LED,整个灯光系统和照明美学,都是最摩登的西方夜总会和演唱会手段。

所以命题可能正相反:是哪些西方概念和西方元素能够使中国符号得以奏效?

我暂时看不出开幕式对今后其他演艺会构成多少建设性影响。景观设计,春晚舞台,或许会有个把活儿给人瞧着说:啊!还不是从开幕式抄来的,但这种影响会是枝节的、零散的,而开幕式是一整体,一次性弄过就弄过了。

我倒是恐怕会对外国有点暧昧的影响。这回,全世界完整观摩了一次中国文明总演义,人家没有禁忌,广收并蓄的能量太大了。不是有文章说《功夫熊猫》比中国人还要了解中国文化吗?中国人自己弄不出来,根本没那根筋。单说服装设计,欧美人杂就运用东方的,中国的元素,花招奇出,妙不可言,你瞧中国自己的时装设计,那份不伦不类,那份土啊,“土”并不是“中国”。张艺谋早先的花招也是将本土符号尽可能西化——电影本身就是西洋文艺“利器”——你要知道,真的中国货是京剧、秦腔、昆曲、社戏,这些土产能在西方引来好奇,但不可能被广泛接受的,更不具有现代性。

您认为还有哪些中国文化更能代表中国,更“中国”,而没有出现的?

陈: “中国”符号太多太多了,难题是怎样给它西化,给它一道所谓世界性现代性的视觉听觉洗礼,这是中国艺术家的普遍困境,同时也是机遇。你想,假如将中国上古的巫艺术,汉唐盛世的宫廷歌舞,元明时期的阴柔精致与文人气,大红大绿大吹大擂的民间艺术等等全部堆上开幕式,别说“世界”,连亿万炎黄子孙也未必要看。

这次许多人嫌《伦语》的咏唱听不清楚,当然,古人不这么念伦语,但郭文井必须将吟诵“音乐化”,还要带出舞动的节点,不然上千人在体育场念经,就算句句清楚,观众要听吗?毛语录尚且要谱成歌曲呢。开幕式音乐也运用不少古曲古音,但同样有个西化问题。《伦语》的诵唱和《春江花月夜》之类,旋律重组、和声配器,都是西式的,其他段落更是大量采用欧美电影音乐和大型现代音乐会手段。

服装也如此。这次的汉服与唐装全部西化、时装化,譬如汉儒长袍与唐女长裙在底部装置了固定裙撑,裙撑来自欧洲宫廷。中国古人的裙与袍宽松垂落,不是这么圆形撑开,可是这么一改,你可以说不伦不类,但严格仿古,不如看昆曲京剧,而昆曲京剧的戏服也属改良,与古代各朝官员和平民的服装大异。

“中国”是个丰富的概念。史学界与考古界早就认同华夏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经由多元文化的渗透与演变,纯而又纯的所谓“中国”与“中国文化”只是含混的书面语言。

能否谈谈对闭幕式的观感?

陈:闭幕式是陈维亚负责,张艺谋几乎没介入。由于鸟巢被运动员占满,没有实地彩排机会。值得一谈的是伦敦的八分钟表演,自信、松动、专业。中国南韩倾全国之力办奥运,许多国家是将奥运会交给城市办。伦敦八分钟主题鲜明:都市、日常、人。公交是都市命脉,巴士是老伦敦象征,表现乘客百态则是典型民主国家理念,幽默而自嘲,完全不考虑民族国家历史这些大概念。英国是音乐剧原创地,纽约百老汇大量音乐剧作者是英国人,玩这类小品,小菜一碟。英国又是流行音乐故乡,那位吉他手是典型都市酒吧老侠客,演来不当回事。看人家八分钟,我想起过去两年开幕式创意组整天抓耳挠腮,挖空心思想不出表达什么。伦敦八分钟可能中国人根本瞧不上,或不晓得好在哪里,譬如乘客蜂涌上车,扒窗户,忽然门口出现个小姑娘,于是众人跪地轮流给她踩,又譬如出现一残废坐轮椅,尽给人欺负,这种思路,中国绝对不会有。人家是点点滴滴来自生活,又弄成超现实小玩意儿,博人一笑便好。英国人据说也在抓耳挠腮对付四年后的开幕式,他们是会佩服北京开幕式,因为像这样全民动员,万人歌舞,西方不作兴了,没了。人家俯拾即是的小灵感,我们没有,我们浩浩荡荡整齐划一的歌舞,人家也没有,这就是文化差异啊。

