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综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2 13:4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综述

2011年4月12-14日,由全国小语会特级教师教学研究中心主办、浙江省小语会、杭州市天长小学承办的“2011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在天长小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多位语文特级教师、学者和教育报刊社的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做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的专题报告,她回顾了建国以来的教育改革历程,就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教”与“学”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与会代表围绕“课改以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得与失”“语文教学教什么”“语文教学改革展望”三个话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课改以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得与失



十年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与会代表认为,在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要颁布的时候,总结十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得与失,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的“得”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语文课程改革重视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发展、能动的个体,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与个性,这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以及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有着促进作用。和过去的思想教育不同,语文课程改革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将会影响我国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2.语文课程的先进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十年来,素质教育得到了普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如,以生为本、三维目标达成、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文本多元解读等等,都是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闪光点。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点燃学生学习热忱、探索语文奥秘的引路人。



3.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有所拓展。



语文作为母语,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发挥其独特的价值成为大家的共识。教科书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教师由教科书的讲授者变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十年来,师生主动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学语文用语文相结合,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



4.校本教研受到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十年来,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制度得到了重视。这些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高了语文教学水平。此外,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广泛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资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注入了活力。



总之,课程改革无论是在理论的创新,还是在实践的改造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代表们主要谈到以下几点。



1.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把握不准,语文课程内容比较模糊,语文知识和能力缺乏序列。



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是什么?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究竟应该训练哪些项目?这些项目应当怎样安排组织更符合循序渐进的道路,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几十年前,叶老提出的这些问题,语文教学至今还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解答。代表们呼吁,语文教学目标、内容的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实践中带来的危害很大。语文教学应该向科学化的路子迈进,语文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确定性,语文知识的安排和能力的培养也要有比较明了的序列,这样会使广大老师少走一些弯路。



2.教学理念还没能自觉转化为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不足。“内容分析+大量操练”之风不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课改以来,老师们接受了许多新理念、新认识,但是这些理念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学中过多强调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忽视了对文本表达方式的关注,“内容分析+大量操练”之风不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3.语文教学评价的研究滞后,评价方法单一,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较重。



代表们认为,虽然历来很重视考试,重视评价,但长期缺乏对语文教学评价的系统研究,对“考什么”“怎么考”还很模糊,缺少可操作性的评价办法。教学评价不能与课程改革的其他环节紧密配合,反而存在相互掣肘的现象。为应付各种考试,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较重。



十年课改,有喜有忧,有得有失。总结和回顾课改以来我们所走过的历程,将会为今后语文教学的发展积累更加宝贵的经验。



语文教学教什么



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研究大多指向教学过程和方法,当我们的注意力走向“怎么教”的时候,却忽略了“教什么”这个逻辑起点。教学内容不明确,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的一种病象。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是语文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我反思。对于这个话题,代表们给予高度关注。



首先,要从整体观上思考语文教学的内容。



从整体观上思考教学内容,就是不能孤立地讲选取哪个教学内容。教什么的问题是有层次结构的,一是课程内容,二是教材内容,三是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决定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决定教学内容。一线教师考虑教材内容比较多,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我们要凭借教材,同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整体观上思考教学内容。



其次,要从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上明晰语文教学的内容。



代表们认为,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为什么教”。叶老曾经说过,语文教学有自己的“独当之任”,这个“独当之任”就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拿到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问自己,这篇课文在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方面有什么价值,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理解和运用是一个整体,不要把它们割裂开来。语文教学迷失方向,往往是忽视了语文学科独有的任务。



第三,要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位选择教学内容。



很多代表都强调明确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从各学段目标、各单元目标入手,依据三维目标确定每篇课文、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如果每个老师对每个年段的语文学习目标、要求都了然于心,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就不至于发生偏离。



第四,影响教学内容选择的一些因素。



1.课文。课文不同,教学重点、难点就会不同,要选择对学生来说最具有学习价值的教学内容:有的侧重在语言积累和运用,有的侧重在阅读能力培养,也有的重在情感熏陶,不能千课一面。此外,不同的年段、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时,“教什么”的问题都值得去研究。



2.学生。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他们有知识、生活经验的积累,有自己的认识与看法,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储备与背景,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谁知水平来设计语文教学,如,学生已知点有哪些、未知点是什么;基础薄弱的学生教什么,基础好的学生教什么。



3.教师。语文可以多元解读,同样的文本,不同的老师选择的内容会不同这是正常的事情。关键的是教师要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教师要过文本解读关。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将直接影响“教什么”的问题。没有这个基础,不可能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五,要厘清的一些问题。



