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27|回复: 5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辑帖:70后书家雄风起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6 10:1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管季超辑帖:70后书家雄风起兮!

北京
            尹海龙,1970年生,黑龙江庆安县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邮编:100029。宅电:010-65595676。
            崔勇波,1971年5月生,山东淄博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北京南苑95997部队政治部宣传科。邮编:100076。手机:13801362274。
            翟丽艳,1971年11月生,河北保定人。中国书协会员。现居北京。
            杨  涛,1971年生。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现于中央美术学院攻读书法硕士学位。地址:北京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王镛工作室。邮编:100102。
            李  晖,1971年12月生,北京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北京科技大学35栋10072号。邮编:100083。电话:010-62334476。
            赵蒂嘉,1974年1月生,山西大同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北京朝阳区广渠路31号北内集团。邮编:100027。手机:13522658281。
            虞晓勇,1974年9月生,江苏溧阳人。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博士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北京市五四大街文物出版社第三编辑部。邮编:100010。
            解小青,女,山西人。中国书协会员,书法博士。地址: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邮编:100037。
            衣雪峰,1974年生,山东人。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地址:山东艺术学院。邮编:      
。手机:13021921166。
            常金英,1974年生,北京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北京平谷迎宾街南巷4号。邮编:101200。
            胡小刚,1975年生,江苏淮阴人。中国书协会员。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地址:鲁迅美术学院。邮编:      
            。手机:13021184466。
            彭育龙,1975年生,湖南人。现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本科。地址:中央美术学院王镛书法工作室。邮编:100102。
            王京涛,1977年生,北京平谷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北京厂桥小学。邮编:100034。手机:13901370783。
            薛  峰,1979年生,湖南人。现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本科。地址:中央美术学院王镛书法工作室。邮编:100102。
            杨金亮,1973年生,河北定州人。现居北京。
            许元庆。地址:北京大兴区26278信箱。邮编:102600。手机:13051806117。
            林浩湖,1978年生,福建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        。手机:13661150886。
            
上海
            高申杰,1970年生,上海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上海浦东新德路558弄1号601室。邮编:201200。电话:021-58986311。
            吴秦疆,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
            
福建
            沈惠文,1970年6月生,福建诏安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漳州市金冠花园16—508室。邮编:363000。手机:13015612938。
            连明生,1971年5月生于福建将乐。中国书协会员,在读中国画研究生。地址:厦门大学团委。邮编:361005。宅电:0592-2181885。
            林景辉,1971年生,福建石狮人。中国书协会员。
            庄绍英,1971年生,中国书协会员。
            方正禾,1971年11月生,福建云霄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云霄县第一中学。邮编:363300。电话:0596-8510410。
            陈胜凯,1970年6月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厦门市演武路大学城座1101。邮编:361005。
            黄榕城,1971年12月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漳州团市委。邮编:363000。
            吴国雄,1972年3月生,福建惠安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福建省惠安县广益苑教师新村603。邮编:362100。电话0595-7891861。
            郭建强,笔名杨凡,1973年2月生,福建上杭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上杭县政府办公室。邮编:364200。宅电:0597-3842033。
            柯学刃,福建福清人。福建省书协会员。地址:福清市虞阳医院。邮编:350307。
            胡温平,1978年12月生,福建惠安人。书法获八届中青展一等奖。地址:惠安县黄塘中学。邮编:362101。
广东
            李  静,1970年10月生。内蒙古通辽人。中国书协会员。讯址:深圳市福田区南华小学。邮编:518000。电话:0755-83823599。
            李树秋,1971年8月生,广东汕头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汕头市金园区岐山街道下岐窖仔十六巷7号。邮编:515064。手机:13802712637。
            柯振炎,1971年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汕头市下蓬中学。邮编:515000。电话:0754-8338895。
            吴又华,1971年生,广东始兴人。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城中街1幢6号。邮编:511400。
            鞠稚儒,1972年1月生,吉林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深圳市红荔路园岭新村29栋402室。邮编:518028。电话:0755-82268989。
            赵永金,1972年3月生,江西赣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深圳市嘉宾路都市名园A-12C。邮编:518001。电话:0755-82483623。
            廖炳训,1972年生。中国书协会员。
            李明生,广东省书协会员,普宁市文联副主席。地址:广东普宁市流沙赤华路西市文联。邮编:        。电话:0663-2243807。
            李  平,1972年生,湖北荆州人。广东省书协会员。地址:广州市昌岗中路185号金昌大厦B座1802房。邮编:501250。
            许子韩,1972年生,广东澄海人。广东省书协会员。地址:广东汕头市澄海区昆美中兴路侨服宿舍F栋501室。邮编:515800。
            孔繁兴,1974年9月生,广东南海人。广东省书协会员。地址:南海市黄岐龙园9座502室。邮编:528248。
            冯才权,1976年10月生,广东徐闻人。地址:徐闻县国营友好农场中学。邮编:524131。
            
安徽
            周拥军,1970年6月生,安徽当涂人。安徽省书协会员。地址:当涂县水利局。邮编:243100。
            张晓东,1970年7月生,安徽临泉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临泉县田桥沙埠口212号。邮编:236400。
            白  鹤,1970年11月生,安徽太和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安徽省太和县书法协会。邮编:236600。
            欧阳兵,1973年12月生,安徽无为人。安徽省书协会员。地址:无为县鹤毛中学。邮编:238361。
            马春燕,女,1975年生,安徽滁州人。中国书协会员。
            
广西
            蔡梦霞,女,1972年生,广西南宁人。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中央美术学院王镛工作室。邮编:100102。宅电:0771-5842801。
            唐楷之,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中国书协会员。现居桂林。
            黄文斌,1973年10月生,广西南宁人。中国书协会员,广西青年书协主席。地址:南宁市植物路49号广西军区政治部69栋。邮编:530022。电话:0771-5310754。
            陈永静,女,广西书协会员。
            
河南
            一  了,本名朱明,1970年生,甘肃皋兰县人。现居郑州。电话:0393-4824321。
            王忠勇,1972年5月生,河南陕县人。中国书协会员,三门峡市书协秘书长。地址:三门峡市职业技术学院。邮编:472000。宅电:0398-2938632
            张宏伟,1972年11月生,河南柘城人。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地址:禹州市白沙水库管理局人事科。邮编:461691。电话:0374-8187836。
            张永刚,1973年生。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
            薛明辉,1973年生,河南登封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登封市崇高路88号。邮编:452470。
            陈晓东,中国书协会员。
         
黑龙江
            曲庆伟,1970年5月生,黑龙江延寿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延寿县第三中学。邮编:150700。
            葛世权,1970年8月生,黑龙江佳木斯人,赫哲族。中国书协会员,《青少年书法报》社副主编。地址:佳木斯市中山街105号青少年书法报社。邮编:154002。宅电:0454-8572153。
            李敬东,1970年生于黑龙江富锦县。黑龙江省书协会员。地址: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艺术系。邮编:150500。
            梁广林,1971年11月生,河北武安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佳木斯市青少年书法报社。邮编:154002。电话:0454-8225419。
            孟宪华,1971年生,黑龙江鸡西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鸡西大学理工系。邮编:158100。宅电:0467-2329398,8688325。
            刘艳东,1972年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佳木斯市工商局档案室。邮编:154000。
            刘凤荣,女,1972年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大庆
            聂书春,1972年5月生,黑龙江鸡西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鸡西市人民政府。邮编:158100。宅电:0467-2360100,13054324777。
            张俊东,1973年生,黑龙江林甸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大庆石油管理局团委。邮编:163453。宅电:0459-5756299。
            吴修德,1974年生,黑龙江鹤岗人。黑龙江书协会员。地址:黑龙江鹤岗书画院。
            卢海娇,女,1978年4月生。黑龙江省书协会员。地址: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艺术系。邮编:150500。
         
辽宁
            李继东,1971年1月生,辽宁大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大连市西岗区白云新村93号楼2-3-2。邮编:116021。电话:0411-4301766。
            阎  
            峻,1970年5月生,大连人。辽宁省书协会员。地址:大连市金州区拥政街道古城甲区19号楼。邮编:116100。宅电:0411-7808633。
            张恒奎,1971年7月生,吉林大学书法硕士毕业。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美术系。邮编:116029。电话:0411-6520581。
            刘  汀,1971年生,辽宁阜新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阜新市书画院。邮编:123000。
            刘  鹏,1972年11月生,辽宁葫芦岛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葫芦岛市水泥小学。邮编:125001。电话:0429-2160776。
            黄海林,1978年生,辽宁人。中国书协会员,辽宁省书协理事。地址:丹东市振兴区和馨园24-1-708。邮编:118002。电话:0415-3138121。
            
吉林
            徐涛,1970年12月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吉林省四平市中央西路邮局书店信箱。邮编:136000。电话0434-2227533。
湖北
            周志刚,1970年8月生于湖北新洲。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书协创作研究员。地址:武汉市阳逻镇正街71号青少年书法培训中心。邮编:430415。电话:027-86975707。
            向爱东,笔名向蹇,1972年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湖北枝城董市财政所。邮编:443200。
            白  爽,1974年4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武汉市水果湖横路4号书法报社。邮编:430071。
            刘    凯,1975年6月生。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书协创作研究员。地址:武汉市黄陂区旅游局。邮编:430300。宅电:027-85939180。
            
湖南
            胡紫桂,1970年4月生,湖南张家界人。中国书协会员,张家界市书协副主席。地址:张家界市技工学校。邮编:427200。电话:0744-3228398。
            文雨浪,1970年4月生,湖南汨罗人。湖南省书协会员。地址:岳阳市鹰山北环路工商银行。邮编:414014。
            宋祥发,1970年5月生,湖南常德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常德市湖南柴油机厂政治处。邮编:415127。
            冷柏青,1970年8月生,湖南祁东人。中国书协会员,湖南省青年书协副主席。地址:衡阳市公路管理局。邮编:421001。宅电:0734-8247385。
            李新辉,1971年2月生,湖南湘乡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湖南湘乡水泥总厂报社。邮编:411423。
            鲍明红,1971年11月生,湖南常德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常德市鼎城区南坪原种场三组。邮编:415116。
            王奇志,1972年1月生,湖南湘乡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湖南湘乡师范学校。邮编:411000。
            陈文明,1972年生,湖南省书协会员。地址: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研究所。邮编:410006。
            
