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的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2 12:04: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的探讨
作者:刘淑香


【摘要】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门艺术,好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强师生情感交流:文章通过对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进行探讨,提出几种精心设计问题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搭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并在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予以指导。

【关键词】语文教学 设计问题 学生兴趣

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衡量语文教学的重要标尺。因此,语文课堂中应将教师、学生、文本结合起来,以此来达到预设的实际效果。这需要教师从整体出发,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获得知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从心理学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问题,使学生初步获得成功的喜悦,继而懂得回答问题要踊跃尝试,培养其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个性也在此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讲究提问的艺术性,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提问过易过浅,不易突出重点,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繁琐无重点,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亦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从教学对象本体出发,对于课堂提问有着重要的意义。要使教学取得较高质量,就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因此,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揭示课题,引起注意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为名家名篇,其中很多课题便是文章的题眼。如何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如《大自然的文字》,学生读完课题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文字是如何发源的?大自然的文字又是如何产生的?针对《心中的鹰》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紧扣题中的“鹰”字,引导学生围绕“鹰”字做文章,继而引导同学思考文中的“鹰”指的是什么?以这样的提问方式有助于抓住青少年学生好奇的心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继而再适当点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适当答案,从而对文章有深入理解。

二、由浅入深,连贯追问

毋庸置疑,教学是一个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必要的阶梯,循序渐进,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达到拾级而上、登堂入室的最终目的。对于文章的关键处要抓住不放,提出一组互相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从“阅读、理解”着眼,以“辨析、探究”入手,以“感悟、应用”为目的的基本过程,这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符合认知的规律。教学活动中的几个环节就是要按照学生的这种认知规律来设计,阅读理解是基础、前提,如果要继续深化这种理解,就必须进行辨析和探究,这种辨析和探究的主体不是教师,因此一定要具体地引导学生学习,在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前提下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应用。

例如,在讲解《女孩独立》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学习完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探究之后,教师可以将着眼点放在加深学生感悟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上,设置以下环节:与文中的小女孩一样,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感悟,请把你的感悟写下来。由此可以检验学生在本节课上的收获,以前面的步骤作铺垫,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体悟,才能称得上是设计,学生才能真正形成对生活的感悟。此外,教学由浅入深的设置还需要注意一点,即教师要根据学情具体分析,随时更改自己设计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的认知为出发点,设置符合教学实际的问题。

三、纵横展开,促进迁移

何为“为迁移而教”?纵向深入固然可以达到深化的目的,但前后的问题情景各不相同,难以完成思维方式的迁移;而如果从纵向展开,接连提出几个情景相似的问题,则有利于学生用前一种思维形式去思考类似问题,从而达到迁移的目的,但内容的深化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若纵横同时展开,则可以弥补两者的不足,达到优化组合的效果。如针对《小桔灯》一文,教师就可以提出一连串纵横交错的问题。第一,小姑娘一家有几口人?他们的家境如何?第二,小姑娘具有怎样的性格?第三,小姑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第四,文章为何以《小桔灯》为题?小桔灯微弱的光为什么会使作者感到眼前有无限光明?文章由第一个问题导入,以此为前提,使学生找到回答问题的规律,掌握这种思维方式,进而使内容进一步深入。教师抓住学生喜欢解决疑难问题的特点,指导学生多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这不仅让学生熟悉了课文,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的方法,并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一问多能,直入重点

课堂教学要力求透彻,讲究效率,用精当的问题取得最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可以适当加大问题的容量,力争做到一问多能。例如,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从“人物性格的多样性”这一角度进行突破,并适当引入“圆形人物”这一文学概念,帮助学生了解文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既能使学生感受到剧中人物的真实性,又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在这种人际关系下剧中人物的各自行为。这不仅有助于引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加深他们对文本深刻内涵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动脑的习惯,又能使他们直接抓住文章的重点。

五、理解长句,揭示中心

对于能够突出文章中心但含义晦涩、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应注重以此设疑,引导学生理解,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含义深刻的句子中发现问题。如<中国石拱桥>中的“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一段话,其中,加粗的词“石拱桥”、“桥”、“拱桥”能否替换?这个长句是什么意思?教师应善于引导提问,使学生立即进入寻找答案的积极思维状态,这不仅能够分散课文难点,还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提问显得尤为重要。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这一思想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依据,对语文教学完全适用。因此,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前提,认真研究教学对象,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形成良好的教学反馈信息系统,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资料信息室
2010-08-03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2:05 , Processed in 0.06909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