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写作材料的“包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23 00:4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写作材料的“包装

陈绍兰

  新鲜材料之于作文,如同上乘布料之于时装、高档建材之于建筑、健康血肉之于人体,其意义是重大的。清代李渔就曾说过:“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但对于时下的高中学生而言,积累大量新鲜的写作材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在学生的日常写作和考场作文中,就出现了不少对课内所学内容进行出新,即“包装”后再使用的情况,常常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将这种对课内所学内容的“包装”称为“新瓶装陈酒,旧词翻新曲”。并认为,这是一种写作的技巧与机智,其中既有古人所谓“点化”之说的影子,又有今人创新思维方式的理性,因此它具有普遍意义以及生命力就成了一种必然。
  根据“包装”的具体情形,我将其归纳为情景再现式、人物对话式、纵横扩展式、反弹琵琶式和同类堆叠式五法。下面试用我学生的作文加以举例论述。
   “包装”法之一:情景再现式。具体做法就是将常见的对材料的平面概括式叙述改为立体式情景再现,把抽象地“说”给读者听,转化为具象的“呈现”给读者看,也就是让材料中的人、事、景等从文面上“立”起来,再现于读者眼前,使读者有强烈的现场感,如同临其境,见其人,闻其声……
  在一篇自拟题为“死亡的抗争”的作文中,学生这样引用有关屈原的材料: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行吟在汨罗江畔,披散了发,垂下了头。身后,草木零落,美人迟暮,你一腔真诚,竟抵不过宋玉一句‘此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与共之’的谄媚之言。眼前,江水东流,不舍昼夜,你‘不能变心以从俗’,纵身一跃,抱石而沉。天地仿佛开始颤动,浮云阴,悲风旋,远远地传来一句绝唱: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学生在“只看自己所拥有的,不看自己没有的”的话题作文中这样写司马迁:
  “……就在这黄河边上的长安城,长安城的廷尉府,一个囚徒用如黄河之水般浩浩汤汤的文字记录下了一个个朝代的荣辱变迁。他恣意地潜游在这恢宏的水中,庄严的站在历史的面前。失去功名、利禄、家庭、健康,甚至尊严都不重要,他看一看自己尚存的使命,写下了气态万千的《史记》。他看一看自己不灭的人格,用文字汇成了一条正义而不屈的河之水。”
  读到这两段材料,扑面而来的是生动、具体、新颖的形象,与之相伴的,是材料中人物丰富深刻的内心世界。这种立体式情景再现法,好处便是化熟旧为新奇,形象生动直观,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听觉的冲击以及心灵的震撼,并深刻有力地显示出人物的精神力量,从而使材料成为作文中表达主旨的重磅“炮弹”。同时,此法还可以使行文增添文学的意味和诗意,而这恰恰是作文得高分的有效途径之一。
  这是学生作文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包装”法。只是在使用中,比较适用于众人熟知的材料,对于众人缺乏了解的冷僻材料,此法效果不一定见佳,可能是因为材料被形象化处理之后,增加了人们理解的难度,反而会减弱材料的表现力。
  “包装”法之二:模拟对话式。指的是在行文中模拟出一个对话的场景,让作者和材料中的人物进行穿越时空的互动和交流。
  下面是一段和项羽的对话:
  “……你远眺乌江对岸,你无颜以对的是那里的父老乡亲。你想拔剑自刎,以此谢罪。你说你‘无颜见江东父老’,我大骂你‘竖子无能’。我对你说:‘大丈夫能屈能伸。韩信受胯下之辱,方成大器;勾践卧薪尝胆,终复国报仇;苏秦受嫂冷言相向,悬梁刺股,方成六国之相、合纵之长。今天你只因暂时失败便要自刎而死,你实愧对大丈夫的名号。你如过得江去,卷土重来也未可知啊!’
