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年、新媒体与公共意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9 22:4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青年、新媒体与公共意见

张颐武



最近以来,如微博等新兴的媒介引发了人们的高度的关注和强烈的兴趣,其间的复杂性和参与人数众多的巨大活力也使得其作用和功能引起了多方的探讨。微博这样的新媒介既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新的自媒体;既可以作为社交的平台,但更重要的是它作为媒体的平台的独特的功能。它让更多的普通人的表达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公共性的平台得以较为充分地展现,也提供了公共意见交流和讨论的平台。这些影响无疑是积极和良性的。

微博的应用者多种多样,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明星和许多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当然如学者或各方面的公众人物也会在微博之中,但其影响往往依赖前两者的传播。而决定微博的影响力的人则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的倾向和想法往往决定了微博里的潮流和走向的形成。可以说,明星支撑了微博的流量,满足了人们的迷恋和好奇心,而传统媒体记者则在这里交换信息,寻找资源,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或者表达一些个人的意见。而年轻人的观看、转发和支持或否定,往往决定了议题的影响力和价值。明星所拥有的影响在于大众文化方面,而传统媒体人所拥有的影响在于公共议程的设置和激发。前者往往是一种受到追捧的时尚,后者却是对于人们对他自己的处境和想法的投射。因此,微博里年轻人的状态和想法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公共议程,它作为一个公共意见的平台的作用在迅速凸显,这对于社会已经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如网络的流行词汇开始影响整个社会的用词,一些公众关切的事件也由微博引发等等,这都说明了微博对于年轻群体的巨大的影响力和通过他们所构成的扩散力。

应该看到,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于微博的亲和力是微博巨大影响的基础。年轻人在现实中的相对弱势和在网络生活中的强势往往加深了他们的焦虑和挫折感,扩大了他们对于社会的一些状况的不安和愤懑。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年轻人往往不得不适应长辈、上级或一般规范的要求,他们自己的想法往往被视为无足轻重和不切实际的。他们的一些要求也往往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平时他们是分散的个体,受到不同的人的劝告和指导,所以往往难以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说出后被视为不可行。他们的社群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难以充分地聚合,因此也难以形成巨大的影响力。但在网络中,他们常常发现有许许多多自己的同道,因此在这种虚拟的社群之中放大了自身的影响,使得他们对于自己的影响力和改变现实的能力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想象。同时,作为匿名的群体,其影响力又相对脱离了其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具体的现实生活,一个匿名的人可以在网络中具有影响力而无需负担在现实生活中难免要负担的责任。和一些意见领袖形成和互相放大的“马太效应”。结果在网上他们相信自己的影响力已经呼风唤雨,但在现实中却得不到回应和呼应,因而更加剧了其失落和沮丧的情绪。网络给了他们更高的期望,但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之间存在的落差又使得他们在网络中获得满足后产生更深的焦虑和挫折感。如去年下半年所发生的周立波和一些网民之间的争吵就可以看出这方面的差异。在微博里,周立波被“骂”得沉默了,但在传统媒体和社会中周立波的影响力仍然无处不在,这里面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反差是非常具体的。

与此同时,微博的短小篇幅也使得复杂问题的讨论和难以斩钉截铁判断的复杂性难以得以展开。在一篇1400字的论说文章中,逻辑的展开式必须的,句子的修辞必须在文章整体的逻辑之下。过分的感情色彩和过多的警句妙语反而会减低文章的可信度。但在140字的微博中,人们看重的是妙语、警句和段子,片断的修辞的力量的感染力和感情影响。年轻人的思想观念还不成熟,难以对于复杂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因此对于微博的以句子为中心的表达,以情感为诉求的认识有天然的亲近性。同时人们通过转发和评论来发现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形成了虚拟的圈子。这种圈子中的人相互有接近的观念,让圈子中的人恰恰由于有不同意见者的过于简单的跟帖批评而强化了自身的认同,就更加难以突破这些固定观念的束缚,这加剧了公共意见的分歧和两极化。同时也存在着人们的情绪使得一些不实的消息能够得到迅速的、大规模的传播,而辟谣和澄清则往往不受关注的情况。这种来自于年轻人情绪的不对称的信息传播也形成了一些问题。

因此,如何在今天的互联网环境下,对于公共议题提供更丰富、更理性的认识,如何使得微博的平台上能够有更多对于问题的深入、理性、多面的讨论,确实是今天面对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对于年轻人的情绪和想法应该有更多的理解和认识,应该对于他们在微博上的表达有更多的关切;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了解微博的特性,根据这些特性对于公共议题进行更生动、更富于感情色彩的说明。总之,社会需要适应和理解新兴的互联网的平台的新意义的同时,对于它的特性有更深入的体察的同时提供有效的回应。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06:17:35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1:31 , Processed in 0.06943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