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复印资料的三篇文章
文章来源:《学校文化研究》
作者:杨全印、孙稼麟
编者按:
这是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案例,提出了教学中的“冗余度”,也就是教师的主体发挥问题。文中W老师起初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到疑惑,经过摸索,最终能够跳出教材的框框,有了不少自己的心得,不是因教材而削足适履,而是以创造的眼光,面对教材的不足也可以有自己的解构和重新设计,将学科的价值和学生的经验相组合。这其实涉及到教师的自主活动空间问题,是对教材观的阐释的一种补充。
正文:
十年磨一剑,这句话用在W老师身上是再好不过了。从1995年至今,W老师愁心钻研中学历史教学,并将自己的研究心得整理成论文,所发表的三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可谓得到了高度的认可,从而成为了学机的一段佳话。谈起这三篇文章的写作思路,W老师这样说道:
1995年写这篇文章(“谈教学结构研究的思想方法”)时,总感觉到在教学过程中好像有个什么东西在牵制着你,你那个教学好像这里动了,那里就不平衡了,那里动了,这里就不平衡了。总有一个感觉,好像是有一个更大的东西在那里框住了,就一直在想。当时,想来想去觉得它是一个结构的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涉及到教材、教师、学生方方面面因素互动的一个问题。你不要看教材,好像是死的,实际上,它还是在那里指挥着你动。当时就有这样一个想法,教材把教学规范得很好,但是教材又把教学给框死了。这个感觉有了以后,就觉得要找找问题,教材到底是一俱什么问题,它朝哪个方向发展可以比较好地处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后来就跟顾泠沅交谈。他说,在这些东西中间,应该有一个层面,它既适应了教材,适应了教师,也适应了学生。我们现在没注意到,但是它是存在的。我把它定义为是“冗余度”,这个东西你不关注,恐怕不行。这个东西就是要使教师能够变形,要把斧子教学目的变形,变得使教学目的动起来;对学生,它实际上也起这么一个作用,你就是根据学生原来的兴趣、爱好在搞教学,那也肯定不是教学;对教材来说,你就是要处理它,而不是要被它束缚。所以就写了这篇文章,觉得应该有一个“冗余度”,应该有一个可以使这三样东西能够最好地组合在一起的一个东西。当时,这篇文章出来之后,就是想解决一个思想方法,就是我们教师到底有多大的“冗余度”,就是你的主体作用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得到发挥,到底怎么从教育理论的束缚下面解放出来,怎么从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中解放出来,在学生的需要与学生的发展目标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找一个协调发展的这么一个点。我想,个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觉得是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我以前做木工、做泥工都是这样,木头大了要削掉一点儿,哪个石头大了要去掉一点儿,不够了要填充一些什么东西。总觉得在这个部分有教师活动的余地。
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之后,后来就有人跟我讨论,说你那个东西好像搞理论的人搞的,不是你们中学老师搞的。你们应该用一个实际的、很具体的例子,来解决非你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那些问题,所以就有了第二篇文章(“浅的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逻辑结构和思维心理”)。第二篇评说主要是找毛病,找教学中可以发展的方向、问题。所以当时主要是把历史学科的教材、教师、学生组合以后的一种现状作一个分析,就是从我们历史学科来讲,到底怎么样才可以把你的主体性发挥出来,恐怕是要改变教材结构。就是说,课程有那么一个逻辑结构,学生有这么一个思维发展特点,那么,这个“冗余度”到底在哪里?第二篇文章就是作这样一个探索。我觉得我们的教学到达到一个目的,实际上就是要解决非这两个关系问题。那么,这两个关系的处理,恐怕就要在那里动,教材的结构是要动的,对学生的兴趣也是要引导的,教师的主体性、主导性在这里也就体现出来了。
第二篇文章发了这宾,总觉得还不够,总觉得操作起来,好像还不够,人家看了,好像觉得你是有些想法,但怎么操作?所以后来就想,怎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插入一个研究专题的事情?也就有了第三篇文章(“高中历史学科插入研究专题的教学思考”)。第三篇文章写得很具体,就是把很具体的东西拿出来,因为你没有很具体的东西,人家总是觉得你那个东西好像是空的。所以,第三篇文章关注的就是把一引起教材结构怎么分解的问题。看上去好像是讲分解教材的结构,其实目的很清楚,就是在分解教材结构的时候,能给学生一个自信心,让他觉得教材结构也是可以分解的,在哲学上有这样一个名词,叫“解构”,什么意思呢?教材逻辑之外有一种偶然性、非一致性的东西,我们要把它拿出来。这个东西看起来是一个找课外材料的问题,实际上是树立学生自作心的主心骨,很具体,就给学生了,让学生也知道了,教材也不是万能的,它也不是最好的,它还有许多东西是可以发展的。你也有自己的学习、发展、创新的余地。解构以后,就设计活动。活动的目的也很清楚,就是要把学科、学术的价值跟学生已有的经验重新进行组合,把更大范围、更大背景的知识给他们,因为任何一门知识、一门学科,你要知道它的价值,这门知识本身是不会回答你这个问题的,只有在一定的背影影绰绅下面,你才能确定它的价值。比如,民主主义,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东西,我们都认为它很有价值,其实你他细想一想,这个民主主义在封建社会早期,会成为破坏社会平衡的一个因素,在“六四”的时候,也是动乱的一个因素,只有到了经济发展到像美国那样一个高度,它才是社会总体力量协调的一个因素。这是什么道理呢?都是一个民主呀,就是它的背景不一样。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要提供大量的背景。这种做法做下来,试验下来,感觉是比以前光是讲知识的那个结果要好得多。当然对学生是有一定要求的。他首先要进行入状态,他要有兴趣在那里做才行。
[案语] 循着W老师的叙述,我们不难发现其研究思路在历史学科不断深化的痕迹。在羡慕W老师的研究成果、敬佩他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不懈的情神之际,我们也许更应该思考W老师这种踏踏实实、深入学科的研究取向。谈及此处,W老师说:“不进入学科,你那个研究肯定没有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