这些年,随着中国国力上升,文化艺术会因为奥运会开幕式而成为全球的聚焦点。这些年,政府力推的孔学,学者力推国学,民间出现汉服、读经热,传统文化大有复苏之势。我们想问的是:根据您的观察,这些年,中国文化,中国概念或中国元素,在全球范围里发生了哪些变化和影响?

陈:开幕式种种民族文化符号的世界性展示,与近年的“国学热”是两回事。所谓“国学热”,在我看正是大规模西化的组成部分。民众心理是一层面(但并无确切证据说明这是老百姓的普遍愿望);政府则要打文化牌,弄文化外交,属于阶段性“政治正确”,与真的国学没关系;在西方学界,中国文化研究从未中断,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尊敬与好奇也从来就在。近年中国文艺经由各种文化年活动被意大利法国德国民众所认知,自然是一积极的文化姿态,但本次开幕式的全球影响可能会超过这些活动的总和,不过别忘了,这是凭借奥运会。我们喜欢说“平台”,没有奥运会这一超级平台,中国本土文化哪来足够的世界范围影响力。
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2:31:31 | 只看该作者
这些年中国文艺的变化,对世界性文艺,甚至文化,是否会有所贡献?

陈:中国古典文化对世界多有贡献:先秦思想,四大发明,文官制度,考试制度……二十世纪以来所有被笼统称之为“中国文化”的种种事物,则被西化了好几道,是西方文化世界性贡献的一种来自东方的回应。迄今为止,暂时没有一种可指认的文艺,产自中国,广泛输出,发生世界范围大影响。过去十多年,少许当代艺术个例正以西方概念、中国身份和中国式表达,向西方证明“中国”,或者说,以“中国身份”确认西方文化。譬如徐冰和蔡国强,你可以认为他们是古文字、印刷术及火药发明者的来世游魂,但除了作为创作材料的方块字与火药,他俩的创作观念完全来自西方,不能想象在没有西方现代艺术的广阔背景前,徐冰与蔡国强能够提呈我们现在看到的作品,而确认他们作品的一系列理论与价值观,同样来自西方。

如前所说,本次开幕式也是西式的——我们称之为“国际性”与“现代感”——但能量大得多,为什么?因为开幕式找到了“意识形态”和所谓“中国精神”,这种形态与精神尽管含混而难以指称,但国家、民族、历史、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动力,再次在一场文艺表演中获得理由、内涵。过去三十年中国文艺大面积丧失,甚至刻意回避意识形态,以各种中国符号代替中国精神,民众和文艺家都会发现,包括春晚在内的各种大型演出即使花招百出,骨子里无法超越《东方红》与样板戏,因为后者的革命意识形态在当时是真实的,有效的。

文艺的驱动来自意识形态。不能想象文艺复兴没有基督教,敦煌没有佛教,拜占庭艺术没有东正教。即便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艺术仍然反射并推销新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即个人与自由。当中国告别革命,又难以全盘接纳别种意识形态,文艺失去了内在动因,宏大叙述的热情和要义——譬如无产阶级革命等等——冷却了,抛弃了,但宏大叙述始终保持叙述,所以变得空洞。改革开放是国策,不是意识形态。本届开幕式一次性摆脱这种困境,即便还是没有清晰的意识形态,但精神驱动力和叙述“关键词”——譬如民族、历史、和谐、梦想等等——无疑超过任何现存的表演项目,它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次大型发言,这时,它会获得力量,不论是何种力量,它给予了一次性贡献,令世界深刻印象,并可能被记住。

