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61|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读屏知常熟[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3 09:1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常熟概览 - 历史沿革
●早在55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常熟这方沃土聚居生息。
●夏、商时期,常熟地域为扬州属地。商末(公元前11世纪)周太王古公 父之子泰伯、仲雍让国南来,建勾吴古国。武王灭纣后(公元前841年) 封仲雍曾孙周章为吴王,立吴国。常熟地域时为吴国北境。
●东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越灭吴,常熟地域隶于越。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常熟地域隶于楚。
●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常熟地域属会稽郡吴县。
●西汉景帝前元时期(公元前156~前150年),常熟地域上首次设虞乡建置,仍隶于会稽郡吴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会稽郡浙江以西另设吴 郡,虞乡隶于吴郡吴县。其时,常熟地域内又增设南沙乡,并在该乡置司盐都尉署,开常熟地域史设吏治之先河。
●三国鼎立期间,虞乡、南沙乡同属吴国吴郡吴县。
●西晋太康四年(283年),虞乡升为海虞县(因县境东临沧海而命名),隶于吴郡,此为常熟地域设县之始。东晋元帝初年(317年),以海虞县 北境侨设郯县、朐县、利城县,为南东海郡。东晋咸康七年(341年),南沙乡升为南沙县。是时,常熟地域并存海虞、南沙两县。
●南北朝时期,南齐永泰元年(498年),海虞县北境设海阳县,隶于晋陵郡。梁大同六年(540年)以南沙之地置常熟县,县治之地设南沙城(  即今福山),是为常熟县名之始。常熟之名取“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之为灾,则岁得常稔”之意。
●隋开皇年间(581~600年),海虞、兴国、海阳、前京、信义等县并入常熟县,隶于苏州。
●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县治移至海虞城即现之虞山镇,隶于吴郡。
●五代十国期间,常熟属吴越国。
●宋代,常熟属平江府。
●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常熟县升为常熟州,隶于平江路。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隶于苏州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常熟县东境置昭文县,两县治同城。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占常熟、昭文,两县同属苏福省。同治元年   (1862年),太平军退,两县仍隶于苏州府。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是年11月,常熟、昭文两县合并为常熟县。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同年5月以县城设常熟市,县、市合署办公。1951年,常熟市隶于苏南行政区苏州专区。1954年11月,常熟市升为江 苏省辖市。1958年4月撤常熟市,仍统一为常熟县。1983年3月撤县建市,以县境设常熟市。
2#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9:15:24 | 只看该作者
- 常熟概览 - 行政区划

  常熟地域内行政区域划分始于唐代。《吴地记》称:常熟“管乡二十四”,其后集又载“常熟县十二都”。宋代,常熟境内设9乡,乡下设都、里、村。元代改里为图。清代中期,易乡为场,以场统都,以都统图。清末民初,实行市乡制,常熟境内划为4市31乡。民国18年(1929年),县以下实行区乡制,以区统乡。民国23年,乡以下推行保甲制。其间,区乡划分几经变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重新调整区划。1957年撤区,由县直辖各乡。1958年各乡建办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961年划出14个公社和常阴沙农场
