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肖港初中教师文选:把欣赏的钥匙交给学生( 郭玉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9 17:0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把欣赏的钥匙交给学生

                             湖北省孝感市肖港初中  郭玉华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除语文知识的学习外,还要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水平。那么怎样教会学生欣赏文章呢?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找准欣赏的切入点,教给学生方法。下面从语言和写作方法两方面谈谈自已的看法。
    一、文章的语言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章的外衣。作者会依据文章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如:平实质朴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语言、讽刺幽默、诙谐的语言等,例如:
    1、平实质朴的语言
    许多大家的文章,都以平实质朴见长,如叙家常,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如朱自清的《背影》没有华丽的词藻,几乎不见比喻、拟人等修辞,少有大段大段绘神绘色的描摹,文字简练素淡,如夏夜里一股清凉的风。在浦口、在车站、在车上,把父子深情吹进读者心头。又如鲁迅先生的《记一件小事》、《藤野先生》等,都是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情感的典范。
     2、生动形象的语言。这类语言一般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渲染、烘托、描摹,或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动人。有的文章还会引用诗词、名言使文章的文化底蕴浓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如朱自清的《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用“燕子”“杨柳”“桃花”等一系列意象作比衬,反复咏叹,形象表达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限留恋的伤感。文中又写道:“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又从饭碗里过去;默默的时候,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这段文字,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充分展开想象,借“洗手”“吃饭”“默想”“伸手遮挽”等生活情景将抽象的时间化为一个个形象的具体画面,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情绪冲击,充分展示了生动形象语言的魅力。
    3、幽默、讽刺、诙谐的语言
    这种语言或风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在嬉笑怒骂中达到警醒世人或批判敌人的效果。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里对樱花下清国留学生的描写极为精彩:“头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富士山”的比喻,“油光可鉴”“小姑娘的发髻一般”的描写,“扭几扭”的动作,“标致极了”的直接抒情,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之情泻入于笔端,把他们的丑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批判了他们不思进取、贪图享受、乐不思蜀的生活态度。
    二、写作手法
    恰当的写作手法,会使文章增彩许多。写作手法众彩纷呈,下面仅以描写方法为例加以分析。
    1、细节描写
    文章通过对细微之处的描写,达到传神的效果,如《变色龙》中,抓住奥楚蔑洛夫脱大衣和穿大衣两个细节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与思想起伏。他前一分钟还在恐吓狗主人,说要严惩,但忽然听说狗主人是席加洛夫将军,他为自己的放肆不安了:“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他的尴尬和害怕心理以及狼狈相呈现在读者眼前,仿佛脱掉大衣能减轻他的负担,能解脱他的窘境。当得知狗主人不是席加洛夫将军时,他又神气起来,然而巡警却说这可能是席加洛夫将军的狗,他又为方才的得意忘形而恐惧了:“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仿佛大衣能保护和掩饰自己似的。作者无需花费笔墨去作人物心理描写,通过一热、一冷、一脱、一穿的细节描写,把他“变色”的本性刻画得入木三分。又如《背影》中,写父亲买橘子的过程:抓住几个动作“探”、“攀”、“缩”、“倾”、“散放”、“爬下”、“抱起”,父亲手脚并用,写出了父亲动作不灵便,突出买橘子的不易,但正是这“不易”传神地表达出父爱。
    2、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欣赏环境描写,意在欣赏它在文章中的妙用:
    (1)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情为景语。如《故乡》开头,严寒的深冬,荒凉萧索的村庄,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2)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故事发生的背景。如《孔乙已》中对鲁镇酒店格局的介绍,就搭起了主人公活动的舞台,为孔乙已的出场以及他的悲剧结局作了铺垫。又如《变色龙》开头的描写,店铺的门开着,“像一张张饥饿的嘴巴”,“门口连一个乞丐都没有”,烘托出当时社会的贫困、萧条,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反动,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3)用环境描写交待社会习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由于于勒挥霍家产,“人们按照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反映了那个时候的习俗。
    (4)用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我的叔叔于勒》中间部分对大海的描写,就为下文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起到了推动作用。
    3、白描
    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风格称为白描。具体情况如下:
    (1)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如朱自清的《背影》全文用白描的手法,没有华丽的词藻,以简练素淡的文字,作恳切自然的叙述。对父亲“背影”刻画极为成功,文章仅一千余字,但父子之情却写得真挚、缜密、深沉、曲折动人。
    (2)不求细致,只求传神。如《孔乙已》中作者对孔乙已身世的介绍: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它是孔乙已特殊身份、身世、性格及其生活的社会背景的写照。他“身材高大”但“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他有劳动的本钱,有养活自己的能力,但科举的毒素,使他一方面轻视劳动,另一方面又被上下阶层的人所践踏。“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他的穿着和说话方式,都足以显示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近乎疯狂般的固守和痴迷。
    4、与白描相对是工笔,工笔的特点是用笔工整、细致。如:
    《紫藤萝瀑布》是一幅极为精细的工笔画,在这里,不但那片紫藤萝的大致轮廊可以从画中加以把握,而且那花的色泽、神采、气味也可从画中领略到。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挑逗。”用笔细腻,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又如“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心情。总之,作者的笔触沿着自己的视线所及,从细处落墨,描写了组成那神奇瀑布的每一朵小花。读着这篇文章,仿佛在你眼前,就展现出一条紫色的瀑布,绚丽的色彩曳动你目光,郁郁的幽香缭绕在你鼻前。
    5、人物描写的方法。人物描写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下面就人物描写方法作具体分析。
    (1)肖像描写。《藤野先生》中对藤野有一段精彩的肖像描写:“其间进来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终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把一个不修边幅,但学识丰富、治学严谨的学者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心理描写。《我的叔叔于勒》对菲利普夫妇的心理刻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灵魂。如“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几句话就把母亲既要面子又怕花钱的心理表露无疑。
   (3)语言描写。《故乡》里的语言描写能很好地反映人物性格。如杨二嫂的语言“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尖酸刻薄、无中生有的小市民形象栩栩如生。同样,闰土的语言也很有特色,这里不多述。
   (4)动作描写。《故乡》里对闰土的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可谓入木三分,如:“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通过“摇头”,但有许多皱纹的脸“仿佛石像一般”,只默默地“吸烟”的动作描写,把闰土的苦愁、木讷表现得很到位,同时也揭示出农民的不觉醒。
   (5)神态描写。以《故乡》为例:“他站住,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欢喜”和“凄凉”,矛盾的神态,加以“恭敬”的表现,把闰土看到儿时朋友的高兴心情、自己处境困难的悲凉,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尊卑观念展现出来。
    除以上方法外,写作手法还有抒情技巧、表达方式的运用,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写法,巧设悬念、引人兴趣,抑扬、衬托、托物言志、抒情、象征……,这里不作赘述。
    古语说: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教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举一反三。笔者以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一定能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3:18 , Processed in 0.1047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