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统书法艺术——我们这个时代的心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30 01:0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传统书法艺术——我们这个时代的心结作者:郝爱民   





  当下书法是复制历史遗存又渴望标新立异大树风格的“战国”时代。当造型和线条都完全是一种拓(帖)本的摹仿与复制;当线条的抽象美被今天的人们回归到原始启蒙符号;当书法的内涵浸没在唐宋明清诗文抄的快乐与洒脱之中;当这种书法繁荣潮流被信徒们簇拥着推动着一路高歌走来;困惑的我不禁扪心自问:一个“书法家”倍出的年代,当下的书法艺术水平真正达到历史上登峰造极的境界了吗?回答肯定是否定的。我们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自我熏陶了一番,作了一些小动作,达不到惊天憾地的程度。我们更多地应该感谢这个时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我们观瞻古人伟大艺术作品时,得到前所未有之便利。作为四大国粹之一,中国书法史上出现的几个艺术高峰,今天的我们已无法超越,那是因为历史上书法艺术创造与当时汉字变革和实际应用有着密切的关联。今天表面上的“登峰造极”从本质上看没有多少艺术创新,因为汉字已不可能有大的变革,现代化手段对于各类书体艺术风格复制变得轻而易举,所以今人对于前人书法艺术遗存的摹仿、复制并不能去创新什么,只有敬佩之余的感叹和传承中的遗憾,我们只能在传承中去不断的探索,探索或 “创新”之后又能留下些什么?这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对于传统书法艺术的一个心结。(本篇中所指的仿制是没有艺术个性没有想法的摹写前人,包括摹仿近现代风格独立的书法艺术作品。)

  古代先贤们所称的法书与今天的书法有所不同,前贤们根据汉字在不同时代的变化而制定汉字书写的法则,人们在遵循汉字的这些书写法则进行书法实践与艺术创新,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高超的、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作品。因此,在汉字已经铸型千年后的今天,我赞同这样一种观念:传统书法艺术是一个摆脱不了传承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抽象的古老艺术。什么是传承,即继承前贤、代代相传。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是传承中要有所创新,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课题,功课做到传承已十分不易,继续下去想有所创新,这正是我所困惑的问题。今人的某些“创新”我们在古代先贤的遗存中到处都可以找到痕迹或样板,我们经过仿制能达到或近似于古人遗存墨迹就觉得了不起,就会被xxx机构评审定位或被冠之xxx家的美称。若从这个角度看,今天书法艺术家的门槛设置与古人相比缺乏高度,仅凭仿制近似就够"专家"有点勉强。与其这般费神不如利用当今数字印刷技术复制,岂不更加精美。一个用一生很难取得成功的书写艺术创造,相对容易就获取一个"书法家"称号,这种对当今书法仿制者的肯定等同于对现代书法艺术价值取向的一种肯定。于是乎登堂入室、钻营入圈、挂名当“家”,自然成为风光无限之事。实质上并非如此,更让人揪心的是入"圈"的"家"们相互吹捧或相互攻击之后,将艺术的探究变味成"权力"的争夺,加之缺少批评与自我批评,事实上一种跟风趋利、学点皮毛就翘尾巴,当下已成为学习传统书法艺术中的普遍现象。如果这一批批"入圈"后被称之为"家"的艺术之星,不去确立新的书艺目标而更上一层楼,上述这种现象依然会十分突显的摆在"家"们面前。倘若这些“家”们大喜过望,再突发奇想的有所"创新",那离“大师”之宝座该不远矣。我认为以往这种评定书法艺术家的标准本身缺乏科学性,因为艺术创造和艺术家的诞生有着诸多历史及个人的特殊因素,倘若人为设定艺术标准本身存在局限性,很难使其艺术上有更大的突破。翻开中外艺术史你会发现艺术创新能留名成家者不是人为设定或封冠当家能够造就的,因为历史上这些书法艺术家是经过大浪淘砂之后留名千载的,在书法艺术史的长河中回眸看看我们就会显得十分渺小。在“放卫星”的那个年代,某个地方领导曾提出我们这个地区要创造出100个齐白石,这已经成为今天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书法艺术虽仿制不易,但根据对前人书法艺术风格仿制的好坏确立 “书法家”,在书协恢复的当初这是一个不够全面的无奈的评价标准机制,结果是造成今天"家"这一庞大队伍在现有的国展评价体系中,仍然会继续扩大。如果对这种评价体系不进行完善,把仿制与创新加以区分,那么现代书法艺术发展就很难有大的突破。我们人为设定一个“书法艺术家”的标准,很快造就了一大批书法仿制家,很容易导致某些急功近利者心理欲望的膨胀,纵使这些人超越古人的狂想发作,从而涌现出的“创新者”比比皆是。自古以来对于艺术探索者而言,坚持的头号大敌就是诱惑和寂寞,名和利带给我们这些凡人太多的诱惑,也正是因为耐不住诱惑和寂寞,常常令我们丧失了坚持的志向而偏离了成功的方向。实质上所谓的书法圈,其实只是一个社团组织,关键在于你在这个组织中的地位与名气和艺术水准能否经受得起历史的检验,这种验证不光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就是老百姓心理同样有着一把度量的标尺。因此,我建议当下应设立书法研究员取代"书法家",设立书法摹仿复制家(简称仿制家)与历史上传载的书法艺术家严加区别,书法仿制家也应设立级别评定标准,因为市场对于历代书法的仿制品有一个很大需求加之传承的因素。这样可以促使书法艺术创新者抵制诱惑,努力寂寞的坚持下去,在孤独的坚持中享受书法艺术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快乐。在此也给那些肤浅"创新者"一个小小的提示,有些狂想最终只能成为梦想。如果我们认真得对今天的某些作品加以研究分析,有四种现象值得与热爱传统书法艺术的人们商榷。

