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11-6-22 11:04:52
|
只看该作者
孝感古建筑介绍(六)
今昔理丝桥
理丝桥位于孝感老城区东北5公里处滚子河上。此桥南頫(俯)董湖浪渚,北眺嵕岭横屏,东与缫丝店排闼,西邻董永故里,“古来为众履之要道,也是揽胜之地”。
据清《孝感县志》,此桥实为元朝时李姓巫师所建,后人以“李师桥”称名。受董永故事传说的影响,民间附会出七仙女在此地涤丝理丝的故事,遂以“李师桥”谐音讹称为“理丝桥”。
理丝桥原为木板结构,一个孔,十分简陋。明朝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巴县人任商扈任孝感县知县时,深感此桥太不适应路况,故改为三孔桥。到了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时任知县的李柱础又进行了重修。清朝康熙年间,陕西人梁凤翔任孝感县知县时,理丝桥再次改建,桥长15丈,宽三丈,全由青石垒砌,桥头各有一对鳌鱼,翘首凌空,造型别致,颇有气派。纵观全桥之状,似“天桥卧银汉(天河);祥云降仙女”之意。澴流湍涧斯桥,毕弗洳泊,驰波跳沫“而无所于溃”。桥建成后,梁凤翔洋洋得意地还专门写了篇文章,说:“县以孝子而得名,桥以仙女而得知,皆千秋佳话也。”于是引来不少游人,既促进了孝感的经济发展,又张扬了孝文化,著文赋诗者众多,有诗云:“春风万里柳丝绦,不尽游人慕小桥。半叶舟浮推浪滚,一弯虹架逐天高。水中野鸭逍遥戏,岸上鳌鱼浪漫陶。即使南天门自启,仙姑未必识今朝。”
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也讲述了滚子河与理丝桥的所谓来历。说是金牛仙与二郎神相斗时,怒蹬四蹄,用金角猛柢山腰,山被截去一半,惊动了在云梦泽底扛负泽壁的神鳌,将身子一幌,顿时壁地裂成了一条长缝,泽水涌玉缝里顾着长缝方向由北向南奔腾,那金牛神怒蹬四蹄,使山体裂出四块巨石,形如磨磙子,顺着这条裂缝汹涌澎湃的水流,如车轮翻滚奔腾,至30余里处,被太白金仙定住。这便为这两个情节埋下伏笔。原来太白金仙定住巨石是为了修桥,修桥是为了引仙女下凡。孝感民谣《便有美名理丝桥》唱道:
磙子河桥么样修,堵住河水水倒流,
磙子河桥有修成,花费百姓许多银。
鲁班迈步到河边,袅袅仙气飘云天,
四块蹄石立如山,原是仙人早安排。
鲁班指点依桥礅,石桥巍巍跨两边。
石桥引路七仙女,百日姻缘槐树牵。
石桥招来众仙女,漂纱理丝动机杼。
一夜织绢三百匹,便有美名理丝桥。
孝感民间传说讲述了理丝桥发生的故事:七仙女从理丝桥下凡人间,在路上遇见为莽父卖身傅家正去傅家为奴的董永,鬼谷子便以自己的拐仗化为槐树为媒,结为夫妻。傅员外刁难七仙女,要她一夜织绢三百匹。七仙女为救董永,便按大姐的嘱咐,在桥上燃起难香,六位仙姐妹即顺着袅袅青烟落在七仙妹身边。七位仙女在桥下漂线理丝、用金梭银梭、空机头一夜织出绢锦三百匹,赎出了董永。
民间还传说,在理丝桥西侧有“涤丝池”,在桥东侧有深潭,是仙女藏金机头、金梭银梭之处。传说七月七日夜半更深在理丝桥上还可隐隐约约听到“咔嚓、咔嚓”织绢声。孝感民间的七月七夕拜七姐乞巧以及请七姐的民俗这样描述:七月七夕,妇女们摆上糖、食果品、女儿们还要摆上丝锦,梭子作供品,燃香拜七姐乞巧,姐妹们还要齐唱如下《七夕请七姐》民谣:
天灵灵,地灵灵,请七姐,下凡尘。
教妹妹,绣鸳鸯,教妹妹,织绢锦,
……
孝感民谚道“西湖桥磙子无辙;理丝桥车辙如沟。”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微贱时,推独轮车经西道入城经过西湖桥时曾戏言:“此桥无辙”。盖“真龙天子”金口玉言,后果然无辙,再经理丝桥出城北行,独轮车却压出了一条深深的车辙。《县志》载,理丝桥“古来为众履之要道”。由县城出理丝桥,便是通往四方的驿道。孝感民谚有:“五里一店,十里一铺”。理丝桥驿道上不远处便有永安铺、新添铺等。故而理丝桥来往车辆多,桥面条石上边形成了一条条如沟的独轮辙。
理丝桥、磙子河原本是很平常的自然景物,但因涉及到历史上名人诗作,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或民谣,顿时身价百倍,颇富审美情趣。