,归属新成立的沙洲县(即现张家港市)。1983年政社分离,仍为乡建制,乡以下为行政村。是年常熟撤县建市,设一个市属镇、33个乡、3个场。1985年10月继福山撤乡建镇后,各乡陆续改建为镇。继1992年12月城郊、琴南两乡并入虞山镇后,1999年6月以来,先后又有梅李镇、赵市镇、珍门镇合并为梅李镇,王市镇、福山镇、周行镇以及市棉花原种场合并为海虞镇,碧溪镇、浒浦镇、吴市镇、东张镇合并为新港镇,辛庄镇、杨园镇合并为辛庄镇,董浜镇、徐市镇合并为董浜镇,支塘镇、任阳镇、何市镇合并为支塘镇,沙家
浜镇、唐市镇合并为沙家浜镇,王庄镇、冶塘镇合并为王庄镇,练塘镇、张桥镇合并为练塘镇,古里镇、淼泉镇、白茆镇合并为古里镇,虞山镇、藕渠镇、兴隆镇、谢桥镇、莫城镇合并为虞山镇,虞山镇现设琴湖、方塔、兴福、虹桥、谢桥、莫城6个管理区。常熟市现有10个建制镇、1个林场、3个省级开发区、1个招商城。常熟市人民政府驻地为虞山镇。

常熟行政区划简图
3#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9:16:10 | 只看该作者
- 常熟概览 - 综合实力
    常熟历来以鱼米之乡称富一方,有“苏常熟,天下足”之称。明代洪武年间,常熟一地即可年征平米40万石,已为当时全国“财神县”。新中国成立后致力农业生产,对国家贡献突出,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感叹和期望:“中国要有20个常熟就好了。”改革开放后,全市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县(市)中名列前茅。近年来,常熟市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65.1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4314元,实现财政收入80.02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6.55亿元,位居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2位。全市已形成了能源、造纸、化工、钢铁、机械、电子、轻纺等工业支柱产业,有3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中国名牌产品。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已有43个国家和地区的1765家投资企业落户常熟,合同外资金额31.13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0.52亿美元。全市累计建办私营企业11631家,私营经济发展在全省一马当先。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实力增强。服务业发展迅猛,商品流通、交通运输
、邮电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68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75.97亿元。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39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305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751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180元。
4#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9:17:22 | 只看该作者
常熟概览 - 总体规划
  常熟市总体长远发展目标将城市性质定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的商贸城市和港口工业城市,山水城一体的风景旅游城市。到2005年市域规划总人口120万人,城市化水平56%以上。
  发展思路 到2005年,常熟市全面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美元。全市工作围绕两大重点展开:一是工业化。通过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增创名牌以及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工业规模等措施,全面提升常熟工业的发展水平。二是城市化。到2006年,常熟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万人,滨江新市区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今后三年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将超过400亿元,城市化率每年提高3个以上百分点。