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园林“四景”艺术与诗词 文/与君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 11:4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园林“四景”艺术与诗词


    艺术总是相通的。近来游玩园林,对园林艺术初作了解。习惯性地联系到诗词,突然发现两者在创造艺术上,竟然一脉相承、互通原理,很受启发。先将思绪记录如下,备忘备查。
    一、障景。古典园林中的假山、孤赏石、影壁墙、小竹林等常用做障景,能抑制视线、引导空间、转换方向。障景可以以俊遮丑,也可以屏障景物、改变空间、引导方向。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用两只鸟引领了我们的视觉。融画法入诗的王维常用此法写诗。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又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障景,就是运用障眼法,收住人们的目光,引导注意力。原来人们一叶障目居然可以不见泰山,也会常常只见一木,不见森林。诗人以障景而引导读者视线,引导读者的思维,便不以为怪了。
     二、框景。是选择特定视点,利用门框、窗框、树干框、洞口框等围合景色,似一幅嵌于镜框中的立体画面,称之为框景。这是种定格的画面,诗词中非常常见。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又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又如: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又如:岩边桂树攀仍倚,洞口桃花落复开。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词中显示出了“金镶玉”之美。
     三、借景。是把周围的佳景组织到观赏视线中,使空间扩大,层次增加。借的方法有远借、近借、邻借、仰借、俯借。借的对象有山水、建筑、日月、雨雪,飞禽走兽、风声虫鸣等。园林中是工人景去借自然景,使之浑然一体。诗词中是借以想象、借以时空来表现中心事物或情绪。 如: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又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又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又如: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这样的诗句非常有想象力。
     四、隔景。则采用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是隔非隔,给人以鲜明印象。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又如: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又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隔景是为了引领更美好景致,在诗词中则造成更好意境。
    王维的一首《汉江临泛》可谓融这“四景”艺术于一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诗云: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首联以障景,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以楚塞、荆门作障,把读者目光引向汉江;颔联以框景,把大江框于天地之中,开阔空白,疏可走马。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颈联以借景和隔景,借以舟辑、假以想象、隔以波澜、引以错觉,由远而近,又近而远之,远近相映,忽暗忽明,酣畅淋漓。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生活起来,诗也随之飘逸起来;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这味道又好比江边有亭台,方家大笔题曰:望江亭。
      艺术原来有这等玄妙的共通,不可不察,不可不究,不可不学,不可不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18 10:05 , Processed in 0.07863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