就是这样一座颇有名气的古桥,却出现过一次悲惨的事件。1921年,北洋军阀湖北省督军兼省长的王占元与湖北第四混旅旅长刘佐龙,密谋策划了一场屠杀老兵的事件,史称“理丝桥事件”。他们为了克扣老兵的军饷,决意将老兵淘汰。当阴谋泄露后,不少官兵群起反对,直至发生兵变,武昌城内一片混乱。王占元为了掩人耳目,一方面杀了几个下级军官,以服人心,另一方面向老兵补发三个月的军饷,且对所抢钱物概不追问,同时用闷罐子车送他们回北方原籍。6月9日凌晨,当火车开到理丝桥附近时停下,早已埋伏在铁路两边的刘佐龙部队便向火车一齐扫射,打死车上全部老兵及其家属,成为了理丝桥的历史悲剧。
1956年,由孝感城区开往孝昌县周巷镇的公路通车,理丝桥第一次走汽车。1972年该桥移位,乃加大重修,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单弧跨径36米,成为城东公路上的一景。
滚子河水长年流淌,理丝桥两岸垂柳成行,在微风的抚摸下,妖娆的柳条随风飘荡,如同仙女留下的丝线,游人至此,观景思情,感慨万千,无不展开想象的翅膀。
孝感古建筑介绍(八)
云梦泗州寺
泗州寺座落于云梦县南部水乡下辛店镇离镇二公里的白水湖滨圣寿山上,为湖北省内唯一一座元代风格古建筑,被列入全国450座大型寺庙之一。据清光绪云梦县志记载,寺院始建于梁,唐朝修建,元朝泰定四年重建。重建石碑正面篆刻重建圣寿泗州寺碑文,落款元泰定四年(1327年)菊月;背面为重建泗州寺功德记载。
古寺坐北朝南,由大殿,钟楼,鼓楼组成品子型,重檐歇山式。建筑四周沿院廊房为僧舍客屋。占地约二千平方米。传说寺中中有口白龙井,下通东海。鲁班师祖建成寺院所用柱梁木料皆由井口涌出,溢出之水聚成白龙池。池水冬温夏凉,池面雾气缭绕,村民遇旱祈雨有求必应。便在池东建有龙王庙一座。远古时圣寿山上古刹寺庙共有九十九重,座落有序。四野白水潦潦,洲头湖草青青,水中鱼儿活跃,水面云鸟齐飞。登楼遥接晨光,目送晚霞,兴趣盎然。加之寺院风光幽旷,香火鼎盛,佛徒法众及文人墨客纷纷而来,生命远扬海内外。
民国初期的泗洲寺,占地五亩左右,拥有正殿、钟楼、鼓楼等主体建筑,配建院墙、居室、墩子等,特别是寺前两座石狮,威武有神,镇守一方平安。时寺庙由一名叫双想的和尚主持,带徒弟五名,耕种附近三担余农田,主植水稻,以供寺内僧人和香客食用,不时接济周边缺粮农户。寺内每日晨钟暮鼓,声传方圆10公里左右。传上世纪30年代初期,一湖南香客看中此地风水,久居寺庙不走,私将其父母尸骨葬于钟楼神龛之下,造成宝刹地气消耗,致使钟鼓长敲不响。解放前夕,除钟楼之外,大雄宝殿腐蚀不堪,鼓楼垮塌;1954年洪水肆虐,围墙与鼓楼被彻底冲毁,钟楼和大殿也受影响;“文革”期间,寺庙内佛像、斋堂、石狮、钟鼓等文物遭到毁灭性破坏,只留一具空架矗立于此,沦为血防医疗、村办加工、集体拴牛等场所,令人痛惜不已。
泗洲寺拥有很多神奇的传说。传说称泗洲寺为木匠鼻祖—鲁班所建九十九座寺庙之一,其中以泗洲寺为首。寺中白龙井内现存的半截木柱,乃鲁班与太上老君打赌突遇鸡鸣斧柄未及出水而来。寺内所存梁柱鲁班神斧可一凿而过,常人则无法合抱而拢。清代诗人柳维钦描述了寺内白龙井为“池水潦云龙稳睡,钟楼送响鹤高飞”。
另相传很久以前,水患频繁,泗洲寺所在地百汊湖边的百姓为了生存纷纷移至一洲头高岗处居住,为求上天保佑家人平安、物产丰收,加之当时盛行佛教,人们便建了一座寺庙供奉参拜。从远处看,泗洲寺庙正处于龙脉地带,寺前有两口池塘,像龙须弯弯,俗称“眉毛塘”;塘边柳树像龙角,据说用刀切割时“流血”;两塘中间有一块田地,像龙珠,有人愿出高价收购,但农田主人坚持不售;龙尾则伸向百汊湖中的白水湖。日本侵略者曾在此修铁路,破坏了地脉,致使后来无法分辨龙头、龙身与龙尾。有村民依稀记得上世纪60年代以前,庙后池塘内总是热气腾腾,从地底下向上翻热水。每到寒冬,池塘四周均结较厚的冰,而池塘中央依然泛着涟漪,令人好生惊奇。后有关部门派人多次钻井,想开发利用,由于设备陈旧、投入资金不足等原因,未见成效。随着日久风化、淤泥堆积,“温泉”自行关闭。
1942年,日本人驻点应城长江埠,修建战备铁路,来到泗洲寺内欲拆钟楼木板搭桥梁。当天晴空万里,日本人的锯子刚一接触庙内木柱,天空突然雷闪电鸣、狂风大作,暴雨将临,日本人惶恐万分,忙跪地作揖,落荒而逃。上世纪20年代中期某年,天旱久未降雨,农作物近乎绝收,当地老百姓请来戏班子到庙上来唱大戏,以求甘霖沐浴,并扎了一条假龙。当戏中正唱至“斩龙头”这一段时,天空中突然飘来一片祥云,一场及时喜雨从天而降,很快淋湿了看戏的人群、浇灌了久渴的庄稼,真乃“菩萨保佑,上天显灵”,泗洲寺成了人们心中的神寺、宝刹。