根据文化名城的历史与现状,常熟将增创三大特色:一是增创外向经济、民营经济、品牌经济齐头并进的产业特色;二是增创山、水、城融为一体,古城、新城、港城交相辉映的环境特色;三是增创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优秀人文传统完美结合的文化特色。培育四大基地:一是沿江制造业基地。规划面积300多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钢铁、造纸、能源、化工、汽车零配件等;二是服装服饰基地。目前全市有3000多家服装企业,力争通过技术革新、优化组合等形式,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服装业的附加值;三是商贸物流基地。通过培育和发展规模化专业市场,实现市场和产业互动,拓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四是旅游度假基地。以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整合一批,修缮一批,新建一批,打造与历史文化名城相适应的一流的旅游度假基地,向世人展示常熟旅游业的新形象。继续营造大港口、大交通、大工业、大市场、大城市五大新优势,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力抓好载体建设和项目开发,培育发展后劲。近阶段集中精力建设江苏省常熟经济开发区、江苏省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虞山工业园、支塘工业园、辛庄工业园、董浜道口工业园六大板块,使之成为常熟经济的六大增长点。
  城市布局 市域城镇空间发展的总体格局是将港区作为城区组成的部分,形成港城一体的“双城式”空间形态。主城区以通港路、海虞北路和常昆路为发展轴,分别向东北、北和东南方向发展,港区生活性用地在原浒浦和碧溪基础上相向发展,临江工业主要向东发展。主城区内、外环城绿带和6条放射状的滨河绿带为框架,形成“两个中心,七大片区,山水城融为一体”的布局结构。港区以汽渡路、过江通道为分隔,形成带状组团式布局结构。功能分区:主城区护城河以内为古城区,形成以商业、旅游、文化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城市中心之一,以传统民居为特色的居住区。古城以北,常浒河西北部为城北片区,包括城市新中心、集中居住用地和西北工业区,是主城区跳出古城的主要增长区域。外环路东北,常浒河与运河之间为东北片区,是以工业区和居住区为主的综合区。古城区以东,常浒河、青墩塘、外环路之间为城东片区,以文化、体育功能为主,预留行政中心用地,兼有一定居住功能。古城区东南,青墩塘、横泾塘之间为东南片区,外环路以内是以中低密度住宅为主的居住区,外环路以外是以一类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古城区西南,横泾塘以西为西南片区,外环路以内主要为招商城用地,以大型批发市场为主,兼有一定居住功能,外环路以外集中布置大专院校。外环路、虞山北路、书院街、元和路围合的区域为虞山尚湖风景区,是以保护自然山水为主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港区汽渡路以西为西组团,形成以居住和公共设施为主的综合性功能区。汽渡路与过江通道之间为中组团,形成以深水公用港区和以能源、新型建材、橡胶制品为主的生产性功能区。过江通道以东为东组团,形成以造纸、精细化工、纺织、机械为主的生产性功能区。
  城市空间 主城区为:“一山”,即虞山,山体入城部分为城市公园区,山体主体部分为风景旅游区,山脚沿线与城市接壤部分为保护协调区;“二环”,即环城河、护城河及二者之间的绿化带为城市景观内环,外环路与外环航道之间地带以景观林带、一定比例的农田和自然村形成城市景观外环;“三湖”,即尚湖风景区为以自然生态为主要特色的旅游胜地和大型郊野公园。昆承湖环湖地区分成绿化开敞区、适度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琴湖环湖地区为新兴旅游景区,集休闲、运动、娱乐、观光于一体的开敞滨水性活动区;“六带”,即福山塘、常浒河、青墩塘、白茆塘、横泾塘、元和塘6条呈放射状的河道两侧建成具有生态维护和生活休闲功能的滨河绿化带,构成城市的主要公共绿化系统。港区为主要形成汽渡路和纬六路之间的绿化隔离带,苏通大桥和通沪铁路两侧的防护绿带。
