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堂有效教学的示范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2 19:0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堂有效教学的示范课

胡兴松


9月29日,我率语文组10多位老师一起参加了深圳市教育局主办的“深圳教育论坛”第4期的研修活动,深感这是一种高水平的教研活动,充分显示出了“教育智慧的源流,大家风范的殿堂”。

这次研修活动的主题是:有效教学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在启动仪式上,市教育局唐海海副局长作了精彩的开篇演讲,并对上午的研修活动进行了精准的点评。

首先,荔园小学的薛莹老师执教了《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但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丝毫感觉不到学习文言文的痛苦。这节课似乎可以用一个“绝”字概括。对这节课,我这个门外汉的看法是:

这是一节属于薛老师自己的课,有她自己精心、独特的设计,整节课层次分明,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给人一种艺术享受。我特别欣赏以下几个方面:

(1)句读。教师先是出示没有标点符号的文言文,在学生读得并不是那么顺畅时,薛老师提出了“句读”的方法,告诉学生要学会停顿,要读出感情。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句读,尤其是对重点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分别指导学生进行句读。在句读的过程中,适时提问:“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泰山?”、“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江河?”(学生分别用“直矗云霄”、“高耸入云”、“巍峨挺拔”、“水天一色”、“无边无际”等词作答)

对“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句,则在引导学生段句后,要求学生“读得再肯定一些”,使学生在读的同时,感悟“必得之”的意思。然后,变换词语,先后提出“伯牙所思”、“伯牙所想”、 “伯牙所弹”,由学生反复读出“钟子期必得之”。

后来,在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一句时,老师为了引导一位学生读出伯牙的绝望之情,将重音落在了“再”字上。这位学生三次朗读,一次比一次准确。看到学生的进步,真令人欣慰!

(2)在读的基础上,教师拿出了理解这篇课文的三把“金钥匙”:绝技、绝望、绝唱。然后,紧扣这三个关键词,对课文展开分析。

在对“绝技”的分析时,我特别欣赏教师通过提问,对这篇文言文的结构进行了梳理。即:“如果删除这两个事例,会是什么结果?”(学生答:“空洞”、“写人必须有事例”)“如果只有这两个事例,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答:“没头没尾”、“不完整、不明确”)最后,教师交待了课文的结构: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总起)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事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总结)

在分析“绝唱”时,教师不仅仅是停留于伯牙所弹奏的乐曲出神入化、如痴如醉,而且适时提出“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绝唱?”学生分别作出的回答是:“伯牙弹给子期听的曲子是绝唱”,“他们两人的友谊是绝唱”,“他们千古流传的故事是绝唱”。

最后,教师激励学生背诵出了全篇课文。

我们应当说,这是一堂实施有效教学的示范课。如果我们平时每一堂课都能达到如此效果,学生肯定要高呼“老师万岁”。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需要精雕细刻之处。

例如,当在分析伯牙绝望之时,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从伯牙的绝望中读出了什么?”有一位学生说:“他看破了红尘。”这也许是教师在预设中没有想到的答案,遗憾的是执教者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任何积极的引导。

例如,在课堂上,当教师赞扬伯牙与子期“知音更知心”时,学生为老师的精彩讲演而自发鼓掌了,而执教者可能心中只有后面的教学环节,连微笑和“谢谢”二字都没有,确实令人惋惜!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不正是在这些细微的教学环节中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

例如,在板书上,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在使用课件的同时,要不要板书,如何使用板书使整堂课锦上添花,是需要执教者注意的问题。这节课,如果从“伯牙绝弦”中的“绝”出发,将它与“绝技”、“绝望”、“绝唱”建立起一个“纲要信号图示”或“思维导图”,就会给人一个整体感。而在这节课上,这些关键词都出现了,但执教者并没有将它们串联起来,我看到的是一颗颗珍珠,缺少的则是一根红线。

还有,教师穿着高跟鞋上课,在舞台上行走,总是发出非常刺耳的声音。教师为何没有意思到这一问题呢?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非常简单,在高跟鞋的底部贴二张创可贴就万事大吉了(我这不是唯一的良策。有女同胞建议穿坡跟鞋,但我主张穿高跟,因为它穿着使女老师有气势!哈哈!)。请我们上公开课老师们,此条切记!哈哈!

教育无小事,让我们做有心人,上出更加精彩的课!

至于对后面专家的报告,我则不敢妄加评判。在回家的路上,大家一起议论听过的报告,有一点感受是共同的:大学教授的理论研究如何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结合,确实是一个难题。阳春白雪的“纯理论研究”,并不适合中小学教师!这也是对我的一个警示。

在面对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非政治学科教师作报告时,应当如何主动适应受众,也是令我不敢大意的课题。国庆节后,我将在一所小学作一场关于教师如何从事教学与科研的报告,我得小心谨慎。以上内容,也是我为这次报告准备的素材之一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4:14 , Processed in 0.07120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