昨天我参加团队的宴会,一位主管奥运会全程礼仪规则的瑞士人发言,他说他此前对整个亚洲没兴趣,但来华工作,又看了开幕式,感到这场演出整个改变了像他这样的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他说的是实话。就我在外面的经验,在欧美,除了政治家和商人,很少有西方人想起亚洲,中国,对那里怀抱梦想好奇——绝不像中国人成天惦记西方——中国的经济奇迹,还有GBT之类,对大多数西方民众没有实在影响,能给人印象的永远是文艺。

文化是国家的灵魂。中国文化的原创力目前普遍面临深刻的质疑,甚至危机。本土出品的电影、电视、戏剧并不精彩,本土图书多不足观。文化大国的要素在今日中国空前稀有:纸媒的文化版面日益芜杂萎缩,品质下降,电视节目中的读书栏目收视率一败涂地,文化明星成为肤浅的新闻热点而非价值的守护者,年轻人则普遍倾向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大学教育更是违背教育的规律和良知,距离中国文化的未来愿景越来越远。当今中国文化的创造力如何?究竟有没有创造力?

陈:“文化”与 “中国文化”是空泛的词语,歧义太多。我明白你指的是什么,但蔑视文化,糟蹋文化,造成当今影视、图书、媒体等等品质低劣的那股庞大力量,也是“文化”。

我不认为我们没有创造力,它被抑制,还在沉睡,偶尔醒来,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无所不在——譬如我们的网管制度和书报审查就是一种罕见的“创造力”,聪明极了,有效极了——但你的假设是有问题的,就是:仍然认定某种文化艺术好,是好在“中国创造”。今天,纯然由中国原创的文化不应该是绝对的价值肯定,也不可能是,因为一个与世界文化无涉的中国早已消失。蔡国强不是明人或宋人,张艺谋运用再多中国元素,也不是一位来自长安的唐人。即便是唐宋,也融合了大量域外文化。华夏文化的庞大清单,许多项目是外来的,不是土产。

现在的问题不是去划分哪些文化由中国创造,而是,在大致转型的西化的中国,我们的文艺在“国家”层面被置于何种位置?艺术家与文化人多大程度获得自主,自信,自在,自由?倘若是,则大量所谓中国元素,所谓民族传统,就是活的。目前令人沮丧的不是我们有没有创造力,而是有没有价值观,如果有,是什么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即什么是你看重的。电影、书籍、文化版面,我们觉得重要吗?再譬如教育,大学铺天盖地,可是教育经费和军费是什么比例?抗战爆发时,中国那么落后危急,教育经费居然仅次于军费。相反的例,是体育。这次奥运会中国金牌世界第一,为什么?因为体育是头等重要,体育被国家赋予的价值远远超过所有被称为“文化”的事物。足球从“娃娃抓起”,很好,但有谁会说:文化从“娃娃抓起?”

在中国,国家给予价值的事物才是价值。近年国家阔了,文化产业批到不少钱,开幕式更是借奥运会的超级份量,被一次性赋予和体育等量齐观的价值。但悖论是:一方面,文化盛世靠国家“抓”得出来吗?另一面,国家不“抓”,多少文艺项目和文化事业好比庄稼不浇水,瞧着就蔫了。这抓与不抓的背后,要害是一个“管”字。文化、文艺,不抓可以,但要少管,会管,不能管死。现在的趋势比较难描难说:有时,有些事,又抓又管,有时,有些事,要么只管不抓,要么只抓不管……文革时有句话,叫做“一抓就灵”,改革开放后有句话,叫做“一管就死”,两句话都很准确,用在文化与文艺事业,则既不灵也不死。影视图书或教育状况,眼下便是不灵而不死。除非撒手,真的交给市场,交给规律,可能吗?