  一.“不破不立”,破坏汉字造型之美及线的质量

  有一些比较简单的书法“创新”思想,本质上讲总是力图摆脱线条的束缚或破坏线条的质量。如在书写中故意将某一线段部位膨胀、放大形成墨的堆积、表面上看这种墨块的堆积扩大了线在视觉中的程度,使其具有强烈的扩张反差,形成块面对于视觉的冲击力,从而淡化了视觉对于线的感受,成为一种精心的墨象造型。如果我们将这些“创新”书法作品与古人的书法杰作同比欣赏,最易视觉疲劳的肯定是墨块堆积的“创新”之作。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因为从艺术设计学科对于线的特性描述来看,这些块状墨象的“创新”之作,将汉字书法最本质东西即线性中的曲直美、舒展美化为乌有,这种本质上的破坏必然造成线性艺术消亡的后果。它否定了书法艺术是以线条书写汉字的抽象艺术形式,对于传统书法艺术而言这不是创新而是毁灭,或许可称之为现代书法。

  二、回归原始的启蒙符号

  "潮"——按现代人的理解是对一种新奇事物的褒或贬。书法艺术中“潮”的表现就是将线的抽象美回归到原始启蒙符号。如借鉴岩画、西方现代抽象主义等,对汉字造型搞一些艺术变形。对于书法艺术衍生的另类艺术,这种探索精神不应否定,但是它们不属于汉字书法艺术的一种创新或流派。他们探索的是脱离汉字的平面造型艺术,确切地说这是利用笔墨工具实践墨块在平面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它所表现的不是按规定法则书写汉字,而是运用书写工具去完成由汉字变形的现代平面艺术造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艺术造型已经失去了书写汉字的特征,说成现代书法都有些牵强附会。我们不能因为使用工具相同就简单地把它划定在传统书法艺术范围内,我认为这些夸张的、变形的、脱离汉字的艺术形式,准确的定位应归属于现代墨块平面造型艺术。或许这种墨象的书写造型艺术虽脱离了汉字但作为抽象艺术的创新形态它的存在与发展无关乎传统书法艺术,我们不必大惊小怪。因为艺术发展的可贵之处在于创新既多元化的艺术形态。

