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归生活——重塑作文之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28 12:0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归生活——重塑作文之魂



○ 李本华

“人一结婚,不出5年,男的就不大敢仔细地完整地看自己老婆了,即使看了,也不会仔细看第二遍。然而,我找男朋友,是大大的有标准的。要富贵如比哥(即比尔·盖茨),潇洒如周哥(即周润发),浪漫如李哥(里奥纳多)。”

不要以为这是成人间的对话,更不要将它误作电影台词,这是湖北一个十来岁的女“神童”为她的“巨著”《正在发育》写的一段自序。

近年来,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种脱离现实、辞藻华丽的倾向,出现了哗众取宠、无病呻吟之风。一些多年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反映,高考作文中,充满真情实感,关注现实生活且有独到见解的好作文太少。中学生作文的“通病”是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思想。这已经引起了有关人士的关注和忧虑。近年来负责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的华东师大教授周宏指出,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服务的,高校青睐的从来都不是应试型人才,而是有个性有才华、关注现实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学生作文中之所以出现“假、大、空”,追求华丽、脱离实际的“通病”,是因为长期以来学生们在作文领域中受到的灰色污染太严重了。何谓灰色污染?就是“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诀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开头重要、结尾点题、中间流水”的应考对策。不少中学从高一开始就训练学生写议论文,因为高考作文写议论文的概率最大。怎么写?有老师总结出一套“新八股”:在作文开头点题,写一两句名人警句;中间写一些“通用性”强的例子,例子平时背一大堆,考试时挑几个来用;结尾再总结一下。这些灰色污染的误导使原本生机勃勃的学生泯灭了个性、抹杀了灵性、窒息了创造性。

阅读量太少、对生活缺少积累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太多,而无暇静下心来阅读。这使他们对时尚信息总是触角敏锐,并马上能从其作文中得到反映;但与此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因阅读量小,对文学、历史缺乏积累,也缺乏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导致他们的行文流于表面,容易被一些所谓“快餐文学”所左右。而不善于观察生活、一味关注心理感情是作文呈现的另一个特点。对现实生活的不关注,导致学生作文往往十分主观化、个人化甚至私密化。这与独生子女特性有关,家人过度的呵护使他们

只关心自我,而不懂得热爱生活,不懂得观察生活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实际上,2007年最新颁布的《考试大纲》已经有了变化,比如在“有文采”一项中,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这表明高考作文从指导思想上也开始反对追求华美、堆砌词藻的不良文风,倡导“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一定要把学生引向生活的光明之路。”当前世界各国作文教学的共同趋向就是同生活靠拢,以内容为中心。如日本倡导“生活作文”的思想: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形成主体性人格。美国则盛行“本色作文”,作文题目不受拘束,但写作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真正相信和关心的。这些对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重塑作文的生活之魂,实践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需要着手解决好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

“写什么”指的是作文内容的生活化问题。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作文内容向生活索取。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要想写出一篇好作文,必须到生活中

去找素材,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许多学生认为,他们生活在“四角的天空”里,每天重复着单调的四步曲:上学——放学——做功课——睡觉,无从积累写作素材。其实,学生的生活并不像他们所想的那么枯燥,在他们的身边,随时都在发生着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只不过他们因心不在焉而熟视无睹,使得这些有丰富内涵的平凡小事从他们眼前悄然而逝。因此,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帮助他们积累生动的写作素材,多写随笔,把生活中对自己有所感触的小事随时记录下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随时表达出来,大至国家大事,小到针头线脑,可以是使自己高兴或沮丧的一件小事,同学间一段有趣的对话,自己感兴趣的一堂课,与老师的一次谈心,学校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外出欣赏到的一种美丽的自然景物……总之,由校内到校外,由家里到社会,只要学生觉得印象深刻,值得一写,就鼓励他们随时记下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受任何拘泥限制,这样以“每日一记”的形式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整理出来,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一本内容丰富、真实的生活札记。它记录了学生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就在记这种随笔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懂得了如何积累写作材料。

“怎么写”指的是作文指导的生活化问题。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使学生能够做到关注生活,有感而发。即便是同学间的冲突、矛盾、误会、争吵都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一朵朵小浪花,一种生活的乐趣,这些都是自己思考写作的好题材。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表现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亲身经历,描绘内心世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情感个性的印记,涂上独特心灵的色彩。

“为什么写”指的是作文功能的生活化问题。为什么写?是着眼于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还是着眼于因学生生活的需要而作文?这是作文功能是否转变的关键。生活需要作文,生活中的人需要交流,交流就是表达,就是作文。人与人交谈,是在作文(口头作文);下属向上司汇报工作,是在作文(工作报告);教师讲课,是在作文;演讲、辩论、自我介绍,是在作文……生活离不开交流,就离不开作文。作文成了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认识到这一点,向学生讲明这一点,就会让学生增加学习作文的主

动性和自觉性,彻底改变学生对作文的“感冒”,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那么,怎样重塑作文的生活之魂,实践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呢?

