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潮 汕 民 居 随 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4 07:4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潮 汕 民 居 随 笔



叶志强



新学期的研究性学习中,有两组的学生选择了做潮汕地区的老屋民居这一方面的课题,其实去年的研究性学习也有学生做过,只是效果不是很理想。近来趁着晚上睡前的空档,有些感触,于是码码字,随便写点感想。

一、传说与现实

    潮汕有句俗语,谓之“潮州厝,皇宫起”。关于潮汕地区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在古人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中,倒是有两段都是和皇宫带有关系的。
    一种说法和潮汕民间故事中的假国舅陈北魁有关。话说当年假国舅陈北魁到皇宫中认亲,阴差阳错弄假成真的成了国舅爷。皇帝就问他有什么想要的没有,陈北魁觉得自己的房子年久失修而且狭小难居,就提出了要在家乡潮阳贵屿盖新房子的要求。皇帝就很大方的批准了陈北魁的要求并表示所用银两工料一概由朝廷拨付。陈北魁看见皇宫富丽堂皇的建筑大为眼馋,于是对皇帝装傻冲愣说不知道房子应该盖成什么样的好。此时皇帝又是很大方地准许他参照他所喜欢的皇宫样式修造自己的府邸,于是有了潮汕建筑“黄瓦红墙”是陈北魁这个假国舅向皇帝“申请”得来只说。
    另一种说法略有不同。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潮汕地区有位美女在皇帝选美的时候被选入后宫并且当上了贵妃。有一年贵妃娘娘回家省亲,见到家乡人民饱受台风风灾房倒屋倾之苦,于是就教家乡的百姓在盖房子的时候仿照北京四合院的样式来修造房屋,由于这种房屋结构坚固,此后潮汕百姓就再也不受风灾之苦了。
    最近几年来,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民俗学和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展得较为迅速,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民间传说等非正式的历史材料及其背后所隐藏的历史信息来分析一些历史现象的具体成因。若以以上两则民间传说而论,关于潮汕这种独特的民居形式究竟如何产生,大体上我们可以得知是潮汕先民在借鉴北方建筑样式并加以改进而成的,即其源起于北方。至于具体是如何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则有待专业人士去加以考据了。
    还记得以前在华师读书的时候,曾经和几位队友踩着双人自行车绕着小谷围把大学城绕了一圈,特别是在大学城博物馆逛了很久。所谓的大学城博物馆,说白了其实就是盖大学城时小谷围拆迁剩下的那几座岭南古屋加以修葺供人缅怀而已。在这些岭南古屋中,有些房子比较特殊,比较吸引“眼球”,不过不是因为特别好看,或者可以说是因为造型比较“丑陋”。在房子的外墙上密密麻麻的沾满了一层又一层的贝克,看起来比较粗糙,但绝对是“不太中看但十分中用”的建筑:岭南天气比较湿热多雨,外墙沾上层层叠叠的贝壳,一来可以隔热,而来遇到雨天,雨水会顺着贝壳缓缓滴下,可以很好地防止雨水将墙壁淋湿,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十分适合岭南先民的生活特点。
    潮汕的传统民居特别是一些年代相对久远一点的房屋在建筑的时候,使用的砖块通常是一种由煅烧过的贝壳和粘土混合晒干制成的灰砖,甚至有些房屋在建筑的时候粘合砖块所有的黏合剂是由熬过的糯米汁和黄泥的“古代混凝土”(在有水泥以前)。以此观之,则潮汕民居和番禺的古屋在建筑上似又有同源之处可述。

