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都市新体验”当代水墨画家提名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0 08:1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TOM   



  展览时间:2006年4月22日——5月11日
  展览地点:成都市水碾河路48号娇子音乐厅一楼 蓝色空间画廊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笔画):田黎明 刘庆和 李津 李孝萱 邵戈 邹建平 周京新 黄一瀚
  艺术家推介词
  作者:鲁虹
  田黎明
  在田黎明的近作中,明显存在着两类艺术图式:一类是对当代都市人物的表现,一类是对村姑、泳者与古代文人的表现。从表面上看,这两类艺术图式相去甚远,但本质上却是一样的。因为在前者,他强调的是对当下人生存状态的直接关注,而在后者,他则试图用一种代有理想化色彩的生活方式来质疑当下人的生活价值观。因此,我认为,在功利滔滔的消费社会,田黎明的后一类作品显然有着警世的意义。
  在艺术表现上,田黎明一方面强调对传统美的继承发展,即讲求在平淡中出奇趣,在简易中寓深意;另一方面他还从表达现代人的感受出发,大胆摒弃了以线墨为主的传统表现程式,不仅以面与色为主要表现手段,还大胆借鉴了印象派的光斑元素。实际上,正是由于这种具有现代意识的创造方使他的艺术作品能够在更大的国际背景中被接受。
  田黎明的艺术是传统水墨向现代水墨转型期间出现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突围”行动,所以也具有艺术史价值。
  刘庆和
  与许多对现实生活熟视无睹,一味在传统或西方现代主义样式的范围内寻求风格变化的艺术家不同,刘庆和从进行水墨画创作以来,一直将当代都市作为他的关注中心,这不仅使他成为最早从事“都市水墨”创作的艺术家之一,也使他能够在充分尊重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将寻找新的艺术图像与艺术表现手法融为一体。
  刘庆和是一个不断寻求突破的画家,近十多年来,他关注的对象与表现手法有了好几次重大变化。起初,在他的作品中,尚有西方艺术家,如霍克尼等人的影响,但越是到后来,他作品中的个性因素与本土特点就越突出。在今天,他所塑造的北方现代青年的形象已成为现代水墨中的代表性符号。从刘庆和的一系列作品来看,他对水墨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是把握得非常好的。为了突出现代都市中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进而涉及无奈、无聊、失落、空虚等话题,他从不刻意再现客观对象,而是努力将客观对象转换成易于表现的水墨意象。这些水墨意象通过具有个人面貌的笔墨样式画出,具有平面化与超现实的特点。
  刘庆和的艺术实践,是现代水墨的一次成功超越,其既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实验方案,也预示着水墨画的当下表达不仅可能,而且具有很广阔的天地。
  黄一翰
  黄一翰在80年代末便致力于现代水墨的探索,其主题是强调中西文化的结合。但从1995年开始,他更多是进行装置艺术的创作,并常常从现实生活中直接挪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文化符号来切入社会、揭示问题。我认为,这对他后来从事“都市水墨”创作影响至深。因此,黄一翰近期在进行水墨创作时,不仅凭着艺术家的敏感与良知,自觉地把艺术视角放在了都市商业文化、电子网络文化、卡通流行文化与由高科技带来的“后人类”文化中,并且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的立场去体验、去反省、去批判,结果他用实际行动为中国画争取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发言权。这对很少涉及现实社会文化问题的水墨画界是有着巨大启示意义的。
  在艺术的表现上,黄一翰一方面常常将时下流行的艺术明星、时尚青年、卡通人物、西式玩具以及麦当劳叔叔等视觉符号并置在一起;另一方面十分强调在延用传统的笔墨时,大胆吸收广告、电脑以及卡通的处理手法,这既使得他风格独标,也造成了作品异样的感觉与强烈的冲击力。黄一翰的成功之处是:他不仅把自己的艺术活动与当下的文化问题结合起来考虑,还机智地找到了一些有效的艺术表现方式来激活当代人最敏感的神经,这一点是有着深刻艺术史意义的。对此,我深表赞同。
