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永康:做一名幸福的研究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22 17:2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永康:做一名幸福的研究者




  以前听到的,多数是教师春蚕蜡烛式的奉献,多的是教师获得了某某奖励或荣誉;而对教师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状态很少关注。印象里,教师好像不食人间烟火——很少有媒体或者个人去探讨教师的幸福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的理想是“让每一个学生终生都拥有幸福的精神生活”。说到学生的幸福,就不能不说教师的幸福。“因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叶澜语)。换句话说,没有教师的幸福感觉,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受。
  在人类滚滚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教育是谱写不完的诗篇。教育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教育赋予人类以智慧和美德,教育赋予社会以进步的力量,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乐章。教育,应该属于幸福。因此,教师要甘于做绿叶,也要敢于争红花;教师要以培育人才为荣,也要发展自己,让自己的生命灿烂起来,精彩起来!
  在我看来,做一个幸福的研究者,最重要的是教师这个专业适合你,你也最适合它,这就够了。无论外面的世界多精彩,抑或多么无奈,我只要这个,这个最适合我——我想,你就可能获得最大的回报和最深的幸福。用叶澜先生的话,是从教师这一专业中获得职业的尊严和内在的欢乐。尊严和欢乐来自何方?这正是我想跟诸位交流的。
  一、给自己一个梦想
  1、人生应有梦
  不能不说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三位工人正在工地上砌砖头。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一个说“砌砖”,一个说“赚钱”,而第三个则自豪地回答:“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房子。”后来,第三个人成了著名的建筑师,而那两位工人一生默默无闻(并不因此否定他们的人生)。每每读这个故事,我都觉得太像故事了,但也不得不承认,其间蕴含的,正是世间最简单的、也是最深刻的道理。用米卢先生的话就是:态度决定一切;用心理学家的话是:人的抱负层次越高,成就也越大;用文学家的话是:人活着,一定要有生活的目标(托尔斯泰语)。
  人生有梦,而作为研究者,要与教育的梦想统一起来。允许我朗读一段袁卫星先生写的话: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该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但它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当意识到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应“照亮”自己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投入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寻求一种生命的意义,追求的乐趣呢?
  我很赞成作者的观点。我甚至认为,现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的世界,“惊天动地”真的就与“平凡普通”距离遥远吗?
  对一位教师来说,有没有梦想,为自己设置一个长期乃至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将自己的所作所为尽可能的锁定在这个梦想上,这往往成为优秀和一般之间的最大区别。换句话说,一位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
  2、关于教育梦想的建议
  一要全心投入。我们都有一种体验,当看一部精彩的小说,听一曲喜欢的音乐,玩电脑游戏,从事体育运动等时,你沉醉其中,而其他的一切似乎都无关紧要。《管人的真理》作者斯蒂芬博士把这种完全投入的状态称为流畅。据研究,流畅最有可能在工作中体验,而不是在家中与休闲时。当我们投入工作时,比如组织孩子参加夏令营,上一堂教研课,并不一定愉快,这时候需要聚精会神;但是,当这个阶段结束后,回首这个阶段,我们就会从这种状态中获得满足感,使我们更快乐。
  二要赢得同事的理解、家长的支持和领导的关心。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梦想,有多高的能力,没有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他的绩效必然受到影响。
  三是交一批朋友。朋友的好处,当然不仅仅在增见闻,长见识。坚持梦想,往往孤独与寂寞;真正的朋友,因有着相同的志向,而更能理解你;真正的朋友,因有着同样的操守,而更能支持你。朋友,不但活跃你思想,激化你思维,还能给予亲人、长者、领导与同事不能给予的东西。朋友不要局限在身边,可以从教育在线寻找,可以通过培训活动、会议寻找。我感觉,哪个地方教育改革很活跃,那里就一定活跃着一群人。
  四是找几位导师。导师一般在教学经验上多于自己,更重要的是人生阅历长于自己。所以更多的是道路的指引和为人的影响。去年8月,我在上海听于漪先生报告,她说: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教育活的源泉,就是教师的人格。边上正好坐着小学语文教育专家贾志敏老师。我觉得这两个人很相似,他们都把教育当作生命,把梦想寄寓在自己的工作中。跟贾老师共事时,常有一些小事使我深受教育。印象很深的是开学初要抓教学常规,贾老师从他的包里拿出了好几个作业本和日记本,这是1978年时他教的学生的作业,本子虽有些破烂了,但翻开本子,整洁的卷面,漂亮的字迹,流畅的行文,就是今天年轻的老师们都有不少差距啊!巧的是,这一批学生中有5人考了师范,现在又都在浦东做校长。贾老师藏着很多重要的宝贝。从这份收藏,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名师,什么叫“教5年,想50年”!