江苏
            刘 春,1970年2月生,江苏滨海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江苏滨海中学高知楼608室。邮编:224500。电话:0515-4229710。
            陈拥军,1970年2月生,江苏江宁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职业中学。邮编:211121。电话:025-2690597。
            黄继革,1970年2月生,江苏海门人。江苏省书协会员。地址:海门市汤家镇寂修阁。邮编:226126。。
            林再成,1970年3月生,黑龙江绥化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中国书协会员。地址: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邮编:215008。宅电:0512-65525121。
            郭列平,1970年4月生,江苏盐城人。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青年书协理事。地址:盐城市凌桥小区10号楼504室。邮编:224001。电话:0515-8302276。
            张东明,1970年6月生,江苏徐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徐州市中山北路190号金属集团。邮编:221005。
            陈百柯,1970年8月生,上海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徐州市云龙区骆驼山东新村15幢1-104室。邮编:221004。电话:0516-7711317。
            马一超,1970年10月生于南京。江苏省书协会员。地址:常熟市琴湖4区23-2室。邮编:215500。
            杨文涛,1971年3月生,江苏苏州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中国书协会员。地址:苏州市博物馆。邮编:215001。宅电:0512-68240234。
            陈  曦,1971年3月生,江苏金坛人。地址:金坛市东园新村201幢505室。邮编:213200。
            戈伟言,1971年5月生,江苏常熟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常熟市雷允上制药有限公司。邮编:215500。电话:0512-52811584。
            赵成建,1971年7月生,安徽无为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南京市海军指挥学院院办。邮编:210016。手机:13512532463。
            陈建平,1971年10月生,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2001级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地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邮编:210013。手机:13016973018。
            朱圭铭,南京艺术学院2002级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地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邮编:210013。
            薛龙春,1971年11月生,江苏高邮人。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南京市《服务导报》文体部。邮编:210029。宅电:025-6664986。
            顾振祥,1971年11月生,江苏张家港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张家港市花园南村49-501室。邮编:215624。手机:13962205519。
            何连海,1972年1月生,江苏连云港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连云港市海昌南路17号博雅轩。邮编:222004。宅电:0518-5190959。
            王卫军,1972年生,江苏泗阳人。江苏省书协会员,江苏省青年书协理事。地址:南京虎踞路21号武警江苏总队宣传处。邮编:210024。宅电:025-2612690。
            罗  荣,1972年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南通市柳家巷4号附8号。邮编:226001。电话:0513-5100771。
            陆昱华,1972年4月生,江苏昆山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昆山市科博中心昆仑堂美术馆。邮编:215300。宅电:0512-57352526。
            陈宇,1972年生,浙江上虞人。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青年书协理事。地址:徐州市空军后勤学院政工教研室。邮编:221000。宅电:0516-7830595。
            纪  伟,1972年11月生,江苏沛县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沛县樊巷街99号。邮编:221600。电话:0516-4630260。
            顾  琴,女,1972年生,江苏无锡人。南京师范大学书法本科毕业。江苏省书协会员。地址:无锡市惠盛路66号101室。邮编:214000。
            许  强,1972年11月生,江苏铜山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铜山县潘塘中学。邮编:221111。宅电:0516-3290456。
            王学雷,1973年6月生,江苏苏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苏州大学宿舍螺丝浜8号。邮编:215006。电话:0512-65243253。
            顾 工,1973年6月生,江苏淮安人。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青年书协理事。地址:昆山市花园路文静苑3-203室。邮编:215316。宅电:0512-57782008。
            朱天曙,1974年2月生,江苏兴化人。南京艺术学院书法博士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邮编:210013。
            徐  燕,1974年生,江苏张家港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6号江苏省书协。邮编:210024。手机:13815872718。
            居永良,1974年生,江苏昆山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昆山市正仪中学。邮编:215347。
            李志炜,1974年生,江苏太仓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江苏太仓市中国银行,邮编215400。电话:0512-56782335
            吴海峰,1975年1月生,江苏泰州人。南京艺术学院1999级书法硕士生。地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邮编:210013。
            赵彦国,1975年3月生,南京艺术学院2002级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地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邮编:210013。
            孙  超,1975年4月生,山东淄博人。南京艺术学院2001级书法硕士生。地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邮编:210013。
            李双阳,1975年8月生,江苏淮安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苏州市金门路金之枫花园17栋504室。邮编:215005。手机:13915502451。
            卫剑波,1975年9月生,江苏通州人。江苏省书协会员。地址:通州市唐洪街道001#信箱。邮编:226300。
            薛治洲,1976年4月生,江苏海门人。江苏省书协会员。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526号18-7室。邮编:210016。
            薛  飞,1976年10月生,江苏江都人。南京师范大学书法本科毕业。地址:南京市虎踞路175-1省国画院书法研究所。邮编:210013。
            汪能江,1977年1月生,江苏连云港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连云港市开发区诸朝中心小学。邮编:222067。电话:0518-2341739。
            张挥,1977年7月生,江苏淮安人。江苏省书协会员。地址:淮安市淮阴区营北开发区清芝阁书法班。邮编:223300。电话:0517-4939423。
                  
江西
                  黄阿六,1971年11月生,江西都昌人。江西省书协会员。地址:都昌县农业发展银行。邮编:332600。
山东
                  巩海涛,1970年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山东东明县石油化工集团化验室。邮编:274500。
                  郭  强,1970年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青岛市徐州路77号。邮编:266071。
                  陈同龙,1970年2月生。山东省书协会员。地址:山东省聊城日报社。邮编:252000。电话:0635-8511016(办)8514090(宅)。
                  齐爱君,1970年6月生,山东枣庄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枣庄市文化中路37号市书协。邮编:277102。宅电:0632-3385852。
                  孔浩, 1970年11月生,山东枣庄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枣庄市中区长乐西路2-80信箱孔浩书画艺术工作室。邮编:277101。电话:0632-3535147。
                  毕红文,1970年12月生,山东东明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东明县清水桥街29号。邮编:274500。
                  徐俊峰,1971年2月生,山东临邑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商河县人民医院。邮编:251600。电话:0531-4872889。
                  丁寒冬,1971年生,山东潍坊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潍坊市幸福街邮政所。邮编:261041。宅电:0536-8227156。
                  李洪岳,1971年生于山东东明。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东明县文化馆。邮编:274500。
                  翟建平,1972年1月生,山东平阴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平阴县教育委员会。邮编:250400。电话:0531-7872843。
                  马德田,1974年4月生,山东滕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枣庄市青少年宫。邮编:277100。电话:0632-3226081。
                  方建光,1972年生,山东临清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临清市卫河酒业公司。邮编:252600。
                  杨中良,1972年生,山东蓬莱人。山东省书协会员,蓬莱市书协副主席。地址:蓬莱市慕湘藏书馆。邮编:265600。电话:0535-5665228。
                  陈  健,又名傅东,1973年4月生,山东曲阜人。中国书协会员,曲阜市书协秘书长。地址:曲阜市文化馆。邮编:273100。电话:0537-4423393。
                  潘  政,1973年4月生,山东省书协会员。地址:聊城市国家税务局。邮编:252000。
                  孙光磊,1974年7月生于山东胶州。中国书协会员。地址:胶州市福州南路27号大同塑料包装制品有限公司。邮编:266300。宅电:0532-7201127。
                  陈  靖,1975年生,山东济宁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济宁市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宣传中心。邮编:272021。电话:0537-2898159。
                  成文政,1975年4月生,山东荷泽人。山东省书协会员。地址:荷泽市第二十二中学。邮编:274000。
                  王正阳,1976年11月生。山东枣庄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枣庄市胜利路惠工村二区9号楼3单元5号。邮编:277100。宅电:0632-4072258。
                  李令唐,1976年生,山东聊城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聊城市文轩中学。邮编:252000。
                  杨  雯,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滕州市善国中路27号滕州市书协培训中心。邮编:277500。手机:13969498668。
               
山西
                  冯建东,中国书协会员。
                  王建魁,又名克伟,1971年生,山西新绛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山西新绛县二中。邮编:043100。电话:0359-7528729。
                  吕林健,1972年9月生,山西介休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太原理工学院人事处。邮编:030024。电话:0351-6189595。
                  李渊涛,1975年生,山西大同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大同市云泉里17-1-15。邮编:037006。手机:13935201321。
                  
陕西
                  童    辉,女,1971年6月生。中国书协会员,陕西省高校青年书画协会副主席。地址:西安市南郊陕西教育学院美术系。邮编:710061。电话:029-2329323。
                  冯亚君,1974年生,陕西宝鸡人。陕西省书协会员。地址:陕西宝鸡师范学校。邮编:721006。
                  
新疆
                  马亚飞,1970年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新疆昌吉州一小。邮编:831100。电话:0994-2342013。
                  乔中石,1972年生,新疆书协会员。
                  张立玲,女,1977年10月生。锡伯族。中国书协会员。现于西安美术学院进修硕士课程。地址:西安市和平门周家巷3号外文楼。邮编:710001。电话:029-7567681。
                  
浙江
                  金  翔,1970年2月生,浙江安吉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安吉县吴昌硕纪念馆。邮编:313300。电话:0572-5029907。
                  王柏君,1970年2月生,浙江新昌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新昌县南明小学。邮编:312500。电话:0575-6022748。
                  何涤非,1970年4月生,浙江诸暨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诸暨市东一路29号图书馆。手机:13506857382。
                  吴文胜,1970年6月生,浙江金华人。地址:金华市洪源人寿巷15号。邮编:321001。
                  戴家妙,1970年9月生,浙江永嘉人。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省书协副秘书长。地址:杭州市滨江区西环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邮编:310053。电话:0571-
                  87788090。
                  吴一桥,1970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宣传部。邮编:310037。电话:0571-88035560。
                  王江松,1970年生,浙江昌化人。浙江省书协会员。地址:临安市文化馆。邮编:311300。
                  金  琤,女,1971年3月生,杭州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地址:杭州市中国美院成教分院。邮编:310008。
                  胡朝霞,女,1971年7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省青年书协副主席。地址:宁波市交通银行。邮编:315000。手机:13056834880。
                  南剑峰,1971年7月生,浙江温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温州市财政局。邮编:325000。电话:0577-8521687。
                  王义骅,1971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杭州市建德路9号浙江省书协。邮编:310006。电话:0571-87020393。
                  蓝跃军,1971年7月生,浙江金华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浙江武义柳城镇畲族镇政府。邮编:321200。电话:0579-7662442。
                  朱勇方,1971年9月生,浙江绍兴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绍兴县实验小学。邮编:312030。电话:0575-4312680。
                  潘怡见,女,1971年10月生,浙江温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瑞安市万松花园4-2-401。邮编:325200。电话:0577-85811253。
                  马国庆,1971年10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慈溪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邮编:315300。电话:0574-83012251。
                  吕永辉,1972年4月生,浙江新昌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新昌县青年路小学。邮编:312500。电话:0575-6022301。
                  梁浩毓,1972年8月生,浙江绍兴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绍兴市娄宫梁氏皮业制革厂。邮编:312044。电话:0575-4011260。
                  宗绪升,1973年2月生,黑龙江佳木斯人。中国书协会员。讯址:浙江杭州市909邮政信箱。邮编:310009。手机:13614693060。
                  沈  浩,1973年4月生,杭州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杭州市南山路220号国际培训中心。邮编:310002。电话:0571-87079178。
                  翁志飞,1973年5月生,浙江丽水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72信箱。邮编:321004。电话:0579-2118683。
                  王国明,1973年9月生,浙江绍兴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绍兴市第三中学。邮编:312000。电话:0575-8010711。
                  沈乐平,1973年11月生,浙江杭州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硕士研究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杭州市文苑路109号沁雅花园9幢3单元401室。邮编:310012。手机:13906515351。
                  鲁大东,1973年12月生,山东蓬莱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硕士研究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杭州市中山中路211号中国美院留学生楼尤丽沙转。邮编:310002。电话:0571-87794404。
                  何国门,1973年12月生,浙江新昌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新昌县天姥路109号。邮编:312500。宅电:0575-6132882。
                  张斯鸿,女,1974年2月生,浙江嵊州人。浙江省书协会员。地址:新昌县电视台。邮编:312500。宅电:0575-6132882。
                  周  振,1974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杭州市朝晖六区16—2—401室。邮编:310007。电话:0571-85236346。
                  楼晓勉,女,1975年10月生,浙江温州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浙江省书协会员。地址:温州市水心杨一幢501室。邮编:325000。
                  黄国光,1976年生,黑龙江呼兰县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温州师范学院第二初等教育学院美术组。邮编:325400。手机:13057889929。
                  季  琳,女,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地址:杭州市昭庆寺里街22号青少年活动中心。邮编:310007。
                  朱艳萍,女,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47号古籍出版社。邮编:310006。
甘肃
                  郑  睿,1973年8月生,甘肃天水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天水市秦城区建设路178号天水书画院。邮编:741000。
                  