  交通体系 对外交通:常浒河口——徐六泾口建设万吨通用泊位7个,徐六泾口——过江通道在电厂码头基础上向西扩建3.5万吨级泊位1个,过江通道——金泾塘口在华润码头和芬欧汇川码头之间增建万吨级石化码头2个、万吨级多用途杂货码头6个。新建主城区5级外环航道,保持望虞河、申张线、苏虞线5级航道,常浒河、白茆塘提升为5级航道,在东南工业区布置内河港池1处,外环航道以内河道调整为生活性河道。沿江高速公路与海虞北路、通港路相交处设置互通立交,苏嘉杭高速公路与通港路、支王公路、204国道相交处设置互通立交。205省道及复线、204国道、锡虞线、沪宜公路为主城区对外一级公路,沿江公路为港区对外一级公路;城市道路交通:客运交通上优先鼓励公交发展,占20%—25%;有序引导小汽车发展,占15%—20%;严格控制摩托车发展,占5%—8%,逐步取消燃油助力车,自行车占25%—35%;步行占20%—25%。城市主干道,主城区“八横五纵”,“八横”为灌河路、运河路、黄河路、珠江路、青墩路、沙家浜路和招西路——招东路,“五纵”为虞山北路——北门大街——书院街——元和路、报慈路、招商北路、海虞路和新世纪大道。港区“三横七纵”,“三横”为疏港路、新港路——纬四路、碧溪路,“七纵”为常浒路、通港路、中心路、兴业路、电厂路、长春路、通达路。港区通过通港路、运河路延伸接新港路、昭文路延伸接兴业路3条主干道连接。古城外围双环路系统,“一环”为枫林路、海虞路和沙家浜路,是主干道环路,解决古城区外围地带穿越古城的交通要求;轨道交通:S2线由南侧入主城区,经新世纪大道、黄河路、海虞北路出城沿204国道改线至张家港市,在新世纪大道与黄河路交汇处接支线,沿通港路、中心路、疏港路至港区轨道停车场。S3线由新世纪大道与富春江路交汇处起始沿富春江路、204国道至太仓市。在黄河路和新世纪大道、富春江路和新世纪大道交叉处设置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在港区东侧、疏港路尽端布置轨道交通停车场。
  名城保护 重点保护古城整体风貌、山水城一体的空间格局以及琴川河、西泾岸和南泾堂传统民居片区,重点保护翁氏故居、言子专祠、方塔、言子墓、仲雍墓、燕园、曾园、赵园、言子故居及墨井、脉望馆、唐氏宅园和荷香馆张宅等12处文物保护单位。
5#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9:18:06 | 只看该作者
常熟素以人文荟萃著称。在数千年的文明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众多杰出人才,在诸多领域里,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常熟历史上最早的有商相、古天文学家巫咸。商末,有泰伯、仲雍奔吴,化吴夷之俗为一体。仲雍(又称虞仲)卒后葬于虞山,山由此得名。春秋时,言偃北上师事孔子,成为“孔门十哲”之一,是启迪东南文化的先驱。明末有抗清名臣瞿式耜。清代有著名政治家、两朝帝师翁同龢等。同时,还涌现了众多独树一帜、蜚声中外的艺术家、文学家。绘画方面,元代有以“浅绛派”山水闻名于世的黄公望,列元代四大家之首。明代有周之冕,于工笔和写意之间创“勾叶点花派”,名重吴中。清初六大画家中,常熟有王翚和吴历。王翚融合南北两宗,首创“虞山画派”,被后世奉为“画圣”。近代著名画家更是众多,如庞薰琹、江寒汀、陆抑非、李泳森、钱延康等。以文学而得名者,宋代有王伯广,明代有吴讷、张洪、徐复祚等,清代有钱谦益、柳如是、冯班、孙原湘等,近代有曾朴、张鸿、黄人、丁祖荫、徐枕亚等。善书者,自唐代“草圣”张旭来邑后,亦人才辈出,及至近代,杨沂孙、翁同龢、萧蜕等均为极有影响的书法名家。篆刻有“虞山印派”,近代代表人物为赵石。古琴演奏谱曲,常熟自明代严澂发轫以来,遂有“虞山琴派”之称,近代代表人物为吴景略。手工艺方面,明代王毅以核雕《东坡赤壁夜游图》而名闻海内,有《核舟记》散文详为记述。近代有刻砚家陈端友、藏砚家沈石友,亦闻名遐迩。常熟人对历代典籍的整理收藏,其历史之长、藏家之多、收藏之丰,实为国内少有。明代张洪、瞿景淳先后任《永乐大典》副总裁官、总校。毛晋建汲古阁抄刻多种经、史及曲,因缮写精良,世称“毛抄”。著名藏书家有“脉望馆”主赵用贤、赵琦美父子,“绛云楼”主钱谦益,“汲古阁”主毛晋,“也是园”主钱曾,“借月山房”与“爱日精庐”主张海鹏、张金吾,“稽瑞楼”主陈揆,“铁琴铜剑楼”主瞿绍基、瞿镛父子,“旧山楼”主赵宗建,“湘素楼”主丁祖荫等。
  人才辈出的常熟自唐至清的科举时代,中进士的有485名,其中状元8名、榜眼4名、探花5名。当今常熟在国内外拥有众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共有20人,其中有王淦昌、李强、张光斗、张青莲、陆宝麟、时钧、姚錱、郑国錩、夏坚白、钱人元、徐国钧、章申、曹楚南、戴松恩、薛永祺、陆埮等1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光斗、时铭显、范滇元、黄崇祺、屈梁生等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6#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9:19:00 | 只看该作者
