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铁芳:积淀是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5 06:4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铁芳:积淀是金





       在一些校长的头脑中潜在地有这样一种设定:学校的现代化,主要就是教育条件的现代化。他们把学校现代化的标准归结于物性的,而不是人性的。

        然而 ,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离开了学校文化内涵的孕育,缺少了学校文化精神的渗透,学校的建筑和设备即使再先进,也不过是一堆豪华的摆设。现代化的教育条件固然可以增进学校的现代气息,但仅有现代化硬件的学校,不过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工厂。先进的学校建筑和设备,既不是学校现代化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学校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说学校条件设备不重要,而是说,任何设备都只是学校存在的基础和工具,学校人的活动才是学校现代化的关键。

      要使学校现代化,就要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培育学校的文化立体感。为此,我们可以增加学校文化资源,如充实图书馆、布置文化景点等。然而,我们还可以挖掘一种更重要的、不需要多少经费的学校文化资源,这就是学校自身积累的历史资源。学校是学校人生活的地方,是学校人“文化”地生活的地方。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本本老式的日记本、一个个破损的备课本的情感和智慧,凝聚了学校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厚重的学校文化积淀,可使学校成为在校学生喜爱的活生生的文化场所,成为走出校门的学生的无尽眷恋。

      置身于充满着历史与文化意味的学校氛围之中,师生受到的熏陶会更加立体、长久和自然,会时时保持着与学校历史上的人和事物的对话。无言的熏陶和对话,不仅拓展了师生学校生活的文化内涵,而且拓展了学校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在这样的学校,师生可以自然地受到学校的历史文化滋润,不知不觉地受到学校历史文化的同化,从而使心灵受到全面的熏陶。这种潜移默化的熏染,是学生接受课堂正规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具备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的学校,才可能是“现代化”的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化”乃是一种时间的积淀。离开了值得继承发扬的传统,何来“现代化”?

      正因为如此,学校的存在形式不仅是物的,而且是人的;学校存在的本质属性是人的文化存在。师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工作中留下的丝丝缕缕痕迹所透射出来的文化意味和生命气息,是学校不同于工厂、商店,而成为育人场所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学校也应该不时地回望过去,很好地挖掘、整理、保护和昭示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无价之宝”。

       在忙于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知名度的今天,校长们大都注重昭示学校历史之久远,较少注重呵护学校历史积淀的闪光痕迹。如果学校的历史只是数字的历史,而不是活生生的学校文化存在的历史,那么校史“有”等于“无”。因此,在想方设法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用成堆的金钱打造学校的富丽堂皇时,我们也应在建设学校立体的历史文化氛围上多下点工夫,让学校真正成为一个立体的历史文化场所,成为师生心灵眷恋之所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19 04:48 , Processed in 0.08377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