1976年10月,经县文物部门实地勘测、调查取证、积极向上申报争取,泗洲寺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国家级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8年初,泗洲寺成立了修缮筹委会,融资100多万元,聘请一批熟悉古寺历史和风格的能工巧匠,对寺庙按原貌进行修缮。当年底,完成大雄宝殿、钟楼等主体建筑整修。随着泗洲寺社会影响面扩大,通过香火创收、居士赞助等活动,筹集建设资金,又陆续修建鼓楼、斋堂、住宿楼、方丈室、肉身菩萨室等,并配套沟渠、院墙、花草树木以及主体建筑内佛事用品,初步形成占地10亩、功能完备的佛教古刹。
泗洲寺信奉佛教,常年安置居士30多人,吸纳万人次膜拜,遇大型佛事节日,更是人潮涌动,该寺常年与浙江普陀山普济禅寺、黄陂木兰山、应城天元寺、武汉归元寺等地往来密切,特聘请普济禅寺藏经阁负责人贞缘法师为名誉方丈,贞缘法师经常到寺传经送宝,寺内也不时派人到普济寺学习交流;该寺方丈慧海法师曾在木兰山出家,后又到归元寺高就,来寺主持后带徒弟、香客近千人,特别是归元寺昌明大师赠送给寺庙大量书画真迹、电视音像、办公桌椅等,为泗洲寺发展与兴旺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泗洲寺从每年香客资助、做高等法事等活动筹集到的资金中救助特困家庭、贫困学生、孤寡老人,并为周边村庄道路硬化、学校兴修、路灯安装捐资出力,深受广大群众称道。
泗州寺还配套开发知青怀旧、垂钓品鸭、赏荷采菱等农家游项目,寺庙发展前景可观。自2002年起,泗洲寺连年被孝感市、云梦县宗教部门评为“五好活动场所”、“正规宗教活动场所”。近年来,泗洲寺再次得以扩建,面积倍增。今日泗州寺,大雄宝殿、钟鼓楼、方丈室、斋堂等建筑造型古朴、飞檐别致、匠心独润,大型贴金佛像、镀金肉身菩萨、铸铁宝鼎等参佛用品神韵传奇、灵光四射。古老的泗洲寺正焕发出蓬勃生机。
孝感古建筑介绍(九)
应城文峰塔
文峰塔亦名文笔峰,又称凌云塔。是应城市仅有的一座古塔,塔址位于应城市南郊四华里处的沙岗村。文峰塔巍然屹立,直插云端。倚塔远眺,富水风光,尽收眼底。它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捍卫民族文化的见证。
文峰塔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据《光绪应城志》卷二介绍,邑人熊汝弼著新文昌阁序摘,“明季时,于栎林立新市,镇水口,而起文峰塔。”其意为塔址在当时不仅是风景胜地,而且是应城石膏、食盐、芦柴的转运中心,是一座矗立于商贸云集之地的宝塔浮屠。
文峰塔的毁圮和重建经历了三百多年,据相关实料记载: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江西进士唐公辰,掌院蒲,兼长青鸟术,见水清秀,卜为巽上,选其址置基。道光年间余杭举人光斋知应城县时,与防务统一筹款,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营建落成,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兵乱。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
此塔高34米,为六面七层,砖石结构。属七级六角楼阁式佛教宝塔。第一层面宽5.7米,塔基用条石砌成,面积为66平方米,厅为方形。二至七层,厅为正六边形,每边宽1.63米,墙厚3.3米。塔尖系金属铸件,底层皆由青砖横铺垒砌而成,四方嵌有青石书刻:“凌云塔”。塔面层层交错,均有青石为槛的半圆转门。还用迭涩砖层和菱角牙子砖,在塔身壁外砌出腰檐,线条柔和,结构精美。塔西南面辟门,门楣上镌“青云直上”。整个塔体,立面纤巧,造型均衡。塔内可循梯而上,凭高远眺,蒲城胜景,一览无余。尤为奇特的是,设计者在塔二层故型玄殊,将转门建成外开内合形置整个二层一片黑暗,增加了这座宝塔的神秘感。