   常熟概览 - 镇场简况
虞山镇 中共常熟市委、常熟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历来为常熟政治、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1992年后由琴南、城郊、藕渠、兴隆、谢桥、莫城6个乡镇陆续并入,现总面积170平方公里,集镇区面积48平方公里;辖6个管理区,48个社区居委会,61个行政村、1个水产大队;总人口3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3万人。虞山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青水秀,经济发达,为江南名镇,素有“虞山福地”之称。境内千顷尚湖为太湖风景区的重要景区之一,十里虞山为国家森林公园,江苏常熟招商城是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市场之一。曾荣获 “全国财政十强镇”、“全国投资环境百强镇”、“中国乡镇之星”、“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 “江苏省文明乡镇”等称号。虞山工业园被评为“国家级乡镇科技园区”。江苏梦兰集团公司生产的“梦兰”床上用品被认定为全国家纺行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
大义镇 总面积46平方公里,集镇区面积1.8平方公里,辖3个居民委员会,16个行政村,总人口3.38万人。大义镇注重产、学、研结合发展工业经济,成功地与京、沪等地多所高校联合开发新品。全镇拥有3家省高新技术企业。大义镇注重全面发展,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江苏省文明乡镇”等称号,并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验收。
练塘镇 2003年6月由原练塘、张桥二镇合并而成。总面积98.78平方公里(含水产养殖场昆承湖分场),集镇区面积2.8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办事处,3个居民委员会,1个水产养殖场,19个行政村,总人口5. 95万人。该镇中心小学、中学、成人教育中心校均为江苏省重点学校。曾获“江苏省教育先进乡镇”、“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王庄镇 2003年6月由原王庄、冶塘二镇合并而成。总面积67.19平方公里,集镇区面积1.5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办事处,2个居民委员会,20个行政村,总人口4.76万人,为国家卫生镇。王庄西瓜、大米、鹅等农副产品远近闻名,其中王庄西瓜为“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王庄镇还是全国超市货架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虞山林场 面积1442.07公顷,辖6个管理区,总人口3945人,为江苏虞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所在地。新建的宝岩生态观光园集观光、游览、生态、休闲于一体。虞山林场具有独特的林业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是旅游、投资者的福地。曾获“全国国有林场十大标兵单位”、“全国林场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全国国有林场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古里镇 2003年,先后由原古里、淼泉、白茆三镇合并组建而成。总面积113.66平方公里,集镇区面积2.2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办事处,3个居民委员会,30个行政村,总人口7.4万余人,为国家卫生镇。古里镇针织、轻纺、印染、铸造业十分发达。历史悠久的白茆山歌曾六上北京,二进中南海。境内红豆山庄遗址为明末清初东南文宗钱谦益与一代才女柳如是婚后居所,现为常熟新虞山十八景之一。瞿氏铁琴铜剑楼为清代全国四大藏书楼之一,现辟为纪念馆,供游人参观。骨干企业江苏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波司登”羽绒服在同行中连续多年全国销量第一,为中国驰名商标。
