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灵魂在场的作文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7 20:3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灵魂在场的作文教学 

何莹娟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中的一个难题,很有点“难于上青天”的感觉,往往教师费尽口舌和心机,学生仍不得要领,无从下笔。为什么平时灵牙利齿、讲起话来滔滔不绝的学生一遇到作文就变得笨口拙舌?为什么面授机宜的教师往往在作文这个“百慕大”就沉戈折戟呢?每想到这个问题,我的脑海里总会涌出下面两个例子:

其一:某作家到一学校进行观察作文训练,学生们写道: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作家不甚满意,经过启发,一学生写道: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水很活泼。作家喜出望外之余,不免心中忧虑:老师能肯定吗?

其二:某一年级实验班测试,要求学生写100字的一段话,有位小朋友苦于无词,于是挥笔写道:“只有80个字,再写20个就够了,好了,行了。”

上述两个事例,前者是读书得来,后者是亲眼目睹,让我在啼笑皆非之余,不由深思:教法的陈旧不变,见闻和生活经历的缺乏,评价体系的僵化刻板等等,已将作文封闭得严严实实,使其显得高不可攀,令师生们望而却步。

穷则思变,变则通。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语道破天机,我们小学作文教学要打破僵局,确实急需引进源头活水,添进一些生机了。笔者认为,培养创新意识,就是作文教学中的灵魂。因为任何僵化、陈旧的东西都毫无魅力可言,只有鲜活、创新的作品才有动人的光彩。唯其新,才能使教师真正做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也只有勇于创新的老师,才能教出敢于创新的学生;唯其新,才敢于打破奉命作文的框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写作欲望,去体验成功的乐趣;唯其新,学生作文才有可能象原野上的清风,自然清新,各具特色,远离“八股文”,不再人云亦云。诚然,我们的学生不可能个个都成为文学大师,但如果他们通过作文这一有着强烈创新意识的途径,大胆表达心声,那就是教育的成功之处。

下面仅就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拙见。

一、            教师确保“一桶活水”——创新的动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的确,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下水写作的机会少,学生从来没听过教师议论写作文的亲身体会。可见,教师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本身足够的一桶水,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很大的。第一,作为教师,我广泛阅读,细心观察,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得到启示,加强知识积累,并尽量借鉴他人的经验,了解外界教改的信息,博采众家之长,确保“一桶水”的鲜活度。第二,在关隘处,我亲自“下水”示范,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教到点子上,导在关键处,以健康、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喜欢作文。当然,我“下水”的招数是多种多样的:口述选材要点,拟订作文提纲,帮学生开个头、结个尾,难写处指点一二,经常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得那次下午第一节上课铃响后,学生仍在谈笑风生,连作业本都没有交好。我见了以后,二话没说就在黑板上写下这样几句歪诗:

中午不知为何忙,一点小事进课堂。

须知时间多宝贵,今后遇事早想方。

五年级的学生一看就明白我的意思,当晚他们在日记中也写下了鲜活的文章:《老师的诗》《唉,真不该》《委婉的批评》……

二、            联系生活,激活文思——创新的源泉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惟在理真情切而达意。”学生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多,对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感知,情感也丰富起来,而且想一吐为快。我常常是一遇到偶发事件,就“计上心来”,抓住契机,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落笔成文,力争写出一篇篇真实、自然、清新的文章。

一只大黄蜂飞进了教室,语文课成了观察课。师生们惊、躲、赶、打,目睹了它逃生的经过,写出的文章格外生动、有趣。

班里一学生因天凉感冒而突然呕吐,学生们有的清除脏物,有的照顾生病的同学,我也脱下自己的外衣给那学生穿上。这一场面学生写起来都有自己的真实感受。

学校围墙缝里长出了一株生机勃勃的半边红,比盆栽的还要精神,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材料,学生写的《墙缝里的半边红》耐人寻味,新颖活泼。

几年来,我坚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去捕捉和观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意义和有趣的事,竭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开放性的作文环境,如组织学生春游、秋游、野炊,到公园去赏景,参观潜艇和高炮部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等。虽不仅仅是为了作文而活动,但多彩的生活确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作文有了长足的进步。《参观高炮一连》《大海给我上一课》《我家的芒果丰收啦》等充满生活气息的作文陆续发表在省级刊物上,大大提高了学生作文的自信力。

三、立足教材,培养语感——创新的基础

离开了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学生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叶老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我注意把阅读教学作为训练语感的主渠道,引导学生揣摩语句,籍读启思,达到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感受语言的目的。

首先加强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处理好朗读的语调,结合课文的内容富于变化,高低起伏适度,并且通过恰当的停顿、重读,体现节奏感。例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按以上设计来读,深沉而兼有激昂,充分表达作者对大榕树旺盛生机的由衷赞美,有效地使语言文字教学的过程,同时成为体验情感、培养语感的过程,使语言文字形象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从而跃然纸上。

其次,引导学生在关键处“咬文嚼字”,对语言进行比较,提高他们对词语的感知能力,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妙处。如教《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他埋着头,双膝托着文件夹,笔头在稿纸上沙沙地画着”一句时,将“埋”换成“低”等词,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到“埋”一词用得准确传神:列宁工作的认真、专注。

四、            指导修改,取长补短——创新的保障

实践证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更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情感,促进学习的进步。美国专门从事中小学写作研究的格雷夫教授认为,“师生间正常的个人磋商才是真正的写作教学的基础”。我想,他所指的“磋商”,不仅只局限于师生间面对面的交谈,也应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作文评语”等形式。因此,我把作文全部由教师批改的方式,改为由师生共同参与批改,尊重学生的意见,在民主的气氛中和学生一起批改作文。①、学生自改。学会修改文章,是一个良好的习惯。我教学生按照“读—思—改”的方法进行自改,有些错别字、漏字、笔误以及不通之处,只要学生多读一读,多想一想,就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这样长期坚持,学生自改能力会越来越强。②、同学互改。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其他同学的作文,往往可以从新的角度发现文章的优点,提出修改意见,使小作者豁然开朗,既能促进写作兴趣,又能相互取长补短。③、教师批改。我在前两个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示修改,或作出评价,尤其注意淡化对切题的要求,个别学生作文情真意切、语句通顺、有中心,但因离题而面临不及格的危险,我就先指导其换一个恰当的题目,并对该作文予以肯定,然后指出其不够切题的毛病,引起学生重视。这样做有利于因材指导,起到导向作用。

五、            鼓励投稿,激发兴趣——创新的深化

作文教学费时低效,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明确的写作动机,他们没有一个切实的目标,奉命作文,毫无乐趣、兴趣可言。我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我的作文是要拿到班上交流,或投稿争取发表的。他们的创作热情大为高涨,主动阅读,揣摩仿写,观察创作,踊跃投稿。每当学生发表作文时,这小小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精神动力是无穷的,同时,也触动了其他同学。

另外,我充分利用班内宣读、班际之间的交流、出黑板报等途径,鼓励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尝试“投稿”的滋味,体验其中的乐趣,并对他们作文中的“闪光之处”予以及时肯定,变被动为主动,使他们觉得作文也不是一件神秘的苦差事。



裴斯泰洛齐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学生作文就是一种发展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创新活动,如果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搞一刀切,有灵活的指导方法和大胆的创新意识,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写出一点新内容,吐露一点新见解,构思新颖一点,语言活泼一点,下笔大胆一点,学生的思维必定活跃起来,才有勇气和信心去大胆尝试创新,真正写出自己的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6:44 , Processed in 0.14744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