河北
                  范冬琴,女,1970年3月生,河北邢台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邢台市凤凰街6号供电局。邮编:054001。
                  庞涌湃,1970年3月生,河北衡水人。地址:衡水市第二职业中学。邮编:053000。
                  贾  徽,1971年8月生,河北南皮县人。河北省书协会员。地址:沧州市西环中街88号文联书协。邮编:061000。
                  周  天,1971年10月生,河北隆化人。地址:承德市民族师专中文系。邮编:067000。
                  张  骞,1975年5月生于河北安平。地址:河北安平电力局家属楼1-4-201。邮编:053600。
                  李松涛,1975年10月生,河北邯郸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邯郸市罗一生活区20栋15号。邮编:056001。
                  李钧长,1976年8月生于陕西眉县。地址: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邮编:063000。
                  
重庆
                  解  勇,1973年12月生,重庆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暨华中学。邮编:401120。电话:023-67827044。
                  李 瑞,1975年4月生,重庆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重庆市中山三路重庆村30号市文联《重庆文艺》编辑部。邮编:400015。
                  梁    平,1975年8月生,重庆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重庆市江北建新北路76号。邮编:400020。电话:023-67852615。
                  聂 辉,1976年12月生,重庆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重庆市南坪南城大道197号。邮编:400061。电话:023-62907100。2
                  
香港
                  墨子,原名林建荣,曾署笔名林墨、林秦岳, 1971年3月生,福建漳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
                  香港九龙官塘邮政局信箱62378# 。联系电话: 00852-95778139。
                  毛秋瑾,女,1976年9月生,江苏无锡人。香港中文大学书法史硕士研究生。
                  汤晓燕,女,1978年12月生,江苏徐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政治部33号。邮编:518048。手机:13805222819。
                  
台湾
                  陈一郎,台北市人。曾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地址:台北市中山区长安东路二段129巷3-1号2层104。电话:886.2.5065309。
                  
海外
                  高  翔,1973年出生于新疆石河子。中国书协会员。现于美国塔夫茨(Tufts
                  University)大学营养学院暨美国农业部老年营养中心攻读营养学博士学位。讯址:30 Berkeley St. Apt.
                  1, Somerville, MA 02143, USA。Email: Xianggao1973@hotmail.com
                  --------------------------------------------------------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各位书友核查、指正,以方便广大书友间的联系和交流!截止时间:2005-06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6 10:24:39 | 只看该作者
我对书法的一些认识
林再成

  学习书法算起来已有将近二十年了吧,回忆起个中滋味,感慨颇多,感受亦深。自从踏上书法创作这条路,我就十分的投入。如何创作出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又富有时代气息的书法作品,是一直困扰着我们当代书法家的现实问题。笔者也在不断地求索,深知书法创作之难。但是有些人根基较薄而又急于求成,希望很快确立自己的个性风格,显然是不妥当的。我认为风格的形成是熟能生巧、水到渠成的事情,要经过较长时期的系统训练和刻苦修炼。如果急功近利、蜻蜓点水,视“入选”、“获奖”为目的,忽视传统技法的临习与传承,终将事倍功半的。李可染先生曾有一句至理名言:“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惟有打进传统师法古人,才能够勇敢地创新,才有可能创作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书法学习的第一步当然就是漫长而又艰辛的临习过程。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当然也很艰苦。有时候一个书法家是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临摹的,因为临帖就是向古人学习,向传统学习,从经典的古代作品中能学到许多优秀的东西,知道古人是怎样用笔和用墨,怎样安排字法和章法,怎样写出来的书法才更具有法度,更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家建立自身的自信心。历史上很多书法名家都是一日临帖一日创作的,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象老米、王铎都是这样学习书法的。只有“以古为镜”,才能为我所用,进而化古为我,才能对比出自已的差距和缺陷,找到自已学习书法的正确方法。

  第二步就是从临摹到创作的过程。尽管创作可以从模仿入手,在模仿创作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后,就可以举一反三,逐渐转入自由的创作阶段。但如果要化古为我,融会贯通,这一过程就必须讲究一个“悟”字。惟用心思考,认真体悟,才能够有勇气从传统中打出来。如果用笔上不敢越雷池一步,照搬照抄古人,即使达到乱真效果,但并不高明,没有创新就奢谈艺术。如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对草书笔法的领悟,就是在观渔夫摇橹一波三折的情况下,想到书法笔法的曲动和涩进,从而创造出惊世骇俗的行草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要善于使用临摹得来的基本功,这就是继承传统;但又不能为基本功所束缚,要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内涵,有创造性的发挥。《老子》云:“善行无辙迹。”学哪家碑帖、学什么风格,均要知道变化,否则亦步亦趋地照葫芦画瓢,终究难有作为。

  第三步最难,即任何书法创作最终均要进入自由的创作境界,才能创作出技法内涵俱佳的作品。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畅情舒怀,挥运自如,无法中有法,,这才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的书法家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有些朋友刚临摹字帖不到一两年就想进行所谓的创作,并且在用笔上任意放肆,不加节制,喜欢标新立异,这其实是十分危险的行为。自由并非胡来,是需要建立在长期的修炼基础上的,惟有技法纯熟,方能运用自如,达到任笔使情的境界。

  开始的时候我对于魏晋书法的临习十分专心,晋书消散自由的性格我十分心仪,这使得我的书法学习一开始就从古人入手,并未胡乱地东奔西闯。进而我对宋四家的书法开始日夜临习,在不断的解读与剖析中细究其笔法结构,领会其精神内蕴,终有些许体悟。其中尤其对于老米,我更是手摹心追,不做到形神兼备不罢休。在这样的苦苦求索之下,终于领悟到书法创作的一些内在实质,在其后的创作实践中运用起来就比较顺畅,也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从此点来看,我真的要感谢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不但生命力旺盛,而且常常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

  因此我觉得学习书法,一定要找到能适合于自已的学习方式,要找到真正属于自已的立足点,然后下苦功夫,化古人的笔法为已用,食古而化,沉下心来,一定会找寻到属于自已的东西,从而使自已下笔成自然,展露自己的豪情与率真,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6 10:25:25 | 只看该作者
林再成:书法是个绕不开的弯


林再成的工作室里满是古典家俱,会客区、创作区,茶艺、书法作品,连空气中都飘散着徽墨香。工作室的一扇窗玻璃是透明的,“我希望学生从这里走过时,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气氛,我想让他们知道,他们有朝一日也可以这样。”

记者○李剑彬
缘结书法
林再成自己是一个特别顺利的人,一切仿佛都是早早安排好的,学书法、上中国美院、当教师、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被艺术公司买断作品,每一步他都没费过什么神,只是好好地写字,好好地活在当下,甚至以一种“懒惰”的态度去面对书法以外的事务,以至在书法以外的领域都是弱项,包括生活上,好在,娶了位贤内助。能让他振奋精神的便是对毛笔的控制欲,亦即与线条的游戏。
林再成最初接触书法,除却书法本身外,还因为靠写字可以换来漂亮的毛笔,“上中学时,父亲单位里一位字写得非常好的工友参加比赛得了奖,奖品是一套漂亮的毛笔,那时稀奇得不得了,觉得写字怎么就能有笔的呢?”这一巨大发现,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不吝于发现新大陆。鉴于对毛笔的向往,林再成便对着那位得奖工友所给的《王羲之草书字贴》埋头临摹起来。“现在回头看,作为入门的摹贴,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但就是这最初单纯、质朴的动机领他走上了书法之路。
也许天赋,不费多大力,林再成便在比赛中获了三等奖,父亲于是引他拜了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老先生为师,林再成便一发不可收拾,但凡参赛,第一名就非他莫属,如此一来,也带来负面影响,致使林再成偏科严重,数理化成了他最不愿碰的学科,但尤是如此,成绩还每每保持在全班前十名内。
高一时,为了逃避一项理科的摸底考试,顽皮的林再成竟装病缺考,转而躲到新华书店里看他心仪的字贴去了,就是这次逃避,却间接促成他日后报考了中国美院。书店中,一位一面之缘的书友闲聊间对他说:“你大学志愿可以填报书法专业哪!”这句话让为数理化头疼的林再成似抓到救命稻草般:“天下竟还有这样的专业,是真的吗?”经过查询,非但有,而且,巧的是中国美院1985年恢复的这一隔年招生的专业,在他毕业那年正好招考,于是,林再成找到了努力的方向,经过精心准备,如愿以偿地考入该校,主修书法。

蛰伏五年
毕业踏上工作岗位,林再成新的迷惘不约而至,那就是,名校的出身令他觉得自己在专业上并没有多大优势,甚至还不如业余书家。这一发现,令他万分苦恼,于是,他选择蛰伏,这一寂寞,就是5年。
“这5年里,我没跟外界联络过,连文联的大门朝哪开都不知道。”林再成回忆那段少人问津的真空般日子,竟带有丝丝的眷恋,“那段日子,我晚上基本都不睡的,通宵写字、临贴。因为我的课时少,所以,有大量的时间来研习书法。一到晚上,我宿舍的灯就亮了,通宵不灭,边听轻音乐,边写书法,真是享受啊!因为我宿舍的灯总是通宵达旦,还造成了个误会,令保安人员以为这边有什么非法的勾当。”林再成笑道, “后来我和他们都成了好朋友。”
5年的沉寂,锻造了林再成的书法成就,以至有天,趁时任苏州书协副主席华人德来校讲课之际,他将自己的《林再成书法篆刻集》给递了上去,华人德惊讶于苏州还有这样未被发现的书法人才,当林再成回访华人德时,“寒暄没几句,他就叫我回去准备资料,直接向中国书法家协会申请会员资格。那时,中国书法家协会已停了好多年吸收会员,而且,那是当届申请期限的最后半天。就是这么无心插柳,我成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也就是那次,我才知道了文联的门朝哪儿开。”
虽然林再成说得轻巧,但这之前他的作品已多次入选国展,“我每次拿去参展的作品都不是有心而为的,我从来是为自己准备作品,而不是为了大展。我觉得艺业就像铸剑,需要一层层地锻造直至达到吹毛断发的锋芒。这也是我为什么会把书法比喻成游戏,它就像打通关的游戏,你可以知道最后的结局,但需要一关一关地去打,没有捷径,只有过关得快些或慢些的区别,每一个过程都是惊心动魄的享受,会魂牵梦萦,以至上瘾。是的,书法是一件很上瘾的事。”林再成这么说着,眼神里透出一种迷幻,仿佛已经握笔、添墨,徜徉于工作室那一方完全自我的天地中了。