  二、每一天都阅读和思考
  我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就是老师们越来越忙了。比如原先还能在学校批改作文,后来连备课都要带回家;原先还有双休日,后来不是被“辅导”掉了就是被“培训”光了。人都到了永远热闹忙碌的地步,怎么还有回首来路的心情和处变不惊的心态,怎么可能细细欣赏教育之河中激起的一朵朵浪花,去采撷教育之树结出的一个个果子?所以,困惑也好,幸福也好,都需要时间,需要一种良好的心境来体会。这就好比去旅游,再美的风景,匆匆而过,美丽也是浮光掠影的。只有停下来,慢慢品味,细细欣赏,才能让你内心的那双眼睛看到风景。
  最重要的,我以为是每天要有阅读的时间,要有思考的时间。阅读,让我们归于平静,与伟人、名人对话;思考,让我们穿越岁月的迷雾,锤炼教育的智慧。
  读书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觉得过。一位学者这么说过:“我坐在这里,就是我所看过的东西的总和,如果没有阅读,我将一文不值。”美国认为21世纪劳动者最重要的素质就是会搜集和处理信息,也就是读书。阅读时学习之本,是立教之根,是生存之道。阅读应该成为教师最重要的事情。关于读书,我的建议是:
  1、建立自己的书房
  台湾作家痖弦认为:书房在人生命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一个坐拥书城的人是最坚强的人;书房的生活就是知识、文化的生活,是最后的阵地,也是供自己调养生息的最好所在;因此在书房中工作的人,其人生最丰富。
  2、读一些儿童读物
  我曾在《小学语文教师》撰文发表过这样的想法,要让学生爱书,教师就要亲近学生,与学生同读,最好“走”在孩子前面。这几年因为自己的孩子从小班到大班,现在开始读小学,所以也买了不少儿童书,给孩子读,也给自己看,无形中对语文教学很有帮助。去年组织“我爱语文”读写活动,其中一项是给二年级小学生推荐必读书目,我罗列的都是自己读过的,《木偶奇遇记》《365夜故事》等等。我的想法是,老师带着孩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走了一个来回,你就应该有一套自己的书目,这份书目就是你的特色。我希望老师们同理合作,通过几年努力,完成一份自己学校的书目,这是给孩子的精神财富。这样的学校,永远不怕没有特色,学生就是你的品牌。
  3、经常浏览书报杂志
  这样做,可以了解信息,捕捉有价值的知识;可以获得灵感,促进自己的教学;可以得到教益,给人生充电加油。无论读什么,只要有心,都会有所发现。图片也好,文字也好,觉得有意义,今后可能有用,你就留下来。
  4、多读教育经典
  看多了教育报纸和杂志,往往眼花缭乱。这时我们就需要阅读经典,那些经过了岁月冲刷和历史考验的教育著作。教育的经典至少包括了教育经典和学科教学经典。
  5、找到百读不厌的一本书
  我推荐《给教师的建议》。我很激动,我从来不知道教育可以这样做,还可以这样写。它激活了我对教育的思考,唤醒了我对教育的激情。古人说三十而立,我是三十读苏轼。在阅读的时候,常常觉得找到了一些认识的源头。
  6、四个“永远不要”
  永远不要等有时间才阅读,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不要坐进书房才阅读,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永远不要有用才阅读,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要嫌自己读的太晚,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所以热爱金庸先生的一句话:“只要有书读,做人就幸福”。
  三、走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
  新课程改革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无疑是教育的理想,如何让每个人得到发展,我以为前提是每个教师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这种发展,怎么会有学生自由而允分的发展?