  血顺着你的脖子流下,滴在脚边,开出鲜红的虞美人花,你向我点了点头,然后微笑着倒在花边,颤抖的身体终停止了挣扎。”
  这是一种“我对你说”式的对话。下面是学生作文中的一段人物间的直接交谈:
  “我见到了桑地亚哥。
  ……
  ‘一个人,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从他口中亲耳听到这些熟悉的话,比在书上看到要受震撼得多,有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我点点头。
  ‘孩子,你记住,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轻言放弃。人,是最伟大的动物,没有什么是人不能战胜的,没有什么事是人不能解决的。你现在遇到困难,是你成长路上必须经历的,不要怕,和它面对面斗一斗,就像我和这大海斗一样。’他嘴角扬起一个好看的微笑,眼中闪烁着犀利的光芒,正如洒在大海上的阳光一样,明亮而耀眼。”
  这种“包装”法的好处是,有了对话中的人物作“背景”,加之又有作者和人物间情感的互动,比起平实的叙述或议论来,自然要生动有趣得多,表现力和说服力也要强得多。前一段,如果只有我说,而没有对话的场景以及项羽的回应,效果就要差很多。后一段,如果道理从“我”嘴里说出来,而不是从桑地亚哥老人的嘴里说出来,感染力也要差很多。同时,在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中,学生尽可以熔上下几千年为一炉,连纵横数万里为一体,新识见、大视野下,还有什么话题不可以深入探讨,还有什么思想情感不可以表达得透辟而精彩。
  当然,此法运用起来并非“信口说”、“随意说”,它只有符合时代与人物的特征,具有“艺术的真实性”,才能够被读者接受,才能够发挥材料在文章中的作用。
  “包装”法之三:纵横扩展式。就是借助联想或想象,根据行文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扩展延伸,即虚构一些细节甚至情节来连缀、补充、扩写材料,为表达文章的思想观点服务。
  在一篇“只看自己所拥有的,不看自己没有的”的话题作文中,学生这样写:
  “河之水,去悠悠。我不如,水东流。我有孤侄在海陬。三年不见兮,使我生忧。……
韩退之的《祭十二郎文》以‘血泪和墨’之真情,赢得了世代读者的心。侄儿的英年早逝,无疑是给了韩愈莫大的打击。失去爱侄的痛苦使他声声血泪,‘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在失去的面前,他如一个失足跌倒的老者,徒望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的是他对生的勇气。他忘记了自己的一切,‘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他只消一张眼,便可看见自己的才华和责任,然而他,默默地选择了暂闭双眼,随波逐流。
  ……
  河之水阴风怒号,波浪滔天,一泻千里,冲溃了一切感伤失落的情怀,洗涤着这个消沉的灵魂。你终于睁开眼,看了看你文学的才华,看了看你肩上的责任,然后慢慢地站起身,迈向回京师的路,留一个伟岸的身影给悠悠的河水。你仍悲伤,但你从容;你仍感怀过去,但你珍惜眼前所有。你身后,是一个文人的坚强,是一个时代的华章。”
  这一段,学生在韩愈《祭十二郎文》的基础上,借助想象,对材料进行了纵向的扩展,加工虚构出《祭十二郎文》之后韩愈的一段心路历程,他从“只看自己没有的”到“只看自己所拥有的”,终于战胜了自我,成就了人生的辉煌。在这里,虚实交织的生动材料,成了论证主旨的有力内容。
  “‘只要从我胯下爬过去就行,不然我饶不过你。’对面的市井无赖仗着人高马大,气焰嚣张地说道。
  钻过去,可以安然无恙,但此事必将成为近几天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不钻过去,必然会遭到无赖的一顿暴打,以他这么瘦弱的身体,去忍受这彪形大汉的拳脚,受伤或致死都有可能。他不怕死,即使死了也能得到一个‘义’或‘气节’的美名;可是他不在乎这小小的‘义’。在他的心中,是三韬六略,是安邦定国,是推翻暴秦以安百姓的‘大道’。
他犹豫了片刻,俯下身子,钻了过去……”
  这是学生在题为“小义与大道”的作文中,对韩信忍受胯下之辱这一材料进行的横向扩展式“包装”,经过“包装”后的材料,生动形象有力地说明了“小义”和“大道”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们知道,形象大于思想,生活中发生的一个“片刻”,诸如一个事件、一个场景,甚至一个细节等,常常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和思想,因此,对生活中“片刻”的记叙或描写,常常比抽象的大段说辞来得有效。同时,文章中的抒情和议论,如果有了人与事做基础,其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大大增强,让读者入目入心,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纵横扩展法不同于眼下流行的“戏说”、“恶搞”,它是从真实材料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它必须合乎情理或事理。只有在本质上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和存在的可能性,它才是具有信度与说服力的。