继续造梦
作为一名书法教师,林再成始终记得大学班主任,也是国内第一代博导章祖安教授第一堂课中的训诫:“开办书法这个专业是为了保存业已消失的传统文化,传承书法的传统。”当林再成已获得一定的荣誉、地位、知名度时,他还是谨记这句话,很安心地做着教师这一职业,并感谢这一职业给了他沉浸下来的空间。“中国的文化都是‘熬’出来的,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文化的断代让我们这劫后培养出的学院派人将所习、所得传承下去,是首要任务,至于开拓、创新,那是后话,三代才产生贵族,只要有了传承,其它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林再成作为教师身体力行之一便是他对书法持之以恒的锤炼和研习。“我每天至少有十三、四个小时呆在工作室里,留在那儿我就安心,离开得久些,我就心心念念。”
谈及书法是否是一个有“钱途”的事业,林再成沉思一下,诚恳地说:“很难,这不是你想要怎样就能怎样的。不是你的不要强求,但是属于你的一定要努力,比方说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外部因素是变数,无法左右,但自己可以左右自己。”同时,林再成也很坦白地说:“到现在,我在物质上已没有太大的欲求,我特意将工作室的一扇窗玻璃装成透明的,就是希望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学生们看到他们的未来,让他们知道:通过努力,他们也会有这样一天。”
在为学生造梦的过程中,林再成也在圆满着自己的梦,正如苏州市文联副主席王伟林所言:“从中国美院书法本科毕业至今的十余年间,林再成一直徜徉于经典法贴之中,……经典书法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他,经典成为他挥之不去的一个梦,也是其书法风格追求的梯航。”
虽然林再成展现在人前的常常是出世的状态,但他也有入世的时候,他善品茶,满满一柜子好茶,也关注NBA,喜欢火箭队,是姚明的Fans。至此,一个也食人间烟火的林再成看去更真实、更自然、更纯粹。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6 10:33:25 | 只看该作者
薛龙春
薛龙春 1971午11月生于江苏省高邮市。幼从父训,学颜柳字。1992年获苏州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书法史专业,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论文十余篇发表于学术杂志,第五、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获奖。出版有《王宠》、《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等,为《中国书法全集—王宠陈淳誊》副主编,2005年在《书法报》开设批评专栏。书法取径汉魏六朝,转益多师,见贤思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沧浪书社社员,《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道》等曾专题介绍。
2006年3月,薛龙春博士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资助,获得1.88万美元资助。其申报的课题为《王铎与晚明书法》,是9个获得资助的人文科学课题之一,也是书法史方向唯一获选课题。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6 10:33:55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6 10:34:29 | 只看该作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当代书法 > 薛龙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6 10:35:02 | 只看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6 10:35:52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书法的经典?薛龙春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白谦慎著,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清初以来,以二王法帖为取法对象的经典体系——帖学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它的一个契机是金石考据学的昌盛,一些文人发现并倾力发掘汉魏碑刻中的古拙朴质之美。新鲜的样式与趣味受到书法家们的欢迎。至晚清碑学大炽。1889年,三十一岁的康有为在政治活动受挫的情形下,写出《广艺舟双楫》,大力褒扬碑刻之美,以为碑学乘帖学之坏,蔚为风气。他甚至不尽客观地说:“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何其工也?”循着这一逻辑,凡考古出土的“无名氏”书刻都成为人们的取法对象。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敦煌文书中一些很不成熟的书迹包括一些学童的习字被一些书法家奉为至宝,他们为这部分书迹戴上一顶“民间书法”的帽子,频频出版并大肆鼓吹,以为这是书法获得新变的“诺亚方舟”。
游学美国多年的白谦慎先生在他的新著《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中,提出了与众不同的切入这一问题的角度。作者无意于加入具体的争论,他关心的问题更为宏阔,他为争论的双方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的平台:什么是书法的经典?一种本不属于经典的文字书写在何种情况下有可能成为十分的经典?
作为一位以17-18世纪中国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者,白谦慎对碑学是如何兴起的有着更为系统的认识。事实上,碑学最早的鼓吹者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傅山,他是比较早的讲究篆隶古拙趣味的艺术家。白谦慎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史实,傅山不仅对学童书写与成年武夫的书写十分激赏,他甚至可能临摹过那样的“奇奥”之作。不过他也曾经说过,那些“大散乱”、“奇奥”、“天倪”的趣味是不可合,不可拆的,文人无法“代为整理”。傅山所激赏的“趣味”正是今天崇尚“民间书法”的人们的一个重要出发点。然而,白谦慎通过众多的个体实验——包括对今天的儿童和中外成年的书法初学者的观察,以及对当代普通人书法——那些发廊的招牌、小饭馆的通知、工地上的标语、街头公共厕所的指示牌的实录,与提倡民间书法的人们奉为圭臬的敦煌杂抄书迹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进入楷书系统以后,只要是学童或者成年的初学者,古今的书写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那些字可以说是“无古无今”的。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非要与古为徒,为什么不去学今天的普通人的书法?在这本著作中,作者通过一个虚构的“王小二的故事”,来揭橥书法家、书法家协会在面对千千万万的王小二们(人人都会写有趣味的字)要求进入体制内并且享受体制优待时的矛盾、愤怒与恐慌。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引发的问题在现实中却未必不存在。古代的王小二们已俨然成为经典,被人们欣赏、学习、膜拜,今天的王小二们为什么不能?很显然,尽管今天的王小二的书写可以与一千年前的王小二的书写互置,但并不能马上被我们接纳。因为如果承认今天的王小二们都是书法家,他们的涂鸦都是经典,那么以精英自居的书法家们的地位必然受到威胁,利益必然会被要求分成。这是他们不情愿的。
问题还没有结束。如果说只是青睐于那些不规整、有意趣的书写,为什么要紧紧攥着“民间书法”这个概念不放呢?提倡者声称“民间书法”体现了“平民精神”。在书中,白谦慎仔细剖析了“民间书法”这一概念的来源、使用者所企图涵盖的文字遗迹,指出这个概念的名实并不对应,而且漏洞百出。如果从书写者的社会身份来判断何为“民间书法”,古代许多无名氏的书法并非都出自社会底层的人们之手。如果以书写形式上的通俗易懂来作为标准,则古代那些被今人视为“民间书法”精华的砖瓦铭文并不为当今一般民众所熟悉。那么,为什么不寻求一个更准确的概念呢?关键在于,使用“民间”的前缀可以冠冕堂皇地利用历史记忆资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拉近与当代文化背景的距离——“平民精神”不仅具有现代人文色彩,更容易获得有购买力的大众的好感,从而顺利占据文化市常“民间”在这里只不过是一种修辞策略!
不过,白谦慎的研究似乎也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作为一位优秀的书法家,他可以使用纯艺术的语言来讨论“民间书法”;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科学出身的艺术史学者(由比较政治转行学艺术史),他又不可避免受到艺术社会学的影响。因此,他在书中似乎一直力图在两个不同学术传统中寻求平衡。当他以纯艺术的语言来讨论书法时,审美的判断似乎是纯粹的,有自己的规律,不受外界的影响;而当他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来观察书法界的“与古为徒”的现象时,他又对社会体制予以高度的重视,并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即艺术是一种社会统治的手段,它时刻受到经由政治、经济中介而带来的文化权力的制约。正如书中两次引用的杨小滨《博物馆》一诗中的诗句所说:“但是活的群众从来不被收藏/因为他们太不整齐,毫无经典性/那时的青春,那时的劳动/饥饿在观赏中变得美丽。”当浸透着普通人的青春和劳动的普通物品成为过去的时候,它上面的汗水干了血迹也褪了的时候(成为“古董”时),象征权力与财富的收藏活动才会向它抛去眉眼,人们从中发现了“美”。一块普通人书写的“娟娟发屋”的招牌引起了白谦慎的兴趣,他用相机拍下了它,并成为他的思考、研究、写作的契机。但在经典形成的问题上白谦慎却遇上了这样的问题:过去那些不规整、有意趣的书写在今天成了经典,而今天随处可见的不规整、有意趣的书写却弃之如敝屐?不过,白谦慎在激赏今人“不规整、有意趣”的书写时,他实际上已经承认这种书写虽然还不能进入艺术的经典,但完全可能在当代人的眼中变得美丽。那么,这究竟是美的规律还是社会的权力在起作用?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6 10:37:29 | 只看该作者
薛龙春


个人简介

  1971年10月生,江苏高邮人。
  1992年获苏州大学文学学士,1997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2004年获南京艺术学院文学博士。2006年-2010为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2008-2009获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ACLS) 所颁研究奖金,为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访问学者。
  现为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部主任,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会员,沧浪书社社员。


学术研究  在《文献》、《读书》、《艺术史研究》、《书法丛刊》、《书法研究》、《中国书法》、《中国书画》、《美术史与观念史》、《新美术》、《(新竹)清华学报》、《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等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著有《王宠》(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郑簠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7)、《篆刻学》(合作,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等。
  获全国七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十一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已完成第十届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王铎与晚明书法、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王宠研究》。 
  参与国内国际讨论会:
  Wang Duo’s (1593–1652) “Saying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and Image in an Innovative Format of Calligraphy,亚洲年会(夏威夷,2011)
  《有关王铎临帖的几个问题》,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南京,2009)
  《郑簠与清初的访碑活动》,豪素深心:上博藏民遗民金石书画国际学术研讨会(澳门,2009)
  《应酬、受书人、观看-表演:关于王铎应酬书写的思考》,笔墨之外:跨领域中国书法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台北,2008)
  《王铎与“奇字”》,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苏州,2007)
  《激赏与嘲弄:清初书家郑簠的遭遇》,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济南,2007)
  《论北魏洛阳体的成因》,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郑州,2004)
  《元明清印论中的印史观述略》,西泠印社百年社庆国际印学讨论会(杭州,2003)
  《试析弘一法师的心灵历程与书法分期》,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石家庄,2000)
  《论清代碑学以振兴汉隶为起点》,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杭州,2000)