沙家浜镇 2003年6月由原沙家浜、唐市二镇合并而成。总面积78.98平方公里,集镇区面积1.2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办事处,2个居民委员会,21个行政村,总人口4.05万人。为抗战时期新四军游击根据地之一,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沙家浜阳澄湖大闸蟹遐迩闻名,该镇又是 “玻璃模具之乡”。玻璃模具产量约占全国的一半。
支塘镇 2003年4月、6月,先后由原支塘、任阳、何市三镇合并组建而成。总面积128.96平方公里,集镇区面积2.5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办事处,1个集镇社区管理委员会,5个居民委员会,30个行政村,总人口7.21万人。支塘镇是国家建设部确定的500家重点建设小城镇之一,为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境内有华东地区著名的专业食品批发市场——常熟食品城。无纺机械及无纺布的产销量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一半以上。该镇蒋巷村为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现代化建设示范村。
辛庄镇 2003年4月由原辛庄、杨园二镇合并而成。总面积70.06平方公里,集镇区面积2.5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办事处,2个居民委员会,21个行政村,1个南湖农场,总人口4.92万人,素有“蛇业之乡”、“草皮之乡”之称。镇骨干企业江苏隆力奇集团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先进的蛇类保健品及化妆品研究、开发和产销基地。开发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卓有成效。
梅李镇 1999年6月,由原梅李、赵市、珍门三镇合并组建而成。总面积78.6平方公里,集镇区面积3.3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办事处,5个居民委员会,27个行政村,总人口7.88万人。境内“聚沙塔影”为虞山十八景之一。梅李镇历来商贾繁荣,远近闻名,素有“东乡十八镇,梅李第一镇”之美誉。2002年全镇共有10家企业列入市百强企业名录,是常熟的工业重镇。曾获“江苏省文明镇”等荣誉称号。
海虞镇 成立于1999年6月,由原王市、福山、周行三镇及市棉花原种场合并组建而成。总面积106平方公里,集镇区面积3.78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办事处,3个居民委员会,28个行政村,1个农场,总人口8.86万人。该镇的制衣业十分发达,年产服装达1亿件(套),有“衣被天下”之称,每年举办农民时装节。生产的红木家具,畅销海内外。该镇荣获 “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卫生镇”、“江苏省村镇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新港镇 1999年6月,原碧溪、浒浦、吴市三镇合并组建新港镇,2003年4月东张镇并入。总面积113.79平方公里,集镇区面积4.02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办事处,25个居民委员会,48个行政村,总人口10.36万人。紧靠常熟港和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是规划建设中的常熟市城市副中心和滨江新市区所在地。该镇的农产品加工颇具规模,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出口创汇基地。“名佳”红木家具和“圣达菲”、“雄”牌服装饮誉海内外。
董浜镇 2003年4月由原董浜、徐市二镇合并而成。总面积62.5平方公里,集镇区面积1.2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办事处,5个居民委员会,20个行政村,总人口5.41万人。苏南最大的交通枢纽就在其境内。董浜镇以新兴建材、化纤为其产业特色,种植的蔬菜远销日本、欧洲。荣获“国家卫生镇”、“江苏省安全文明镇”、“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等称号。
7#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9:20:15 | 只看该作者
綵衣堂(翁同龢纪念馆)
