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書法教學筆記:书史十章 文/近佛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0 19:2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書法教學筆記:书史十章

    走進中國歷史博物館大廳,我們崇敬我們的祖先對世界文明的創造,對中國文化的奠基,推動和發展。

    這裏展出了一尊一九五九年山東省大汶河畔莒縣出土的灰陶尊。陶尊高約一米,直徑約四十釐米。表面刻有日,月,山的簡易圖形。刻線簡明直樸。線內填有紅色顏料(見圖1)。它屬於大汶口晚期即大約西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

    唐蘭【《關於江西吳域文化遺址的初步探索》,《文物》七五,七】以及於省吾【《關於古文字研究的若干問題》,《文物》七三,二】認為是早期文字。邵望平【《遠古文明的火花-陶尊上的文字》,《文物》七八,九】認為是圖像。

    唐氏釋為炅字的原形( ),於氏釋為旦字的原形()。邵氏則認為此器具有神聖的意義,將圖像理解為祭祀的意思。

    對三氏之說進行怎樣的判斷有不同的角度。這裏我們要用藝術家的眼力去理解它。圖形,包括整器的審美意義才是我們研究的問題。

    站在此器面前,我們感到自己的渺小。粗曠的刻線內塗有丹紅,日,月,山的圖形大氣磅礴,凸聳自然。神秘和神聖震顫了我們的心靈。我們驚訝古人的勇氣和坦蕩氣概。

    他們的手寫下的是大自然的精神。他們的手托出的是我們民族的魂靈。中華民族一開始就用大寫意的方式揭開了中國藝術的幃幔。



第一章  商代文字

    商代文字有青銅器,陶器,石器,玉器,甲骨上面的銘文。其中甲骨文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系統文字。約西元前一千三百年至西元前一千一百年左右。以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出土最多。

    商代文字爛漫多樣,總的說來是以象形為基礎,有指事,會意,形聲,假借造字方法。有明顯的構造規律,且向表形,標音,假借系統發展。

    商代文字大多有一個先寫後刻的過程。但也有墨寫或丹寫在骨片,玉片,陶片上的,亦有先刻再填以丹紅的。

    學習商代書法要以罕見的商代墨蹟為主。起伏變化的筆跡,錯落交叉的線條,或濃或淡的墨色或丹色。已經完全藝術化了。商代墨蹟對於中國書法的貢獻如日之中天。它對於筆跡的求索已經超越了“象形“。向著線條的變幻和空間的分割的方向前進。

    這裏,我們可以看出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的浪漫氣質。正是這種與西方文明異同的感情,使中華民族對於線條的領悟和把握,對於空間的分割和確定。一蹴而就。

    “筆跡者,界也“。一道墨線,界出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噴礴曙光。我們為這種基調喝彩。



第二章  商周金文

    商周金文的強烈藝術個性,成就之大。是先秦書法史上最隆重的一章。且猶以商,西周為輝煌。

    金文不同於甲骨文。它的發展秉承和吸收了當時墨蹟的優良傳統。通過運“刀“如筆,在模範上用提,按,頓,挫等手法寫出自己的線條。它雖是鑄造而來,但卻較為忠實的表現出了筆,墨所具有的形態和情致。線條流利圓轉,具有起伏變化。而且不光有點,線,同時也有面的構成。甲骨文的筆劃因刀刻的緣故,筆劃直且起伏很小,轉折處沒有圓轉,是以方為折的。從甲骨文和金文裏選出一些相同的象形字進行比較。(見圖2)不難看出金文在形態上,以及描繪的複雜程度上都超過了甲骨文。甲骨文更具有抽象性。可以斷言:在甲骨文氾濫時期有一種更原始的系統文字(准金文)在流行。但可能由於工藝所限,這種文字在商代金文上沒有留下痕跡,我們期待有新的考古發現的出現。

    以上可以看出:金文發展的源泉是先於甲骨文的原始文字。它強調的是:結構的自由和開張;線條的質感和豐腴;態勢的起伏和欲動。

    請看:散氏盤,毛公鼎,靜簋,令簋,虢季子白盤。



第三章  六國文字

    “子子孫孫永寶用“的重鼎被埋在地下,一個風雲變幻的戰國時代來臨了。

    此時的書法突然活躍起來了。象這一時期的理論風雲一樣,多樣和表現。亦象這一時期的人們的心態一樣。多樣和躁動。

    文字已不是貴族的專利,而是被以士為主的各層人士所掌握。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筆已形成,簡,帛的應用都為文字的廣泛傳播提供了物質基礎。文字應用在了社會的各個方面。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概念被第一次打破了。群雄爭霸,各占一方。為士的進取提供了機會。文字成為表現形式之一不可避免。