书法创作  临池20余年,广学汉魏以来碑刻法帖,擅长行草、隶书。多次参加全国重要展览,全国七十年代书家提名展,请指教:沧浪书社台湾作品展等,曾获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展银奖。创作成果为《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中国书道》、《艺术文献》、《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等专业媒体介绍。在《中国书法》、《中国书画》、《清华美术》、《书法世界》、《书法报》、《美术报》等专业报刊发表大量书法作品。参与组织“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学者书家作品展”(南京, 2009:12)、“达其情性——六元学社作品展”(南京美术馆,2005:5)等。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6 10:38:44 | 只看该作者
薛龙春先生答书法江湖网友问
1,请先生谈谈王铎研究的心得。先生已经发表了多少文章?还在写作哪些?和以往的研究有什么区别?
2,网上见过您的展览,很欣赏。请谈谈研究和创作的关系。您是否主张研究和创作分家?
3,还有一个问题:您觉得看原作和印刷品的差别在哪里?对于那些不太能够接触到原作的人们,您有什么建议?
答:1,谢谢你的关心。从计划做王铎选题到现在已经5年,目前发表了5篇文章,主要是关于王铎书作中的“奇字”和应酬书写的。目前正在进行的是有关王铎的刻帖、临帖、集字碑的研究,以及王铎与董其昌、王铎的降清、王铎著述版本等。估计年内能将王铎研究的主体部分完成。当然,之后还需要很长时间的修改与打磨。研究王铎最大的感受是,深入到一个书家的生活与内心,是何其难,又是何其有趣。但是,只有当你与研究的对象成为朋友,你甚至知道他每天在干什么,你的研究才能体现真正的同情。以往的研究对我有种种启示,但同时也提醒我,王铎这样的个案,浅尝辄止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所以,在完成王铎研究的课题之后,我希望继续编一本《王铎年谱长编》,再点校一本《王铎集》(包括大量的辑佚),为将来的研究者提供方便。
2,创作与研究的关系至为密切,但二者的分家,目前看起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日本已经很明显,台湾也有了端倪。但是我个人主张做研究的人必须懂创作,否则会带来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方面表现在,一个研究者如果没有从事创作的切身感受,他对于图像本身的解读、对于书写行为的重构难免隔靴搔痒,甚至南辕北辙。同样,对于古代文献中的一些重要的材料也难有敏感,即使发现了,使用起来也不容易恰当、充分。
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我正在参与筹划今年年底在南京举办的一个关于古代书法创作研究的学术讨论会,我们将邀请大陆、台湾、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地28位学者在会议上发表论文,同时约请大陆、日本、美国、台湾、香港等地8位专家作评论人与学术总结人、3位专家作专题演讲。与此同时,举办一个学者书法的展览,意在促进研究者的书法创作。这个会议对社会开放,同时将为50名在读研究生提供食宿赞助。
3,前不久,我再一次去拜访收藏家翁万戈先生,翁先生对我说,做艺术史研究的人,看懂作品是最重要的,纸张、装裱、印鉴固然也重要,但能看懂作品是第一位的。他的意见非常好。所以,大家不要放弃任何可能的看原作的机会。原作与印刷品的最大区别在于,你可以真切感知纸笔之间的浑融、熨帖,换句话说,原作提供的是用笔的细腻感受,而不是结构。而这个,在我看来是书法的核心。

石门汉子:
薛教授好
很高兴能向薛博士请教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中国书法中的两个传统,一是学者传统,一是艺术家传统。这两个传统有不同的艺术观念与形式特征。”
能简要说说两个传统的主要有那些不同艺术观念与形式特征?
从欣赏到的图片看,胡小石书法与米芾书法的差异是不是就是这两个传统的差异?如果不是胡和米有什么差异。
2,有人说道写字中的“改笔”(是不是也说“补笔”)的话题,不是说书法作品要一次完成吗,这样做是什么原因?
最后一个问题
薛老师提到张瑞图腕力惊人,王铎也常常被称神笔,从技术上来说笔力与那些因素有关,练篆隶出笔力有道理吗?
谢谢薛老师!
答:1,这是方尔义先生的意见。在我看来学者与艺术家的分途只有在清代才表现的最为明显。你去看翁方纲与钱大昕的作品,再去看金农与郑板桥的作品,会明显感到某种差别。一般而言,学者更重视作品风格的自然养成,其风格特征也相对显得含蓄;而艺术家对于风格与个性有更强烈的具有表现性的追求。至于胡小石与米芾,一般我不会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因为一个是碑学,一个是帖学,在追求上本来就有很大差异。胡小石临摹的王字,可以说没有一笔是二王法,他有完全不同于米芾的认识。简单的说,胡追求力量,而传统的帖学,则讲究滑翔般的巧力。
2、《吴江舟中诗》中“夫”字的补笔,我不认为是米芾所为。这件作品中的枯笔极多,如果说米芾对于枯笔很不满意,何以只完整的改了这一个字?还有“鬥”字经过描画的勾画,也相当拙劣,从框结构内部的部分来看,这个勾画的墨色不应太枯,何以米芾要重复描画这个笔画?米芾其他作品中的补笔,我没有留意过,如果谁能举出一例如“夫”字或“鬥”字勾画这样糟糕的补笔,那么我马上可以放弃自己的见解。至于王铎题画中的补笔,我们很清楚的看到:a,整个题跋用的是画笔,王铎或许认为有不能从心之处(这个是有文献可以支持的),也就是说,结构上或有不到位的地方,补笔是希望修正原有的结构;b,所补的短横与原先的笔画是不完全重叠的,重叠的描摹显然没有生气,正如前面说的“夫”字。
3,对于视觉力量的追求,确实是明代后期开始的风气。这与字的放大有关,书写的技法也因此有所改变。据我所知,王铎、黄道周有少量隶书传世,张瑞图、倪元璐则没有。所以,我不认为力度与篆隶的训练有必然的关系。但是,清代碑学以后的篆隶实践,对于书家追求力度之美,有促进的作用。所以当今以力量擅长的书家,大多有学习晚明书法与清代碑学的经验。
你提了很好的问题,谢谢。

尽善无求:
请教薛教授,对于书艺传统文化,技法,个人情性三者哪个更重好,假如三者必须有所取舍是你会怎么样选择?
薛老师好请多指点
答:我觉得更重要的,其实是自然。
《圣教序》临的不错,执笔不要太紧。米字左右可以收拢点,尽量不要通过提按来取得粗细的效果。唐寅诗《扇面》中的“發”应为“髪”。以后要慎重。

水木秦淮一书生:
薛老师:一别将近一年了,遥祝一切安好!请问孙过庭与王字比“差近前而直”是什么意思?
答:谢谢你的问候。你提了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也许不是我可以解答的。米芾《书史》中关于孙过庭的这段话的原文是:“(孙过庭)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我个人理解,米芾所指的“落脚差近前而直”,是指孙过庭的执笔较低,因此指掌的腾挪幅度就小,点画形态则相对较直。也就是说,王羲之用笔的发力显得大刀阔斧,而孙过庭则气度不及。这个仅供你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参照。曹宝麟先生是米芾研究的专家,也许请教他,会得到更满意的结果。意大利学者毕罗的博士论文是孙过庭研究,今年冬天我和他见面时,可以问问他是不是有更好的解释。
墨山斋:
薛老师您好!您能到【书法江湖】来做客,是网友们值得庆幸的大好事!!!我能提三个问题吗?
1,您对二王一脉的书法深有研究,作品厚重,老辣。您想怎样更上层次地突出您的个人风格呢?
2,您对当今书坛倚老卖老的“美到丑时便是美”的“流行书风”有什么看法?
3,您对“今楷”的探讨有何高见?
答:1,以前读大学的时候,我喜欢汉魏碑刻,后来到了南京,又开始学习二王一派的行草。这两方面我都得到过很好的指导。在较大的行草书中,我试图将这两方面的经验加以糅合。但是风格的养成是个自然的过程,所以我并没有特别的计划。在目前阶段,我只做到这样,有天资的限制,也有时间的限制。
2,在信息畅达的今天,地域书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土壤。以某种书风为集合,或打出某种“主义”,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占位的考虑。
3,这个讨论我没有留意过,抱歉。
雨阁:
薛老师您好:久闻您在书法史料学方面的成就,能不能请您谈谈,我们在确定好一个选题之后,该如何着手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敬谢!!!!
答:谢谢你的问题。其实我只是就很少的个案来搜集资料,比如郑簠、王宠、王铎与伊秉绶。至于书法史料学,去年夏天的苏州讲坛中,白谦慎先生有精彩的讲解。将来讲坛的文献出版后,可以找来阅读。
一般情形下,我们并不是先确定选题,然后再搜集资料。而是先接触资料,在掌握了相当部分之后,认为有研究价值而且有可操作性,才会确定这个选题,之后再集中搜集资料。拍脑袋定下的选题,往往会出问题。研究价值主要指这个选题能否开掘出新的议题;可操作性则包括选题的素材是不是充分或者过于庞大,已有的研究已经解决或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不是有错误和缺陷等等。
做研究就像做菜。先要有好的材料,光有青菜萝卜是不能做成一桌菜的。所以,搜集资料确实是书法研究中很重要的步骤,只有先到菜场采购回一堆菜,才谈得上如何取舍、搭配、烹调等等。
就我个人的体验,书法史的材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已有研究成果。这个主要是通过阅读研究著作、查阅论文来获得。研究生们都过于依赖中国期刊网,其实很多好的杂志并不在这个网络之中。像《文物》、《书法丛刊》都做过总索引,查阅起来就比较方便。但大陆很多期刊都没做过索引或总目,需要一本本去查。台湾的《故宫学术季刊》与《美术史研究集刊》,国内现在出的连续出版物《艺术史研究》、《美术史与观念史》、《艺术学研究》等都有相关的文章,应该留意,海外的一些博士与硕士论文也要尽量争取读到。这样对于所研究的选题的学术前沿会有全面的把握。
2,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直接资料、第二层位的古代研究资料。这方面的资料包括史书、方志、家乘、笔记、别集等。我个人比较重视别集,别集是艺术史研究过去关注不多的。以王铎为例,他的诗文集有好几个版本,北图的、上图的、社科院的、河南省图的、天津图书馆的,都不一样,每一个都要精读,同时清理出他的关系圈,再去查阅那些人的文集,总有一两百部,总有你需要的东西。至于第二层位的,除了后代的笔记与文集之外,书画著录也很重要。那些作品也许今天不存,但对于这些作品信息的记录都保存在著录中。比如《十百斋书画录》就是非常重要的著录,对研究明末清初的书法很有作用。关于这一方面,你可以去读汪世清先生的书,我受他的启发最大。
3,图像资料。这里只简单谈书法作品的搜集。一般而言有这样几大块,一是国内博物馆收藏,二是国外博物馆收藏,三是国内外机构与私人收藏,四是民国出版的图录,五是拍卖会图录。当然搜集这些资料需要一定的条件,很多出版物在小的图书馆并不容易找到,如铃木敬所编的《中国绘画总合图录》及续编、《欧米收藏书法》等。但我始终相信,只要是有心人,资料就会源源不断的向你集中。通过图像资料的搜集,可以基本掌握你所研究的对象的存世作品。图像不仅是作品本身,还包括作品中的信息,这些信息如内容、上款、纪年、地点、印章、鉴藏印、题跋、签题甚至装裱,都是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史料。