  1.发现自己的特色,呈错位发展
  每个教师都是独特的,都有着别人没有,或者别人弱一点自己强一点的潜质和本事。对善讲的老师来说,不要非得学习魏书生,你完全可以多讲,讲生动,讲得深入浅出,讲得学生津津有味,听了还想听;你是帅哥靓妹,特别适合上课的,完全就多亮相;你擅长辅导学生,一年半载就能转变差生,能带着好学生发表作文、奥数获奖,你就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我希望每位教师,都能成为你自己,成为独特的那一个。哲学家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每个人各尽其职,各得其所,有英雄用武之地,错位发展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所学校将因此充满活力。
  2、做研究者,教学做写思合一
  教师即研究者是新世纪对教师提出的专业要求。教师的研究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研究,是对自己所进行的实践及其所依据的理论的一种思考和探究;是在教学中为着教学进行的研究,最终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熟练的解决种种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在不一定增加工作时间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
  我个人所作的道路就是:教学做写思合一。说是个人的道路,其实很多人都这样走。我以为这就是教师的研究。这句话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而来。
  教是基础。教师都要教;教研员要听课,着眼点也是教。
  学是构架。很多好的课,很多好的经验,你听听看看,太一般了,没有得到理论的滋养,没有获得提炼和升华,就不具备推广价值和学习价值。
  做是建设。学了,理念有了;教了,实践有了,做就是教与学的结合点。这个“做”是改进教与学,提升教与学。
  思是灵魂。无论哪一方面,都离不开思。思是思考,是反思,是思绪,是思想。写,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和化妆,不是聊以炫耀的工具,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你教育生活和教育创造的体现。
  教学做写思,5个方面,都值得大说特说。 写包容、促进其他四个方面。写不能不涉及教;写是思想继续和学习积累的倾吐,包含了学和思;写是做得产物,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提出的观点与建议。因此,大家都要行动起来,动手、动笔去写。
  (1)学会写随笔。
  教育随笔可每天写一点,哪怕几句话。如果说论文是“有我”,那么随笔的特色就是“有文”,有文采,有情感,吸引人,触动人,打动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件,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 就可以记 。”他进而说:“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我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在一个星期所记下的5条笔记,它们是那么简短,而又真实,新鲜。
  如:第2条——不应过分追求直观性。不要在儿童早已知道的东西周围“摆满”各种直观手段——这会阻碍抽象思维的发展。即使教师拿一只活猫到课堂上来,儿童对猫也不会有更多的理解。如果真的有必要讲到猫,那你就得想一想,怎么给学生讲一点完全新的东西。这样的研究,谁都可以进行;这样的笔记,谁都可以写。随笔动情,往往触动了你,或者打动了你,激动了你,因此随笔灵巧,随笔讲究角度和题目,讲究语言的使用。没有文采的随笔、没有情味的随笔是不成功的。
  (2)一定要及时记录、定时整理你的文字。
  上课时,工作中,经常有些意外的东西,有些成功的做法,也有些无法处理的困惑,当时都觉得应该记下来。很多的思绪与认识,稍纵即逝,不记录在也寻不回。一般人常有这样的体会,读了别人发表的文章,就会说:怎么跟我想的一样?可惜了,真是可惜了。每个学期,我大概可以写10来个教后记,学生课堂表现让我难忘或激动,不得不写,一写就停不下来,洋洋数千言。写完了,赶忙批作业,赶忙找学生谈话。期末有空了,就整理这些零散的文字。它们中间大多是璞玉,很粗糙,光彩还没有焕发。因此整理时,再三品味,发现亮点,读出新意,可以在题目中突出;有时谋篇布局不理想,也得改,一般都在5遍以上。
  (3)参与讨论和争鸣,参加征文比赛。
  现在,教育方面的讨论、争鸣越来越多,这可以活跃思想,可以使真理越辩越明,更重要的是,争鸣、讨论往往提供了更多机会。这些机会,平时不大容易获得。参加征文比赛就是给自己一点机会。我建议你参加哪些不要任何费用的比赛,《人民教育》《教师博览》就经常有这样的活动。一方面这些比赛是你获得的成功更真实更深刻;另一方面,这些比赛影响很大,评比更权威,更公正。江苏的“教海探航”征文活动以及上海《新民晚报》的“尚德杯”语文教师下水作文比赛等每年都搞,值得参与。
  多年来,我深深感到:我思考了,我研究了,我获得了以前从来没有的快乐和幸福。这些快乐和幸福使我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兴趣。这叫成功制造成功,幸福创造幸福。当然,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立足点是教育好学生。学生幸福,你做教师的才幸福。所以我觉得,我之所以要教学做写思合一,就是为了学生快乐的学习,轻松的学习,有效的学习,让每个孩子都幸福,让每个童年都快乐。所以,我一直问自己: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兴奋过渡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然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自信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渴望?你能否听出学生答问中的创造?你能否察觉学生细微的进步?你能否让学生自己看清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有的人可能要问,你这样教学做写思合一,不累吗?我想借用李镇西先生的话来回答:“有朋友问我选择这样的生活累不累。我回答说,边教、边读、边思、边写,已经成为我之为‘我’主要的生存方式了,甚至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因此很难用‘累’与“不累”来评价了。但这种方式所支撑的生命,的确让我感到了人生的意义、幸福和美。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写作为我的教育事业插上了翅膀。”
  还有人会问,在教学中不断的读和写,不断的反思,就能成功吗?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大意是:人反复做什么事,他就是什么人。成功怕你重复,你重复必然就会赢得这个成功。重复做汉堡的人,是麦当劳;重复炸鸡块的人,是肯德基。重复教托福的人,是俞敏洪。自然,惰性也怕重复,重复惰性的人,就是懒惰的人,而懒惰的人,肯定是失败的人。
  请你相信自己: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一种性格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当你有了责任心的性格,你就会收获一个金色的人生。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些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些年,我走了一些地方,换了几个岗位,现在把留下来的东西讲出来是否有意思、有趣味、有价值,我不敢奢望,但我希望能在这个过程中引起你的思考,引发你的遐想——哪怕是一点点,我都觉得满足了,都让我觉得幸福。谢谢了,谢谢你们分享我的认识和幸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4 01:55 , Processed in 0.1081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