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书法作品的再认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9 14:2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代书法作品的再认识

● 朱以撒
研究古代书法,使之成为当代的一面镜子。一是有有关的史料,其次就是作为客观存在的古代书法作品了。相比于作者的生平遭际,人们还是更为熟识他的作品。一位古代书家在我们面前浮现,往往是以他们的代表作为前导的,那么,作品之外给我们带来什么认识呢?

虽然时代不同,但是作品都是作者心灵写照和审美结晶,这是每个人都认可的。不过,面对着这浩如烟海的作品并不是轻松的。对丰富的满足是短暂的,而作为致力于其间者,要发掘出使人警悟的东西和燃起自己创作的欲望,却往往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从古代书法史的观念看,对作者、作品的认识,是很注意其完整性和规范性的,这种完整性和规范性集中了一部分书家,也摒弃或淡忘了一部分书家。书作分神、妙、能、逸诸品,这一派那一派,实际上也要纳入这个完整和规范性的轨道之中。于是往往象烙印一样,给当代的效仿者留下了很深的甚至是固定的印象。如大王的骨鲠,颜鲁公的忠义,柳公权的心正,蔡襄的耿直,黄道周的不畏死,与其说在加深人们对作品的印象,毋宁说是把人纳入那种特定环境中的观念里。

什么时候我们能离这种规范性远一些呢?摒弃把人作为社会观念、阶级观念的传声筒的庸俗社会学式的思想习惯,是由于时代的转折和进取,人们的心理自主的程度上升了,人在书法中的主体地位也巩固多了。因此书法史的长廊中不再是一些德、书规范的书家。相当一部分蓬头垢面的书家从角落里走来,拂去历史的尘埃,站在我们面前,这是何等的艰难啊!一类是不见经传的书家,一类是欠于经传而列为另册的书家。分析这两类书家的作品,却和流行不衰的正统书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难以逃避那一时代儒文化意识(内容)和那一时代书风的特点。其实这些特点和结论早就摆在那儿。但是,时代风雨侵蚀的封建社会的古堡未曾倒塌之前,他们的差异是悬殊的。有的也是我们近年来由于这个特定开放环境才可能认识到的。仅从效法的楷模和被漠视而冷落这两极的历史来看,我们的认识道路是多么曲折。

作为古代书作,我们一贯作为积极吸收的对象。从另一角度看,却不能把悠久当作一种永恒的宝藏,因为随着时代的进展,即使原先完美的东西也有老化和生出糟粕,颜柳欧苏赵,就个人风格而言无疑都是独标风范的,但从社会功利的角度看,过于肯定而引起强烈的心理定势,有时也会成为开拓新境、全面发展的新障碍。而有些不十分为人注目的,由于历史原因使我们至今还无缘去发现和理解它。同是对待一件作品,五十年代的人由于时代的因素,就可能与八十年代的人所认识的相距甚远,这往往会促动人们去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你的触觉是只停留在表层还是延伸到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去了呢?触及于表层的,随着时代风云的瞬息万变,得出的结论往往如浮萍般摇摆不定,而触及到深层的结论,即便有所变化、发展,其原先挖掘出的带有本质意义的内涵,却可能随着发展显得更加精粹和富有力量。

古代书法作品这块土壤并不是贫瘠的,但有的部分因为历史的关系显得僵硬和板结,而有的部分又因为它的广袤而人踪罕见,但更多的部分是按前人的耕作方法去进行的。我们总在想,在这块足以使效法者施展才华的长天阔地上,反思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应该是最好的犁耙,尽管它的犁头不是那样的准确无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3:32 , Processed in 0.06245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