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急需重视青少年媒体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5 09:1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急需重视青少年媒体教育




  ■胡安定

  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游戏、数字玩具已普遍进入城市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他们正处于媒介的包围之中。在同媒体的交往中青少年不仅可以消遣娱乐,获得情感的宣泄,同时还会学到许多学校教育所无法比拟的知识、技能,而且由于长期浸润在由报纸、杂志、漫画等印刷媒体与新的电子媒体所构建的环境氛围中,在无意识之中就会形成媒体背后所拥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实际上,媒介世界已经取代现实世界成为了青少年生活的标准参照模板,他们不仅按照媒体的描述去感知世界,而且按照媒体的解释去理解世界。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缺乏真正的媒介辨识力而往往陷入被动的境地,形成了对媒体过分依赖、认同、轻信甚至盲从的“媒介崇拜”现象。他们在行为上把接触媒体作为必不可少的日常习惯和日常仪式,心理上将媒体作为极其可靠的经验代理,几乎完全依靠传播媒介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把媒体内容看做毋庸置疑的现实再现、权威话语和真理表达,进而将媒体的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

  这种崇拜媒介的异化现象是现代人特别是青少年对传播媒介的一种消极反应和误用,本来是人类创造用来作为交流工具的媒体却被人们非理性盲从和膜拜,大众反而成为了受媒体牵引和操控的被动看客。在媒体权力的操纵之下,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极易寄生和沉迷于媒体世界之中,随着数字化和因特网技术的日渐普及,他们全身心地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这些先前的“沙发土豆”(couch potato)也瞬间变成了“鼠标土豆”(mouse potato)。他们几乎整天沉溺于网络世界,乐此不疲、亢奋不已地追逐着媒体世界,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媒体麻痹症,即深度依赖却又全然不知媒体的存在。长此以往,他们的身体、生命本能乃至思维、经验和情感会出现全面和急剧地萎缩,而且极有可能退化为一个单纯的信息接收终端器。更为严重的是,媒体暴力内容的描述会引起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模仿,导致犯罪率提高;媒体内容对于社会显贵或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描述,会影响他们心中刻板印象的形成,并助长带有认知偏见的知觉信念;尤其是无处不在的媒体广告信息会激发他们潜在的消费欲望,甚至造成个人欲望膨胀、道德沦丧和以商品拜物教为主导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怎样才能将青少年学生从媒体崇拜的盲目狂热和幻梦中挣脱解救出来,这无疑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紧迫而重大的课题。在当今媒介化生存时代,以往由家庭、学校等传统机构所承担的将人社会化的功能,已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大众媒介身上,可以说大众媒介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已经扮演着与学校、家庭同等重要的角色,甚至有逐渐超越后两者的趋势。这自然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发生变化,在媒体与青少年学生之间形成一个接点,学校已经不能单是通过语言传递知识的场所,而是要求以各种媒体作为教学媒介,进行形形色色的信息交换、加工和产出的场所。很显然,要把学生从对媒体非理性盲从中解救出来,学校就必须承担起培养和提升学生媒体素养的神圣使命。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媒体知识、媒体使用和创作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媒体批判能力,因为媒体批判能力是媒体教育的首要组成部分,正如媒体教育家巴克所说:“因为媒体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培养一个人的思考能力,人应该能够就社会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媒体世界所带来的变化进行思考,因此,媒体批判能力是所有其他能力的基础。”

  学校媒体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在于,使学生在媒体化的社会里,赋有针对实际情况作出自我决策,能够行使创造性的、作出负有社会责任行为的能力,也就是使他们能够在全球化信息社会中成功地生活。立足于这个视点,媒体教育应当是贯穿整个学校教育的教学原理。其目标在于,通过教学中媒体与学生之间的种种接点的介入,谋求青少年学生现在与未来的社会行为的转换与扩张,进而促进他们社会认知水平的提升和自我全面发展。

  对于学校媒体教育来说,在作为上位的教学概念的行为指向大框架内适用于如下的原理:(1)情境指向。青少年的生活世界状态应当成为媒体教育过程的出发点。对学习者而言,应当把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状态联系起来。(2)沟通指向。媒体教育应当在沟通方式中构成,而且应当导致媒体沟通的种种可能性的扩大。(3)需求指向。媒体教育的进展应当结合媒体接纳青少年的种种需求。(4)经验指向。青少年应当拥有把自己以往的经验渗透于媒体教育过程之中的机会和拥有形成新的媒体与直接经验的机会。(5)发展指向。媒体教育必须从青少年当时的社会认知发展水准出发,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在遵循上述行为指向基本原理的前提下,通过切实的媒体教育,青少年学生就不仅能理解和评价媒体的信息,同时为了娱乐和游戏,为了艺术的享受和沟通,他们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各种媒体,包括自己编辑和制作公开媒体,进而掌握批判性地对媒体商品进行分类和评价的能力;此外认识并修正媒体的影响,通过学校媒体教育,青少年学生能从纷乱的情绪、虚幻的表象、有问题的行为定位、依赖媒体和崇拜媒体的日常言行中解放出来,把虚幻的表象转换为符合现实的表象、问题行为转变为社会性的正当行为,进而发展能够自我决策的日常言行;最为重要的是,青少年学生不仅要分析媒体的社会意义,而且能对其施加影响。也就是要关注媒体语言、意识形态和表征问题,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深入分析,解密文本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企图,通过培养对媒体文本的分析、批判能力,最终过度到使他们具有明辨是非、良莠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起自发“解毒”负面信息,进而批判性地省察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改进现状的可能性的能力。

  在信息化的全球化时代,最优秀的老师应该放弃灌输和“填鸭”,去启发学生积极学习,要成为媒体教育技术的先行研究者、激发学生自我创造的引领者,以及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的合作者。媒体教育作为因应信息化社会的崭新课题,是革新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契机,而这种契机将会促成教育理念、体制和方式发生范式性的变革,势必对传统的教育活动以强烈的冲击,同时也会给古老的教育带来新生的希冀。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11.4.2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6:20 , Processed in 0.08502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