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貌是一种生活方式
来源: 广州日报 2010-04-09 作者:孙贵颂
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和妻子就教育他要懂礼貌,路上见到一个人,视其相貌、年龄、性别及穿着打扮,告诉儿子一个恰当的称呼。儿子乖,领会也快,不久就掌握了“规律”,告诉我们:“我见了男的叫叔叔,见了女的叫阿姨”。我们又循循善诱:“如果见了年龄大的男的或年纪大的女的该叫什么?”儿子肯定地回答:“叫爷爷或奶奶呀。”我们听了,那个高兴啊。
可是随着年纪渐大,儿子却变得不愿意叫人了。常常,我用摩托车带他去上学,路上碰到熟人,我主动跟人家打招呼:“吃了吗?”儿子非但不叫人家,还小声嘀咕:“净是废话。”我问:“怎么是废话?”儿子说:“你问人家吃了就是吃了,你不问吃了,人家还要饿肚子不成?”我训他:“这是礼貌!”儿子振振有词:“什么礼貌,讲废话就是礼貌?”
中国人所谓的礼貌,是一种谦恭、文明的表示或表现。所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是说你对别人有礼貌,别人同样也尊敬你。路上两人见了面,主动打招呼的人,就被视作热情,懂礼貌,而不主动说话的那位,就会被认为摆架子。如同在酒桌上敬酒,先敬者总是显得谦逊、客气。其实这样的理解有点迂,礼貌根本不具备那么多耀眼、辉煌的光环。
最为典型的是道歉。道歉是礼貌的一种,中国人往往将道歉视为示弱和服软,看成是承认错误的同义词。一件事情,如果有人先道了歉,那就证明你错了。于是问题你得兜着,责任你得揽着,如果有责任要追究,那么处分你得担着;如果有医疗费需要赔偿,那么你就得掏腰包了。这样一种将道歉与错误画上等号的思路,往往很容易闭塞人与人之间真诚交往的大门。
而许多外国人不这么看。他们见了面,不是微笑就是主动“hello!”或“hi!”,而从来不管谁先谁后。而在两人无意间碰撞时,“对不起”往往是异口同声,甚至是被撞者先说出“对不起”。所以在他们的礼貌用语中,其实本身的意义已经淡化,至少不那么重要。说是“对不起”,其实人家未必有不对之处;说是“请原谅”,其实人家没有过错;说是“添麻烦了”,说不定还是对方添了麻烦呢。人家就是把礼貌当作一种常态,在礼貌的声音中生活,维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1793年1月21日,在巴黎的协和广场,路易十六与皇后一起被革命者执行死刑。当皇后走上断头台时,不小心踩了刽子手的脚,她竟然下意识地说:“对不起,先生。”这就是贵族,这就是贵族的表现。如果我们也把礼貌视作一种生活方式,该有多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