  李孝萱
  从大学毕业后,李孝萱就开始了“都市水墨”的创作。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强调用作品揭示当代都市的异化景观及当代人焦虑的心境。由于卓有成就,所以被学术界视为“都市水墨”的代表性人物。从他前期的艺术表现来看,我认为,他无论在构图与造型上,还是在用笔用墨上都有所突破。在构图上,为了突出现代都市的迫塞感、混乱感、压迫感以及透不过气来的感觉,他创造了一种密不透风、满是线纹的绘画样式;在造型上,为了突出现代人已被异化和扭曲的心灵,他在写实的基础上,运用夸张变形的方式,创造了一大批既有鲜明时代特点,又有个人强烈印记的艺术形象;在笔墨的处理上,为了使传统的水墨适应新增长的审美需要,并准确传达出一种富有现代意义的中国经验,李孝萱努力将传统笔墨韵味与新的构图方式、造型方式较好地结合了起来。在一个强调以“做”代“写”、忽视传统的特定学术氛围里,李孝萱的探索格外引人注目,也格外启发人。批评家郎绍君对李孝萱评价甚高,认为他的改革,应该视为新时期水墨画最主要的经验成果之一。
  相对李孝萱前期的“密体画”而言,他此次参展作品可称为“疏体画”,因为这些作品更多用大特写的场面上来表现独处的女人,她们有的焦虑、有的无聊、有的困惑、有的烦恼、有的呆滞、有的神经兮兮……结果就很好突出了在一个十分信仰消费的社会里,人被物质异化后,肉体与心灵的无所归宿感与漂流感。至于表现手法上, 也由前期的繁复转向了简约,不仅线纹明显减少,背景也仅仅是略有变化的淡墨,显示出了全新的艺术面貌与走向。看得出来,李孝萱正走向更加理性、更加成熟的观念表达。
  邹建平
  在80年代中后期,邹建平主要是进行工笔画创作,其代表作是《神圣家族》。90年代以后,经济改革迅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许多人文精神方面的问题,例如金钱不仅冲破了旧道德的阐门,也致使物欲横流之风与拜金主义盛行。作为一个学者型的艺术家,邹建平敏感地意识到,水墨画的发展仅仅靠向传统发难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还是要想办法进入当下文化问题与艺术问题之中。因此,1995年以后,他陆续推出了一批名为《都市体验》的绘画。在这批作品中,他将各种相互矛盾的场景、异质的事物,例如乡村与城市、植物与机器、安逸与紧张、伟大与平凡、天堂与市井并置在一起,同时让没有五官、行为怪诞的人与环境处在失调和对抗的位置上,结果深刻地表达了当代都市的荒诞性、浮躁性。邹建平的《都市体验》在画面处理上追求压抑感、躁动感、拥挤感、俗气感及象征意味,与流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邹建平此次参展的作品,通过对消费符号——青年女性的解读,深刻强调了动荡与变幻的时代对女性心理变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从他的作品来看,时髦的服装与装饰品象征着物质化时代的到来,女人表情的木然强调了人的无奈感与困惑感,而那昏暗的调子与一束光线则以对比的手法暗寓了人性与亲情的迷失,同时也反衬了今后生活的无望。
  李津
  李津是一位才华横溢、风格多变的画家,早在1985年,他便以表现主义的风格画了《西藏组画》,并闻名于画坛。后来他不仅用接近传统的风格画了一批对生活进行直接体验的画作,还画了名为《光环》的工笔组画。90年代以后,商品化的大潮猛烈地冲击着原有的文化秩序,以往的一切,特别是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标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着拜金主义盛行、畸型消费泛滥、浮躁情绪漫延,李津深感新出现的一些价值标准与人的生存状态是完全违背人类本性的,因此,他这时的绘画很自然地涉及了两个题材范畴:一个范畴表现了处于现代消费中心的人,如用工笔方式画的《花依人》就表现了时髦女性的摩登生活方式。画面的处理,包括人物的造型、线条及色彩的安排都隐含了人文批判的倾向。而且他的一些作品甚至还涉及到了同性恋的敏感问题;另一个范畴则表现了坚持人类本性而拒斥现代畸型消费文化的人。前些年我到天津,他向我介绍说,他的后一类画,基本是对自我生活的体验,目的是想强调存在于现代都市中的悠闲气氛,并在世俗的生活里显现一点超脱的意味。我觉得,类似追求也体现在他此次参展的作品中,如《除湿图》、《大补图》、《伴花眠图》、《洗澡图》等等。李津近期的作品追求一种率意的空灵与幽默的调侃,而在图式及造型处理上则明显受了传统木版画与文人画的影响,北方特点也很强。批评家栗宪庭认为,李津近作的高明之处是能够真实地面对世俗的感觉,这使他能够将传统的笔墨表现方式与造型方式进行合理的转换。如果说他的近作具有极强的当代性与传统意味,其原因正在这里。
