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冯骥才建言保护城市文化遗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1 13:1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冯骥才建言保护城市文化遗产

  时间:2008-12-22  
   来源:新华日报   

 在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抢救濒临困境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城市文化家园的守望者”的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参加“文化名人南通游”期间接受记者专访,他呼吁从政府到民间都增强文化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救日渐迷失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土文化面临“内忧外患”

  冯骥才说,全球语境下本土 文化的命运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沙尘暴式的“快餐文化”一拥而入,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好莱坞、迪斯尼、圣诞节、情人节,对传统文化失去了光荣感。表现在城市建设形态上,向欧美发达城市学习先进经验无可厚非,但不分历史文化背景,“克隆”城市,一窝蜂地搞玻璃幕墙、大广场、欧陆风情,无疑将是城市文化的悲哀。

  冯骥才说,本土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方水土人的独特精神创造和历史记录。而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大潮中,不注重对历史文脉的延续,更缺乏城市文化特征的准确定位。这样一来,城市的文化个性不经意间就迷失了。很多城市发展很快,但普遍存在注重物质、经济的一面,忽视城市品格和历史文化方面的挖掘。城市“千城一面”,缺乏文化标识,让人没有归属感。长此以往,我们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个没有文脉、历史记忆的“空心城市”。

  警惕另一种“政绩工程”

  冯骥才对当前火热上马的“创建工程”提出忠告。他提醒说,文化遗产保护要警惕另一种“政绩工程”。他分析说,对一些历史文物遗迹,上上下下都有保护意识。但散落在民间的、活生生的文化建筑却缺乏保护力度。认为这些旧街旧巷、民居民宅不现代,与时代不合拍,影响城市形象,简单粗暴地改造成了商业街、住宅楼,甚至夷为平地,历史文化就此被生硬瓦解。很难想象,没有大片的四合院和胡同的北京会是什么样,这座城市的韵味还在哪里。历史文化的真正载体不是几栋象征性的文物建筑。

  冯骥才话锋一转,点出了两种文化遗产保护的“误读现象”。他说,很多城市都开始意识到城市文化遗产这一资源的宝贵,将历史文化作为城市名片来推介。大大小小的城市,哪怕一些历史积淀很薄的新兴城市,都争相请专家挖掘,搞方案,似乎能与历史文化挂上钩,就成了香饽饽。文化遗产保护带不得急功近利和攀比心理,要脚踏实地,针对实际,不是每个城市都能成为历史文化名城。

  另一误区就是把文化资源浅薄化、庸俗化,搞“脸面工程”。不少地方大兴土木,盖了博物馆、名人故居、明清一条街等大批仿古建筑。但普遍问题是“原件”太少,没有实质内容,盖起来的仿古建筑缺少历史记忆,没有文化内涵。历史建筑不是只有形式就行了,还要有历史感,包括物质性的建筑形态,更包含非物质性的文化内涵,如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等。

  “抢救工程”刻不容缓

  结合西方成功经验和实践、摸索,冯骥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宝贵意见。他说,当务之急是通过地毯式普查摸清文化“家底”,与时间赛跑,以现有的文化遗存为支撑,处理好城市规划的传承、延续性。可喜的是,这一点已引起了注意。浙江去年开展了拉网式普查,制定保护方案;江苏的周庄、同里也是一个范例;山西有了晋文化研讨会;大理开始研究白族”本土文化……

  其次要重视城市历史文化氛围的保护,尤其是要小心翼翼地呵护老城区、老街道。老城区要做细、做精,不能一拆了之,也不能简单扩建、改造。伽利略故居在一条连车都开不进去的小巷里,并没有大修马路,保存了原生态。意大利、希腊等国的成功经验也是保持建筑外墙和原有格局不变的同时,将卫生间、通信设备等现代设施引进老宅。这样改造好了,有了精神价值相反会升值。上海改造的老式花园洋房就升值了多倍。

  第三,文化遗产保护要统一规划,立法监督。科学规划和法律是最有力的工具。维也纳坚决不允许在多瑙河以北建高层建筑,美国法律明确规定文化遗产是“瑰宝之地”,严加保护。冯骥才说,现在我们讲科学发展观,具体到城市文化保护而言实在是太及时了。从政府到民间都要加强文化责任感,放弃狭隘的地方经济利益,从长远着眼,用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
2#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3:17:16 | 只看该作者
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城市的成长基因

  时间:2008-6-14  
  来源:无锡日报   

今天,是全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也是无锡审视城市发展、弘扬城市个性的重要契机。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有其受制于经济基础的一面,也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这种独立性主要来自于文化传统的继承性,文化遗产中蕴藏着影响社会未来发展的丰富基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物质资源的重视和开发远远超过了对人文资源的重视和开发,更多地注重城市“硬实力”的打造,导致了发展的不平衡并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的发展关键在人,而人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取决于城市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而这一切又都根植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城市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文化上,城市的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的基因,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引领,城市必然会因为缺乏基础性的“软实力”而在竞争中落后、掉队。

  我想,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在于文化自觉,这种自觉来自于对历史的敬重,也必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转变。如果缺少了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潜力挖掘和充分发挥,城市的特色就难以体现,城市未来的发展命脉也难以把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历史证明,文化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及其知识与意识系统,是伴随整个社会的变迁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等地创造了“苏南模式”,率先建成了全面小康,靠的就是文化精神。珍视文化遗产,依托文化遗产铸造现代文化,这是无锡繁荣发展的基本经验。在今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上要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谱好传承篇,目的在于彰显城市的个性和魅力。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最为珍贵的资源,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更是体现城市个性和特色的资源。充分发掘、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赋予它旺盛的生命力,展现城市本色,让世界了解城市文化,是城市领导人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按照“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的思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城市文化底蕴,使城市的人文精神薪火相传,充分展示城市文化的个性和魅力。

  二是谱好弘扬篇,重点在于将历史文化遗产上升到城市精神的层面。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构筑城市文化品牌,是推进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进入21世纪,高度重视和研究历史文化,以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文化创新、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正越来越成为世界潮流。要深入研究、规划提炼,把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上升到城市精神的层面,形成蕴含于历史、体现于现实、推动未来发展的城市精神力量,不断彰显文化遗产独特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三是谱好创新篇,关键在于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相贯通。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上,要抓住两个关节点。一是要实现保护方式的创新。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创新思路,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打造多方保护机制,增强工作的刚性和力度,从而更好地发掘、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二是要实现内外文化的融合。要创造性地把城市文化底蕴融入城市规划布局和城市功能完善之中,充分发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把城市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外部现代文化相贯通,把城市历史人文优势转化为文化与科技、市场相结合的优势,转化为城市的创新度和创造力的优势,谱写城市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6:02 , Processed in 0.42434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