塔端铜顶高约丈余,系黄铜铸就,成宝葫芦状。百十年风雨浸袭,安然无恙。传说铜顶铸成后,因重达数吨,安装困难,当地群众以土垒台,用木杠顺坡慢慢上橇,历时数月,感动鲁班,他乘一个风雨之夜,施神力将铜顶提了上去。自此,鲁班在文峰塔一带香火不绝,倍受尊敬。
日军入侵时,对塔顶垂涎,几度欲作军火原料,当地人民一面加紧保护,一面以鲁班故事吓唬鬼子,日军为了维持“王道乐土,歌舞升平”的虚假景象,慑于民愤,才改变计划,塔得以幸存。
1986年3月应城市人民政府批文公布“文峰塔”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元月在此建立“文峰公园”。
现在的文峰塔除了部分砖石风化破损外,其他基本保护完好。塔身略有开裂,一到五层,十八根铁铸锁扣从塔身横穿而过,纵横着将有裂痕的塔身紧锁。外塔檐壁上长满了野草和荆棘。如果再不加以全面维护,文峰塔的命运不容乐观!
孝感古建筑介绍(十)
白云古寨
白云寨位于孝感市风景秀丽的双峰山风景区,始建于公元502——557年南北朝时期,相传梁邵陵王萧纶曾到此领兵扩域。
白云寨是整个双峰山最具特色的亮点所在。早在新石器时代双峰山一带就产生了人类文明,南北朝以来,国君诸侯,英雄豪杰,或陈兵国境,或占山为王,或掠城拔寨,或息隐尘世,或屯田垦荒,星移斗转,世事沦桑,留下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人文景观。孝感县志载:白云寨“层峦削壁,相传为孙膑地也”。据考证,建寨历史至少有1400年,它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王仙芝第一次破袭远征的屯兵之地。元末红巾军、明末李自成军、清末太平天国军亦在此为生而战,为义而死。古寨分内外寨。外寨墙周长2.5公里,占地250公顷,残房4000余间,古遗址数处。
白云寨东靠黄巢山(黄草山),南依白云水库,四周陡壁悬崖,唯有一条小路直通山上。寨子由石块垒砌,呈葫芦状。古寨残壁断墙,蜿蜒曲折。寨内松柏苍翠,梧桐树、槐树、柏树、果树等多种林木郁郁葱葱。白龙潭、青龙潭清澈见底。
白云寨分内寨外寨,内寨有兵营,可容2万兵马,现有古兵寨、聚义厅、青龙潭、白龙潭、望夫崖、擂鼓墩、藏兵洞、古寨墙、校场等遗迹17处,大部分寨墙保存完好,是湖北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兵寨。一条栈道把白云寨分为近似太极图的阴阳两大部分,与近期修建的大雄宝殿、观音殿、三圣殿、春香阁、娱乐亭等交织一起,形成独特风格的u资源。游客徜徉在白云古寨,可发怀古之忧思,抒豪侠之情怀。
抗日战争时期,白云寨又是鄂豫边区重要根据地。1942年5月,鄂豫边区行署财政处处长刘子厚派鄂东银行分行行长王正道到大别山地区筹建鄂豫边区第二印钞厂。王正道与会计张祥波、通讯员王威挑着一担伪币,从大悟山出发沿途选择地址,经小悟山、姚家山来到孝感黄巢山和双峰山,秘密地察看地形才选择在白云寨山脚下的西城庵为厂址。白云寨就是新四军保护制钞厂的根据地,为巩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取得了积极作用。1998年10月被孝感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双峰山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白云寨经过论证列为重点开发的景点之一,专家们认为它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1997年6月湖北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肖克瑾来白云寨观光时欣笔书写对联一副:“古寨千秋韵,游人万里情”。中国书法协会常务理事,84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陈义经还为白云寨题写了“白云古寨”碑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