文艺不是摆设,而是民族与国家的精神。没有杰出的文化生产,公众就会失去精神的方向。古典中国人会在优美醇厚的诗文中得到精神慰籍,观照人生的至善至美,今天的中国人已经难以得到相应的体验。我们正在面临着一个来自世界的问题:今日中国人将成为没有文化和信念的地球寄生者吗?

陈:现在情况可能相反:文艺暂且作为摆设,但体育非得狠抓,体育甚至比军事更重要。不打仗了,胜负双方当面取决于金牌——金牌绝对代表如今“民族与国家的精神”:你输了,我赢!这就是公众的“精神方向”。不然朱建华李宁的赛场失利为什么危及自家窗玻璃?“国家”没有鼓动民众砸玻璃,可是爱国者会去,这就是价值观。本次奥运会,参赛者和观众的理念进步了,砸玻璃时代可能过去了,刘翔甚至退出比赛,但民族心理一点没变,还是金牌至上。哪天为了一部糟糕的电影,一本烂书,或者一场无聊的音乐会,中国人会勃然大怒,群情激愤,文化命运可能就不一样了。法国人曾为了从美国人手里买回米勒的一幅小油画,上街游行庆贺,萨特的葬礼会有数万群众自发尾随。这等荒唐事中国会发生吗?为了一幅画?一个文学家?

你不能说中国没有文化和信念。砸玻璃就是无可阻挡的信念,砸玻璃就是举世无双的文化现象。凭这伟大的信念和文化,十三亿中国人有一天会变成三十亿,大模大样寄生在地球上,成天烧饭做菜——到那一天,全世界怕也无奈何。你要知道,现在老是拿“十三亿”说事儿,就是中国人的“信念”与“文化”。

能否完成从“Made in China”到“Cultured in China”的转型,恢复明朝以前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力?请您谈谈自己的判断。

陈:奥运会比赛项目哪几项是“中国创造”?几乎没有。眼下还添了一项绷床,中国人发明的吗?不是,可是男女绷床都是我们拿金牌。明朝以前的中国文化哪有绷床啊。

这命题还是想做老大,而同时,还是摆脱不了自卑,自卑会影响对自己的判断。再者,要使文化影响力恢复到明清以前,前提是世界得退回到十三世纪以前,远的不说,明太祖起事时,欧洲还在中世纪尾端,发明印刷术的谷藤堡还要过两百多年才生出来……

中国文化的了不起,是既能影响世界,又受得起世界的影响。我们不免强调中国保守顽固的一面,别忘了中国文化随机应变的一面……世界格局永远在变动,时间拉近,英国在二战后就明白世界霸主得让给美国了,美国呢?还是说本次奥运会吧,不知是转播方故意呢还是别的原因,你瞧布什和普京坐那儿心事重重神不守舍的模样——这俩超级大国的雄主从未被置于这么次要的位置,我也从未见过他们出现这种表情——目击开幕式的强悍宏大,眼瞧满满当当中国人摇旗呐喊,他俩心里在想啥?

但愿我的解读完全错了,我太重视人的表情,哪怕一个镜头,一瞬间。我不想判断,也给不了判断。文化的伟大与困境,就在文化不是比赛,不是输赢。目前全世界瞧着中国,目瞪口呆,“明清之前”的中国不曾获取过类似的注目。如今我们的文艺固然令人沮丧,但假如“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指得是我所解读的那种表情,我会警告自己:成功换取这表情的种种事物,也是“中国文化”,它将鸟巢这样的项目拱手交给外国人来做,它不惜停顿日常生活,几乎以一座空城留给奥运会,它向天空施放愈千枚弹药驱赶雨云,它成功排除任何噪音并按照它所希望的方式让人群欢呼喧嚣。

是的,这强势文化是在利用,并从骨子里看轻以上所说的“文化”。但以“文化”一词的涵义,它真的是不折不扣的当代“中国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6:09 , Processed in 0.05829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