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作 者:欧阳友权 来 源:文艺报
计算机网络与文学联姻所滋生的“网络文学现象”,已经改变了汉语文学的发展格局。网络文学研究也日渐从自发走向自觉,在一些学术前沿话题上遭遇到了学院派的思维阻击。
1、网络文学的本体定位。首先要面对的是“有没有网络文学”、“什么是网络文学”问题。有人认为,互联网只是一种媒体,一种数字化文学载体,它无从改变文学原有的文化身份和审美本性,时下的所谓网络文学应该是“网络上的文学”,仅仅依从“第四媒体”还不足以使稚嫩和粗糙的网络文学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态。但更多的人认为,网络文学别具风景已是不争的事实,应以开放、宽容、平和的文化心态去看待网络文学。对什么是网络文学,可从三个层面去理解:(1)从广义上看,网络文学是指经电子化处理后所有上网的文学作品,即凡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文学都是网络文学,这种网络文学同传统文学仅仅只有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区别;(2)网络文学是指发布于互联网上的原创文学,即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首发的文学作品,这个层面的网络文学不仅有媒介载体的不同,还有了创作方式、作者身份和文学体制上的诸多改变;(3)最能体现网络文学本性的是网络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制作的作品,这类作品具有网络的依赖性、延伸性和网民互动性,不能下载作媒介转换,离开了网络就不能生存,这样的作品与传统印刷文学完全区分开来,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起源于都市化的知识民间,可以看作是流于“键盘”和“指头”的“新民间文学”。网络写手不是要当作家,他们只在于一种宣泄,一种表达,是民间大众用网络写作表明自己存在的一种话语方式。传统写作被体制、范式和惯例所束缚,又被少数文化精英所垄断,圈外的绝大多数文学钟情族无法参与其中。现在他们可以了,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回归,是文学成为原生意义上文学的一个突破,是文学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
2、网络文学的艺术嬗变。网络写作带来文学方式的诸多变异,如作家身份网民化、创作方式交互化、文本载体数字化、传播方式迅捷化、阅读方式点击化等等,由此带来了文本形态的改变、读图对读文的改变、媒体对单媒体的改变、虚拟现实感觉对文字想像体验的改变等。以致有人说: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是“网络为王”时代难以逆转的文化趋势。
在深层的意义上,网络文学的艺术嬗变主要还在于它采用多媒体和超文本表达方式,悄然改换着文学的诗性。网络技术环境下,视听多媒体已成为普遍的文化触摸方式,图文并举、视听并陈、音画两全、彼此融通已成为互联网感受世界的基本方式。数字化的视像文化正改写书写印刷文学的审美成规,导致原初语言能指与所指关系的遮蔽与中断,文字诗意的精神之美也被图像叙事所取代。越来越多的网络多媒体作品解构了书写文学的体验化魅力,却强化了图像感觉,发展了感官审美。这样的作品不再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和“艺术里的精神”(瓦西里·康定斯基),不再崇尚“余味曲包,深文隐蔚”(刘勰)、“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和“澄怀味象”(宗炳)、“境生于象外”(刘禹锡)等艺术体验和审美深度,语言艺术审美体验的隽永性、想像性和彼岸性被转化为身体感觉、知识经验和日常生活,艺术欣赏完全变成了感官满足和视像消费,文学的诗性特质和文人的诗意情怀被电子“仿像”(Simmulacrum)的视觉冲击和欲望张扬所挤压。这种读图文化的视听感觉带来的不是思想反思与理性批判,而是世俗化生活吁求的消费与生产。数字技术诱发的读图转向是人类文化认知的改变,是人类心灵对美感的重新建构,但这会不会带来人类思维深邃性的弱化和社会批判能力的淡化?
3、网络文学审美导向。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断拓展网络文学的生长空间,然而,当网络文学的媒介更新多于艺术创新、传播方式胜于传播内容、休闲娱乐消解审美意义的时候,它得到将不是艺术的尊重,而是文学审美本体的缺失和历史合理性的悬置。于是,给这一快速发展的文学样态以学理关注和建设性审美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
首先是需要坚守文学的原点承诺。文学的逻各斯原点是表征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以艺术方式为人类打造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网络文学既然是“文学”,就应该承接这一艺术原点,履行这一审美承诺。当前的网络文学创作多是在工具媒介的层面上体现其技术的含量,未能在理解世界的方式上达成审美创造,这正是数码技术难以表征艺术审美、电子媒体未能承载文学本性的重要原因。技术霸权下的文学怎样出场以证明自己仍将是一种审美的存在而不仅仅是技术的结果,以及如何避免技术对文学审美的遮蔽,不仅仅是一个技艺、工具或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