   [img=http://www.csdq.net/admin/webedit/uploadfile/200611316153769.JPG]翁氏故居 hspace=2[/img]位于城区翁家巷门2号,系清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故居大厅。据邑志及有关史料考证,始建于明代,原系本邑大族桑氏所有,堂名“森桂”,后易“丛桂”。隆庆、万历间属古琴家严澂居宅,清初为仲姓所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归翁氏,经扩建营缮,成为一所典型江南风格的官绅住宅。
    原翁氏故居计五进,纟采衣堂为故居之第三进。命名之义,系翁心存祝母张氏75岁寿辰时,适值清嘉庆皇后钮祜禄氏60岁大庆,因请江苏布政使陈銮书“纟采衣堂”匾额,以表国恩家庆。
    綵衣堂广三间,坐北朝南,硬山顶式,通面宽15米,明间宽5.7米,次间各宽4.65米,脊柱高6.84米,檐柱高4.1米,通进深14米,梁、柱、檐、额等处,均施以彩绘。藻饰集于檐下结构部分,色彩为青、蓝、碧、绿,间以黄、红色,墙壁施以白色,柱下段施黑色,有“画栋雕梁”之称。异形拱彩绘,有“喜上眉梢”、“莲池鸳鸯”、“松鹤延寿”、“鹿鹤同登”、“狮子滚绣球”以及各种形态生动活泼之植物花纹,几何图案,称苏式包袱锦。花样繁多,变幻无穷,色彩素雅,基调柔和。部分画面并施以沥粉堆塑,具有较强立体感。堪称江南建筑彩绘优秀代表作品。1985年,由国家文物局拨款2万元加以修葺。翁同龢先后为同治、光绪帝师,一生参与重大政治活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过较大影响。他力主变法维新,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8#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9:20:59 | 只看该作者
游文书院
   [img=http://www.csdq.net/admin/webedit/uploadfile/2006113154253939.JPG]游文书院 hspace=2[/img]位于虞山东麓昭明太子读书台西南侧。始建于清康熙中,初由督粮参议刘殿邦就读书台畔隙地建蹑云山房,为士人游憩唱和会友之处。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里绅陶贞一、言德坚等购山房,于山地建头门及甬道。雍正三年(1725年),督粮道杨本植始建常熟、昭文两县课士书院,由里人翰林院修撰汪应铨题额“游文书院”。乾隆八年(1743年),署苏松粮道知府雅尔哈善重修。乾隆十一年,督粮道程光炬于院后建“卓尔亭”并作“蒙泉”铭。乾隆四十一年建照墙,开辟学山园以达桂花厅,并建巫公祠三楹以祀巫咸、巫贤父子。道光十八年(1838年),知府陈延恩建白居易、苏轼祠于巫公祠西。咸丰十年(1860年)毁。同治九年(1870年)里人重建讲堂及头门、二门。同治十二年,于桂花厅旧址构堂三楹,又于前东侧建仓圣祠(祀仓颉),西侧建屋三楹祀巫咸、巫贤父子;并于至山堂左侧东向建白居易、苏轼二公祠。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是院改为常昭学堂。辛亥革命后为石梅小学、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民国26年(1937年),就至山堂改建为县图书馆(今为该馆古籍部)。建国后,游文书院大部分为学校所使用,并两次扩建,已不复原貌。原建筑现仅存市图书馆古籍部阅览室, 为大厅一楹七架梁五间,座北朝南,硬山顶式,明间宽357米,次间各宽354米,梢间各宽330米,通面宽1725米,进深710米,檐柱高360米。明间用月梁,石灰石柱础,梢间用穿堂,次间及梢间用花岗石小柱础。明间正中悬挂清光绪四年(1878年)九月里人杨沂孙所书“游文书院”匾额。次间各立石灰石卧碑一通,东面为《重修石梅游文书院碑记》,纵090米,横109米,厚034米,用花岗石须弥座,系江苏督粮巡道署江苏按察使长白苏凌阿撰文,常熟县知县常养蒙、儒学教谕胡青芝、昭文县知县林培远、教谕补训导奚世麟立石,承行平振声、金玉甫共立石,刻者刘希圣。西面为《康熙六十一年庚子合邑绅士公建游文书院记原议立公同文义记》碑,尺寸及质地均同东石,主要记述修建书院始末、发起人名单及修缮捐钱清单。1982年1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9#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9:21:44 | 只看该作者
草圣祠
    位于城区周神庙弄13号(今第五人民医院内)。祀唐代常熟尉、书法家张旭。其祠原在学前街儒学内戟门西,明初邑人张著撰记。弘治间县令杨子器迁于今址。清道光元年(1821)重建。现有二楹,前进为双层硬山顶楼房,后进为三间大厅。厅面阔3间11米,进深92米。壁内嵌砌清道光元年(1821年)金匮钱泳翻刻《张长史率更帖》石刻(今佚),并有钱氏所作楹联: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上面并有题额:优入圣域。草圣祠楹联在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和张伯驹的《素月楼联话》都有引载。清末废为尼庵。建国后,前进为市政府干部宿舍,后进仍为尼庵。60年代后由卫生部门使用。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9:22:35 | 只看该作者