汲古斋主人:
刚刚看了先生的一篇关于王铎对唐人草书的分析,详细讲述了怀素是由于学者不得法,不是王铎对其书法有异议。我看了觉得不能说明问题,因为王铎在上海博物馆,日本的藏本都直接的说明还有张旭,高闲等等,明显收到米芾影响,包世臣就谈到唐草是中劫和晋人笔法不一样,我想请先生能不能给我讲一下
一,什么是晋人笔法?
二,晋人笔法与唐人笔法有什么根本区别?
三,唐人变晋人笔法的动机(主动与被动)。
四,王铎师二王实质是不是就是求晋人笔法呢?
五,米芾是宋人唯一能得晋人笔法的宋书家
我没有看到先生对这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对这个问题没有深入的探讨,深层次的给我普及一下王铎对唐草非议的真正原因。
答:谢谢你的问题。但每一个问题都过于庞大,不是在这里三言两语可以回答的。我仅仅就王铎对怀素的批评作一些补充说明。
王铎声称自己非怀素恶道(野道),除了你所说的两个例子之外,我起码还能举出7则题跋,内容大同小异。但是,王铎从来没有说明,怀素为什么是野道?为什么没有晋人法?你提到王铎受米芾批评怀素的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王铎造这样的舆论,或许更多的是以“区分”来获得艺术领域的占位。通常情况下,所区分的对象越强大,这种占位就越易获得成功。就王铎所处的时期而言,与其说他是与怀素角力,不如说是和董其昌角力。董和王是晚明最具历史意识的艺术家,因此,尽管王铎在董其昌生前对他甚为恭敬,但后来却一直以颠覆董其昌的艺术观念为目标。王铎批评怀素,认为“书未宗晋,终入野道”,而董其昌恰恰认为张旭、怀素与二王乃“一家眷属”。关于王铎以董其昌为竞争对手和超越对象的例子很多,我在《王铎与董其昌》一文中会有细致的引证与分析。
正因为如此,追随王铎二十年之久的彭而述在《破门书怀素帖跋》中的一段话,就尤为值得回味:“吾乡王尚书觉斯书法中龙象也。尝谓我曰:彼怀素恶道也,不可学。应之曰:怀素非恶也,乃学者恶之耳。古今甚大,书法如林,怀素能以一钵传,岂意流毒至此?尚书曰:是也,但学怀素无佳者耳,皆怀素罪人也。”虽然董其昌也认为明代学怀素书法的,很少能得其趣,如徐有贞、祝允明、张弼、莫方伯、丰坊,各有所入,得其一班,但狂怪怒张,乃失其本。而王铎与彭而述的对话中,所批评的“怀素罪人”则显然也包括董其昌。因此,我倾向于认为,王铎对怀素的批评,有其与董其昌进行“区分”的成分在。

至于王铎批评怀素,是不是完全没有技法上的诉求,我想也不可能。虽然王铎没有明示,但通过一些文献,约略可知王铎认为怀素的作品中缺少他所理解的“用笔的转换”。这个比较复杂,这里就不赘述了。
薛先生,
喜欢您的隶书。请谈谈学隶书从和入手不计较好,是否应该追求剥蚀的效果?
答:谢谢。
学隶书应该从汉碑入手,清代整个碑学就是从学习汉隶开始的。
我觉得隶书的审美应以朴素淳古为主。剥蚀的效果当然可以学,只要不做作就好
快雪时晴:
欢迎薛先生。
近期写钟繇的小楷,想听听先生对学习他的小楷在用笔结体上面的见解,谢谢。
Nxyantian:
同感,关注!
答:仔细揣摩钟繇小楷结构,是通过怎样的用笔方法达到的,而不要依样描画。也就是说,在书写手法与结构形态之间存在着一个必然的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我个人认为,钟繇小楷的用笔不是以单个笔画为结束的——就像我们通常所感受的唐楷那样,点画之间意态上的连贯性,是临写时必须加以重视的。换句话说,你要研究的,如何发力、力点在哪里、每一笔通过怎样的取势可以自然连接。
仅供参考。

汉画大概包括两个方面:汉画像石和汉画砖,您是否有这方面的偏爱?能谈谈您的高见吗?
答:很喜欢。汉画与汉碑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都体现出铺陈之美。画面中有时排布这各种情节,出行、庖厨、六博等等,密密匝匝的。汉碑也一样,讲究茂密。所以隶书不能写得凋零。汉碑与汉画都体现出那个阶段的民族文化-心理。

先生写字对纸张要求高不高?
我们写字的时候,是否不择纸笔?
答:我来的时候带的纸不多,经常用报纸练字。纸不在乎贵,能适用就行。
纸笔选择的恰当,无论临摹还是创作,心情会好的多。。。。。
不然,会怀疑自己的“功力”。哈哈。

薛龙春先生您好      
     1. 请您谈谈对"金石气"及对应笔法的理解?
     2. 请您谈谈您对隶书的认识?
我自己感觉隶书应简洁古厚为佳,不应过多夸饰.应在古厚茂密并稍具动势中见一种静雅与恬淡.不知这样认识是否正确,请您给予解答!!
    3.请您给推荐几部书法研究的理论书籍.
      谢谢!!

很喜欢薛先生的隶书
请问薛先生,学习隶书最好从哪个帖子入手?另外,从清人入手好么?
谢谢薛先生
答:汉碑都可以作为入门。《乙瑛》、《礼器》、《曹全》什么的都行。起手最好不选太整饬或太含混的,如《熹平石经》或《杨淮表记》。
不要从清人入手。你直接学汉人,和清人能当兄弟;若去学清人,就成了儿子。
供参考。
昨天晚上读王铎临阁帖,觉得他的转折出棱角其实是挺多的,而且提按的效果很多。
这种方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
答:你说的应该是王铎的册页或低卷。
我觉得王铎在放大书写时比较有创造性。
至于基本接近原大的临摹,你不必学他,直接去学《阁帖》。

薛老师先在苏州,南京学习,现在又到美国访问
可否请薛老师简单谈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学习美国艺术史研究?
另外,你认为美国研究中国艺术的学者和国内学者有什么不同?
答:我学的不是美国艺术史。我只是有机会来了解美国的艺术史研究。
美国的艺术史研究中,不太有纯粹的理论研究或美学研究。但他们又不止步于考证,而强调读解与重构历史的不同角度。
因此,他们的艺术史研究都体现出很好的理论素养。
还有一点很重要,他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往往会结合着某种当代趣味。

再问一个问题:
您研究书法的时候研究绘画吗?
书法家能够从绘画中得到营养吗?比如说用笔用墨?
答:研究明清书法,很难不涉及到绘画与篆刻。它们大多被作为文献而使用,但有时也会涉及到风格。比如王铎的绘画,我搜集到70多件,他的绘画与书法,有某种共同的观念存于其中。这个必须花时间去摸索的。
书法当然可以从绘画中获得营养。近代以来的大书家中,很多都是大画家,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
至于用笔还是用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去取。

梦想秦汉:
这是我用六尺整张仿张瑞图笔意写的一幅,感觉很过瘾,不知现在是否适宜学习他,能否作为主攻方向?请薛老师指点!
答:你有很好的书写节奏,但也许是对结构不够熟悉的原因,有些字如“断”略显勉强。张瑞图的字一意横撑,气势撼人,相比之下,你的临作略显单薄。张是风格极为强烈的书家,一般情形下,我不主张以这类作品为范本,因为写的像容易,将来想写不像就很难。就学习而言,我们更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是基本的游戏规则。
又看到你临的《姨母帖》,写的很好,“羲”、“姨”等字都很耐看。对于点画之间的关系,不妨再多体会。

xinrui
薛教授
1.请谈谈“八分书”与“隶书”的区别。
2.概述当代隶书的审美取向。
谢谢薛老师!
答:1,关于这个问题,唐人就争论不清。《书断》罗致了三种说法:a、像是“八”字左右分散,横撑取势,是成熟时期的隶书样式;b、割篆书八分,减小篆之半,指篆隶过渡间书体;c、指字的大小“方八分”。我倾向于第一种解释。在元明以后的书学研究中,“八分书”与“隶书”基本是一个意思。
2,当代隶书创作显现出两极化的审美追求。一种以含蓄、温润、古朴为目标;一种以荒率、粗糙、奇肆为目标,都有很好的书家。一般而言,在艺术创作中,把握风格走向的两极,比较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但就写隶书而言,无论哪种取向,如果离开了自然淳古,都是失败的。刻板拘泥、蛮横无理、过于流利、故作抖颤,是隶书创作中应当避免的。供你参考

明清调大字书法艺术符合现代展厅视觉,近来关注傅山,请问薛老师:学习傅山书法要注意什么?
答:这个有机会最好去问白谦慎先生。
傅山的应酬作品有很多是很粗劣的,学习的时候需要辨明。不能将粗制滥造当洒脱,

墨山斋:
薛先生能为我的临作,提一些努力的方向吗?真诚感谢!!!!!!!
答:写字必须形成自己的书写节奏,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手感”中的主要部分。就像弹琴与击鼓,得找到节点,得找到发力与滑翔之间的间段。临摹古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节奏训练,整体节奏把握的好,字的轮廓也会显得比较“像”,所以,我反对一味描摹。那样临的再像,都不会形成自己的“手感”。尤其是草书,点画的展开,是一种“钩锁连环”的态势,上一笔的结束,就是下一笔的开始。所以你临王铎,要研究取势的向背,研究发力的力点,研究起始、转换、收笔的点画形状(这个形状何以形成?),也就是说,这一组字的内在组织方式是什么?如果在读帖时对此有所洞察,离临的到位也就不远了。到位,并不是与原帖完全一致,毕竟每个人指掌的肌肉机能不同,当中肯定有差异,但一些大的规则不能违背。总体上说,临帖时与其如履薄冰,不如放手一干。谨供参考。


Chncxb:
请教薛老师:
书法论述中处处提到的“向背”一直理解不了,能详细讲解一下吗?谢谢
答:“向背”说的是因取势不同带来的点画走向的不同,在形迹上体现为任何一个点画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弧度。在晋唐法书中,一个点画,从a点到b点,不是一个平拖的过程,也不是一个提按的过程,而是一个“发力”与“尽势”的过程,这个力点有可能在起始,有可能在末端,也可能在中截。即使是一个“点”,孙过庭也要求“殊衄挫于锋芒”,显然,“点”并不是毛笔按在纸上就能完成,它也有用笔。我们再来看“永字八法”中的形容。“努不得直”,是说纵向的点画不是垂直的,而应像弓弩一样,有一定的弧度,但是这个弧度又不是靠视觉来确定,而体现为用笔的取势。你看颜真卿的取势和米芾就大不一样,一正、一反的视觉形态,是由他们不同的取势造成的。一组动作,前后是有逻辑关系的,如果违背自然的生发链,出现明显“拗”的点画,那古人就会说“势背”。所谓“纤微向背,毫发生死”,正是古人对于用笔、取势与点画、结构形态之间必然关系的描述。
一萧一剑:
薛龙春先生您好
1. 请您谈谈对"金石气"及对应笔法的理解?
2. 请您谈谈您对隶书的认识?
我自己感觉隶书应简洁古厚为佳,不应过多夸饰.应在古厚茂密并稍具动势中见一种静雅与恬淡.不知这样认识是否正确,请您给予解答!!
3.请您给推荐几部书法研究的理论书籍.
谢谢!!
答:1,“金石气”是清代碑学以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审美取向。书家们从三代以来吉金贞石的遗文中发掘出一种完全不同于二王帖学系统的美学趣味。显然,帖学的审美主张是精致、流畅与优雅,在北宋以后,它成为“书卷气”的主要内涵。发踪于铭刻文字的“金石气”,则是与“书卷气”相对待而言的范畴。如果说“书卷气”指向人文,“金石气”则指向“自然”,但这个自然不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而主要是指风化剥蚀、沙石磨宕所造成的模糊感、体量感以及对于浑厚敦实的错觉。为了追逐这种趣味,书家们使用羊毫与生宣,发展出以中锋、藏锋为基本笔法,以厚重、残缺、迟涩为主要目标的书学新趋。当然,主张“金石气”的书家,也有“尚光洁”与“尚斑驳”的不同,但他们皆以“中锋”、“藏锋”为无等等咒,从而颠覆了帖学精巧缜密、八面出锋的用笔方法。近代李瑞清的书法,则可视为“金石”派的末流,因过分强调“积点成线”,他的大字作品总体上显得僵化与造作。
2,你的看法,我完全同意。请参见我对xinrui所提问题的回答。
3,近20年来书法研究的优秀著作很多,如丛文俊等《中国书法史》(七卷本),曹宝麟《抱瓮集》,华人德《六朝书法》,周汝昌《永字八法》,傅申《书史与书迹》,朱关田《唐代书法考评》,黄惇《从杭州到大都》,丛文俊《书法史鉴》,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白谦慎《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中国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傅山的交往与应酬》,刘涛《书法谈丛》,陈振濂《篆刻艺术纵横谈》,孙晓云《书法有法》,祁小春《迈世书风》,王家葵《近代印坛点将录》,华人德、白谦慎编《兰亭论集》等,我都从中获益。