  “包装”法之四:反弹琵琶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意识,尽管其具有传承性,但创新却是必需的。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互补的时代,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又空前活跃开放,因此,对于一些传统的材料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反思性或者批判性解读及运用,也是一件值得尝试的事情。
  “‘唉——’月下有一美人长叹,‘花谢花飞飞满天,’心思缜密的林妹妹又因什么事情而独自悲吟?我的颦儿,你有清丽脱俗的容颜,你有举世无双的才情,你有疼爱你的外祖母,你有痴心的怡红公子相伴,你为什么还是忧愁不断?舍繁取简,你比干般的心窍害得你胡思乱想,有时过于敏感未必是件好事。我的颦儿,舍弃繁杂的心绪,让自己重新振作,做一个简单似湘云的人儿也好,我要看见我的颦儿‘真名士,自风流’!舍繁取简,放下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我的颦儿,你应该快乐许多。”
  这是学生在题为“舍繁取简”的作文中,对传统材料的“反弹琵琶”。材料中一反传统的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林黛玉性格的成因之说,换了一种思考的角度和方式,为自己作文的立意“包装”出了一段很具时代色彩的“新”材料,自成一说,也有相当的说服力。
  “当楚怀王的使者卑躬而言‘愿以境内累矣’时,庄子选择了‘持竿不顾’。古今皆视庄子为绝对自由的追慕者,人们在清白孤高与入仕为官之间划上了一条鸿沟,千百年来,‘高洁之士’多笑仕途中人追逐权力的充实感和成就感,喻以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鲍鹏山先生认为庄子的拒绝为官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精神。可是谁曾想过,无政府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的放荡和散漫,又何尝不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呢?社会要维系要发展就不能没有管理者,官,正是这样的集权力与义务于一身的管理者,因此‘为官’本不应该受到我们传统文化的排斥与贬损,只是要看为官者怎样‘为官’。胡文英先生评庄子是‘眼极冷,心肠极热’。心热却不着手实际,这莫不是开了中国知识分子重坐而论道、轻投身实践的先河?这样的‘绝对自由’莫不是放弃了自身的社会价值,陷入了唯我主义的泥潭?”
  这是一段和课文内容“唱反调”的论述,表现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价值取向的重新审视与认识,其思想的新颖与深刻自然就不同一般了。
  但此法使用起来要注重原则与分寸,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在原则性问题上、在人类与社会共识的问题上,是不可以随意“反弹琵琶”的。此法不能成为对“真、善、美”的颠覆,而应该成为催生体现社会进步和思想意识发展变化的新见解的手段。
   “包装”法之五:同类堆叠式。由于课内的材料为大家所熟知,可以三言两语说清,因此在行文中就可以适当同类堆叠,从而让文章观点得到广度上的支撑。
  在题为“以‘简’话人生”的作文中,学生这样写道: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是孔明向往的人生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庄子宣扬的人生真谛;‘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是李太白神往的人生。没有世俗,远离尔虞我诈,只是自在逍遥……自古及今,多少人选择了淡泊名利的生活,多少人渴望简简单单的生活。”
  在题为“生活之窗”的作文中,学生说:
  “李义山有一扇窗,窗外是凄凉夜雨,窗内是烛光闪闪;李易安有一扇窗,窗外是晚来风急,窗内是杯盏淡酒;柳永有一扇窗,窗外是浮名荣华,窗内中浅斟低吟;曹子建有一扇窗,窗外是煮豆燃箕,窗内是宓妃留枕……”
  此法并非是材料本身出新,而是通过同类材料的堆叠,增加文章的厚重感。在有限的篇幅内使用大量的材料,是使用课外材料所不及的地方,因此这也可以视为对课内所学材料的一种包装方法。
  以上所谈的五种“包装”法,如果学生使用得当,就可以很好地为他们的日常写作服务,为他们的考场作文或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6 15:30 , Processed in 0.08137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