首先,应联系生活实际,营造作文氛围。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活中汲取作文之源,积聚作文能量,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会积累写作素材。

许多学生认为,他们生活在“四角的天空”里,每天重复着单调的四步曲:上学——放学——做功课——睡觉,无从积累写作素材。其实,学生的生活并不像他们所想的那么枯燥,在他们的身边,随时都在发生着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只不过他们因心不在焉而熟视无睹,使得这些有丰富内涵的平凡小事从他们眼前悄然而逝。因此,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帮助他们积累生动的写作素材,多写随笔,把生活中对自己有所感触的小事随时记录下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随时表达出来,大至国家大事,小到针头线脑,可以是使自己高兴或沮丧的一件小事,同学间一段有趣的对话,自己感兴趣的一堂课,与老师的一次谈心,学校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外出欣赏到的一种美

丽的自然景物……总之,由校内到校外,由家里到社会,只要学生觉得印象深

刻,值得一写,就鼓励他们随时记下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受任何拘泥限制,这样以“每日一记”的形式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整理出来,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一本内容丰富、真实的生活札记。它记录了学生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就在记这种随笔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懂得了如何积累写作材料。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写作材料。例如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事先要求学生留心观察活动过程,特别是活动中同学们的表情、动作、语言等,体会同学们当时的心情。当学生仍沉浸在活动的兴奋状态时,抓住重点进行指导,学生便会迅速写出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文章。此外,还应努力创设条件,组织学生多搞一些辩论会、郊游、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方面的活动。活动前加以提示,活动后相应指导,使学生开阔视野,文思活跃,快速成文。

3、抓好作文教学与操作类学科的联系,让学生把“做”和“写”结合起来。

在中小学课程改革中,设置了许多内容丰富的操作类学科,它们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学科间的融合,与其他学科教师紧密配合,让学生认真操作,及时练笔。例如上实验类课程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步骤,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成败原因,及时指导学生写出实验总结。再如上制作类课程,课后及时指导学生写出制作过程、方法及制作体会。这样就把课本上的“动手”内容,变成学生“动笔”的良好素材。

其次,应鼓励学生“多练”,培养写作能力。

写作是一种能力,而形成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练习。所以说,仅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是不够的,还应做到勤于练笔。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养成走路说话的能力是多么麻烦。写作不会比走路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这就是说,学习写作要靠经常练习,仅靠一周一节的作文课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正如量变质变的道理,没有量的增加,就不会有质的变化。只有练到一定的数量,才会有写作上质的飞跃。

这里所说的多练是广义的:它包括让学生“多读多背”、“多想多记”、“多说多写”。“多读”就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对一些经典、佳作、优秀范文读熟、读透;“多背”就是让学生增加背诵量,反复背诵优秀诗文,精彩片段;“多想”就是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把优美词句、精彩片段画出来。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细致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对于一篇成功佳作,要从它的选材立意、词句运用、表达手法上想想有哪些值

得学习借鉴的内容;“多记”则是指多记读书笔记,摘录好词佳句;“多说”

就是利用口语交际、课前演讲、阅读评点、辩论会等形式,为学生创造当众表达的机会,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多写”包括让学生多写个人见闻及感受,多写读书心得,多仿写优美句段,增加写作篇目。对于同一类型,甚至同一题目的指令性作文,也要反复练习,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写出新意。

第三,应开辟多种渠道,提高应用能力。

作文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终身的发展,为学生开辟作文应用的渠道,使学生灵活运用已经形成的作文本领丰富自己的生活实际。如鼓励学生自办板报、手抄报,自己设计版面、组织材料。每期可设立“主编心语”、“我的佳作”等栏目,鼓励学生将自己心里话向同学倾吐,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别人欣赏,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再如引导学生将班内发生的新鲜事以通讯的形式写出来投到校园广播站广播;针对班级管理以建议书的形式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告诉班委;把自己假期见闻以书信的形式与亲朋好友交流;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有意义的事写下来投到报刊上发表;自编节目(如童话故事、相声、课本剧等)在节日庆祝会上演出……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锻炼学生书面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总之,作文教学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要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嘴去问、用脑去想,在生活这个大环境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丰富学生的作文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态度和作文习惯。只有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才会得心应手,写作能力才能稳步提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贴近生活,要实现的是作文内容的生活化,作文过程的生活化,最终达到作文功能的生活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树立这样的一种意识——写作,就是为了表达,为了交流,可以实现沟通互动,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想与快乐。这样,即使脱离教学情境,学生也会有一种乐于表达沟通的需要,而这种面向生活需要的、为生活而写作的意识,正是我们“作文生活化”的最终追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9:10 , Processed in 0.07910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