  邵戈
  贯穿于邵戈近作的一个基本主题是人与环境的剧烈冲突。为了造成有利于观众读解的有机情境,他总是故意把人与周围的环境混合在一起。但他画面上的一切,从来也不是对现实的照搬,而是对现实意象性、本质性的表达。《城市牢笼》创作于近期,可认为是《城市垃圾》的延续。从整体上看,这组作品中的人物总是显得恐怖、孤寂和压抑,并且正被垃圾所包围,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这大约是邵戈从不给画中人加上脚的缘故吧?在这里,邵戈以一种带有夸张意味的象征手法暗示了人类处境的艰难与窘态。它促使人们不得不做出如下结论,即人类的牢笼其实是人为的结果。二百多年来,人类为了贪图暂时的感官享受与超实用的摆阔心理,疯狂的生产了超出历史总和无数倍的垃圾。如今,它几乎无处不在,以致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再不加以解决,人类就难以生存下去了。
  在艺术的表现上,邵戈采用的是一种综合性手法。它既“写”又“做”,既抽象又具象,既随意又刻意。其好处是一方面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厚度感与丰富感,一方面仍然有效保持了水墨的材质特征——那浸染、互渗的效果便是很好的说明。邵戈给当代水墨画家们的启示是:要给水墨画重新注入活力,重要的是把自己的艺术活动直接转入到当代文化中去,并与大众共呼吸。但这样做远不是为了简单地获得一种创作素材,而是为了在对现实的体验与反省中寻找到新的艺术观念和表达方式。所谓观念就是形式,形式就是观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看来,从表现当代人的生存经验与视觉经验出发,水墨画仍然有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后殖民”的国际艺术语境中,它无以替代,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想办法加强水墨画与当代社会的有机联系。
  周京新
  周京新近作中的形象基本是由他身边的人物——有的是亲朋、有的是同事、有的是家人——演变而来,为了突出现代都市人的特殊精神状态,同时突出笔墨自身的表现价值,他从不以机械写实的模式处理对象,其成功之处是:一方面,他在传统意象造型的基础上适度地融进了德式素描的因素,结果形成了自己的造型特点;另一方面,他在传统没骨画法的基础上成功地发展出了一套与自己造型方式很吻合的笔墨表现手法。这也使他在当代“都市水墨”的创作中独树一帜,并广受关注。在一篇不太长的文章中,周京新这样写道:“‘画’冠之‘写’,算是中国画的一大讲究,落实在水墨人物画上,则显现出它既有‘大利’,又有‘大疑’的难缠劲儿。也许是人物画的‘现代造型观念’与‘老写’总是顶牛夹生地相处不好;也许是充斥画坛的洋腔洋调与‘老写’言语不通,话不投机;也许……然而,处来处去,我还是觉得‘老写’实在是英明而宽厚的高手,一旦与它亲近了,它能让你脱胎换骨,大获益处。所谓大疑大悟者也。”(见《我画人》,载《第一届国际水墨双年展文集》)
  据周京新介绍,他的表现方式深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衣着服饰与雕塑大师罗丹作品的启示,他私下里将自己的画法称为“水墨雕塑”,因为他在进行新的艺术表现时,其目标就是“使造型呈现笔墨化,使笔墨具有雕塑感”。应该说,这种画法不但适宜于表现现代水墨画人的丰富性、鲜活性、易变性和多样性,而且容易呈现出笔意纵横、墨味盎然、浑厚华滋的味道。我认为,周京新的作品,对人们如何转换传统水墨技法并进行现代人物的表现,是很好的启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08:28 , Processed in 0.05908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