    紛雜的書法流派夾雜著地域的風情全部彙集到了風雲戰場。

    帛書是此時最能代表的書法。它是當時的手寫書體,繼承了商周手體恢宏氣象,又溶入了自己時代的風格。起筆堅定,行筆迅速。字形方而內部開展,書風謹嚴又不失瀟灑。是寫的很快的速寫體。體勢似草隸,當是篆書的行草書。聯想以前我們發現的一些商、周遺物上的草寫,我們現在可以知道草書的概念和範圍有多麼廣大了。



第四章  石鼓文

    六國以前是吉金汪洋大觀的時代。到了秦襄公時期卻出來了十個鼓形的刻石。唐代韋應物,韓愈,宋代蘇軾,明代董其昌都目睹過它並盡情地謳歌過它。各自留下一首《石鼓歌》長詩。“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

    我們在石鼓文中看不到一絲亂世之氣,有的只是秦王朝的威武霸悍之氣。“ 吾車既工,吾馬既同”。秦始皇的兵俑們沖下西北黃土坡時是否就是唱著這樣的歌。

    在文人眼中,是那古奧的字形,精彩的詩歌還是那十個叫人驚詫莫名鼓石?它充滿了美的意義。沒有任何人把它視為小篆而慢待。凡見過它的人都極力地鼓吹它,詩人們用了大膽奇麗的思想對它進行思考。

    石鼓文是規範的。力求裝飾,追求平行,均勻,對稱之美。有人說它是理性作品,但在我看來它在字裏隱含著什麼。不然詩人們那來的那麼多的激情和瑰麗的語言。

    是什麼?漂移和不可測。



第五章  秦代篆書

    秦篆同大篆比較我們真要為始皇帝的開國雄風悲傷了。他愛好的怎麼是這樣的文字。纖細和矜飭。真是奇怪。希望越大,失望亦越大。唐皇帝卻是開明既讓柳公權做太子少師,卻也可張旭,懷素等滿壁狂書。

    秦篆的意義在於第一次對漢字進行規範整理,使漢字走向易識,易用的正途。為中國的統一做了最重要的貢獻。

    已經是刻板的均勻。小心翼翼的行筆。

    專制制度必亡。

    詔版又是奇怪。出於誰手?如此恣肆而放縱。錯落和傾斜,大小間雜。老皇帝剛死,就有人在國家的度量衡上做手腳了。如果這字是李斯所書的就大有意義了。清代館閣家們及你們的子孫,你們見過你們祖師的爛漫嗎?如果不是李斯所書,是誰所書?三千儒被坑之後還有這樣的強種。

    詔版情趣盎然。刻石無法與它相比。



第六章  隸書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酈道元說:“隸出自古,非始于秦”。山水有靈,酈道元語不錯。

    我們在六國文字墨蹟中已經看到隸書的端睨了。但是隸書到了漢代在刻石上的反映卻開闢了一個新的美境。可以講是日月老人對書法的鍾愛。它神奇的大手在鐘鼎和刻石上一抹。一種自然樸素卻亦有神仙造化的風格出現了。我們謂之:金石氣。

    天地有情,金石有形。漢人有了中國書法理論發端。

    請聽:

        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也。

此言沒有絲毫謙虛,晦澀。開宗明義。

    在筆劃和結構上。強調力量和動感。

    請聽:

          竦企鳥峙,志在飛移;狡獸暴駭,將奔未馳。

          藏頭護尾,力在字中,-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

          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畫點勢盡,力收之。

    《五鳳刻石》,《萊子侯刻石》的神情太濃烈了。似乾柴烈火。驟風暴雨。奠定了隸書的大致方向。

    從此,情勢和形勢便在中國書法史中有了理論的照耀迅猛而奔流。



第七章  東漢隸書

    東漢隸書精品眾多。各有風情。如《大吉買山地記》《禮器碑》《石門頌》《曹全碑》《張遷碑》《鮮於璜碑》每一次看到這些隸書精品,我們都會產生對隸書的新認識和新理解。這需要強烈審美鑒賞能力。