二、雕栏石砌今犹在

     潮汕老屋,虽然比不上真正的皇宫雕栏玉砌,但也可以称得上雕梁画栋、雕栏石砌,说美轮美奂,也殊不为过。
     潮汕民居重石砌雕琢。一是天井和门楼和两厢石柱都是由整条整块的打磨的花岗岩石块、石板精心铺砌而成。二是在门楼和石柱上多有雕琢,通常是在门楼两侧墙壁的梁柱上雕上一些对联,在门楼顶端雕刻门神、在两厢的石柱及其支撑的石制房梁上雕刻上八仙等神话人物,显得古色古香。
    老屋多画壁。潮汕的房子,特别是那些“下山虎”“四点金”式的院落式的平房,总有着数不尽的精美壁画。通常在大厅墙壁的顶端,会有一大排的彩绘的壁画,题材多以传说故事为主:仙姬送子、薛仁贵从军、程咬金教子、唐明皇游月宫、八仙贺寿等等。除此之外,在厅堂两侧的门廊上,也绘有这一类以完整的传说故事为题材的彩绘图案。这些彩绘图案,分列房屋四周,与白壁相映,集趣味性与观赏性于一身。其实关于潮汕的一些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有相当一部分我是从这些老屋的壁画中了解到的。
    潮汕民居的门也是一大特色。潮汕民居的门,通常都是由上下两根横档木来关的,在门楼处的大门,两扇门的门环之上还开有一扇小窗,从外面开门的时候,只需要从外面将两扇小窗的木质挡板往内里一拖,就可以把手伸到里面去拨开横档木把门打开,我觉得这种设计相当的有情趣。同样,门楼的大门也是施以彩绘的。院内各个厢房、耳房的房门,就没有小窗了,只要从内力把门一关外面就很难把门打开,而这些门通常都被油漆漆成朱红色,并在两扇门板的正中央写下“长安”“吉祥”等字样。
    单以文化价值与文化底蕴而论,我觉得最能体现潮汕民居所体现的历史文化价值之处,应该莫过于这些非常不起眼的壁画、绘画、雕饰了,这些最能够反映一种民居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房子里的民间崇拜

     潮汕地区的民间崇拜很多,换一种说法,就是很迷信。在潮汕的传统民居中,有很多细微的地方,都带有浓厚的民间崇拜的色彩。
     一是对财神的顶礼膜拜。在许多人家的厅堂之中,都贡奉有一座神龛,贡奉着财神的神位,两枝红烛,三柱清香,表达着人们对这位神祗的虔诚敬意。潮汕人喜欢做生意且擅长做生意,崇拜这位掌管着财运的神灵,在心理上可以籍得一分“生意兴隆、财运亨通”的安慰。
     二是对于“天公”的崇拜。但凡潮汕民居,无论是老式的院落式的平房,还是新建的小楼房,在门首之处或是屋檐之下,都会有个香炉。香炉之下,有些人家甚至会贴上一排用红纸剪成的小人(俗称“贵人”),挂上一枝年初的时候从神庙(潮阳多是去惠来玄武山)“请”来的黑色的三角小令旗。每逢初一十五,同样是一对红烛三柱清香,表达着人们对上天的敬意与畏惧。
    三是神农崇拜。潮汕人家的饭厅墙上,总会挂着一幅神农氏(也称“五谷神”、“五谷母”)的神像。逢年过节,正是就餐之前,都会先祭拜一下神农氏。
    四是土地神崇拜。在房屋的角落里头,通常是门旁靠近另一侧墙壁的一角,也会有个香炉(有钱人家通常升级为神龛),贡奉着土地神,俗称“地主老爷”。每逢初二、十六,相当一部分人家还是会烧香祈求“地主老爷”保佑家人平安的。
    农村的民居,无论是老式的下山虎、四点金的平房,还是新盖的小楼房,通常在厨房的角落里都有一口土灶,上面架着一口黑色的大锅。逢年过节之际拜神、祭祀用的三牲、面粿、壳桃粿等食品就是在这口大锅里炊制而成的,潮汕特有的虾脯也是先经过这口大锅蒸熟之后再晒制而成的。这个土灶,也是潮汕民间崇拜的一个不起眼的“大本营”。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在土灶的烟囱部位发现贡奉着“灶君”这位中国土生土长的神灵。
     在这些民间崇拜中,最重要的是对“天公”的崇拜、对神农的崇拜贺对“地主老爷”的崇拜。潮汕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台风频繁多灾多难,再加上中国人历来都敬畏上天,而在农业时代,潮汕的先民们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对于“天公”的崇拜,自不待言。神农氏(五谷母)在中国的神话中说的规范点就是“稷神”,而“土地老爷”同样有个书面的称呼,叫“社神”。社神和稷神又合称“社稷”,中国古代社稷二字同时也是国家的象征。农业社会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土地和粮食;对于老百姓而言,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土地和粮食,因此上至国家下至百姓,对于社神和稷神的崇拜是经久不衰的,也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君不见北京的地坛与社稷坛乎?可以说,潮汕对于“地主老爷”和“五谷母”的崇拜,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社稷崇拜的家庭版,是中国古代社稷崇拜在现代社会的一缕遗脉的两个部分,若单以迷信而论之,恐有失偏颇。

