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获得好评有多难
熊丙奇
最近是大学的毕业季。有两条与大学毕业生有关新闻,引起广泛关注。
一则是,近日,网友“在西安”在微博上传的一张照片引起了很多博友的转发和热议。一栋公寓楼自上而下悬挂一条红底白字,约有六七米长的条幅,上面写着:“不管以后是谁的男人,你们永远是我们的男生”。同学小林(化名)说,条幅是她们班女生在6月19日晚上7时许挂出去的,但挂了不到十分钟就被学校取走了。虽然在学校受到冷遇,但是条幅却在微博上受到欢迎。网友们在这条微博后跟出了长长的回帖,表达他们的感动和看法。
另一则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典礼时特地请上普普通通、深受大学生们爱戴的宿管员吴阿姨上台致辞,广受好评。吴阿姨不到800字的讲话,总共被学生热情的掌声打断了11次,作为学生们四年青春最完整的见证人,吴阿姨成了学校毕业典礼上当之无愧的“人气王”。
有不少舆论对大学毕业典礼上请上宿管阿姨大加赞赏,认为这是大学人文精神的回归,给学生上了很好的一课。舆论发出这样的议论不奇怪,因为这样的场景对大家来说感觉很陌生——大家记忆中的毕业典礼,都是领导发言、院士致辞,就是教职工代表发言,也多为名师,有的大学也曾安排后勤员工发言,但整篇发言充满套话、空话。而对于大学把女生的横幅收走,舆论的意见也很一致,觉得这样的大学太无趣,连学生们的真情实感表达也限制,一点人文关怀也没有——不妨以此设想,如果这所大学允许学生的条幅悬挂,这可能又会成为大学的一件“美谈”。
虽然近年来大学的教育丑闻、学术丑闻不断,但很显然,只要大学出现一点“亮点”,舆论都是不惜给予大学赞美之声的,老百姓对大学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就是要像一所大学。这种“赞美”之声,是对大学的期盼,也是大学改革的良好外部环境所在。
在我国大学内部,校领导普遍感慨,大学办学自主空间有限,办好一所大学很难,但是,如果大学能在已有的办学自主空间中,坚持教育规律,照样有很多事可以做,而大学做好了这些事,也会为自己赢得进一步的办学空间——目前大学无法获得自主权,有一种担忧就是大学自主权会被滥用,大学做好一件好事都很难——就像学校在毕业典礼上,安排宿管阿姨做个性演讲,这完全属于自主范畴之内的事,没有上级部门规定一定要安排谁发言;而学校允许学生悬挂横幅,也是学校可以做主的,上级行政部门是不会就此来质疑学校,为何允许这样的条幅悬挂的。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大学自主招生,如果一所大学,把本校自主招生的学生信息,详尽的公示,公众可以方便地查阅这名学生除隐私之外的高中学业成绩、自主招生笔试成绩、自主招生面试评价,还有谁会质疑自主招生有潜规则?而大学做到这一点,可谓举手之劳间就可获得社会的好评。
还比如大学的财务公开,如果一所大学,把学校的所有收支全部公开,接受纳税人(学校的国家拨款来自纳税人)、学生(学费收入是学校的基本收入之一)、捐赠者的监督,大学的账本被晒在阳光之下,还有谁担心大学的经费被挥霍?假如大学做了这样一件事,其丧失的教育公信力将很快恢复。
再比如大学的学术管理,如果一所大学,对于任何学术不端的举报,马上启动独立的调查,并根据独立调查的结果,就事论事,对当事人实施严肃的问责,今日大学之中,还会有那么严重的学术不端,以及围绕学术道德的纷争吗?
大学很多可以做的好事,非不能,而是不为。这背后既有教育理念的问题,也有大学既得利益者的原因。当然,相比公示自主招生信息、公开学校账本、认真处理每一起学术不端来说,让一位宿管阿姨发表演讲,是很细微的、不涉及其他利益的小事,能做好这一件好事,并不表明大学能一步步去做好其他好事,但我们期望,有了做一件好的小事的基础,大学应该意识到,遵循教育规律,让大学充满人文精神,充满爱,而不是处处与教育规律作对,让大学面目可憎,是一件更快乐的事。在大学精神面前,权势、利益神马的,最终都是浮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