    空曠疏朗的結構,縱橫恣意的筆劃。字體上的開放和自由,大小的錯落和盡性,行間的輕鬆與跳動,全體的和諧與變化。都構成了隸書自己的情態。其神理一如西漢隸書。可貴處又是在隸書成熟之後絕不滿足,將風格進行多樣探索,在強調勢的同時融入意的意義。書法從功用到表現。筆劃中的或縱或勒,行間或蓄或放,節奏變化力求心散懷抱的抒情運動。無非努力要將中國文化注入其字間。形成厚勢。

    仔細體察隸書精微細緻的變化和盡情盡意的一波吧。

    看看而今隸書的創作。

    毛主席教導我們說: 學習, 學習, 再學習。



第八章  漢代簡牘

    感謝誰呢,我們有幸看到這樣的作品。極具現代意義,荒疏大雅的精典--漢代簡牘。

    依靠語言注解現代作品的難度是巨大的。從古到今都是如此。但是靠形象就較為簡單容易了。簡牘的創作者顯然已不是皇家重臣了。塞外戍邊的軍吏,忙碌的工匠,往來的商人才是真正的創作者。

    簡牘的狹窄沒有束縛作者創造力。皇家法度早被沙漠的大風吹盡,作者不經意中信筆飛動,自由地表現了書者的個性。西北簡牘所表現的不僅僅是中原文明。卻更具有西域民族的浪漫和霸氣。現代--的意義是將優秀傳統和時代的上升精神相結合。絕無小家子的造作和嚎叫的呻吟。

    材料的寶貴和限制,迫使書者將字體壓扁。但書者卻在狹窄的空間裏將字體的橫縱之勢最充分地表現出來。偶有可能作者的豎劃便一沖而下,宣洩對自由空間的渴望。

    “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 蘇軾語。



第九章  漢代篆書

    懂得一點篆刻藝術的人,一定會注意漢代篆書的。這裏主要是指漢碑篆額書體,因為它的成就最大。

    《張遷》《華山》《尹宙》等碑的篆額有著獨特美學意義。與秦篆風格大相徑庭。漢篆的裝飾性與表現性是第一位的。第一感是漢篆有著筆的運動和起伏。第二感是結體上漢篆繼承了金文,帛書,詔版等優秀傳統。沒有沿襲秦篆的小家氣。第三感是漢篆的發展與隸書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

    可以說漢篆是繼承傳統,又有極大創新的最成功的典型。可惜社會生活的迅速變化使他成了短命。

    漢篆的裝飾性使漢篆最廣泛地進入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如瓦當,貨幣,印章。我們把印章上的漢篆稱為摹印篆。其特點孫光祖《六書緣起》說得最好:“曲者以直,斜者以正,圓者以方,參差者以均整,其文則篆而非隸,其體則隸而非篆,其點畫則篆隸相融,渾穆端凝,一朝之創制也。”

    學習漢篆對於篆刻的創造和書法的創新有著重大意義。



近佛閣的由來


    為自己的書房、居室起一個齋號是一個好事情。齋號或述志、或言情、或寫景、或記事,都是在寓意吉祥、自我勵志、表敘情懷、寄託抱負。
    齋號反映了主人的心理,文辭富有哲理和個性,樸實簡潔,豐富多樣。既可以激勵齋主終身為之奮鬥,也可讓旁觀者為之感慨心靈相通。
    我從小和做中醫大夫的外祖父一起生活,也跟隨外祖父學習一些簡單的中醫知識,對醫生和醫學心存敬畏。外祖父的房裏掛著一幅書法是明•裴一中《言醫•序》:“學不貫今古,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我一直記在心裏。
    我為自己的居室書房起了:近佛閣。
    近是親近的意思。
    這個齋號使我內心獲得了許多清淨安寧,但是這個齋號我很少使用。佛在我心裏是崇高和弘大的,是美好事物的集合化身。我只是親近佛、親近佛法。親近佛就是要多做好事不做壞事,多說好話少說壞話。“近佛閣”只是在我心愛的書畫收藏和璽印收藏中使用。
    青年篆刻家羅榮、周威濤、龍躍文為我篆刻過“近佛閣收藏記”和“近佛閣珍藏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3:43 , Processed in 0.06487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