1.关于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离不开知识。小学语文教学,究竟哪些知识是必教的,哪些知识是不用教的,大家还很困惑。这个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否则会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语文自独立设科以来,其课程内容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需要加强研究。课程目标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和年段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需要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相辅相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阅读与阅读教学。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对象不同,“阅读”个人可以完成,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次目标不同,“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文本的学习体验情感,习得方法与习惯。教师如果是以“阅读”的姿态引导学生学习,那就会偏离语文教学的方向。



代表们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还必须在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创新。只有理论研究更深入了,“教什么”的问题才会更清晰。在理论创新的同时,需要对语文课程的研制、语文教材的编写、语文教学的模式等进行新的探索。高水平的课程研制既能回答为什么教,又能清晰回答教什么;高水平的语文教材要能科学地实现教什么;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如何教。有代表提议,要建设一门新的语文学,给语文学科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综上所述,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确实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



语文教学改革展望



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展望,代表们畅所欲言,谈了以下几点愿景。



第一,语文教育要守正出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守正出新”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从历史上看,语文课程改革容易出现左右摇摆的现象,主观上是想矫正,但结果常常是矫枉过正,语文教学总是在非此即彼中举步维艰,我们要汲取这些教训。课改中,一些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好的做法,我们应该继承;反过来,如果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我们就要加以改正。社会在发展,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语文教学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出新”。未来的语文教学改革,这个传统不能丢掉。



第二,对语文教学未来发展的期盼。



1.从“教课文”走向“教课程”。



要从传统的“教课文”的思想转变到“教课程”的观念上来。教一篇课文,把课文作为例子,根据课程目标,思考选择什么内容,为什么选择这些内容,怎么通过这些内容有效地组织教学实现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



2.从“教师的舞台”走向“学生的舞台”。



语文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总体来看,“以生为本”的理念还没有真正在语文课堂中体现。越是水平高的,越是功底深的老师,课堂就越容易成为“教师的舞台”。课堂应成为“学生的舞台”,“以生为本”的理念是跟社会民主化、政治民主化同时推进的。教育是充满理想的事业,我们无力改变社会上的不正常现象,但希望通过老师们的努力,从课堂民主化开始,影响社会的民主化。



3.从“单一模式”走向“多元模式”。



要突破传统的、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鼓励创新,鼓励个性化的教学,鼓励不同的老师形成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鼓励不同的教学流派、不同的学术思想和改革实践。语文教学要向多元模式迈进,一些地区的代表谈到了自己带领当地老师进行的一些实践探索,如,浙江温州进行的“构建以学为主的课堂”改革实验,山东青岛南京路小学进行的“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给大家不少启发。



4.从“内容分析”走向“策略指导”。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离不开语文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从知识到能力转化的过程中,方法和策略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语文教学要向科学化的道路迈进,不仅要“得意”、“得言”,还要“得法”。加强“策略指导”,这是未来语文教学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5.从“非语文”走向“本色语文”。



曾几何,为了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大量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语文课承载了太多非语文的东西。代表们呼吁,要让语文课体现语文味,就要在充分领会课程标准精神的基础上,以“语”为本、以“文”为色,不断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和运用母语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在借鉴中寻找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



语文教学要在继承中发展,同时也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母语教育经验。不少代表谈到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如将阅读能力划分不同的层次;强调培养学生批判性理解和创造性理解的能力;重视对学生持续阅读的能力的训练。还有代表从写作要求、评价、命题范围、指导模式和教学过程等方面,比较了中外习作教学的差异,对未来我国习作教学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也有代表从国外起始阶段习作训练的做法,谈到国内低段习作教学改革的思路:不是学了一定数量的字词才能学习写作,字词句的学习可以和习作同步。从低段开始就可以让学生进入习作训练,让学生觉得只要自己有想法,就能表达出来,习作并不是什么难的事情。



第四,对语文教材发展的展望。



与会代表还对未来的语文教材建设提出了期望。大家希望语文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上要更高,对教学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上要更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序列要更清晰的。一些老师从PIRLS阅读测试的编制,谈到语文教材可以借鉴的一些因素。如,一些阅读材料可以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呈现,问题设计可以考察阅读材料没有明确告知、只能根据文本进行合理的推论。又如,PIRLS很重视资讯材料的阅读,占全部阅读材料的50%,这与现代社会人们的阅读倾向是很有关系的。据此,语文教材在资讯类文章的阅读数量上可考虑略做调整。语文教材还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阅读材料可以从纸质文本发展到电子文本,课本也可以和其他教学材料配合使用。



2011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是对课程改革十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成果的全面总结与梳理,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执笔人:课程教材研究所 郑 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01:20 , Processed in 0.07820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