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感农村题材的创作资源
刘碧峰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孝感的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业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城镇化建设也有较大的发展。但孝感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现象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目前孝感国土面积8910平方公里,总人口500多万,耕地面职370万亩,可养水面89万亩,山场265万亩,农业人口占四分之一强,农业收入在全市总产值中仍有相当比重,因此,农村的发展如何,对孝感的经济腾飞,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前,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的工作,提出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宣传文化文艺部门闻风而动,号召文艺家深入农村第一线,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创作出一批真正反映农村现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的精品力作。面对这种催人的形势,我们孝感的作家们,如何立足实际,贴近现实,写出好的反映孝感农村现实的作品,为孝感的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尽管我市作家在过去的创作中,曾经推出过为数不少的反映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比如赵金禾的中篇小说《阳光的收成》、黄河的散文集《趟过故乡的河》、余行玉的长篇小说《舍身崖》、南飞的诗歌《谣曲》等,但总的来说,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这方面的创作情况与孝感这个地域上的农业大市相比,仍显得远远的不足,如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作家的的要求,则更显差距。
那么,要促进孝感农村题材的创作繁荣,我们本土作家应从哪方面着力呢?我们以为首先应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分析清楚我们孝感农村的基本现况,从而体会到农民朋友们的所思所想、所乐所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出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村社会、贴近农民群众的优秀作品。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对我们身边的这块热土做到更进一步的心中有数,细心研究它,吃透它,对孝感农村题材的创作资源梳理出一套清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阅历与生活,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可能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富有地域色彩的、引人入胜的农村题材用品。
怎么认识孝感农村题材创作资源的精髓,这个问题当然靠各人的感悟,但也有一些共性的内涵可以获得共识。孝感农村题材的创作资源,有很多方面是独一无二的,有着很鲜明的个性,这个性从源头上说,是楚文明与中原文明交锋与融合形成的。地处鄂东北的孝感,是楚文明的结合部,也是两大文明最早贵通的发生地,形成颇具特色的粗犷与淳厚的民风,也形成孝感农村的建筑、耕作方式等等的杂猱,农村人群的语言及生活习惯也是南北混成的形态,研究透彻这一现象,很有利于我们作品的历史深度,体现出个性化很强的形式。
孝感还有天下无可比拟的孝文化资源,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特征,影响着孝感农村的意识走向。孝感地域内层出不穷的孝子,大多产生于农村,我国俗语说贫穷出孝子,但孝感这块土地,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人们向往的地方,它没有穷山,也没有恶水,自然环境很适于耕作时代的生活,这里产生有据可查的近500个孝子,是大可研究和玩味的一种历史事实,也是文学创作得天独厚的一种金不换资源。
孝感地域是适宜的农居环境,但历史上的孝感人又是十分喜欢迁徙的人群。这个看起来很矛盾的现象,也是一大挖掘不尽、利用不完的资源。人们常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句话反映了古人们只要不出现特殊情况,就尽量不外游的处世哲学。孝感优越的生态环境,先民们大都能够自给自足,为什么还四处游走呢,这也是一种很可探讨的事情。孝感的三大孝子,董永是外迁而来,黄香、孟宗是出仕在外,这还不是典型的“游走”,因为都有特殊的原因,而名扬全国的“无陂不成街”,则充分反映了孝感人的迁徙之好。孝感黄陂的游走之民,几乎落户在了全国的各个城镇,以至提起黄孝,稍有知识的中国人,都知道它的来历和渊源。这一特色,对于文学创作的滋养,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孝感农村还有一种独特的现状,即很难在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寻找到一个共同的宗氏。孝感各地有一些大姓,但都拘禁在某一个集中地,隔几公里远的同一姓氏,则祠堂就不相同,比如刘姓,孝感与应城、与云梦等等各地祖先,绝不沾边,找不到一丝联系,究其原因,孝感这块土地上,经受了频仍的战乱,逃出的涌入的,不断穿插,使宗姓氏族始终形不成庞大的一统的局面,这种宗姓繁杂的状态,对孝感农村的意识影响十分巨大,也对农民的生活习性影响巨大,开掘深入的话,也是一笔宝贵的创作资源。
在孝文化的影响下,善的思维方式在孝感农村也特别具有个性。因孝感这块地域的人群,多为迁移而来,也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传统,很能吸纳容留外来人员,让外来者在这里有落脚之地,把孝感作故乡。比如家喻户晓的董永,他从山东流落孝感,就很快落脚,繁衍生息。再比如李白,不得意时游经安陆,获得心灵的慰藉,一寄住就是十年。更有大批河南、四川、江西、安徽等地的人员在这里落户,落地生根,以至这里的民风更加淳朴实厚,对外来人员视为亲人予以帮助成为一种天然的理念,这种传统至今不衰,周边多年流传的民谣“荒年下孝感”常唱常新,今年,即使以行乞为名的骗子,也经常把孝感作为常来常住之地。善风所及,极大地影响了孝感人的行为方式,使行善积德在孝感农民中几至成为最高行为准则。在清末民初乃至解放以前,全国农村出现过许多土豪恶霸,他们对农民敲骨吸髓,常常搞得穷人家破人亡,念人切耻痛恨。但我们翻开孝感的历史,却难以找到一个这样横行乡里的恶霸,孝感农村过去也有很多地主,但他们大多是靠勤劳起家,致富后不忘回报乡梓,遇灾年大放赈济,对乡民大施援手,平时也极有同情心,做下许多善事。另外,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互相帮助的习惯蔚为自然,一家有难大家帮,可以说是孝感的一道风景。孝感大地上善行的开掘,对于提升文学作品的内敛力量,具有深刻的重要作用。
以上说的都是过去,都是历史的存在,虽然这些东西目前对孝感农村的意识形态还有重大的影响,有些甚至还是根深蒂固、不可改变的。但社会毕竟发生了崭新的变化,新中国以来,我们农村走过了土地改革、合作化、大跃进、公社化、三年灾害、四清运动、文革浩劫、包产到户、大办乡镇企业、圈地、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及劳力进城等历程,这一系列的过程,对我国农民的思想意识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许多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一些老的东西在急剧改变,一些新的习俗在脱颖产生,更有许多新老结合的东西风行一时,也就是说,这一切,为我们的作者又提供了更多更为丰富的创作资源。
总之,作为一个孝感作家,我们有责任为孝感的新农村建设服务,用我们的笔,抒写孝感农村的风貌和孝感农民的风采,要肩负起这个责任,我们就要吃透孝感农村的历史和风情,认清孝感这块地域的变迁和发展轨迹,利用好一切可资利用的创作资源,写出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的优秀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为孝感农村的腾飞献上我们的厚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