四、水井和米舂

    水井是每一座潮汕民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潮汕民居中的水井,比较常见的有两种:一种和普通水井没有什么两样,就一个圆形或者八角形的井台露在地面上,需要用水的时候,找个有一根长绳拴着的小提桶扔到井里一桶一桶地慢慢地提水。另外一种则是打完井后装一个简单的手摇水泵,然后封实井口,再在井边建筑一个小小的水池,需要用水的时候只要不断地去摇摇柄就行了。
        除了自家水井之外,通常农村中也有些公共的水井,井口比普通家庭中的水井井口要大的多,井的旁边还用石块和水泥修砌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平台供人洗衣洗菜之用,这种公用水井在农村里保存的特别多,到目前仍然有些还在使用着。至少在我们的父辈和祖辈那一代,这种水井甚至可以说是农村中仅有的几个水源之一,成为村民交流信息的一个小小的平台,很多乡村事情都是通过农村大妈大婶们的“井边谈话”而得以迅速传播的,很多时候比农村里的大喇叭广播还要有效。当然,这些都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
     在一些农村的老房子里面,通常在厨房,都会有一个简单的米舂。一般都是在靠近墙壁的一侧,有一个长方形的石块,石块的一头石一个半圆形的坑洞,坑洞旁边有两个突出的石槽,架着一根一头安装着一块巨大的石杵的木条,使用的时候只需要利用杠杆原理不断地踩踏木条的另一端就可以使石杵舂米了。还记得很小的时候,曾经帮着外婆用米舂在外公家的老屋里舂过米。现在新盖的这些房子,反而通常都找不到这些米舂了。有时候,真的很是怀念那段需要使用米舂舂米的岁月。
    时至今日,即使农村有种粮食,通常给大米去壳都是去村子里碾米的机械磨坊,而不在需要使用这种落后的“手动设备”了。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今天人们盖房子不再建造米舂的原因之一。时代在不断变迁,这些事物,都在慢慢地湮没在历史的垃圾堆中。或许,多年之后,会有人又把它捡拾出来检视一番。

五、人是房子的灵魂

    房子是给人住的,人是房子的灵魂,没人待的房子,始终都显得死气沉沉。
    潮汕民居这种下山虎、四点金、四马拖车样式的四合院结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长久以来中国人特别是潮汕人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式的生活方式,家人沟通容易,交往也方便。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即便是分了家,各房支之间还是经常互相走动,串门喝茶唠嗑,特别有人情味,乡里乡情的意味很浓。
    如今,很多潮汕农家的子弟都外出打工或是经商,庭院里都显得冷冷清清,只剩下老人家们和极个别大妈大婶还会经常地互相串门走动(当然,很多时候都是在谈论六合彩的特码是多少),大部分劳动妇女都是埋头苦干“穿珠仔”,在家里面做些针线活。城市中,随着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一幢又一幢地拔地而起,这种传统平房越来越少,人们大多住进了现代商品房,地域聚居的社会群体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同一栋楼房里面住着的人素不相识,甚至有些邻居住了好些年连对面住的是什么人都不知道的也有,更谈不上什么乡情人情了。或者说,都市中的“人情”越来越物质化,只讲求“礼”上往来,那些淳朴的乡村传统,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10:43 , Processed in 0.10491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