笔意一词如何解释,请赐教。
答:笔意就是字中有笔。孙过庭批评画字的人“巧涉丹青,工亏翰墨”,或者说“聚墨成形”,都是说他们字中无笔。
所谓字中有笔,是指通过毛笔的自然、有序的运动与调整,来组织点画与字形。

Zjz:
薛老师好!
请教学习不同书体(篆隶、行草、大楷小楷)应选择什么样的笔、纸更利于练习。
搬砖头:
薛先生,
您上面说的笔纸的适当问题,什么叫作适当,怎样判断适当,是否有些规律可循?
答:我自己的经验是,篆、隶、大楷用生宣-纯羊毫;小楷、小行草用硬毫(或兼毫)-熟宣(或半生不熟宣);大行草用兼毫(或纯羊毫)-半生不熟宣(或生宣)。换句话说,你如果学习较为精致的范本,应尽量选用硬毫(或兼毫)-熟宣(或半生不熟宣),反之,则用羊毫-生宣。材料选择正确,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临摹某一范本前,不妨花点时间,揣摩一下原作可能用的是什么工具。谓予不信,可以试试用长锋羊毫在生宣上临写《兰亭序》,看看是什么结果。有人也许会说,这是功力的象征。果真如此,我们全用脚写字算了。

谢谢薛老师写大篆可以八面出锋吗
答:我想如果着眼于风格的创造,没什么不可以。晚明以来,赵宧光、傅山、八大都有这样的作品。
但是清代碑学以来,浑厚凝重是主要的追求,大篆也不例外。我们今天学篆隶,很难逸出清人对古代书迹的重新诠释。
仅供参考。
艺林小草:
欢迎薛老师坐客书法江湖!
我一直练米体字,但不知米字与那个帖结合能走出一条路?有的说与二王结合能走出一条路,但是与大王结合呢?还是与小王结合呢?有的说与苏字结合能走出一条路?众说纷纭,不知所措?下面是我的字,请你分析分析,给我指条路?在此深表谢意!
答:你学米字,写的很熟练,但今后可以注意一下米字发力的力点。像“落”、“如”、“处”等字,之所以不够像,是因为你没找准那个点。至于米和谁能结合,这个说不好。我觉得学习古代书法,没有一成之迹,应该以你自身的兴趣为主导。你喜欢什么,就去学什么。久而久之,你所学的种种东西慢慢会统一于你的笔下。不必因如何结合、和谁结合这样的问题而烦恼。

请问《述书赋》中的“如后生之可畏,实气盖于前哲”一句,是指“实气”,还是“实、气……”?
您是如何理解的。
答:你注意,这是对句。“气”应与后文连读。
将“如”、“实”去掉,后生可畏,气盖前贤,这下不难理解了吧。


薛教授好!
你临的最多的是什么帖?古人中谁给你的影响最大?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研究王铎的?
谢谢!
答:我读大学时,四年都没学过行书,所写的都是汉碑与魏碑。后来到了南京,才开始学行草。行书中对王、颜、米皆所留意,草书则多写阁帖。如果说对我的影响,汉碑与王羲之应该是最大的。
我虽然没有老老实实学过王铎的字,但王铎对于明末清初的影响是不言而喻,这一时期的许多风气都是由他开启的。王铎诗文宏富,交游极广,他的作品传世量大,且多具岁时与上款,这些对于研究,都有一定的便利(当然也是挑战)。而且就其政治生活而言,也不乏素材,这样一位以忠荩自命的明代重臣为什么会在最后一刻选择投降?晚明文化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都是我关心的。


王伟楚狂:
薛老师好,请教老师三个问题:
1,王铎对怀素颇有微词,自称草法为张芝柳诚悬拓而为大,是否不满于怀素一味圆转的草法而以方折之笔救济之?弟子观察王铎草书手卷往往圆转与方折并用,即使一字之中亦兼有此两种笔法,故有此问.
2,王铎条幅多是行书和临阁帖,自作草书喜以手卷出之,这仅仅是个人习惯,还是有着更深的原因?
3,个人感觉王宠行书结体与八大山人有一点点神似,这是否跟他们在肩膀转折的地方多用圆转有关?
弟子愚鲁,先生必有以教我者也.再拜.
答:王伟弟你好,毕业之后多年不见,希望你一切都好。
1,你的观察非常准确,王铎批评怀素,当有这一方面的原因。请参看我对汲古斋主人所提问题的回答。王铎认为怀素不善转折,或如你所言,只有转,没有折。而王铎通过刻帖中的张芝(其实《冠军帖》后人是有怀疑的,但王铎一直为之辩护)、王献之,及唐代柳、虞等人的行草,得到关于点画起承转合的认识。他认为这个方法与怀素是有所矛盾的。
2,这个情况确实存在。王铎的立轴,临阁帖多为草书,创作多为行书。手卷则没有明显的偏重。草书创作中立轴样式较少,其原因除了篇幅以外,可能也因为王铎并没有找到最好的表现手段。但是你注意一下,王铎立轴行书中有相当部分是行草,也就是说,他有意识地在立轴行书中增加草书之意。
3,过去我只隐隐觉得八大曾学习过王宠。但今年二月,我在佛利尔美术馆看到了八大山人临摹王宠和黄道周的作品。因此,八大受王宠影响,应是毫无疑问的。



请问 薛先生:
      您怎么看南、北方书风差异? 具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往年的全国书法展中,为何北方(辽、吉、黑)的省市书法作者获奖的寥寥无几?
                                     ...
答:在古代,由于交通和信息不畅,加之家族、师友、乡邦文化圈的存在,地域书风(尤其是元代后期以来)是存在的。地域书风应该与文化地理、地域性格等也有一定的关联。
但今天的社会,地域书风的土壤已经不复存在。
你说的展览,我没有关心过。抱歉。


薛师好,
我还想请问您,我近来爱临的平复帖,不知是否合适。这个帖值得深入持久地搞么?谢谢!
答:当然值得。古人说:一字已见其心,况且平复的字不算太少。
我记得储云先生最早就是从《平复帖》中得到启发,他花了很大的功夫,也终身得其滋养。

美国的艺术家大多很穷么?美国的老百姓怎样看待严肃艺术呢?
我知道在澳洲,老百姓看不起阳春白雪的东西,真看不起!
答:我所知道的,都过的很滋润。当然是不是进入主流,是不是当令,其遭遇肯定是大不一样的。
过去喜欢说“老百姓喜闻乐见”,将之作为艺术优劣的标准。显然,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是有鸿沟的,只不过在每一个时期表现有所不同。
今天的网络和艺术市场,为年轻人提供了成名与获得身份资本的平台。我觉得是一件好事。但是,如何稳定地持有这个名、这个资本,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我特喜欢二王书法,以我这样的功底现在学习二王行吗?学习二王以哪一种帖入门较好?
您是如何将二王书法发挥的淋漓尽致?!最后再请薛老师给我所临点评一下!!!
答:当然没问题。没有谁规定,先要写什么,写到如何程度,才能学二王。很多人入手就是二王。王字范本很多,都可以学。一般认为行书可以从《圣教序》开始,因为字数多。学王字,最好写成与原帖差不多大小的,因为大字、小字的用笔不同,动作的幅度与书写的节奏也不同。同时,工具也要选取最贴近的,用硬毫、光洁而不滞笔的纸。我临的王字谈不上好,如果说有心得,1,有空时多看帖,多揣摩;2,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临写时不去描摹字形。宁愿得笔,不要得形。
你临的《九成宫》已经很好,可以不写了。一直这么写下去,反而会带来僵硬、拘束的弊病。如果对楷书有兴趣,不妨多学北魏和隋代的墓志。供你参考。


请问薛先生,您认为读书和写好书法有关系吗?
如果说,读书能帮助写字的话,为什么现在有些博导字写得很差?有的著作写了不少了,可字写得很俗。为什么?
答:我坚定不移的相信。
但是,读书只是书法好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比如,他仍然需要像其他人一样,花大力气来练字——如果不是白痴天才的话。无论是谁,想要成书家,必须要懂得写字的游戏规则,这是骗不了人的。
读书很重要的作用,是让我们有一个渠道接近“雅”。读了很多书,字还是俗,这说明,书没有真的读进去。中国人讲的读书,不仅是胸罗万卷,还有践行。如果不是这个原因,那么,他的俗是娘胎里带来的。


Sky1973:
学习赵孟頫,请给点建议,谢谢
最近在临写赵孟頫的小字行书,《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高峰和尚行状》等。感觉赵字笔法精纯、熟络。
发几张临作,请薛先生指点。
答:临的很好,能见笔意。有几个意见供你参考。
1,不要用很绵的毛边纸,机制毛边纸可能更适合临写赵孟頫。
2,字临的偏大了,每行争取临到10个字。
3,赵孟頫一步一还原,指掌的动作很小,你的临作动作偏大。
4,赵孟頫的字整体上是横势,不是纵势。你只要比较一下你的临作和赵氏原作的横画角度,就明白了


很喜欢王铎的字,一段时间坚持临着!
难得有此机会,请薛老师点评下我的临作,再写时注意哪些?非常感谢!
答:要更果断、更沉着。王铎曾经说,为人不可狠鸷深刻,作文不可不狠鸷深刻。他的书法也一样。这句话送给你。
薛老师好
作品怎样体现“笔意”呢?
答:就是去揣摩用笔的方法。这个方法,在帖学与碑学中是不一样的。每个书家也许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但是你需要掌握的,是一种普遍的法则。比如,碑学讲究逆入平出,万豪齐力;帖学则要求起承转换,发而中节。具体的方法,我在前面的帖子中谈过“发力”与“取势”。供参考。