  三、“创新”求变缺乏方向性的艺术引导

  从中国书法艺术历史的延续性看,不同的汉字变革时期产生了不同的书法艺术风格。总得来说,它们都没有脱离汉字的造型特征;总是在汉字变革的基础上完成法书所赐予的艺术创造,达到了汉字变革不同时期的艺术高峰,于是有人断言这是一个无法创新的“死亡”艺术。对于这样一个历经几千年具有很高艺术成就的书写艺术,很多人为之倾倒、为之辛劳、为之快乐不足为奇。奇怪的是总有那么一些“创新”者,打着现代主义的旗号,怀揣一种破坏的心理,在东倒西歪中寻找一种"平衡"。甚至用一些粗糙不堪的线条、墨块、展示一种夸张的、似懂非懂的、胡乱错位的某种艺术形态,将汉字书法艺术的造型美与线性美彻底的破坏殆尽。从上述行为中可以看出,我们对于传统书法缺乏一种方向性的艺术引导。归纳起来有院派体系刻板的教学模式,也有媒体传播中不经意的主观表达,还有名家讲座中客观存在的认识问题等等,总之对于传统书法艺术的引导我们还不够严谨,要慎待"书法家"帽子满天飞的现象。对于什么是传统书法艺术,引导者首先要去深究、要去顿悟,否则不负责任的引导会使很多急功近利者走向"岐途"。我赞赏那些执着于传统书法艺术内涵的追随者,在书法艺术传承的基础上去张扬个性尽情发挥,因为这是一种尊重传统的善意的求变。

  四、缺乏新时代的文化内涵

  一件完整的书法艺术作品应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高超的书写技巧,二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内涵。如果从艺术价值取向的高度要求,完美的书法艺术品在内容与形式上肯定是统一的。在书法艺术历史的长河中,先贤们为我们留下的每件艺术珍品,它们不仅艺术水准上乘、新颖、高超,而且反映出作者所处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文化、道德情操、风俗雅趣等等。从流传千载的《兰亭序》、《寒食帖》到王铎、傅山等明清近现代文人所遗存的诗词墨迹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范例举不胜举。可见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对于一件上乘的艺术作品来说是多么重要。说个不中听的话,我们这个时代对于一个“书法家”而言,要求实在太低。

  近些年来还有另外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吃着皇粮名利双收,这是自宋代建立翰林书画院亦称御前书画院以来,民间对从事专业书画家史称“行家”人士的赞誉与羡慕。一个国家文化交流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艺术交流,这些艺术机构的存在有着十分积极地作用,这点不可否认。但是,一个以市场为价值取向的社会,对于“行家”们而言那就是“名头”决定艺术价值。因此,生存在这些艺术机构中的某些成员,就会为“名头”而奋斗,同时也淡化了个人为艺术而奋斗的目标。我们这个社会由于艺术教育的原因,多数人普遍缺乏以研究鉴别为艺术定位的水平和眼光,对某些艺术家来讲,职位的高低决定艺术水准的高低,争“名头”可以达到证明自己艺术实力的目的,所以常常看到许多人乐此不疲。艺术家的艺术生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获取这个“名头”所赐予的社会地位。艺术价值取向如果依“名头”是问,那么这种争“名头”现象就永不止息,我十分赞赏中国收藏界有句名言,叫做不看“名头”看笔头。“名头”应该是当你艺术水准达到一定高度时自然获取的大众认知度,仅靠争“名头”获取认知度,不知其作品能被大众认知流传许久,对于真正热爱艺术的人们应谨慎待之。当下能够继承传统跳出樊篱、个性十分突出者并不多见,我们有许多"行家"虽书写风格多样,但依然是逃脱不了古人的樊篱,甚至还摹仿不到古人的高度,更不要说个性张扬、风格突显。所以,我们认识今天的不足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发扬传统书法艺术,尤其在娱乐至上电脑替代书写的今天,我们应如何给“家”定位,这是对传统书法艺术最起码的尊重和责任。今日看新闻得知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设置书法课程,希望教肓工作者对于传统书法艺术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上述观点仅是个人不成熟的一点看法,肯定存在不足之处,还请书法艺术专家们批评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4:28 , Processed in 0.09861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