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根教师”的成长路
方西河
(一)我的课堂跟我姓
记得读师范时,班会上讨论各自的理想,我当时的回答是当一名优秀教师。当优秀老师首先要课教得好。这个看起来并不是太难的事却让我折腾了20多年。参加工作24年来,我苦苦地探索,慢慢地成长,慢慢地也有了自己的收获。
三个三等奖
我的课堂教学早就全区有名,不过不是好名,而是坏名。
参加工作前八年,我曾三次参加区级课堂教学竞赛。结果,每次都是三等奖。
第一次是1991年,全区举行首届课堂教学竞赛,我在全乡里的初赛中获胜。当时考虑到自己语文教学实在不行,加之正好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专业毕业,而小学写字教学又最为薄弱,于是我选择写字教学这个冷门。比赛时,我按计划组织教学,自感效果还不错。评委却说教学内容过多,最后只得了一个三等奖。虽然三等奖是普奖,参加了的都有份,毕竟是第一次获奖,心里还是高兴。
两年之后,第二届课堂教学竞赛开始了。这回是临时抽签确定教学内容,单独备课一小时后教出。乡教育组安排我去。那天,我抽到的内容是《收稻谷》。我反复读课文,再根据教参与教案备课。教出后,带队的乡领导说:“我不知道你要干什么,也不知道你在干什么。”结果也不用说,我名正言顺地“捧”回了三等奖。
再过一年,我担任教导主任,参加全区行政课堂教学竞赛。我这次参赛的内容改为自然课,自选的内容是《浮力》。课堂上,学生拿到做实验的材料后竞自由地“研究”起来,教室里乱哄哄的,虽几经吼叫,仍无力回天。最后只好败走华容道,再“夺”三等奖。
三年三次三等奖,让我苦恼不已。我在想,为什么教好一堂课就这样难呢?我到底是不是一块教书的料呢?特别是全区行政会上,一位局领导说,有的地方不组织预赛,年年派现人参加,又没有进步,更让我无地自容。不过,这也应了“知耻而后勇”的古训,在哪里跌倒,就要哪里爬起来。我下定了决心。
一个第一名
三次获此“殊荣”并不丑,因为作为偏远的农村小学教师,在全区的比赛中不能获胜,那太正常不过了。
要想自己能够成长起来,我觉得除了参加自学考试提升学历水平还不够,于是,自考的同时,我开始订阅教育报刊。我订阅了《湖南教育》《湖南教育报》《小学教学》等刊物,一有空就认真地读,认真地思索。这些刊物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可以身在偏远的农村小学而与外面的精彩世界进行交流。慢慢地,我开始用另样的眼光看待课堂,我也发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深了,对课堂的把握能力强了。在全乡的统考中,我班的成绩也开始名列前茅,有一次竟考了个百分之百的优秀。我感受到了课堂教学以及课堂教学研究给我带来的快乐。我更加拼命地读书,拼命地思索,特别是为了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我还开始了新闻写作的有益尝试,效果也不错。正是由于我自考、教研与写作齐头并进,我开始走上了成长之路。1995年,我被评为区教改先进个人。
让我走上成长快车道的还是进入中学教学后。1997年下学期,我毅然离开小学校长岗位,来到中学当一名教师并兼教务员。面对新的教材,我一次性找来六册语文书,认真地研读,并与同事们讨论。我订阅的《语文教学通讯》《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刊物以及购买的教育专著也让我的眼界更加开阔,我个人的成长速度更快。
让我扬眉吐气的就是那次比赛。2000年下学期,全区举行新教材新大纲教学比武,我校要派一名老师参赛。当时我们五位老师教一年级,可谁教不愿参赛。也难怪,我校是薄弱学校,语文又是薄弱学科,要在与区一中以及其他几所学校竞争中获胜,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我呢,人已三十有二,早过了竞赛的黄金年龄,而竞赛是提前两天抽签确定内容、顺序与班级,难度可想而知,再说自己担任教研组长,在组内也有威信,万一比赛又是一个三等奖,那怎么办?我们都推来推去,学校最后决定我们五位同上一篇课文,语文组的全体老师当评委,选出参赛选手来。结果,评委的意见非常统一,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我竞赛的课文是《扁鹊见蔡桓公》。我认真研读教材与大纲,试教后,老师们对这堂课进行了会诊,一位体育老师提出结尾处让学生写话难以把握,不如改为说好些,当时并没有得到一致认同。晚上,我辗转反侧,突然眼前一亮,明天比武要想获胜,必须采纳这位体育老师的意见,因为这回是新教材新大纲比武,而新大纲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改过去的听说为口语交际。于是,我在结尾处设计一个互动环节,即把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移至课堂,创设情境,让学生交际起来。结果一炮打响,以绝对优势夺得第一名。更有意思的是,第二年全区的课堂教学竞赛中,语文老师都克隆了这一环节,就连市直中学的一名教师也通过朋友找到我,问这篇课文是怎么上的。
四节随堂课
这次的成功让我兴奋不已,不过,我也非常清醒地知道,这仅仅是一次巧遇罢了,如果抽签上其他课文,说不定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要想成为课堂教学能手,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2001年,我通过竞聘调入城区的朝阳小学,开始了新的探索之放。借鉴获奖的经历,我发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就必须走出人云亦云的窠臼,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我不停地思考,我的出路在哪里。考虑到自己长期从事新闻采写以及教育写作,我开始关注作文教学特别是读写结合训练。有一次,我教《田忌赛马》,觉得课文是难得的读写结合的好范例,于是一改过去的教法,把它教成读写结合的实验课。在理解课文后,我抛出一个问题:“如果齐威王不服气,要与田忌再赛一次的话,孙膑会怎么办?”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点子还真不少。我再让他们研究课文写法,以《齐威王输了以后》为题写下作文。意想不到的是,班上平时作文成绩并不好的姚酉星居然30分钟不到就交了卷,并且特别精彩。我又把这个案例写下来,还把姚酉星的作文附在后面,寄给《语文报·教师版》,《读写结合训练方法例谈》刊发在2004年10月25日上。这个课例也就成为我首个自创的课例,在几所学校教出后都受到好评。
两年后的一次作文教学也很成功。我校国家级骨干教师方军老师在我班上了一堂自然课。课堂上,他做的水的表现张力的实验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第二天,我故意说自己太遗憾,没有看到这么精彩的实验,希望大家能说给我听。就在这样的情境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在我的点拨下,同学们都写下了精彩的作文。我把这个案例又写下来,《让学生有话可说》发表在《湖南教育》上。后来,我同样在不同的学校上过这堂课,评价也很好。
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在大量的阅读与实践之后,我发现语文学习之所以效率不高,关键是没有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感训练,以至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难以提高。于是我牢牢抓住语感训练的因素组织教学,同样收到良好的效果。随堂课《新型玻璃》一改传统教法,注重语感训练,得到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真微老师的充分肯定。他老人家写下点评文章《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与课堂实录一同发表在《湖南教育》。另处一堂送教课《鹿和狼的故事》,我特意设计的给课文补充内容成为这堂课的亮点,实录及备课历程发表在《小学教学》上。
这四节随堂课,都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都是我独创的。我曾开玩笑地说:“我的这四堂课虽然并不完美,但它们都姓‘方’,是属于我的产品。”这也正朝着自主研发这条路继续向前走。
载《中小学素质教育》2011年第3期 |
|