放下便是:
请教薛博士
1,董其昌的这个作品虽用淡墨书写却笔力惊人,感觉笔是“粘”在纸面行走,是不是和他只发笔尖有关系?
2,米芾的这件作品也是用淡墨书写,行笔速度应该不会很慢,他是从哪些细节体现出“沉着痛快”的呢?
答:1,我想是这样的。
2,淡墨、速度快,你说的完全对。之所以显得“沉着痛快”,你只要仔细看他的起笔、转换与收笔,爽利而笃定。当然,老米的用笔还很狡猾。。。。。。


请薛老师就自己所知道的目前中国书法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方法作个客观的评述,这个问题几个江湖的朋友都想问,谢谢!
答:他们的教学方法我还真不了解。即使在南艺,我也不参加书法本科生的教学。


再请问如何才能体现出笔意呢?
例如:用行书笔意写张猛龙碑?
答:用行书笔意写《张猛龙碑》,对于你的魏碑与行书根基,都有很高的要求。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汲古斋主人:
薛先生我还有一个关于王铎的问题,王铎就是投降清朝是由于被农民抓住鞭打最后一刻感受到死亡的恐惧,还是由于自己的忠心没有得到理解,还是钱谦益的鼓动,还是自己的弟弟的原因,我想了好久,没有明确的答案,请薛先生明示。
答:你说的除了钱谦益的鼓动我没有证据外,其他都是存在的。我觉得他和弘光及马士英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导火索。但是最重要的,我想还是王铎的现实人格。他不是黄、倪那样的理想主义者。
还有,乙酉五月的暴乱中,打他的不是农民,也不是鞭打。


薛老师好!
据说古人临帖讲究临、摹结合,熟摹后再临,今人好象摹的人少了,是否可行呢?如果可行的话,没有了摹的过程,字型更不容易掌握,如何弥补这个缺陷呢?
答:古人也说摹书易得其形,临书易得其神。我是同意这句画的。多临,形自然会接近。人面不同,所以形也不必完全一样。


三醉轩主:
向薛先生问好!
请教您几个问题
1.我现在开始学《兰亭序》冯承素的摹本,听人说由于是勾摹出来的,起收笔许多是假笔画,不可学,不知道薛先生怎么看?学冯承素的摹本应该注意些什么?
2.一直想学《集王羲之圣教序》,但由于圣教序是刻本,,怎么也临不像,写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现在在兰亭和尺牍中找感觉,请薛先生就如何学习《圣教序》提点宝贵意见。
3.草书在书写中如何发力,想听听您的高见!
答:1,你只要把握一点,落笔瞬间在纸面留下的痕迹,是某个细微指掌动作的结果,但绝不能当作点画来对待。
2,我认为《圣教序》是很好的范本。因为有刊刻工艺在,所以你在临写时不要刻意强化那些方折的点画就行。你写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如果再坚持一段时间,也许就不愿放弃了。
3,米芾讲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说的就是还原,但这个还原不是一般字帖中“空心图示”的那种僵化的还原(那样会将点画写成一个“哑铃”)。前面我曾说过,草书中,一个点画的收笔就是下一点画的开始。每一个点画都是一个发力-滑翔的过程。在一组点画中,就会形成一个节奏。所谓发力,是指瞬间的指掌动作,你重要看一个点画最粗的地方在哪里,那个就是力点。但是要注意,这个“力”是巧力,不是蛮力。发力与取势是伴生的,所以研究发力的同时,还要辨明点画的走向。这是点画顺序展开、有条不紊的保证。我所理解的发力,可以用两句话概括:蓄势待发,顺势而行。前者是孙过庭说的“淹留”,后者则是“波澜”。


薛老师你好,
想请教一下执笔的问题,古人执笔有说腕动,有说指动。写字过程中是绝对的动腕或动指,还是可以两都结合?
另外想请教一下学习魏碑是从造像入手好还是墓志入手好,现在正在写墓志,感觉墓志多流于单薄 ...
答:1,郑杓有句话,大意是说,寸以内字,发在指掌,寸以外字,法在腕肘。并说指掌之法是常法,肘腕之法是变法。我想他说的其实是大字与小字的差别。总之寻求便利的方法,而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2,墓志因埋于圹中,故新发于硎。造像则相对粗糙。你不妨根据自己的风格追求,择其合性情者加以临写。“墓志多流于单薄”,这个可能是你个人的感受。像张黑女、崔敬邕、元腾妻冯氏墓志,都是历来公认的好的范本。
供你参考。


我喜欢行草书 但有很多年我感到都没有进步了也许是不怎么练的缘故 或是书外工不到请指点下一步
答:你自己已经找到原因了。所以接下来,多练、多看书,自然会有进步。


从宋人开始(苏轼,山谷)把楷书奠基为草书的基础,直到清人钱泳,都持此说,但汉末晋人草书(小草)未必如此,王铎草书是否有颜柳楷书的支撑?
答:确实,草书就其形成而言,与楷书没有关系。但宋代以来形成了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的观念,王铎自不能


那麽,现在的书法教育会不会有重技术的倾向呢?
技法是非常当下的,进步可以比较快的显现出来,读书的效果是长时间的,可以这样理解吗?
答:这就是很多人很年轻的时候就写的很好,然后很快就走下坡路的原因。我一直认为,书法不应是一个专业。

薛老师好,我是南艺首届书法社会自考的毕业学员,我看过徐利明,金丹,季教授,包括您在内的好多书法作品,发觉有的擅长草,有的喜欢行,有的楷行篆隶都行。我想问一个问题:专精一体与诸体兼善是后天的个人好恶或是 ...
答:《书谱》说“偏工易就,尽善难求”。当然,我的理解是用笔方法的全面,而不是擅长多少书体。否则擅长一体,与擅长一百体没有区别。


請教薛老師:
寫隸書石門頌
用筆方面應注意什麽?
答:碑学用笔的基本方法都是一样的,就是“逆入平出,万豪齐力”8个字。《石门颂》因为是摩崖,书丹与刊刻本来就不容易,又经风雨剥蚀。所以我们看不到明显的波挑装饰,粗细也基本差不多。如果认为这是你要追求的风格的话,那么在临写时注意多用羊毫的锋颖部分写,在起止形态上也应该多吸取篆书。


淡墨、速度快,你说的完全对。之所以显得“沉着痛快”,你只要仔细看他的起笔、转换与收笔,爽利而笃定。当然,老米的用笔还很狡猾。。。。。。
薛先生说的“狡猾”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笔法变化多端,时出意 ...
i
答:神龙见首不见尾。很难勘破他的真实的用笔轨迹。你仔细看“转”字和“皆”的第一笔


也请教一个问题。
您认为中国书论中“逸格”是否是为冲破儒教思想的束缚,超于“神格”的“逸”?
答:逸品高于神品,是北宋确立的。虽然李嗣真《书后品》已经提出逸品,但在四品之末。北宋人将之置于神品之上,有其时的社会文化原因。总体上说,每个时代、每个阶层都有制造舆论的诉求。而北宋恰恰是一个最喜欢制造新标准的时代。


请问学教授,网上好多人都在讲用墨,用磨的墨条写字要比用现行的墨汁写字更具艺术性,您以为呢?我认识的好多国家书协的同道基本上都是用普通的墨汁搞创作的。对于这种现象您有何高见,请教导我们!谢谢
答:字写的赖,再好的墨也没用。我觉得练字的话,一般墨汁就行,创作时一得阁之类就很好了。如果有条件磨墨,当然是幸福的事(但磨的这个墨,质量是不是一定比墨汁好,这个很难说啊)。


薛老师您好!请问“信笔成字”和“我书意造本无法”的区别!谢谢了!
答:这个好像很困难说清楚。因为机窍就在有没有法,苏轼再讲无法,他还是有自己的“法”的。他所强调的,只是不为古人之“法”所束缚。就像踢足球,除了守门员,谁都不能用手接触皮球。这就是“法”。


薛老师您好!
  我是一个退休的老文化工作者,今年66岁。退休前曾担任文联付主席兼秘书长,本是个画画的,是国家二级美术师。从八十年代中期热爱书法,开始以柳楷入手,后转益多师,遍临百家,自感收益良多,临这个 ...
答:茫茫沧海只取一瓢饮。要学会舍,有些坏的要舍弃掉,好的也要舍弃掉。不然会炒杂烩。
就你贴的字而言,我觉得实有余而虚不足。有时是要虚晃一枪的。。。。。。


谢谢您的指点,米尽量不要通过提按来取得粗细的效果,那用什么方法来取得粗细的效果呢?谢谢
答:学会瞬间发力。多用提按,你会发现点画细的地方是缺少过渡的,如果你表现出了这种过渡,那么你的速度与节奏就会受到影响,是这样吗?


好多墨是磨得黑的,这我知道的!真的哦!
我的感觉是墨法很大程度取决于笔法
初见薛龙春先生的墨迹,墨色流动,非常精彩,以为是磨墨书写,
后来被告知是用一得阁!

请薛老师帮我评评拙作!指条路!
答:你写的很好!用这样的方法,去临摹其他的三代文字,或者不妨也写写隶书与汉金文。


薛老师好!
我向您请教两个问题:1,学习行书是不是一定要先学好楷书?
                    2,学习二王的行书是否可以直接从唐摹的二王手札入手?
[ 本帖 ...
答:1,不一定。汉代简牍中就有行书,其时楷书尚未定型。记得吴振立先生答网友问时,曾说过,行书是可以单独练习的。我同意他的意见。
2,当然可以。自己觉得好的都可以学。我反对神秘的阶梯论。所谓先从董其昌入手,然后再一直上溯到王羲之,都是欺人之谈。一辈子能将董弄明白,就谢天谢地了。由于王羲之简札都是摹本,所以不妨参看孙过庭草书与米芾行书,他们都很好的体现了二王法。
供参考。


1、请问您在明清书法历史研究中,是否积累些关于书法教育的资料?例如王铎的。
2、网络对当代书法教育是否有些积极影响,记得白先生提过“书法E考据时代”,是否也可能有“书法E教育时代 ...
答:1,古代没有今天的书法教育这个概念。如果说文徵明给王宠做个示范、送个摹本,或者王铎告诫他人写字要尊古,不得从今,这些也算书法教育的话,这样的资料还是很多的。我没有有意识积累这样的资料。
2,我想你说的E教育已经存在了,网上很多人在招生啊。。。


薛老师,如何理解字的发力的力点
答:记得前面我说过。一个点画最粗的地方。


答:1,郑杓有句话,大意是说,寸以内字,发在指掌,寸以外字,法在腕肘。并说指掌之法是常法,肘腕之法是变法 ...
答:谢谢你的关注。1,郑杓名气不小。《衍极》是有名的文章。2,我之所以拿郑杓而不是王铎说事,是因为,郑杓准确把握了“法”之转换与字的大小的关系。你能在元以前的文献中,找到一句有关运腕、运肘的话吗?但这些说法在徐渭以后书家中的论述中,却比比皆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13:39 , Processed in 0.14914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