赵园
    赵园,位于常熟古城区西南隅,建于明代钱氏“小辋川”遗址。清嘉庆、道光间,吴峻基筑水壶园,又名水吾园。同治、光绪年间为阳湖赵烈文侨居海虞时购得并增建,人称“赵园”、“赵吾园”。民初归常州盛氏所有,为天宁寺下院,又名“宁静莲社”。当年总体格局与多数景点基本保存,以水面为中心,又借景虞山,景点众多,为江南古典名园之一。  
    该园原为明万历监察御史钱岱“小辋川”遗址之一部份,亦为明邑人钱允辉南皋别业旧址,于清嘉庆、道光间为吴峻基所有,造为小筑,池塘一片,种荷养鱼,名水壶园,又名水吾园。
    清同治、光绪年间,阳湖赵烈文(字惠甫,号能静居士,同治时官直隶州知州)侨居海虞,购得此园,筑天放楼、能静居、柳风桥、静溪、梅泉志胜、似舫及假山两座等,并榜其门曰:“静圃”,名声遂振,成为江南园林中的佳构,人称赵园,又称赵吾园。
    民国初年,园归常州盛氏所有,盛又舍予常州天宁寺为其下院,又名“宁静莲社”。
    天放楼、能静居今已不存,苏州师专据园为校舍时对西长廊重作构建,园东部则有所改建,其余总体格局与多数景物基本保存,全园风光依旧,现为市级文保单位。
    此园昔时园门东向,傍临九万圩,占地约10亩多,其中水池约4亩多。全园以水池为中心,景点皆环池而构,参差错落,自然呼应,布置相宜。
    全园由南向北可分为四个景区。入口处为第一区,昔有两门联,其一为“山随平野尽;村入郭门来”。为赵烈文集句。其二为“专意缥缃,左太冲宜春之里;自栽草木,李义山永乐所居”。赵烈文所撰。该区以一座三进院落的能静居为主,西行贯长廊,名“先春”,廊中有榭北向,设石制几案,又西侧南面有经堂五间,向西仍为长廊,名“殿春”,廊至此折而向北,长达十数丈,面水池依围墙而筑,中置二层八角亭形阁与方形台榭,饶有特色。由能静居向东北为第二区,系“似舫”与“梅泉志胜”区。石舫北临池水,舫南有老柳数株,名“舫栖浪”,复临涧溪曲折,傍筑湖石假山一座,峻秀多姿。折而东又有黄石假山一座,平岗低坡,上有亭已废,仅有石井栏,名“梅泉”,为赵氏光绪十年题记,此即“梅泉志胜”,并有松柏三株,古朴盎然,为钱氏“小辋川”遗物。人立石舫,北望虞山峰峦起伏,眼前西长廊则如长虹卧波,倒映池中,遥山近水,景色佳绝。由石舫向北,便是辽阔池水,为第三区。全园中心,以水景取胜,池上筑有九曲石桥,南通石舫,北抵临池小岛假山,波光桥影,如诗如绘。再北为第四区,西有构筑精致的石砌柳风桥,通西侧临水长廊,城河之水由柳风桥入,名“静溪”。昔有联曰:“山光下溪静相好;云影挂树闲不流。”(清佚名撰)。溪之北有楼名“天放楼”,为赵烈文藏书处,昔有联曰:“辟艺苑文林,可称三径;擅春华秋实,无忝百城。”为清金眉生撰。“万卷百城,安事酒杯浇垒块;清风明月,故应城市有山林。”为清佚名撰书。溪南即为通九曲桥之小岛假山,其西麓有石梁通柳风桥,面积不大而布局精妙。全园贯通,如画卷一气呵成。昔日园中有联曰:“尽楼台池馆,只妙手成图,谁办此五世遗经,万言作赋;视将相王侯,如飘风过眼,才消纳四围烟水,一榻云山。”为清宗湘文撰。
    赵园曲水回环,廊外青山起伏,一片田园风光,不啻世外桃源,故向有“彭城分胜”之称。优越的环境选址,再加上构园的着意精思,使该园高度体现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巧妙结合,有以下三个显著特色:
    以虞山为借景,山光园景,人工自然浑然一体。园以水景取胜,复能借景虞山,融山光水色于一体,犹如一幅气势恢宏的山水画,使有限的园林空间景观大为增色,因而园林名家高度评价为“能从大处着眼,深究借景”。
    以水面为中心,内外相通,园外九万圩河活流入池,保持良好水质,又能乘舟通向园外,更富游览情趣,并着意巧构柳风桥与静溪,使园景饶有特色,引人入胜。
    长廊衬映山水,组景层次丰富。廊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主要是起空间分隔、游览交通作用。该园还高度发挥了衬景和构景作用。尺度低平的临水长廊一方面达到尽可能少遮挡秀丽的山色入园,通过反衬使景观益显气势恢宏;另一方面连续的廊柱倒映池中形成具有韵律感的优美的水景,使空间组景。
过宁静莲社,旧赵氏园也
[当代]钱仲联
花屿连塘小动侵,旃檀香忽散空林。
斜阳四面钟催下,败叶一枝蝉抱吟。
门外寒山如入梦,画中秋色欲成阴。
迷阳却曲饶忧患,那得看云长道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1 23:37 , Processed in 0.07197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